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呼包鄂”地区十年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演变
(一)产业结构演变
表1所示的是“呼包鄂”地区从2001——2010年十年间产业结构的变化情况,该地区的产业结构在不断优化,第一产业由2001年的10.8%下降到2010年的3.3%,第二产业总体呈下降趋势,在2001年是53.7%,而到了2010年则下降到51.1%,在2003以及其他一些年份第二产业的比重有所上升。第三产业由2001年的35.5%上升到2010年的45.6%,发展比较良好。横向对比发现,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最大,第三产业次之,最后是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的比重一直大于第三产业,只有在2005年时,二三产业的比重大体接近。可见,“呼包鄂”地区的第二产业一直是地区经济发展的重头戏。
数据来源:根据2002-2011年《内蒙古统计年鉴》。
(二)就业结构演变
表2为2001——2010年“呼包鄂”地区就业构成统计表。2001年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为41.9%,到了2010年下降到21.9%,大量劳动力从第一产业转移出来,但是仍有相当大比例的劳动力滞留在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就业比重逐年上升,但变化不大,从2001年的22.5%上升到2010年的29.9%,在2007年到2010年这几年间,第二产业就业比重增加了0.5个百分比,增加势头有所减缓。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在大幅上升,由2001年的35.6% 增加到48.1%,说明第三产业带动就业的效果良好。
数据来源:根据2002-2011《内蒙古统计年鉴》数据计算。
二、“呼包鄂”地区三次产业结构偏离度分析
结构偏离度是指各产业的增加值比重和就业比重之比与1的差。运用结构偏离度这一指标可以看出产业结构是否合理,可以指出产业就业结构与产业增加值结构之间的不对称程度。当结构偏离度的绝对值越大时,则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越不平衡;它越接近于零,说明二者越平衡。从表3中可以看到,第一产业的结构偏离度一直为负数,绝对值呈现逐年上升的势头,2001年为-0.74,2010年为-0.85,说明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一直小于就业比重,二者之间极不对称,大量的劳动力没有转移出来,而是滞留在了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的偏离度从2001年的1.39下降到2010年的0.71,一直为正偏离,可见第二产业的增加值比重大于就业比重,也就是第二产业的劳动生产率比较高,可以吸收大量的劳动力,第一产业的劳动力可以考虑转入第二产业。但鉴于如今第二产业大部分是机械化操作,所以对第一产业劳动力顺利转入第二产业有一定的阻碍作用。第三产业结构偏离度从2001年的0.00下降到2010年的-0.05,而且前几年为正偏离,随后开始变为负偏离,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逐渐小于就业比重,说明第三产业可以吸收大量的劳动力,解决从第一和第二产业中转移出来的劳动力问题。
综上所述,第一产业偏离度一直为负数,即就业比重大于产值比重,从业人员比重较高,产值较低。第二产业偏离度为正且,下降,第三产业偏离度呈波动状态,但总体下降,二三产业可吸收大量的劳动力,对该地区的经济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数据来源:根据2002-2011年《内蒙古统计年鉴》数据计算。
三、“呼包鄂”地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现状
第一产业中存在大量劳动力,无法转移出来,比重偏差越来越大,情况在逐渐恶化,大量的劳动力并未促进产值的增长。第二产业中产业增加值比重大于就业比重,偏差在下降,二者逐渐趋于平衡,可吸收劳动力,但是投入的劳动力并未创造出较大的产值,劳动生产率有待提高。第三产业偏离度逐渐下降,基本趋于零,二者比较同步,可以吸纳大量的劳动力。但是其偏离度先正后负,产业增加值比重先是大于就业比重,近些年却小于就业比重,说明第三产业中出现了剩余劳动力。
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进一步发现了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也就是他认为当进入工业化初期时,第一产业的产值比重会持续下降,而第二和第三产业的产值比重则会上升。由此看来,“呼包鄂”地区产业结构是工业化初期阶段。而其就业结构也属于工业化初期阶段,即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下降,二三产业的就业比重持续上升。可见“呼包鄂”地区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还是比较协调的。当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1000美元时,按照国际上的结构偏离度测算结果,第一产业的结构偏离度为-0.3,第二产业为1.06,第三产业为0.07。根据计算,“呼包鄂”2010年的结构偏离度分别为-0.85、0.71、-0.05,这又说明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还是有一定的偏差。从另一个角度看,发达国家三次产业国民收入比重分别为10%、20%和70%左右,“呼包鄂”地区显然第二产业比重过大,第三产业比重过小,差距是十分巨大的。第三产业有待发展,以便吸收大量的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
四、“呼包鄂”地区发展对策
(一)重视第一产业的发展,促进农业劳动力内部吸收
