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山西忻州市人民医院,山西忻州034000
【关键词】消痔灵治疗内痔临床分析
【中图分类号】R657.1+8【文献标示码】B【文章编号】1007-8517(2008)12(B)-0034-01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笔者从1998年起,用“消痔灵”注射各期内痔236例,Ⅰ期27例,占11.4%,Ⅱ期118例,占50%,Ⅲ期56例,占23.7%,混合痔35例,占14.8%。
1.2药物组成五倍子(柔酸),明矾(硫酸铝钾),枸橼酸钠、低分子右旋糖酐、甘油、三氯叔丁醇、蒸馏水。
1.3治疗方法常规消毒,在腰俞麻或局麻下,取侧卧或截面位。消毒肛周及用1∶1000新洁尔灭消毒肛管内,用手指扩肛。在喇叭形肛门镜下查清痔核部位、数量、大小及齿线以下肛管有无痔核及静脉曲张,必须认清痔核部位。为治疗操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依据。在进镜视诊时要认清母痔区3、7、11点痔核的大小及粘膜病变情况;其次视子痔区,触诊时右手食指可先逐次逐个检母痔区的基底部的动脉搏动感的明显及强弱度,以此作为注射中心及属四步注射法的第一步痔上动脉区。笔者采用“消痔灵”四步注射法,首先备5ml注射器、口腔用五号长针头,喇叭口肛门镜,每步注射方法及药量下文将详述。在此强调一点,药量可根据痔核的大小,分期灵活运用,切勿死搬教条,往往效果事倍功半。再则解剖更是基础,掌握四步注射是在解剖基础上进行。
1.4四步注射法
1.4.1第一步,痔上动脉区注射用消痔灵,1%盐酸普鲁卡因1:1量,在喇叭口肛门镜下进行注射,注射前先视痔核部位(笔者经验:先视母痔,逐视子痔,以最小痔核先注射,采用痔粘膜下层及固有层注射。此种方法既便痔核充盈也不会防碍大痔核的操作,且临床效果甚佳)先注射痔上动脉区,注射前要回吸,无回血时再注射药液,以防误将药液注入血管,注药量以每个痔核3ml为宜,亦可按痔核大小酌情加减。母痔区3、7、11点和第一步注射最好不在同一平面上,以防同一平面上注射引起环状硬结。采用第一步对阻断痔动脉向内痔供血有重要作用,由此也可相应提高远期疗效,注射时一定要准确掌握注射到粘膜下层,而不至于过深至固有层引起肌层坏死,形成较大瘢痕而造成直肠狭窄,注射在粘膜层,痔静脉丛不易破坏,反易致粘膜坏死而达不到治愈目的。注射后一般局部粘膜隆起并呈淡红色,显示出清晰的粘膜血管缘,此为合适标准。临床上有时也可以见到注射后局部粘膜呈苍白色,血管缘消失,即说明注射药液过浅或药液较集中,易出现浅表性局部坏死,如见粘膜呈暗紫色,则说明刺破或刺入血管,临床为避免此类情况发生,多可以解剖为基础,精确掌握操作技术。
1.4.2第二步,痔区粘膜下层注射多采用2:1浓度的消痔灵液(即原液加半量1%普鲁卡因)如Ⅲ期内痔也采用1:1浓度,则要低浓大量注射,但药量每个痔核注入约在4-10ml左右。此部注射关键在于良好地暴露痔核,将痔核清楚的暴露在喇叭口肛镜下,先以母痔3、11点注射,再注射7点,注射每个痔核选择进针点应是内痔隆起处,同时注意避开糜烂面或有明显血管处,以防引起表浅性坏死或出血,进针深浅取决于痔核的大小,从内痔中部进针通过痔的粘膜层,粘膜下层则到肌层。此时进针有肌性抵抗感后将针尖稍退出,有痔粘膜下层最低处开始注药,当痔核呈弥漫性肿胀状时提示药液已充盈,注射药量可根据痔核隆起程度为界。
