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萧云从乃明末清初著名画家,曾参与反清的复社活动。他精通诗文、能书善画,擅长山水、人物、花卉,用笔轻快洒脱,喜用古人笔法写当前丘壑,生平画作颇多,均系清雅淡远,风格自成一格;所绘《太平山水图》《秋山行旅图卷》等画作工雅绝妙,其艺术风格对后世的影响颇为深远。
【关键词】 萧云从;山水画;艺术风格
[中图分类号]J22 [文献标识码]A
一、萧云从的生平个性
萧云从(1596—1673)字尺木,号默思、无闷道人等,安徽芜湖人,历经明末清初年间,当时政治腐败,统治阶级内部斗争激烈,其主要表现在地主阶级与进步的知识分子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萧云从曾经参加进步的复社,与宦官的保守势力展开过激烈的斗争。由于政府增加赋税,残酷地剥削人民,各地农民起义相继而起,起义军在李自成、张献忠等的带领下曾进驻北京,朱由检见大势不妙,吊死煤山。但不久吴三桂引领清兵入关击败了李自成,清朝定都北京。萧云从只好背井离乡出走避居高淳,高淳乃抗清据点,是反清和文人学士聚集之地。有曰:“顺治初,高淳民不靖,大兵致讨,淳与水阳接壤,前驱突至,有朱巡检者,迎启军帅于境上,指示分疆处。”
萧云从深恶官僚,拘节守志,不结权贵,不肯臣事,避世不仕,太平知府胡季瀛,曾经求画不与,恼羞成怒之下强其绘制太白楼壁画。亡国的痛苦,战争的创伤迫使他不愿与清合作,或闭门读书赋诗作画,或畅游名山大川。在他中年从高淳回到家乡时,眼看“梅筑”故居惨遭清兵践踏,触景伤情,感慨万分,乃写《移居诗》,其序曰:“畴昔小筑于东皋,则近王处仲梦日亭池。甲申后,为镇兵是据,逐毁精舍。至丁亥秋,略避风雨而家焉,惟乱离迁播,亲友凋残,触景内伤,忽然哀愤,……”字里行间充满了哀愁和悲愤,反映出明朝遗民反清复明的思想情感。
萧云从少年科考不利,但专攻诗文绘事,他在《青山高隐图卷》中题跋曰:“画亦戏事也,而感慨系之。少时习业之暇,笃志绘事,寒暑不废。近流离迁播,齿落眼矇,遂握笔艰涩。……人处乱世,画青山而隐,则吾与芸子解衣磅礴,相附于长康、探微之流,亦足矣。”可见,他在少年时代就“笃志绘事,寒暑不废”。并在明朝灭亡后悲愤填膺,隐居避世,怀念故国。他情愿以布衣终老,希望自己能成为像顾长康、陆探微这样有骨气的画家,宁死不屈。他一直过着贫困潦倒、衣食拮据的生活,十分艰辛,曰:“仆本恨人,既长贫贱,抱疴不死,家区湖之上,秋风夜雨,万木凋零,每闻要渺之音,不知涕泗之横集。”他的处境很像元代倪云林和黄公望,他们也是他崇拜的对象,所以他的作品多吸取他们的画法。在他一生的交往中也多以志同道合的画家和具有民族气节的爱国人士共勉,不与贪官污吏结交,旗帜鲜明,爱憎分明。
二、萧云从山水画的艺术风格
人们推崇萧云从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他的山水画造诣非常深厚,有《石轩随录》载:“萧尺木品高志坚,不肯随人俯仰,迴别时流。”他的这种思想意识在《闭门拒客图》中表现得非常突出,画中人幽居山谷,闭门读书,家犬护院,一位乌纱红袍客人被拒之门外,以示不与官僚合作,情愿隐居山林,与世无争。画跋曰:“赵荣禄仕元,省其弟子固,子固高卧檐,闭门拒之。今就子固画法为图。荣禄笔意虽优,余无取焉。”这种作品明确地反映了萧云从反清的政治立场,在清初也是难能可贵的。
《西台恸哭图》则是根据宋末《西台恸哭记》有感而作。画中淡写潇潇落水、漠漠白云,“秋水共长天一色”,在高台上站立着一位着汉人服饰的文人士大夫,他面对祖国大好河山痛哭流涕,暗示着萧云从对亡国的痛苦心情和对故国的深切怀念。
另外两幅《仙山楼阁》和《岩壑幽居》也都是表现萧云从隐居不仕的思想,与元朝的倪云林非常相似。前者写重楼叠嶂,缀以楼阁,云中有路相通,可居可游,意境奇妙无比;后者写悬崖下面临水隐居,似世外桃源,寄托以幽静之情。
萧云从的山水画尤以“手卷”形式最为突出,其早期作品《秋山行旅图卷》就已经显露出他深厚的功底和非凡的才华,已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画中景物变幻无穷,山涧溪流,曲折回旋,红叶悬崖,素帘高挂。……全卷布局多样统一,妙趣横生,全景和谐,局部有味。这也是萧云从所热爱的祖国大好河山,并希望人民都过着这种祥和、美好的生活情境。他将此画放在筐底几十年,62岁后题跋曰:“作此画几十年矣,当时偶没之废册中,若不知有此。今余年六十有二,重一相遇阅之,不能复得,因此叹昔之胫力强壮,工细自适,谁谓画师必老而后佳耶?”这是他对此画比较满意的评价。
