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扶贫是为了改善贫困地区长期存在的低收入状态而进行的发展生产、开发经济等一系列措施手段,巨大的扶贫压力没有得到有效解决,所以我国的扶贫政策开始转向更加科学的精准扶贫。
关键词 精准扶贫;汾阳市;海东市
中图分类号:F126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6.21.095
我国是农业大国,最初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实施扶贫政策工作,经过了30多年的投入和实施,已经见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目前还有许多缺点有待解决[1]。本文通过对海东市和汾阳市两地进行概况分析,了解两地具体贫困居民数量和情况,研究实施精准扶贫的重要性,并摸索如何更好地实现两地精准扶贫。
1 青海海东市与山西汾阳市概况
1.1 精准扶贫内涵
精准扶贫,是指通过精准扶贫机制提升扶贫的效率,通过精准扶贫的实施优化整合扶贫资源,做到扶贫的精准,实现扶贫到村到户的目标。精准扶贫最大的区别在于不再重复过去漫灌式的扶贫机制,明显展示出政府对于贫困地区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将扶贫任务立于国家更突出和更重要的位置。
1.2 海东市概况现状
海东市位于青海省,由青海以东得名,东与甘肃省毗邻,总面积1.32万km2,总人口139万人。虽然与沿海地区相比人口密度较低,但在内陆西北部来说,海东市属于西部较为发达的地区,是青海省乡镇企业和农牧业较为发达的地区。
具体案例:治标与治本相结合,社会帮扶和各类培训取得新成果。各县(区)积极与国家和省、市对口帮扶部门协调,制定年度帮扶计划,落实帮扶资金和物资,全市共落实帮扶资金569万元。扎实开展“雨露计划”,全市共落实培训经费495万元,开展了以汽车驾驶、拉面技术、民族歌舞、民族刺绣、民族雕刻等为重点的培训,共培训6 096人次。2014年,中德项目即将结束,上半年共投入1 600万元,解决了人畜饮水工程的收尾和遗留问题,完成1 099户的畜牧二期项目,完成5 200人的妇女健康培训和7 000人的工程运行管理培训。
1.3 汾阳市概况现状
汾阳市位于山西腹地偏西,总人口40万左右,属于我国中部地区百强县,在县级市中经济基础较好。本市还通过资本扶持连同残联、卫生、民政、教育多部门协力解决因病、因学、因丧失劳动能力、因残而导致贫困的脱贫,超过1 500名贫困人口已摆脱贫困。
1.3.1 谷雨墕村精准扶贫调研案例基本状况
1.3.1.1 村情方面
谷雨墕村是地处石庄镇最边远、自然条件较差的一个贫困村,由谷雨墕、沟底村、会沟村、三合庄4个自然村合并而成。由于受自然条件制约,经济发展滞后,是首批被省确定的贫困村之一。目前,全村面积426.67 hm2,其中耕地266.67 hm2,林地160 hm2,年均降雨量450~
650 mm,有118户,共304人,常住人口80人。其中304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建档立卡贫困户有59户,共116人,低保26户,五保户3户。
1.3.1.2 基层组织建设方面
按照市、镇党委的统一部署,对全村党员进行了一次走访摸底调查。全村共有党员12人,其中3名党员外出务工,通过多次走访,多方打听,三名外出打工的党员思想觉悟高,工作稳定,常通过电视、手机等关注党中央出台的新政策、新思想。
1.3.1.3 公共设施和社会保障方面
全村基本实现村通水泥路、村通广播电视和农村蓄水工程,但由于受地理条件限制,全村118户,都没有通上自来水,靠自家收集雨水或挑水解决吃水问题,水质也不达标。全村无村办小学,适龄儿童就近入学较为困难。1所村级卫生室,条件简陋,医疗设备差,技术手段落后。
1.3.1.4 文化教育方面
全村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76人,占总人口25%;具有初小学以下文化程度210人,占总人口69%.村民文化程度普遍不高,接受新知识、应用新技术能力差,难以适用现代化农业生产,就业创业艰难。
1.3.1.5 民生建设方面
通过走访,群众反映电视信号薄弱或者接收器老化,村民看电视难成为一大难题;由于地处偏远山区,缺乏移动信号塔,严重制约村民的通讯问题,尤其是制约护林防火的安全汇报工作;对危房改造项目,进行的逐户排查,把还处于危房状态但未列入帮扶范围内的农户[2]。
1.3.1.6 村级发展方面
自然色彩重,创造能力弱。村内主要经济来源,以劳务输出、核桃树、畜牧养殖,粮食生产为主,部分人员经济来源主要依靠经商或者外出打工,单家单户分散经营,农业生产力低下,农具简易,耕作粗放,2014年该村人均年收入为3 039元,只能解决温饱。
1.3.2 致贫原因分析
核桃种植业发展滞缓。谷雨墕村核桃树多以老树为主,土地贫瘠,挂果率低,管理疲软,生产力下降,再加上受市场价格波动较大,产品深加工开发没有起步,严重影响农民持续增收、稳定脱贫。此外,通讯设施简陋。谷雨墕村是地处石庄镇最边远山区,移动信号几乎没有,严重制约村民正常的通讯,给村民脱贫致富造成了一定的障碍。
1.3.3 扶贫攻坚规划设计
