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艺之道,必须首先学会艺术欣赏。艺术欣赏是一个培养作者美学眼光的过程,眼有所见,心有所悟,才能明了古人作品中的精粹之处。以明代时大彬创作的“玉兰花瓣壶”为例,要领会作者的创作匠心,必须把自然物同作品相互比较,自然界中的玉兰花是长条形的,而作者只是选取了花的靠花蒂的那一截,而且是倒置的,其壶体的下部用了艺术夸张的手法,这是作者把自然之花与紫砂的制作工艺要求相融合,工精而态美,成为后人推崇、仿制的经典壶型。“玉兰花瓣壶”的创作给了我们三个方面的启示:一是自然形态必须经过艺术的提炼取舍;二是自然形态必须为作品的制作工艺服务,遵循简便、适用的原则;三是对自然形态的“形”,可以用拉伸、压缩、剪裁等艺术手法进行处理。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苏东坡有一著名的画论:“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意思是说,画画如果只是以形似为标准,那么这样的见识与小孩子的目光差不多。当代国画大师齐白石对此有进一步的论述:“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他画虾时画虾的腿,最初如实地画十对,后改为八对,最后变为五对,方觉得更为传神。这一过程从写实的角度看是一个从“似”走向“不似”的过程;而从艺术审美的角度看,最初的十对没有经过艺术的取舍,面面俱到而重点不突出,经过艺术的提炼取舍后则最终画出了虾的神韵,画出了虾在水中生动活泼的神态。
综上所述,不管是书画艺术还是紫砂艺术,要追求的是客观形象与主观心灵的融合,其艺术的手段也应该呈现出丰富性和多样性,这样才能使我们的作品饶有意味、饱含情思、充满理趣。
“葫芦壶”是以葫芦作为自然物象,经过艺术提炼而创作的。葫芦的形是得到历代壶家喜爱的,仅清代文人陈曼生和紫砂名家杨彭年合作的以葫芦为造型的作品就有“套环钮葫芦壶”、“半瓢壶”、“匏瓜壶”、“瓢提壶”等,其中以“套环钮葫芦壶”最接近自然界葫芦的形态。曼生设计的造型非常精巧而传神,他以收腹即腹部内凹的造型技法造就了葫芦的形态,以截盖的处理求得上下过渡自然的整体效果,其壶体浑圆、线条流畅。壶上刻铭:“为惠施,为张巷,取满腹,无湖江。”铭文中用了两个人物典故,一是惠施,战国时的哲学家,与庄子为友,曾任魏相,享年60岁。二是张苍,汉代历史家,秦时曾任御史,享年百余岁。曼生把古代两位长寿之人和葫芦造型的壶与饮茶联系在一起,还用夸张的手法称葫芦能包容万物,这是一种化腐朽为神奇的艺术手法。
“葫芦壶”把束腰的部位移至到了上腹部,形成上小下大的葫芦造型。平嵌盖、平底、三弯嘴、3字形耳把、葫芦藤形钮,装饰有葫芦叶、小葫芦、藤条、藤须,耳把上引出的小藤条攀伸至壶体,旁有正叶、侧叶、小葫芦;一片葫芦叶包裹了壶嘴,3字形的耳把有设计上的巧妙之处,提拿时手的食、中两指正好放在把的凹处,大拇指按在把的上部,这样的捉拿方便舒适。壶体的葫芦形采取了压缩、剪裁的艺术手法,上下压缩后再经过束腰的处理,上下两部分都显得饱满而丰润、厚重而稳固,孕含着内在的张力,上下有机组合、相互呼应、贯通交融、协调统一,达到整体和谐的效果。壶的上部通过“剪裁”,去掉了葫芦的尖顶,把壶口的范围增大,方便倒水泡茶。苏联的普列汉诺夫在《论艺术》里谈到:“人类的艺术起源,是源于实用。”“葫芦壶”在使用方便、舒适的基础上再追求含蓄的美,藏而不露的美,有深层内涵的美,体现了作者对美的综合追求。
“葫芦壶”的深层内涵美可以从它包含的我国民俗文化中体现出来,葫芦的形及它的意在民间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在民间广为传播的“八仙”,他们各有一宝,那是汉钟离的扇、吕洞宾的剑、张果老的鼓、曹国舅的玉板、铁拐李的葫芦、韩湘子的箫、蓝采和的花蓝、何仙姑的荷花,它们被民间称为“八宝”,也称“暗八仙”,被广泛装饰于石雕、砖雕、木雕、刺绣等艺术品。葫芦不仅为“八宝”之一,它的“芦”又与“禄”同音,故葫芦又是能装盛福禄的宝物。
