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人说,“老师与演员有相通之处”。比方说,演员常通过变换面部表情把戏中人物的情绪、心理活动等表达出来,透过屏幕打动观众,寻求共鸣。教师也一样,与学生交流时需要多变的面部表情,或微笑或严肃或平静,甚至愤怒、忧愁与哭泣。也有人说:“‘变脸也可以理解为‘变色龙’,恶心且虚伪。”诚然,无论什么事物都有其两面性,利弊并存。笔者认为,关键在于“变脸”的目的与技巧,适时适度、针对性强的变脸是有大作用的,反之则不然。究竟教师“变脸”利弊何在,“变脸”为哪般呢?
一、教师“变脸”纷说
(一)利大于弊
事例:
1. 王老师非常温和,从不责骂学生。每次上课,班上的捣蛋鬼总是放肆地吵闹。我和几个女同学与王老师感情特好,私下建议王老师要“杀鸡儆猴”。一次,王老师抓住一个捣蛋的同学,原本温柔的声线变得粗狂起来,大声地斥责了那位同学,当场把全班同学震住了。那次以后,王老师罗列了很多规矩,谁也不敢反对了。
2. 班主任张老师很严肃,整天板着脸。全班同学连见到他都打哆嗦,更不敢违反纪律或提建议了。大家经常议论,班主任太凶,好吓人。然而,我们渐渐发现,张老师会笑,也很随和。一次,我们班被学校评为 “文明班集体”,老师板着的脸露出了笑容,高兴地对我们说:大家都是好样的。那次以后,我们常能看到张老师的笑容,逐渐敢跟他亲近了。
3. 李老师很受同学欢迎,大家对他既敬重又肯亲近。正常情况下,李老师都会面露笑容,但有时异常严肃,有时无比随和,面部表情随我们的表现而定。我们常常从他的脸上捕捉信息,来纠正行为或感受鼓励。
4. 小强成绩非常好,常被老师表扬。即使有一些小问题,也不会受到批评。一次,为人随和,对小强赞赏有加的语文老师一反常态,因为小强做错了一道简单的题目,就严肃批评了小强,接着,语文老师又和颜悦色,语重心长地对小强进行了鼓励和表扬。后来,我们发现,小强学习更细心了。
观点:
生1:老师若过于温和,无论学生发生什么事都柔声细语,整天面露微笑的话,会被调皮的学生欺负。我认为对不同的情况要用不同的方法,比如对违纪现象应该严肃地批评、处理,要不然违反者不会意识到错误,还可能影响其他同学。
生2:如果老师太严肃,我们不敢亲近;如果老师太随和,一些同学不害怕,会惹是生非。我最希望老师当学生表现不好时严肃、严厉一点,平时能跟我们多点笑容,多点亲近。这样我们会更喜欢。
生3:一次上课,老师神情疲惫,课堂气氛异常沉闷。然而,当黄诗意举手回答了一个问题后,老师的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说:“诗意的回答确有诗意。”老师一个笑容,一句话,便使课堂沉闷一扫而空。
生4:老师的神色有神奇的魔力,我们的心情会随之而变化。当老师心情愉悦,面露笑容,我们会觉得开心,上课时精神特好;当老师情绪激动,表情愤怒,我们会感到忐忑不安。当然,老师神情严肃,甚至语气很严厉,不一定是对我们生气,只是向我们传达“你们这样做不对”的信息。
(二)弊大于利
事例:
1. 老师与同事在走廊说笑着交谈,我们不由自主私下微笑,为老师的好心情感到愉快。当老师走到教室门口,却发现老师已把笑容收了起来,换了一副严肃的神情。同学们心里不停推敲——老师刚才心情很好,怎么突然又严肃起来了?是我们哪位同学或哪些环节出了问题。随之又不由自主地把嘴角的笑容藏起来,正襟危坐。
2. 黄新把班长撞倒了,同学告状,老师愤怒地将黄新批评了,并勒令他马上道歉,以后不能再在走廊随意奔跑。接着,张秦告状学习委员也把他撞倒了。老师却马上神色平和地说:以后小心,下不为例。接着,又严肃地告诫全班同学:以后都不能在走廊上奔跑,免得出事故。