立足资源优势,培育形成以核桃树为主导的特色经济林。谷雨墕村是地处石庄镇最边远山区,空气良好,林业茂盛,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特别有利于核桃树生长[3]。核桃种植也是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下一步积极努力聘请相关专家前来指导,普及核桃苗木培育嫁接知识和争取一部分资金用于发展核桃新品种。
整合有利资源。由于谷雨墕村地处最边远山区,移动信号几乎没有,严重制约村民正常的通讯。针对电视信号薄弱问题,积极与市电视台联系,说明情况,寻求帮助,为全村58户需要更换电视天线的村民免费提供“户户通”卫星天线,彻底解决了村民看电视难的问题。
2 实施精准扶贫的必要性
2.1 实施精准扶贫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
要想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必须解决扶贫任务,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2 实施精准扶贫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选择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解放农村生产力,缺乏经济实力的农村无法实现新农村目标,而贫困问题是阻碍新农村目标实现的最大障碍,只有通过精准扶贫,才能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4]。
2.3 实施精准扶贫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
只有全民小康才是真正的小康社会,全民小康是小康社会实现的基本前提,而精准扶贫能够更好地实现全民脱贫,所以实施精准扶贫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5]
参考文献
[1]范斌.弱势群体的增权及其模式选择[J].学术研究,2004(12):73-78.
[2]郑广怀.伤残农民工:无法被赋权的群体[J].社会学研究,2005(3):99-118.
[3]约翰弗里德曼.再思贫困:赋权与公民权[J].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1997(2):78-82.
[4]陈树强.增权: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的新视角[J].社会学研究,2003(5):45.
[5]李小云.参与式发展概论[M].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1.
(责任编辑:赵中正)
关键词 精准扶贫;汾阳市;海东市
中图分类号:F126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6.21.095
我国是农业大国,最初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实施扶贫政策工作,经过了30多年的投入和实施,已经见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目前还有许多缺点有待解决[1]。本文通过对海东市和汾阳市两地进行概况分析,了解两地具体贫困居民数量和情况,研究实施精准扶贫的重要性,并摸索如何更好地实现两地精准扶贫。
1 青海海东市与山西汾阳市概况
1.1 精准扶贫内涵
精准扶贫,是指通过精准扶贫机制提升扶贫的效率,通过精准扶贫的实施优化整合扶贫资源,做到扶贫的精准,实现扶贫到村到户的目标。精准扶贫最大的区别在于不再重复过去漫灌式的扶贫机制,明显展示出政府对于贫困地区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将扶贫任务立于国家更突出和更重要的位置。
1.2 海东市概况现状
海东市位于青海省,由青海以东得名,东与甘肃省毗邻,总面积1.32万km2,总人口139万人。虽然与沿海地区相比人口密度较低,但在内陆西北部来说,海东市属于西部较为发达的地区,是青海省乡镇企业和农牧业较为发达的地区。
具体案例:治标与治本相结合,社会帮扶和各类培训取得新成果。各县(区)积极与国家和省、市对口帮扶部门协调,制定年度帮扶计划,落实帮扶资金和物资,全市共落实帮扶资金569万元。扎实开展“雨露计划”,全市共落实培训经费495万元,开展了以汽车驾驶、拉面技术、民族歌舞、民族刺绣、民族雕刻等为重点的培训,共培训6 096人次。2014年,中德项目即将结束,上半年共投入1 600万元,解决了人畜饮水工程的收尾和遗留问题,完成1 099户的畜牧二期项目,完成5 200人的妇女健康培训和7 000人的工程运行管理培训。
1.3 汾阳市概况现状
汾阳市位于山西腹地偏西,总人口40万左右,属于我国中部地区百强县,在县级市中经济基础较好。本市还通过资本扶持连同残联、卫生、民政、教育多部门协力解决因病、因学、因丧失劳动能力、因残而导致贫困的脱贫,超过1 500名贫困人口已摆脱贫困。
1.3.1 谷雨墕村精准扶贫调研案例基本状况
1.3.1.1 村情方面
谷雨墕村是地处石庄镇最边远、自然条件较差的一个贫困村,由谷雨墕、沟底村、会沟村、三合庄4个自然村合并而成。由于受自然条件制约,经济发展滞后,是首批被省确定的贫困村之一。目前,全村面积426.67 hm2,其中耕地266.67 hm2,林地160 hm2,年均降雨量450~