结合该地区自身的特点,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并且重视发展与农产品相关的加工业,以便吸收第一产业中大量的剩余的劳动力,这也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巨大优势。同时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由于农民工进入城市面临着巨大的风险和压力,如户口问题,子女教育问题,住房问题等等,会严重的阻碍第一产业的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不利于解决劳动力就业问题。因此,政府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解除农民工的后顾之忧,促进第一产业中的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
(二)调整第二产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
“呼包鄂”地区资源丰富,一直是凭借自身的资源优势发展第二产业,并且此区域的经济增长也主要是由第二产业所带动的。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主要是粗放型的发展方式,因此,要注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发展方式转变,发展循环经济来实现地区的经济发展。发展循环经济,一方面需要依靠政府的政策支持,另一方面需要科技进步。除此之外,第二产业的发展也可以通过发展中小企业来实现。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中小企业始终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政府应该提供一系列法规政策来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发挥其在吸收劳动力方面的灵活性。发展第二产业要重视科技创新,打造自己的民族品牌,做到自立自强,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为劳动力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三)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发挥其吸纳劳动力的巨大作用
由于第三产业可以吸收大量的劳动力,所以发展第三产业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最佳方法。呼包鄂地区虽然第三产业的结构偏离度在持续下降,但近些年出现负值的情况,加强第三产业劳动力的素质,使投入较少的劳动力能够获得较大的产值。而且第三产业的跨入门槛低,有些行业对劳动力的技能和要求不高,因此从农村转移出来的劳动力可以较容易的进入这些行业。但是也导致第三产业整体出现劳动力素质不高的问题,有些行业劳动力出现过剩的情况,而有些行业却劳动力不足,难以寻找到素质高,符合其要求的劳动者。可以从以下方面加强劳动者的整体素质,如加大教育投入,对劳动者进行岗前培训等。在加快第三产业发展方面,可以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扩大城市的发展规模,加快信息、家政以及法律方面等服务业的发展,扩大居民消费,使第三产业真正发挥其吸收劳动力的巨大影响力。
(作者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经济学院)
(一)产业结构演变
表1所示的是“呼包鄂”地区从2001——2010年十年间产业结构的变化情况,该地区的产业结构在不断优化,第一产业由2001年的10.8%下降到2010年的3.3%,第二产业总体呈下降趋势,在2001年是53.7%,而到了2010年则下降到51.1%,在2003以及其他一些年份第二产业的比重有所上升。第三产业由2001年的35.5%上升到2010年的45.6%,发展比较良好。横向对比发现,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最大,第三产业次之,最后是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的比重一直大于第三产业,只有在2005年时,二三产业的比重大体接近。可见,“呼包鄂”地区的第二产业一直是地区经济发展的重头戏。
数据来源:根据2002-2011年《内蒙古统计年鉴》。
(二)就业结构演变
表2为2001——2010年“呼包鄂”地区就业构成统计表。2001年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为41.9%,到了2010年下降到21.9%,大量劳动力从第一产业转移出来,但是仍有相当大比例的劳动力滞留在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就业比重逐年上升,但变化不大,从2001年的22.5%上升到2010年的29.9%,在2007年到2010年这几年间,第二产业就业比重增加了0.5个百分比,增加势头有所减缓。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在大幅上升,由2001年的35.6% 增加到48.1%,说明第三产业带动就业的效果良好。
数据来源:根据2002-2011《内蒙古统计年鉴》数据计算。
二、“呼包鄂”地区三次产业结构偏离度分析
结构偏离度是指各产业的增加值比重和就业比重之比与1的差。运用结构偏离度这一指标可以看出产业结构是否合理,可以指出产业就业结构与产业增加值结构之间的不对称程度。当结构偏离度的绝对值越大时,则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越不平衡;它越接近于零,说明二者越平衡。从表3中可以看到,第一产业的结构偏离度一直为负数,绝对值呈现逐年上升的势头,2001年为-0.74,2010年为-0.85,说明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一直小于就业比重,二者之间极不对称,大量的劳动力没有转移出来,而是滞留在了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的偏离度从2001年的1.39下降到2010年的0.71,一直为正偏离,可见第二产业的增加值比重大于就业比重,也就是第二产业的劳动生产率比较高,可以吸收大量的劳动力,第一产业的劳动力可以考虑转入第二产业。但鉴于如今第二产业大部分是机械化操作,所以对第一产业劳动力顺利转入第二产业有一定的阻碍作用。第三产业结构偏离度从2001年的0.00下降到2010年的-0.05,而且前几年为正偏离,随后开始变为负偏离,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逐渐小于就业比重,说明第三产业可以吸收大量的劳动力,解决从第一和第二产业中转移出来的劳动力问题。
