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和谐,原属美学范畴,是指事物和现象各个方面完美的配合、协调和多元化的统一。音乐学科作为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具有构建和谐课堂教学的先天优势。那么,如何借助这种优势构建和谐的音乐课堂教学呢?
一、关注音乐审美体验,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音乐是声音的审美艺术,音乐进行的过程就是追求和谐完美的过程。优秀的音乐作品能够让欣赏者体验到情感被激发的愉悦和畅快。音乐教师应该对课堂音乐作品进行适当的筛选,优中取精,把最容易激发学生审美体验的音乐作品带进课堂,让学生从走进音乐教室开始,就能够沉浸在音乐带来的和谐之美中。例如,教材中歌曲《外婆的澎湖湾》《牧场上的家》等歌曲,旋律优美,歌词朗朗上口,学生在课堂上始终沉浸在歌曲带来的美感中,感受、学唱、表现的过程始终都在极其和谐融洽的氛围中进行,容易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在挖掘音乐美的要素过程中感受和谐之美
在哲学上,和谐是真善美的统一,是事物最佳的表现形态,是一切美好事物的共同特点。音乐的美是音乐的力度、速度、音色、节奏、节拍、旋律、调式、和声、结构等各个要素的高度统一。音乐教学要让学生不仅能够欣赏美,还应该让学生掌握基本的音乐知识与技能,借助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提升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因此,音乐教学应该引导学生挖掘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比如,教材中的乐曲《乒乓变奏曲》是一首典型的变奏曲,教学时抓住“变奏曲”的特点,通过聆听,辨别主题在节奏、速度、力度、节拍、音区、音色等方面发生变化,从而感受变奏曲的独特魅力。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引导学生结合音乐要素进一步变奏,深入挖掘和感受音乐要素变化带来的和谐之美。
三、在音乐表现中创造和谐之美
音乐是表现性艺术,参与音乐表现是学生对音乐的三度创作过程,即深入挖掘和再现音乐美的过程。,美的音乐表现,必然引起具有表演者和欣赏者双重角色的学生的愉悦,从而在参与音乐表现过程中自然创造和谐之美。例如,在欣赏《维也纳的音乐钟》这一回旋曲时,当学生听到主题出现时保持一个姿势不动或者做固定的表演动作,当听到插部出现时,随着音乐的节奏随意做表演动。这种音乐表现,能够帮助孩子从听觉上关注乐曲发展的规律;从肢体表现的角度使抽象的乐曲结构变为直观,易于理解;在参与音乐表现的过程中,学生情绪高昂、积极参与,课堂气氛热烈、效果显著,给人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再比如,在《东北风》一课教学中,学生在了解了东北音乐总体风格、特点和表演手段之后,再亲自扭扭秧歌,唱唱东北方言歌,就能够更真切地感受到家乡民间艺术的无限魅力和生命力,在表现音乐美的过程中,达到人与地域文化的高度和谐统一,体验和创造可能是从未有过的和谐之美。
构建和谐的音乐课堂,我们还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恰当协调多种学习方式之间的关系。
接受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大家关注的焦点问题。我认为音乐教学中他们是相辅相成的,要根据教学实际需要恰当选择教学方式。比如在欣赏《乒乓变奏曲》时,以下问题适合学生自主探究:主题进行了几次变奏?主题从哪些角度进行了变奏?你还可以从哪些方面对主题进行变奏?而有关乐曲体裁“变奏曲”这一概念的概括,则应该在学生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由教师讲解。这个过程体现了探究式学习和接受式学习恰当协调和有效结合。
2、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构建“积极主动、优质高效”课堂教学。
“和谐”首先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和谐课堂以民主、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为基础。现代心理学认为,和谐是美好事物的基本特征之一,它通过感知在人的情感和理智中产生积极的反应,在心理机制上使人愉快、满足,并唤起人们对生活的热爱。课堂活动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主体间关系如何,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情感态度以及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扮演“平等中的首席”角色,在学生需要帮助和点拨时适度出现,当学生有能力解决问题时,放手让他们去探究和创造,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音乐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达到课堂教学的良性互动和优质高效。
3、建立适应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构建“民主公平,尊重差异”的课堂生态环境。
新课程实施几年来,我们都深切地感受到了评价发展滞后带来的问题——音乐特长生长期占据优势,逐渐失去前进方向;后进生经常在成绩上感到沮丧和无能为力,逐渐走向自我否定;中等水平的大多数学生,长期处于被忽视状态,慢慢失去了学习的动力。音乐教师应该结合教学需要,运用语言肢体评价法、定性评价法、定量评价法和展示评价法,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评价。以定量评价法为例,结合三维目标设计具体的评价项目,并对其课堂完成情况进行定量分析,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目前自己在音乐学习活动中,有哪些优势和不足,并结合实际情况确定最近发展目标,围绕着目标实现的过程开展评价,实现学生学习的自我监督和自我调控。这种评价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强调个体纵向比较,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评价过程应以自我评价为主,以教师评价为指导,以同学评价做监督,追求评价的效度和信度,构建“民主公平、尊重差异”的课堂生态环境。
