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一支素笔,蘸一笔浓墨,在如玉的宣纸上点出如畫的汉字。富有韵致的汉字,似能熨帖心灵,让灵魂安定。这份汉字情怀,似从遥远秦国吹来的风,古朴、浪漫、冷艳、坚定。这份情怀却渐渐地随着时光而消逝。
走进那家毛笔店,勾起我心底那蠢蠢蠕动的情节。
店内毛笔如林,深呼一口气,墨香充斥在鼻翼间,经久不散。成排成架的笔林后,店主用心地雕刻着一节竹根。一刀一刀,刮下的竹屑细细屑屑落在脚边,刀刻声“吱吱”响着,一如竹子的拔节声直逼心灵。静静凝视着这位头发花白的店主,看刀片与青黄的竹根撞击摩擦,思绪万千。
一旁,一位布衣老者正在练书法,坐姿端正,使用悬肘法,写的是张载的一句话: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老人笔杆挥舞,字个个力透纸背,让我不禁想起梁实秋先生关于写字的趣谈:古人为练字,常在笔管上套一个乃至几个大铜钱,练些时日,待将铜钱去掉,写起字来便“身轻如燕,极尽飞檐走壁之事”了。不知老者这深厚的功底下,是否也经过了这一番“腿绑沙袋”般的勤修苦练。
“小姑娘,你也懂字?”老者含笑询问。我摇摇头,又点点头。
我虽不擅长书法,但对书法始终着迷,或许是听到卫夫人教王羲之练字的故事时便种下的情结吧。那一点、一竖、一撇、一捺自有章法;或如巨石之下,或如挺拔杉木,或如万年枯藤,轻重缓急,平仄韵律,每个字自有其筋骨血肉。自此,我便爱上了米芾的“刷字”、苏轼的“画字”、黄庭坚的“描字”;爱上了宋徽宗似剑拔张弩的瘦金体,爱上了《黄州寒食帖》中的那一句“但见乌衔纸”。
买了一只羊毫笔,我走出店门。路边的店铺名称充斥着商业气息和外来文化,可那些匆匆的路人却不曾驻足欣赏一番柔美遒劲的汉字。正如电脑文印代替了书法手写,汉字情怀正逐渐淡化……
小巷里“寻人启示”的错别字直扎眼底,不禁想到《汉字英雄》热播之际,国人面对汉字时的茫然和束手无策。又有多少人在习惯了键盘之后,陷入了提笔忘字的尴尬?我们看见的,是毛笔从城市的逃遁;看不见的,是传统与汉字情怀的消逝!
现如今,国人的汉字情怀已淡如白纸。过去家长炫耀孩子会说:“我家小孩会背唐诗三百首”,现在“拼孩”拼的是算术、英语、唱歌、跳舞,汉字在社会上“实用”功能的丧失直接导致了社会对汉字的漠视。
为了改变这种“汉字没落”的尴尬局面,有关方面也实施过一系列举措,并着实轰动过一阵。如全国的汉字听写大会,北京率先给高考语文加分、英语降分等等。或许国人确实受到了触动,但这些举措会有多大的效果呢?我们无法得知。因为文字的美是一个不带功利性的整体,汉字情怀不仅是文化情怀、美学情怀,更是爱国情怀。如果国人意识不到这种美,那消失不见的“汉字情怀”自然也无法被真正唤起。
或许,我们可以放慢追名逐利的步伐,平定浮躁的内心,闻一闻墨香,看一看笔走龙蛇遒劲的汉字,听一听汉字的声音,呼唤内心沉睡的汉字情怀,让那消失不见的汉字情怀重新悄然而生。
就现在,那一支毛笔,展开一幅如玉的宣纸,当墨汁浓郁的香气浸渍了宣纸,当墨圈层层化开,缱绻徘徊,有一种情愫悄然升起,萦绕不散。
(作者系徐州医科大学学生)
(责任编辑 葛星星)
走进那家毛笔店,勾起我心底那蠢蠢蠕动的情节。
店内毛笔如林,深呼一口气,墨香充斥在鼻翼间,经久不散。成排成架的笔林后,店主用心地雕刻着一节竹根。一刀一刀,刮下的竹屑细细屑屑落在脚边,刀刻声“吱吱”响着,一如竹子的拔节声直逼心灵。静静凝视着这位头发花白的店主,看刀片与青黄的竹根撞击摩擦,思绪万千。
一旁,一位布衣老者正在练书法,坐姿端正,使用悬肘法,写的是张载的一句话: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老人笔杆挥舞,字个个力透纸背,让我不禁想起梁实秋先生关于写字的趣谈:古人为练字,常在笔管上套一个乃至几个大铜钱,练些时日,待将铜钱去掉,写起字来便“身轻如燕,极尽飞檐走壁之事”了。不知老者这深厚的功底下,是否也经过了这一番“腿绑沙袋”般的勤修苦练。
“小姑娘,你也懂字?”老者含笑询问。我摇摇头,又点点头。
我虽不擅长书法,但对书法始终着迷,或许是听到卫夫人教王羲之练字的故事时便种下的情结吧。那一点、一竖、一撇、一捺自有章法;或如巨石之下,或如挺拔杉木,或如万年枯藤,轻重缓急,平仄韵律,每个字自有其筋骨血肉。自此,我便爱上了米芾的“刷字”、苏轼的“画字”、黄庭坚的“描字”;爱上了宋徽宗似剑拔张弩的瘦金体,爱上了《黄州寒食帖》中的那一句“但见乌衔纸”。
买了一只羊毫笔,我走出店门。路边的店铺名称充斥着商业气息和外来文化,可那些匆匆的路人却不曾驻足欣赏一番柔美遒劲的汉字。正如电脑文印代替了书法手写,汉字情怀正逐渐淡化……
小巷里“寻人启示”的错别字直扎眼底,不禁想到《汉字英雄》热播之际,国人面对汉字时的茫然和束手无策。又有多少人在习惯了键盘之后,陷入了提笔忘字的尴尬?我们看见的,是毛笔从城市的逃遁;看不见的,是传统与汉字情怀的消逝!
现如今,国人的汉字情怀已淡如白纸。过去家长炫耀孩子会说:“我家小孩会背唐诗三百首”,现在“拼孩”拼的是算术、英语、唱歌、跳舞,汉字在社会上“实用”功能的丧失直接导致了社会对汉字的漠视。
为了改变这种“汉字没落”的尴尬局面,有关方面也实施过一系列举措,并着实轰动过一阵。如全国的汉字听写大会,北京率先给高考语文加分、英语降分等等。或许国人确实受到了触动,但这些举措会有多大的效果呢?我们无法得知。因为文字的美是一个不带功利性的整体,汉字情怀不仅是文化情怀、美学情怀,更是爱国情怀。如果国人意识不到这种美,那消失不见的“汉字情怀”自然也无法被真正唤起。
或许,我们可以放慢追名逐利的步伐,平定浮躁的内心,闻一闻墨香,看一看笔走龙蛇遒劲的汉字,听一听汉字的声音,呼唤内心沉睡的汉字情怀,让那消失不见的汉字情怀重新悄然而生。
就现在,那一支毛笔,展开一幅如玉的宣纸,当墨汁浓郁的香气浸渍了宣纸,当墨圈层层化开,缱绻徘徊,有一种情愫悄然升起,萦绕不散。
(作者系徐州医科大学学生)
(责任编辑 葛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