综上所述,第一产业偏离度一直为负数,即就业比重大于产值比重,从业人员比重较高,产值较低。第二产业偏离度为正且,下降,第三产业偏离度呈波动状态,但总体下降,二三产业可吸收大量的劳动力,对该地区的经济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数据来源:根据2002-2011年《内蒙古统计年鉴》数据计算。
三、“呼包鄂”地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现状
第一产业中存在大量劳动力,无法转移出来,比重偏差越来越大,情况在逐渐恶化,大量的劳动力并未促进产值的增长。第二产业中产业增加值比重大于就业比重,偏差在下降,二者逐渐趋于平衡,可吸收劳动力,但是投入的劳动力并未创造出较大的产值,劳动生产率有待提高。第三产业偏离度逐渐下降,基本趋于零,二者比较同步,可以吸纳大量的劳动力。但是其偏离度先正后负,产业增加值比重先是大于就业比重,近些年却小于就业比重,说明第三产业中出现了剩余劳动力。
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进一步发现了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也就是他认为当进入工业化初期时,第一产业的产值比重会持续下降,而第二和第三产业的产值比重则会上升。由此看来,“呼包鄂”地区产业结构是工业化初期阶段。而其就业结构也属于工业化初期阶段,即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下降,二三产业的就业比重持续上升。可见“呼包鄂”地区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还是比较协调的。当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1000美元时,按照国际上的结构偏离度测算结果,第一产业的结构偏离度为-0.3,第二产业为1.06,第三产业为0.07。根据计算,“呼包鄂”2010年的结构偏离度分别为-0.85、0.71、-0.05,这又说明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还是有一定的偏差。从另一个角度看,发达国家三次产业国民收入比重分别为10%、20%和70%左右,“呼包鄂”地区显然第二产业比重过大,第三产业比重过小,差距是十分巨大的。第三产业有待发展,以便吸收大量的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
四、“呼包鄂”地区发展对策
(一)重视第一产业的发展,促进农业劳动力内部吸收
结合该地区自身的特点,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并且重视发展与农产品相关的加工业,以便吸收第一产业中大量的剩余的劳动力,这也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巨大优势。同时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由于农民工进入城市面临着巨大的风险和压力,如户口问题,子女教育问题,住房问题等等,会严重的阻碍第一产业的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不利于解决劳动力就业问题。因此,政府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解除农民工的后顾之忧,促进第一产业中的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
(二)调整第二产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
“呼包鄂”地区资源丰富,一直是凭借自身的资源优势发展第二产业,并且此区域的经济增长也主要是由第二产业所带动的。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主要是粗放型的发展方式,因此,要注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发展方式转变,发展循环经济来实现地区的经济发展。发展循环经济,一方面需要依靠政府的政策支持,另一方面需要科技进步。除此之外,第二产业的发展也可以通过发展中小企业来实现。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中小企业始终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政府应该提供一系列法规政策来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发挥其在吸收劳动力方面的灵活性。发展第二产业要重视科技创新,打造自己的民族品牌,做到自立自强,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为劳动力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三)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发挥其吸纳劳动力的巨大作用
由于第三产业可以吸收大量的劳动力,所以发展第三产业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最佳方法。呼包鄂地区虽然第三产业的结构偏离度在持续下降,但近些年出现负值的情况,加强第三产业劳动力的素质,使投入较少的劳动力能够获得较大的产值。而且第三产业的跨入门槛低,有些行业对劳动力的技能和要求不高,因此从农村转移出来的劳动力可以较容易的进入这些行业。但是也导致第三产业整体出现劳动力素质不高的问题,有些行业劳动力出现过剩的情况,而有些行业却劳动力不足,难以寻找到素质高,符合其要求的劳动者。可以从以下方面加强劳动者的整体素质,如加大教育投入,对劳动者进行岗前培训等。在加快第三产业发展方面,可以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扩大城市的发展规模,加快信息、家政以及法律方面等服务业的发展,扩大居民消费,使第三产业真正发挥其吸收劳动力的巨大影响力。
(作者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经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