3.一次班会课,梁老师调查某件事是谁干的。他眯着眼睛,微笑着说:只要主动承认错误,我绝对不会惩罚。小新承认后,梁老师马上换了一副脸孔,恨恨地说:原来是你干的,我找得你好苦呀!走,到我办公室去,说完将他揪出了桌位。
观点:
生1:老师时而开心微笑,时而严肃愤怒,会让我们摸不透,会感到害怕。甚至觉得老师挺“虚伪”的。不敢得罪,也不想亲近。
生2:有时,老师对待我们同学不公平。同一件事,对学习成绩优秀,纪律表现好的同学总会温和一点,对成绩不好,常常违反纪律的同学不管是否属于主要责任人,总是一批到底。虽然,我们知道是因为平时表现造成的后果,但也希望老师能公平对待。我们会更尊重这样的老师。
生3:尽管老师对其他班的同学或其他人很随和,但面对我们时,马上换了一副面孔。可能是因为担心对大家太随和会失去威信,一些同学趁机捣乱。但总不能一天到晚都对我们绷着脸吧,我们不愿意见到老师这样,相信老师也不会开心。希望老师常用笑脸面对我们。
(三)“变脸”要适时适度
师1:我刚当老师时,一位前辈教导我,一开始对学生要先板着脸,树立威严,逐步熟悉后才把笑脸给学生。要不然,学生不害怕你的时候,就没法管教了。这样的做法不值得效仿,但也说明师生之间相处需要技巧,折射出一些普遍存在的现象。
师2:由于学生、环境等因素不同,我不认为与学生相处有一条普适法则,教师应当站好立场,不要只想着如何驯服学生,让学生乖巧听话。面对这么多学生,思想不同,来自不同家庭,接受不一样的家庭教育,了解他们是建立关系,实施教育的前提与必须。只有从教育学生的角度出发,才会找到合适的交流方式。
师3:“变脸”是必须的,关键在于怎样变。适时适度,对症下药才能有效果。
二、笔者视点:教师“变脸”大有可为
综合以上观点,令人想起这样一个词:教无定法。面对学生,教师“变脸”与否,有何利弊这些话题,只是教师工作的“沧海一粟”,也是每一个教师甚至每一个参与教育的人需要面对的问题。从师生论述可见,教师“变脸”应无对错之分,只有方式方法,时间、对象的区别。只要用得合时、合理、适度,有教育效果,无论怎样变,终究是教育的方法与策略问题。
其实,“变脸”一词由来已久,是川剧中一种瞬间多次变换脸部妆容的特技,用以揭示人物内心思想感情的一种浪漫主义手法。在此介绍川剧特技似乎与教师没什么必要联系,但不得不提。因为教师作为一项培育人、塑造人的工作,其过程之艰辛,工程之大,教育技巧之细腻超出常人之想象。教师盼与学生达成交流,使教育产生良性反应,需要想方设法“揭示学生内心思想感情”,从中寻找一丁点可能存在的教育线索。或许,仅因为抓住学生心理的一些微妙之处,便有可能开拓更大的教育空间。这就与川剧中演员在台上通过变脸特技与台下观众达成交流,激发共鸣的功能相吻合。教师“变脸”,正是抓住学生心理,通过教师丰富的面部表情,与学生深入沟通,从而对症下药的一种施教方式,也可能是转变学生,体现教育效果的关键点所在。从学生讲述中得知,教师一个神情的转换,对学生来说都是一种信息:可能是晴空万里,也可能是细雨绵绵;可能增进师生感情,也可能是造成隔阂。但归根结底,尽管教师“变脸”利弊共存,确实也大有可为,重点在教师如何将“变脸”发挥最大的教育效力。
笔者认为,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情况,分析学生可能存在的心理因素;摆正自身心态与位置,明确职责所在,考虑怎样的方式学生容易接受,能起到一定的转化或教育效果。相信,只要教师在日常的教育工作中,把爱写在脸上,学生一定能把这份爱刻在自己的心里。学生会明白教师“变脸”的目的何在,如此一来,无论教师是和蔼或是假意的冷漠,都不会使学生产生心理恐惧,演变成“心理虐待”。