1.4.3第三步,痔区粘膜固有层注射第二步注射完毕即缓慢退针,常有一个落空感,即针进入粘膜固有层的标志。临床上认真体会不难掌握。将针尖退到粘膜稍下方再注药,即为第三步注射,粘膜固有层合适的注药标志是痔粘膜是水泡状膨胀,粘膜下微细血管清晰可见,第三步注射药液不可多量,以防痔浅表坏死,药浓度同第二步注射法,药量约每个痔核1~3ml,注射药液不可反复穿刺,反之药液将大量同针眼处溢出,从而降低治疗效果。
1.4.4第四步,洞状静脉区注射注射在齿线上方0.1cm处进针,采用1:1浓度消痔灵与1%盐酸普鲁卡因液刺入痔体的斜上方0.5~1cm,作扇形注射。一般注药约1~3cm,注射切铁勿将药液注入齿线以下,以免刺激脊髓神经引起剧烈疼痛,注射完毕,肛内放入止血凡士林纱条,用人字型胶布固定。以上四步操作注射药液总量约40ml。
2结果
随访76例:治愈65例占85.5%,好转7例占9.20%,复发4例占5.3%,总有效率94.7%,复发5.3%。
3讨论
笔者通过上述病例所采用:“消痔灵”液治疗及对部分患者的随访观察,总结出一些临床体会,首先“消痔灵”可使用于各期内痔,在治疗中充分体现出祖国医学“酸可收敛,涩可固脱”的理论,更可标本兼治,对Ⅰ、Ⅱ期内痔出血效果更明显,对Ⅲ期内痔脱出,亦可起立竿见影之效。又因其方法简便,痛苦小,疗程短,活动不受限,近三年来随着时间和实践证明内痔注射疗法具有疗效肯定、复发率低,无并发症和术后肛门直肠狭窄等后遗症,术前术后不限饮食,手术时间短等优点,使患者易接受。
【关键词】消痔灵治疗内痔临床分析
【中图分类号】R657.1+8【文献标示码】B【文章编号】1007-8517(2008)12(B)-0034-01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笔者从1998年起,用“消痔灵”注射各期内痔236例,Ⅰ期27例,占11.4%,Ⅱ期118例,占50%,Ⅲ期56例,占23.7%,混合痔35例,占14.8%。
1.2药物组成五倍子(柔酸),明矾(硫酸铝钾),枸橼酸钠、低分子右旋糖酐、甘油、三氯叔丁醇、蒸馏水。
1.3治疗方法常规消毒,在腰俞麻或局麻下,取侧卧或截面位。消毒肛周及用1∶1000新洁尔灭消毒肛管内,用手指扩肛。在喇叭形肛门镜下查清痔核部位、数量、大小及齿线以下肛管有无痔核及静脉曲张,必须认清痔核部位。为治疗操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依据。在进镜视诊时要认清母痔区3、7、11点痔核的大小及粘膜病变情况;其次视子痔区,触诊时右手食指可先逐次逐个检母痔区的基底部的动脉搏动感的明显及强弱度,以此作为注射中心及属四步注射法的第一步痔上动脉区。笔者采用“消痔灵”四步注射法,首先备5ml注射器、口腔用五号长针头,喇叭口肛门镜,每步注射方法及药量下文将详述。在此强调一点,药量可根据痔核的大小,分期灵活运用,切勿死搬教条,往往效果事倍功半。再则解剖更是基础,掌握四步注射是在解剖基础上进行。
1.4四步注射法
