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根据供水运行的实际状况,以及所反映出的在优化运行上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针对性技术措施,即建立比较性评价体系。
【关键词】优化;供水运行
概述:
目前,在供水生产运行中还存在一些不尽合理,尚须改进的地方,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和老区原油稳产增产的要求,对供水的要求也在不断增加,这无疑要加大供水运行成本,由于水伴油而生,又形成了点多线长面广,条块相隔的供水生产实际,除油田中心区和双江地区基本形成区域化供水规模外,其他地区基本不具有调蓄优化基础,这样就形成了“两区基本稳定,其他地区皆存在瓶径”的供水格局,值得注意的是在基本稳定的两供水区域还未建立良好的供水优化运行机制,还有一些工作需要细化,这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井用供水设备调整中应注意经济性原则,建立比较性运行评价
在生产中不能以单纯的综合产水单耗作为考核基础进行设备调整或维修,其技术指标量包括:产水量应在额定的0、8-1、2区间、运行电流应在额定电流1、05倍以下、产水单耗应符合井泵实际运行工况等,在实际工作中往往以产水单耗高低作为基本依据,因为在此基础上忽视了在一个维修周期内的单位维修成本,易产生保综合产水单耗不超,而不计成本费用的近利行为,人为缩短维修周期,造成不必要的浪废,因此应建立全寿命运行周期费用观念是提高运行效益的一个重要方面,以一个维修周期作为评价基础,进行维修周期内综合产水单耗和维修费用核算后,决定某井供水设备是否需要进行维修调整。
在这里做一下全寿命周期成本费用分析:根据历年水泵运行情况分析、平均寿命周期大致为8年,一个维修周期平均为10000小时,一个维修周期费用为5000元,其每台泵每小时的费用为5000/10000=0、50元/小时(R),如果水泵正常运行的平均产水单耗为(Y0 ),那么进入水泵运行后期,其产水单耗会呈缓慢上升趋势,增加到(Y1),这时产水量为(Q),电价为(P),那么建立其维修周期约束条件:
R= (Y1- Y0)×Q×P
即:当产水单耗上升至Y1=(R+ Y0×Q×P)/(Q×P)时应进行维修。
如果以水泵平均产水单耗为Y0=0、37KWh/M3,到运行后期时其产水为Q=70M3/H,当前P=0、50元/KWh。
则其平均产水单耗上升至:
Y1=(0、50+0、37×70×0、50)/(70×0、50)=0、41 KWh/ M3时是该井运行盈亏平衡点,应予调整。
通过以上分析看出,如当产水单耗上升是在合理的范围,可以延长维修周期,这样还可以降低在一个设备寿命周期内维修次数,延长设备使用寿命。
二、在水源运行中,特别是管井水源,应建立平衡性原则。
在生产中,运行调度直接反映了运行的效果和质量,因此在生产运行中应建立评估制度,总体来说,各水源地的运行都有生产规律,以历年运行情况为基础(即以水源的历年产供平衡情况、运行的技术指标情况以及可预见的将来的用户需求情况等),建立运行经济性和运行安全保障机制。仅以黄山水厂这个供水单元为例:在以黄山水厂为集中供水的单元,以产、配、用为基础,进行供水平衡评价,目的是为了建立合理的黄山水厂集水罐运行水位,我们知道在满足二泵站设备进水条件下,集水位越低,运行的经济性越好,经测算其水位每降低一米约可降低集水井产水单耗0、006KWh / M3,按黄山水厂年产水量900万M3计算,集水井约可节约5、4万KWH/年·米,由此可见,效果相当明显,因水源井运行在额定工况区,水源井故障率也可降低。当然低水位运行需要以系统严密的技术经济分析为基础,进行科学的运行调度。
三、合理的確定配置水源井供水设备
现在用供水设备系列中,尚未形成合理的梯级配置,其梯级配置主要包括:依据在用水源井的地理分布所反映出来的运行技术指标量(这是实际运行情况,更符合配置),确定合理的扬程、流量系列梯级,目前我们在用和备用的水泵基本上是以扬程80、130米两个级差,流量50、80M3/H两个级差(不包括安棚、下二门),无论扬程或是流量级差都难以满足水源井需要的多样化,在扬程的使用上形成了普遍的大马拉小车的情况, 由于水源的连年开发,井的用水量也呈缓慢递减趋势,这是自然规律,在流量的使用上也正在形成着大马拉小车的情况,以机3井为例,其井口压力0、19Mpa,下入的水泵为250QJ80—80/4,电机为YQS-28,使用扬程富裕了30米,一部分扬程转化为水量,造成水泵运行严重偏离额定工况区,能耗增加,故障增加;如果泵型形成了系列化,更换为250QJ80—60/3, 电机为YQS-22,单机配套功率下降6Kw,同样满足使用要求,而节能效果就会相当明显,因此无论在以后的设备购置或是井泵配置时,都要依据实际需要,进行合理安排和分析,进行“量身定做”;以提高运行的可靠性和经济性。