清朝乾隆皇帝题曰:“几点潇潇树,疏皴淡淡山。由来以意胜,无不寓神间。秋景宜寥廓,客人自往还,粗中具工细。”道出对此作品的高度赞许和对其高超表现技巧的认同。
《云台疏树图卷》是他在1656年元旦所作,曰:“丙申元旦晴和,胸中浩然,知世外有余乐,伸纸作画,顷刻而成。”与前面的山水画风格相比是各擅其妙,整幅画虽顷刻而成,但章法严谨,全局山峰连绵,错落有致,高松林立,飞泉奔流,楼阁参天,江泊轻舟,意境深远。
《涧谷幽深图卷》是他71岁时的晚年代表作之一,也是他自认为最得意的作品。此乃一幅设色山水,写涧谷峰峦、村居山寺,意境幽深。此画在百年后,乾隆题诗云:“……展观长卷四丈余,观之不厌意弗舍,重山复岭绕回溪,古寺烟村接书社。……”这是对萧云从山水画的高度赞扬。萧云从的这些山水画都具有很丰富的内容和思想感情,道路、山川、林木、舟车、桥梁、屋宇、人物等景物的穿插均曲折有趣,布局、构图、运笔、用墨都各具特色。他的作品几乎每幅都有题跋,诗文朴素、情感真切,其山水长卷,意境幽深,引人入胜。而这些景物都是生活常见的,可居可游,感觉亲切。它们与元朝倪云林的残山剩水、荒凉萧疏的风格有所不同,使人看了胸襟开阔,爱国之情油然而生。
我国明末清初以董其昌为首的仿古派提倡临摹古人为上品,以提高“文人画”的声价,受其影响最典型的有王原祁、王时敏、王翚、王鉴(俗称“四王”)等,这种风气在当时和今后都有较大的影响力。萧云从虽也受到一定的影响,但并不是机械地一味临摹古人,在吸取古人精髓的同时更多地是注重对景写生。《圖绘宝鉴》记载曰:“萧尺木明径不仕,笔墨娱情,不宋不元,自成一格。”恽寿平也称他是“用古人之笔法,写目前之丘壑”。他的《太平山水图》就是根据古人的笔法写太平地区的山水,共43幅,每幅各具特色,没有雷同,这些作品充分流露出画家热爱乡土的情感。他将古人笔法用于写生之中,在当时是非常难得的,发扬了“古为今用”的创新精神,与当时的摹古之风是背道而驰的。他虚心向古人学习,接受传统,吸取古人经验,但并非泥古不化,而是将古人之法用于现实。他更注重向大自然学习,以现实生活为蓝本,表现的都是现实生活中的真山实水,师法造化。因此,萧云从山水画的成就不仅仅是靠学习古人的技法所能取得的,而更多的是通过实景山水的写生,靠造化自然而形成的独特风格。
三、萧云从山水画对日本绘画的影响
萧云从的山水画艺术不仅对我国的影响很大,而且对日本的绘画影响也非常深远,他的《太平山水图》《秋山行旅图卷》和《离骚图》等刻本先后在日本广泛流传。日本画家池大雅将《太平山水图》定义为《萧尺木画谱》,爱不释手,精心刻意临摹,改变了日本画的面貌,奠定了日本南宗文人画的基础。秋山光夫说:“祗园南海是日本南宗文人画的开拓者,池大雅则是日本南宗文人画的完成者。”又说:“萧尺木艺术的影响,在我国绘画发展史上有很深的意义,这是谁都承认的。而南海以《萧尺木画谱》给大雅这件事,在我国艺苑已成为脍炙人口的佳话了。”池大雅的《十便图》《白云红树图》和《余杭胜幽图》等作品,在用笔、用墨以及构图上均模仿萧云从,就连题跋的字体也与萧云从相仿。
萧云从不仅影响着池大雅和南宗文人画,而且对整个日本的绘画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他的《太平山水图》,又称《太平山水画贴》,被日本人广泛临摹;另一幅《秋山行旅图卷》流失到日本后被东京帝室博物馆所藏,并按照原尺寸复制后大量发行,被日本的绘画爱好者广泛地用做学习的蓝本,至今对日本的绘画特别是南宗文人画的发展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
自古以来,日本的绘画艺术都是以中国的文化为基础的,无论是从题跋、书法、文字、印章还是从用笔、用墨、构图、布局的章法技巧,其创作源泉都是与中国画一脉相承的。直到近现代世界画坛上出现了现代画风,日本人才在本民族绘画的基础上融合了西洋画的色彩和中国画的水墨晕染方法形成了日本新的画风,使日本的绘画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高度,这种画风反过来又对中国的岭南画派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参考文献:
[1]薛峰.简明美术辞典[K].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2.