音乐教育是审美教育,追求和谐课堂教学之美是音乐课堂教学的理想境界,更是一种需要。只要我们共同努力,必定能够让音乐课堂尽显和谐之美。
一、关注音乐审美体验,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音乐是声音的审美艺术,音乐进行的过程就是追求和谐完美的过程。优秀的音乐作品能够让欣赏者体验到情感被激发的愉悦和畅快。音乐教师应该对课堂音乐作品进行适当的筛选,优中取精,把最容易激发学生审美体验的音乐作品带进课堂,让学生从走进音乐教室开始,就能够沉浸在音乐带来的和谐之美中。例如,教材中歌曲《外婆的澎湖湾》《牧场上的家》等歌曲,旋律优美,歌词朗朗上口,学生在课堂上始终沉浸在歌曲带来的美感中,感受、学唱、表现的过程始终都在极其和谐融洽的氛围中进行,容易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在挖掘音乐美的要素过程中感受和谐之美
在哲学上,和谐是真善美的统一,是事物最佳的表现形态,是一切美好事物的共同特点。音乐的美是音乐的力度、速度、音色、节奏、节拍、旋律、调式、和声、结构等各个要素的高度统一。音乐教学要让学生不仅能够欣赏美,还应该让学生掌握基本的音乐知识与技能,借助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提升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因此,音乐教学应该引导学生挖掘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比如,教材中的乐曲《乒乓变奏曲》是一首典型的变奏曲,教学时抓住“变奏曲”的特点,通过聆听,辨别主题在节奏、速度、力度、节拍、音区、音色等方面发生变化,从而感受变奏曲的独特魅力。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引导学生结合音乐要素进一步变奏,深入挖掘和感受音乐要素变化带来的和谐之美。
三、在音乐表现中创造和谐之美
音乐是表现性艺术,参与音乐表现是学生对音乐的三度创作过程,即深入挖掘和再现音乐美的过程。,美的音乐表现,必然引起具有表演者和欣赏者双重角色的学生的愉悦,从而在参与音乐表现过程中自然创造和谐之美。例如,在欣赏《维也纳的音乐钟》这一回旋曲时,当学生听到主题出现时保持一个姿势不动或者做固定的表演动作,当听到插部出现时,随着音乐的节奏随意做表演动。这种音乐表现,能够帮助孩子从听觉上关注乐曲发展的规律;从肢体表现的角度使抽象的乐曲结构变为直观,易于理解;在参与音乐表现的过程中,学生情绪高昂、积极参与,课堂气氛热烈、效果显著,给人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再比如,在《东北风》一课教学中,学生在了解了东北音乐总体风格、特点和表演手段之后,再亲自扭扭秧歌,唱唱东北方言歌,就能够更真切地感受到家乡民间艺术的无限魅力和生命力,在表现音乐美的过程中,达到人与地域文化的高度和谐统一,体验和创造可能是从未有过的和谐之美。
构建和谐的音乐课堂,我们还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恰当协调多种学习方式之间的关系。
接受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大家关注的焦点问题。我认为音乐教学中他们是相辅相成的,要根据教学实际需要恰当选择教学方式。比如在欣赏《乒乓变奏曲》时,以下问题适合学生自主探究:主题进行了几次变奏?主题从哪些角度进行了变奏?你还可以从哪些方面对主题进行变奏?而有关乐曲体裁“变奏曲”这一概念的概括,则应该在学生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由教师讲解。这个过程体现了探究式学习和接受式学习恰当协调和有效结合。
2、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构建“积极主动、优质高效”课堂教学。
“和谐”首先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和谐课堂以民主、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为基础。现代心理学认为,和谐是美好事物的基本特征之一,它通过感知在人的情感和理智中产生积极的反应,在心理机制上使人愉快、满足,并唤起人们对生活的热爱。课堂活动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主体间关系如何,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情感态度以及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扮演“平等中的首席”角色,在学生需要帮助和点拨时适度出现,当学生有能力解决问题时,放手让他们去探究和创造,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音乐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达到课堂教学的良性互动和优质高效。
3、建立适应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构建“民主公平,尊重差异”的课堂生态环境。
新课程实施几年来,我们都深切地感受到了评价发展滞后带来的问题——音乐特长生长期占据优势,逐渐失去前进方向;后进生经常在成绩上感到沮丧和无能为力,逐渐走向自我否定;中等水平的大多数学生,长期处于被忽视状态,慢慢失去了学习的动力。音乐教师应该结合教学需要,运用语言肢体评价法、定性评价法、定量评价法和展示评价法,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评价。以定量评价法为例,结合三维目标设计具体的评价项目,并对其课堂完成情况进行定量分析,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目前自己在音乐学习活动中,有哪些优势和不足,并结合实际情况确定最近发展目标,围绕着目标实现的过程开展评价,实现学生学习的自我监督和自我调控。这种评价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强调个体纵向比较,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评价过程应以自我评价为主,以教师评价为指导,以同学评价做监督,追求评价的效度和信度,构建“民主公平、尊重差异”的课堂生态环境。
音乐教育是审美教育,追求和谐课堂教学之美是音乐课堂教学的理想境界,更是一种需要。只要我们共同努力,必定能够让音乐课堂尽显和谐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