这些在工作中的思考,提出的几点技术和运行方式上的建议,这些都是在生产实际中需要进行改进和需要技术人员进行关注的。
【关键词】优化;供水运行
概述:
目前,在供水生产运行中还存在一些不尽合理,尚须改进的地方,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和老区原油稳产增产的要求,对供水的要求也在不断增加,这无疑要加大供水运行成本,由于水伴油而生,又形成了点多线长面广,条块相隔的供水生产实际,除油田中心区和双江地区基本形成区域化供水规模外,其他地区基本不具有调蓄优化基础,这样就形成了“两区基本稳定,其他地区皆存在瓶径”的供水格局,值得注意的是在基本稳定的两供水区域还未建立良好的供水优化运行机制,还有一些工作需要细化,这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井用供水设备调整中应注意经济性原则,建立比较性运行评价
在生产中不能以单纯的综合产水单耗作为考核基础进行设备调整或维修,其技术指标量包括:产水量应在额定的0、8-1、2区间、运行电流应在额定电流1、05倍以下、产水单耗应符合井泵实际运行工况等,在实际工作中往往以产水单耗高低作为基本依据,因为在此基础上忽视了在一个维修周期内的单位维修成本,易产生保综合产水单耗不超,而不计成本费用的近利行为,人为缩短维修周期,造成不必要的浪废,因此应建立全寿命运行周期费用观念是提高运行效益的一个重要方面,以一个维修周期作为评价基础,进行维修周期内综合产水单耗和维修费用核算后,决定某井供水设备是否需要进行维修调整。
在这里做一下全寿命周期成本费用分析:根据历年水泵运行情况分析、平均寿命周期大致为8年,一个维修周期平均为10000小时,一个维修周期费用为5000元,其每台泵每小时的费用为5000/10000=0、50元/小时(R),如果水泵正常运行的平均产水单耗为(Y0 ),那么进入水泵运行后期,其产水单耗会呈缓慢上升趋势,增加到(Y1),这时产水量为(Q),电价为(P),那么建立其维修周期约束条件:
R= (Y1- Y0)×Q×P
即:当产水单耗上升至Y1=(R+ Y0×Q×P)/(Q×P)时应进行维修。
如果以水泵平均产水单耗为Y0=0、37KWh/M3,到运行后期时其产水为Q=70M3/H,当前P=0、50元/KWh。
则其平均产水单耗上升至:
Y1=(0、50+0、37×70×0、50)/(70×0、50)=0、41 KWh/ M3时是该井运行盈亏平衡点,应予调整。
通过以上分析看出,如当产水单耗上升是在合理的范围,可以延长维修周期,这样还可以降低在一个设备寿命周期内维修次数,延长设备使用寿命。
二、在水源运行中,特别是管井水源,应建立平衡性原则。
在生产中,运行调度直接反映了运行的效果和质量,因此在生产运行中应建立评估制度,总体来说,各水源地的运行都有生产规律,以历年运行情况为基础(即以水源的历年产供平衡情况、运行的技术指标情况以及可预见的将来的用户需求情况等),建立运行经济性和运行安全保障机制。仅以黄山水厂这个供水单元为例:在以黄山水厂为集中供水的单元,以产、配、用为基础,进行供水平衡评价,目的是为了建立合理的黄山水厂集水罐运行水位,我们知道在满足二泵站设备进水条件下,集水位越低,运行的经济性越好,经测算其水位每降低一米约可降低集水井产水单耗0、006KWh / M3,按黄山水厂年产水量900万M3计算,集水井约可节约5、4万KWH/年·米,由此可见,效果相当明显,因水源井运行在额定工况区,水源井故障率也可降低。当然低水位运行需要以系统严密的技术经济分析为基础,进行科学的运行调度。
三、合理的確定配置水源井供水设备
现在用供水设备系列中,尚未形成合理的梯级配置,其梯级配置主要包括:依据在用水源井的地理分布所反映出来的运行技术指标量(这是实际运行情况,更符合配置),确定合理的扬程、流量系列梯级,目前我们在用和备用的水泵基本上是以扬程80、130米两个级差,流量50、80M3/H两个级差(不包括安棚、下二门),无论扬程或是流量级差都难以满足水源井需要的多样化,在扬程的使用上形成了普遍的大马拉小车的情况, 由于水源的连年开发,井的用水量也呈缓慢递减趋势,这是自然规律,在流量的使用上也正在形成着大马拉小车的情况,以机3井为例,其井口压力0、19Mpa,下入的水泵为250QJ80—80/4,电机为YQS-28,使用扬程富裕了30米,一部分扬程转化为水量,造成水泵运行严重偏离额定工况区,能耗增加,故障增加;如果泵型形成了系列化,更换为250QJ80—60/3, 电机为YQS-22,单机配套功率下降6Kw,同样满足使用要求,而节能效果就会相当明显,因此无论在以后的设备购置或是井泵配置时,都要依据实际需要,进行合理安排和分析,进行“量身定做”;以提高运行的可靠性和经济性。
这些在工作中的思考,提出的几点技术和运行方式上的建议,这些都是在生产实际中需要进行改进和需要技术人员进行关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