[2]葛路.中国古代绘画理论发展史[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
[3]郭因.中国绘画美学史稿[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1.
[4]王石城.萧云从[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79.
【关键词】 萧云从;山水画;艺术风格
[中图分类号]J22 [文献标识码]A
一、萧云从的生平个性
萧云从(1596—1673)字尺木,号默思、无闷道人等,安徽芜湖人,历经明末清初年间,当时政治腐败,统治阶级内部斗争激烈,其主要表现在地主阶级与进步的知识分子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萧云从曾经参加进步的复社,与宦官的保守势力展开过激烈的斗争。由于政府增加赋税,残酷地剥削人民,各地农民起义相继而起,起义军在李自成、张献忠等的带领下曾进驻北京,朱由检见大势不妙,吊死煤山。但不久吴三桂引领清兵入关击败了李自成,清朝定都北京。萧云从只好背井离乡出走避居高淳,高淳乃抗清据点,是反清和文人学士聚集之地。有曰:“顺治初,高淳民不靖,大兵致讨,淳与水阳接壤,前驱突至,有朱巡检者,迎启军帅于境上,指示分疆处。”
萧云从深恶官僚,拘节守志,不结权贵,不肯臣事,避世不仕,太平知府胡季瀛,曾经求画不与,恼羞成怒之下强其绘制太白楼壁画。亡国的痛苦,战争的创伤迫使他不愿与清合作,或闭门读书赋诗作画,或畅游名山大川。在他中年从高淳回到家乡时,眼看“梅筑”故居惨遭清兵践踏,触景伤情,感慨万分,乃写《移居诗》,其序曰:“畴昔小筑于东皋,则近王处仲梦日亭池。甲申后,为镇兵是据,逐毁精舍。至丁亥秋,略避风雨而家焉,惟乱离迁播,亲友凋残,触景内伤,忽然哀愤,……”字里行间充满了哀愁和悲愤,反映出明朝遗民反清复明的思想情感。
萧云从少年科考不利,但专攻诗文绘事,他在《青山高隐图卷》中题跋曰:“画亦戏事也,而感慨系之。少时习业之暇,笃志绘事,寒暑不废。近流离迁播,齿落眼矇,遂握笔艰涩。……人处乱世,画青山而隐,则吾与芸子解衣磅礴,相附于长康、探微之流,亦足矣。”可见,他在少年时代就“笃志绘事,寒暑不废”。并在明朝灭亡后悲愤填膺,隐居避世,怀念故国。他情愿以布衣终老,希望自己能成为像顾长康、陆探微这样有骨气的画家,宁死不屈。他一直过着贫困潦倒、衣食拮据的生活,十分艰辛,曰:“仆本恨人,既长贫贱,抱疴不死,家区湖之上,秋风夜雨,万木凋零,每闻要渺之音,不知涕泗之横集。”他的处境很像元代倪云林和黄公望,他们也是他崇拜的对象,所以他的作品多吸取他们的画法。在他一生的交往中也多以志同道合的画家和具有民族气节的爱国人士共勉,不与贪官污吏结交,旗帜鲜明,爱憎分明。
二、萧云从山水画的艺术风格
人们推崇萧云从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他的山水画造诣非常深厚,有《石轩随录》载:“萧尺木品高志坚,不肯随人俯仰,迴别时流。”他的这种思想意识在《闭门拒客图》中表现得非常突出,画中人幽居山谷,闭门读书,家犬护院,一位乌纱红袍客人被拒之门外,以示不与官僚合作,情愿隐居山林,与世无争。画跋曰:“赵荣禄仕元,省其弟子固,子固高卧檐,闭门拒之。今就子固画法为图。荣禄笔意虽优,余无取焉。”这种作品明确地反映了萧云从反清的政治立场,在清初也是难能可贵的。