自然界的葫芦因它的自然生长,其形不可能长得很规整,在创作“葫芦壶”时因制作工艺的需要,要把它做得“圆中规”达到圆、稳、匀、正的要求,在整个形的仿作上也有所取舍。天然葫芦的束腰,把腰收得很细,这样是不利于盛放和倾倒茶叶的,作者的处理手法是稍作束腰,意到即止。在整个设计创作的过程中始终把“实用”放在首位,最后作品达到的效果,“似”塑出了葫芦的形,“不似”离开了葫芦的原貌而更具神韵,这就是“意在似与不似之间”的创作方法。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苏东坡有一著名的画论:“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意思是说,画画如果只是以形似为标准,那么这样的见识与小孩子的目光差不多。当代国画大师齐白石对此有进一步的论述:“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他画虾时画虾的腿,最初如实地画十对,后改为八对,最后变为五对,方觉得更为传神。这一过程从写实的角度看是一个从“似”走向“不似”的过程;而从艺术审美的角度看,最初的十对没有经过艺术的取舍,面面俱到而重点不突出,经过艺术的提炼取舍后则最终画出了虾的神韵,画出了虾在水中生动活泼的神态。
综上所述,不管是书画艺术还是紫砂艺术,要追求的是客观形象与主观心灵的融合,其艺术的手段也应该呈现出丰富性和多样性,这样才能使我们的作品饶有意味、饱含情思、充满理趣。
“葫芦壶”是以葫芦作为自然物象,经过艺术提炼而创作的。葫芦的形是得到历代壶家喜爱的,仅清代文人陈曼生和紫砂名家杨彭年合作的以葫芦为造型的作品就有“套环钮葫芦壶”、“半瓢壶”、“匏瓜壶”、“瓢提壶”等,其中以“套环钮葫芦壶”最接近自然界葫芦的形态。曼生设计的造型非常精巧而传神,他以收腹即腹部内凹的造型技法造就了葫芦的形态,以截盖的处理求得上下过渡自然的整体效果,其壶体浑圆、线条流畅。壶上刻铭:“为惠施,为张巷,取满腹,无湖江。”铭文中用了两个人物典故,一是惠施,战国时的哲学家,与庄子为友,曾任魏相,享年60岁。二是张苍,汉代历史家,秦时曾任御史,享年百余岁。曼生把古代两位长寿之人和葫芦造型的壶与饮茶联系在一起,还用夸张的手法称葫芦能包容万物,这是一种化腐朽为神奇的艺术手法。
“葫芦壶”把束腰的部位移至到了上腹部,形成上小下大的葫芦造型。平嵌盖、平底、三弯嘴、3字形耳把、葫芦藤形钮,装饰有葫芦叶、小葫芦、藤条、藤须,耳把上引出的小藤条攀伸至壶体,旁有正叶、侧叶、小葫芦;一片葫芦叶包裹了壶嘴,3字形的耳把有设计上的巧妙之处,提拿时手的食、中两指正好放在把的凹处,大拇指按在把的上部,这样的捉拿方便舒适。壶体的葫芦形采取了压缩、剪裁的艺术手法,上下压缩后再经过束腰的处理,上下两部分都显得饱满而丰润、厚重而稳固,孕含着内在的张力,上下有机组合、相互呼应、贯通交融、协调统一,达到整体和谐的效果。壶的上部通过“剪裁”,去掉了葫芦的尖顶,把壶口的范围增大,方便倒水泡茶。苏联的普列汉诺夫在《论艺术》里谈到:“人类的艺术起源,是源于实用。”“葫芦壶”在使用方便、舒适的基础上再追求含蓄的美,藏而不露的美,有深层内涵的美,体现了作者对美的综合追求。
“葫芦壶”的深层内涵美可以从它包含的我国民俗文化中体现出来,葫芦的形及它的意在民间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在民间广为传播的“八仙”,他们各有一宝,那是汉钟离的扇、吕洞宾的剑、张果老的鼓、曹国舅的玉板、铁拐李的葫芦、韩湘子的箫、蓝采和的花蓝、何仙姑的荷花,它们被民间称为“八宝”,也称“暗八仙”,被广泛装饰于石雕、砖雕、木雕、刺绣等艺术品。葫芦不仅为“八宝”之一,它的“芦”又与“禄”同音,故葫芦又是能装盛福禄的宝物。
自然界的葫芦因它的自然生长,其形不可能长得很规整,在创作“葫芦壶”时因制作工艺的需要,要把它做得“圆中规”达到圆、稳、匀、正的要求,在整个形的仿作上也有所取舍。天然葫芦的束腰,把腰收得很细,这样是不利于盛放和倾倒茶叶的,作者的处理手法是稍作束腰,意到即止。在整个设计创作的过程中始终把“实用”放在首位,最后作品达到的效果,“似”塑出了葫芦的形,“不似”离开了葫芦的原貌而更具神韵,这就是“意在似与不似之间”的创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