斗胆说一句:“一个面无表情的教师不可能当好教师。”
(作者单位:广东清远阳山县教育局,阳山县阳城镇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李淳
一、教师“变脸”纷说
(一)利大于弊
事例:
1. 王老师非常温和,从不责骂学生。每次上课,班上的捣蛋鬼总是放肆地吵闹。我和几个女同学与王老师感情特好,私下建议王老师要“杀鸡儆猴”。一次,王老师抓住一个捣蛋的同学,原本温柔的声线变得粗狂起来,大声地斥责了那位同学,当场把全班同学震住了。那次以后,王老师罗列了很多规矩,谁也不敢反对了。
2. 班主任张老师很严肃,整天板着脸。全班同学连见到他都打哆嗦,更不敢违反纪律或提建议了。大家经常议论,班主任太凶,好吓人。然而,我们渐渐发现,张老师会笑,也很随和。一次,我们班被学校评为 “文明班集体”,老师板着的脸露出了笑容,高兴地对我们说:大家都是好样的。那次以后,我们常能看到张老师的笑容,逐渐敢跟他亲近了。
3. 李老师很受同学欢迎,大家对他既敬重又肯亲近。正常情况下,李老师都会面露笑容,但有时异常严肃,有时无比随和,面部表情随我们的表现而定。我们常常从他的脸上捕捉信息,来纠正行为或感受鼓励。
4. 小强成绩非常好,常被老师表扬。即使有一些小问题,也不会受到批评。一次,为人随和,对小强赞赏有加的语文老师一反常态,因为小强做错了一道简单的题目,就严肃批评了小强,接着,语文老师又和颜悦色,语重心长地对小强进行了鼓励和表扬。后来,我们发现,小强学习更细心了。
观点:
生1:老师若过于温和,无论学生发生什么事都柔声细语,整天面露微笑的话,会被调皮的学生欺负。我认为对不同的情况要用不同的方法,比如对违纪现象应该严肃地批评、处理,要不然违反者不会意识到错误,还可能影响其他同学。
生2:如果老师太严肃,我们不敢亲近;如果老师太随和,一些同学不害怕,会惹是生非。我最希望老师当学生表现不好时严肃、严厉一点,平时能跟我们多点笑容,多点亲近。这样我们会更喜欢。
生3:一次上课,老师神情疲惫,课堂气氛异常沉闷。然而,当黄诗意举手回答了一个问题后,老师的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说:“诗意的回答确有诗意。”老师一个笑容,一句话,便使课堂沉闷一扫而空。
生4:老师的神色有神奇的魔力,我们的心情会随之而变化。当老师心情愉悦,面露笑容,我们会觉得开心,上课时精神特好;当老师情绪激动,表情愤怒,我们会感到忐忑不安。当然,老师神情严肃,甚至语气很严厉,不一定是对我们生气,只是向我们传达“你们这样做不对”的信息。
(二)弊大于利
事例:
1. 老师与同事在走廊说笑着交谈,我们不由自主私下微笑,为老师的好心情感到愉快。当老师走到教室门口,却发现老师已把笑容收了起来,换了一副严肃的神情。同学们心里不停推敲——老师刚才心情很好,怎么突然又严肃起来了?是我们哪位同学或哪些环节出了问题。随之又不由自主地把嘴角的笑容藏起来,正襟危坐。
2. 黄新把班长撞倒了,同学告状,老师愤怒地将黄新批评了,并勒令他马上道歉,以后不能再在走廊随意奔跑。接着,张秦告状学习委员也把他撞倒了。老师却马上神色平和地说:以后小心,下不为例。接着,又严肃地告诫全班同学:以后都不能在走廊上奔跑,免得出事故。
3.一次班会课,梁老师调查某件事是谁干的。他眯着眼睛,微笑着说:只要主动承认错误,我绝对不会惩罚。小新承认后,梁老师马上换了一副脸孔,恨恨地说:原来是你干的,我找得你好苦呀!走,到我办公室去,说完将他揪出了桌位。
观点:
生1:老师时而开心微笑,时而严肃愤怒,会让我们摸不透,会感到害怕。甚至觉得老师挺“虚伪”的。不敢得罪,也不想亲近。