1.4.1第一步,痔上动脉区注射用消痔灵,1%盐酸普鲁卡因1:1量,在喇叭口肛门镜下进行注射,注射前先视痔核部位(笔者经验:先视母痔,逐视子痔,以最小痔核先注射,采用痔粘膜下层及固有层注射。此种方法既便痔核充盈也不会防碍大痔核的操作,且临床效果甚佳)先注射痔上动脉区,注射前要回吸,无回血时再注射药液,以防误将药液注入血管,注药量以每个痔核3ml为宜,亦可按痔核大小酌情加减。母痔区3、7、11点和第一步注射最好不在同一平面上,以防同一平面上注射引起环状硬结。采用第一步对阻断痔动脉向内痔供血有重要作用,由此也可相应提高远期疗效,注射时一定要准确掌握注射到粘膜下层,而不至于过深至固有层引起肌层坏死,形成较大瘢痕而造成直肠狭窄,注射在粘膜层,痔静脉丛不易破坏,反易致粘膜坏死而达不到治愈目的。注射后一般局部粘膜隆起并呈淡红色,显示出清晰的粘膜血管缘,此为合适标准。临床上有时也可以见到注射后局部粘膜呈苍白色,血管缘消失,即说明注射药液过浅或药液较集中,易出现浅表性局部坏死,如见粘膜呈暗紫色,则说明刺破或刺入血管,临床为避免此类情况发生,多可以解剖为基础,精确掌握操作技术。
1.4.2第二步,痔区粘膜下层注射多采用2:1浓度的消痔灵液(即原液加半量1%普鲁卡因)如Ⅲ期内痔也采用1:1浓度,则要低浓大量注射,但药量每个痔核注入约在4-10ml左右。此部注射关键在于良好地暴露痔核,将痔核清楚的暴露在喇叭口肛镜下,先以母痔3、11点注射,再注射7点,注射每个痔核选择进针点应是内痔隆起处,同时注意避开糜烂面或有明显血管处,以防引起表浅性坏死或出血,进针深浅取决于痔核的大小,从内痔中部进针通过痔的粘膜层,粘膜下层则到肌层。此时进针有肌性抵抗感后将针尖稍退出,有痔粘膜下层最低处开始注药,当痔核呈弥漫性肿胀状时提示药液已充盈,注射药量可根据痔核隆起程度为界。
1.4.3第三步,痔区粘膜固有层注射第二步注射完毕即缓慢退针,常有一个落空感,即针进入粘膜固有层的标志。临床上认真体会不难掌握。将针尖退到粘膜稍下方再注药,即为第三步注射,粘膜固有层合适的注药标志是痔粘膜是水泡状膨胀,粘膜下微细血管清晰可见,第三步注射药液不可多量,以防痔浅表坏死,药浓度同第二步注射法,药量约每个痔核1~3ml,注射药液不可反复穿刺,反之药液将大量同针眼处溢出,从而降低治疗效果。
1.4.4第四步,洞状静脉区注射注射在齿线上方0.1cm处进针,采用1:1浓度消痔灵与1%盐酸普鲁卡因液刺入痔体的斜上方0.5~1cm,作扇形注射。一般注药约1~3cm,注射切铁勿将药液注入齿线以下,以免刺激脊髓神经引起剧烈疼痛,注射完毕,肛内放入止血凡士林纱条,用人字型胶布固定。以上四步操作注射药液总量约40ml。
2结果
随访76例:治愈65例占85.5%,好转7例占9.20%,复发4例占5.3%,总有效率94.7%,复发5.3%。
3讨论
笔者通过上述病例所采用:“消痔灵”液治疗及对部分患者的随访观察,总结出一些临床体会,首先“消痔灵”可使用于各期内痔,在治疗中充分体现出祖国医学“酸可收敛,涩可固脱”的理论,更可标本兼治,对Ⅰ、Ⅱ期内痔出血效果更明显,对Ⅲ期内痔脱出,亦可起立竿见影之效。又因其方法简便,痛苦小,疗程短,活动不受限,近三年来随着时间和实践证明内痔注射疗法具有疗效肯定、复发率低,无并发症和术后肛门直肠狭窄等后遗症,术前术后不限饮食,手术时间短等优点,使患者易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