650 mm,有118户,共304人,常住人口80人。其中304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建档立卡贫困户有59户,共116人,低保26户,五保户3户。
1.3.1.2 基层组织建设方面
按照市、镇党委的统一部署,对全村党员进行了一次走访摸底调查。全村共有党员12人,其中3名党员外出务工,通过多次走访,多方打听,三名外出打工的党员思想觉悟高,工作稳定,常通过电视、手机等关注党中央出台的新政策、新思想。
1.3.1.3 公共设施和社会保障方面
全村基本实现村通水泥路、村通广播电视和农村蓄水工程,但由于受地理条件限制,全村118户,都没有通上自来水,靠自家收集雨水或挑水解决吃水问题,水质也不达标。全村无村办小学,适龄儿童就近入学较为困难。1所村级卫生室,条件简陋,医疗设备差,技术手段落后。
1.3.1.4 文化教育方面
全村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76人,占总人口25%;具有初小学以下文化程度210人,占总人口69%.村民文化程度普遍不高,接受新知识、应用新技术能力差,难以适用现代化农业生产,就业创业艰难。
1.3.1.5 民生建设方面
通过走访,群众反映电视信号薄弱或者接收器老化,村民看电视难成为一大难题;由于地处偏远山区,缺乏移动信号塔,严重制约村民的通讯问题,尤其是制约护林防火的安全汇报工作;对危房改造项目,进行的逐户排查,把还处于危房状态但未列入帮扶范围内的农户[2]。
1.3.1.6 村级发展方面
自然色彩重,创造能力弱。村内主要经济来源,以劳务输出、核桃树、畜牧养殖,粮食生产为主,部分人员经济来源主要依靠经商或者外出打工,单家单户分散经营,农业生产力低下,农具简易,耕作粗放,2014年该村人均年收入为3 039元,只能解决温饱。
1.3.2 致贫原因分析
核桃种植业发展滞缓。谷雨墕村核桃树多以老树为主,土地贫瘠,挂果率低,管理疲软,生产力下降,再加上受市场价格波动较大,产品深加工开发没有起步,严重影响农民持续增收、稳定脱贫。此外,通讯设施简陋。谷雨墕村是地处石庄镇最边远山区,移动信号几乎没有,严重制约村民正常的通讯,给村民脱贫致富造成了一定的障碍。
1.3.3 扶贫攻坚规划设计
立足资源优势,培育形成以核桃树为主导的特色经济林。谷雨墕村是地处石庄镇最边远山区,空气良好,林业茂盛,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特别有利于核桃树生长[3]。核桃种植也是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下一步积极努力聘请相关专家前来指导,普及核桃苗木培育嫁接知识和争取一部分资金用于发展核桃新品种。
整合有利资源。由于谷雨墕村地处最边远山区,移动信号几乎没有,严重制约村民正常的通讯。针对电视信号薄弱问题,积极与市电视台联系,说明情况,寻求帮助,为全村58户需要更换电视天线的村民免费提供“户户通”卫星天线,彻底解决了村民看电视难的问题。
2 实施精准扶贫的必要性
2.1 实施精准扶贫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
要想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必须解决扶贫任务,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2 实施精准扶贫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选择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解放农村生产力,缺乏经济实力的农村无法实现新农村目标,而贫困问题是阻碍新农村目标实现的最大障碍,只有通过精准扶贫,才能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4]。
2.3 实施精准扶贫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
只有全民小康才是真正的小康社会,全民小康是小康社会实现的基本前提,而精准扶贫能够更好地实现全民脱贫,所以实施精准扶贫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5]
参考文献
[1]范斌.弱势群体的增权及其模式选择[J].学术研究,2004(12):73-78.
[2]郑广怀.伤残农民工:无法被赋权的群体[J].社会学研究,2005(3):99-118.
[3]约翰弗里德曼.再思贫困:赋权与公民权[J].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1997(2):78-82.
[4]陈树强.增权: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的新视角[J].社会学研究,2003(5):45.
[5]李小云.参与式发展概论[M].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1.
(责任编辑:赵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