生2:有时,老师对待我们同学不公平。同一件事,对学习成绩优秀,纪律表现好的同学总会温和一点,对成绩不好,常常违反纪律的同学不管是否属于主要责任人,总是一批到底。虽然,我们知道是因为平时表现造成的后果,但也希望老师能公平对待。我们会更尊重这样的老师。
生3:尽管老师对其他班的同学或其他人很随和,但面对我们时,马上换了一副面孔。可能是因为担心对大家太随和会失去威信,一些同学趁机捣乱。但总不能一天到晚都对我们绷着脸吧,我们不愿意见到老师这样,相信老师也不会开心。希望老师常用笑脸面对我们。
(三)“变脸”要适时适度
师1:我刚当老师时,一位前辈教导我,一开始对学生要先板着脸,树立威严,逐步熟悉后才把笑脸给学生。要不然,学生不害怕你的时候,就没法管教了。这样的做法不值得效仿,但也说明师生之间相处需要技巧,折射出一些普遍存在的现象。
师2:由于学生、环境等因素不同,我不认为与学生相处有一条普适法则,教师应当站好立场,不要只想着如何驯服学生,让学生乖巧听话。面对这么多学生,思想不同,来自不同家庭,接受不一样的家庭教育,了解他们是建立关系,实施教育的前提与必须。只有从教育学生的角度出发,才会找到合适的交流方式。
师3:“变脸”是必须的,关键在于怎样变。适时适度,对症下药才能有效果。
二、笔者视点:教师“变脸”大有可为
综合以上观点,令人想起这样一个词:教无定法。面对学生,教师“变脸”与否,有何利弊这些话题,只是教师工作的“沧海一粟”,也是每一个教师甚至每一个参与教育的人需要面对的问题。从师生论述可见,教师“变脸”应无对错之分,只有方式方法,时间、对象的区别。只要用得合时、合理、适度,有教育效果,无论怎样变,终究是教育的方法与策略问题。
其实,“变脸”一词由来已久,是川剧中一种瞬间多次变换脸部妆容的特技,用以揭示人物内心思想感情的一种浪漫主义手法。在此介绍川剧特技似乎与教师没什么必要联系,但不得不提。因为教师作为一项培育人、塑造人的工作,其过程之艰辛,工程之大,教育技巧之细腻超出常人之想象。教师盼与学生达成交流,使教育产生良性反应,需要想方设法“揭示学生内心思想感情”,从中寻找一丁点可能存在的教育线索。或许,仅因为抓住学生心理的一些微妙之处,便有可能开拓更大的教育空间。这就与川剧中演员在台上通过变脸特技与台下观众达成交流,激发共鸣的功能相吻合。教师“变脸”,正是抓住学生心理,通过教师丰富的面部表情,与学生深入沟通,从而对症下药的一种施教方式,也可能是转变学生,体现教育效果的关键点所在。从学生讲述中得知,教师一个神情的转换,对学生来说都是一种信息:可能是晴空万里,也可能是细雨绵绵;可能增进师生感情,也可能是造成隔阂。但归根结底,尽管教师“变脸”利弊共存,确实也大有可为,重点在教师如何将“变脸”发挥最大的教育效力。
笔者认为,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情况,分析学生可能存在的心理因素;摆正自身心态与位置,明确职责所在,考虑怎样的方式学生容易接受,能起到一定的转化或教育效果。相信,只要教师在日常的教育工作中,把爱写在脸上,学生一定能把这份爱刻在自己的心里。学生会明白教师“变脸”的目的何在,如此一来,无论教师是和蔼或是假意的冷漠,都不会使学生产生心理恐惧,演变成“心理虐待”。
斗胆说一句:“一个面无表情的教师不可能当好教师。”
(作者单位:广东清远阳山县教育局,阳山县阳城镇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李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