《西台恸哭图》则是根据宋末《西台恸哭记》有感而作。画中淡写潇潇落水、漠漠白云,“秋水共长天一色”,在高台上站立着一位着汉人服饰的文人士大夫,他面对祖国大好河山痛哭流涕,暗示着萧云从对亡国的痛苦心情和对故国的深切怀念。
另外两幅《仙山楼阁》和《岩壑幽居》也都是表现萧云从隐居不仕的思想,与元朝的倪云林非常相似。前者写重楼叠嶂,缀以楼阁,云中有路相通,可居可游,意境奇妙无比;后者写悬崖下面临水隐居,似世外桃源,寄托以幽静之情。
萧云从的山水画尤以“手卷”形式最为突出,其早期作品《秋山行旅图卷》就已经显露出他深厚的功底和非凡的才华,已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画中景物变幻无穷,山涧溪流,曲折回旋,红叶悬崖,素帘高挂。……全卷布局多样统一,妙趣横生,全景和谐,局部有味。这也是萧云从所热爱的祖国大好河山,并希望人民都过着这种祥和、美好的生活情境。他将此画放在筐底几十年,62岁后题跋曰:“作此画几十年矣,当时偶没之废册中,若不知有此。今余年六十有二,重一相遇阅之,不能复得,因此叹昔之胫力强壮,工细自适,谁谓画师必老而后佳耶?”这是他对此画比较满意的评价。
清朝乾隆皇帝题曰:“几点潇潇树,疏皴淡淡山。由来以意胜,无不寓神间。秋景宜寥廓,客人自往还,粗中具工细。”道出对此作品的高度赞许和对其高超表现技巧的认同。
《云台疏树图卷》是他在1656年元旦所作,曰:“丙申元旦晴和,胸中浩然,知世外有余乐,伸纸作画,顷刻而成。”与前面的山水画风格相比是各擅其妙,整幅画虽顷刻而成,但章法严谨,全局山峰连绵,错落有致,高松林立,飞泉奔流,楼阁参天,江泊轻舟,意境深远。
《涧谷幽深图卷》是他71岁时的晚年代表作之一,也是他自认为最得意的作品。此乃一幅设色山水,写涧谷峰峦、村居山寺,意境幽深。此画在百年后,乾隆题诗云:“……展观长卷四丈余,观之不厌意弗舍,重山复岭绕回溪,古寺烟村接书社。……”这是对萧云从山水画的高度赞扬。萧云从的这些山水画都具有很丰富的内容和思想感情,道路、山川、林木、舟车、桥梁、屋宇、人物等景物的穿插均曲折有趣,布局、构图、运笔、用墨都各具特色。他的作品几乎每幅都有题跋,诗文朴素、情感真切,其山水长卷,意境幽深,引人入胜。而这些景物都是生活常见的,可居可游,感觉亲切。它们与元朝倪云林的残山剩水、荒凉萧疏的风格有所不同,使人看了胸襟开阔,爱国之情油然而生。
我国明末清初以董其昌为首的仿古派提倡临摹古人为上品,以提高“文人画”的声价,受其影响最典型的有王原祁、王时敏、王翚、王鉴(俗称“四王”)等,这种风气在当时和今后都有较大的影响力。萧云从虽也受到一定的影响,但并不是机械地一味临摹古人,在吸取古人精髓的同时更多地是注重对景写生。《圖绘宝鉴》记载曰:“萧尺木明径不仕,笔墨娱情,不宋不元,自成一格。”恽寿平也称他是“用古人之笔法,写目前之丘壑”。他的《太平山水图》就是根据古人的笔法写太平地区的山水,共43幅,每幅各具特色,没有雷同,这些作品充分流露出画家热爱乡土的情感。他将古人笔法用于写生之中,在当时是非常难得的,发扬了“古为今用”的创新精神,与当时的摹古之风是背道而驰的。他虚心向古人学习,接受传统,吸取古人经验,但并非泥古不化,而是将古人之法用于现实。他更注重向大自然学习,以现实生活为蓝本,表现的都是现实生活中的真山实水,师法造化。因此,萧云从山水画的成就不仅仅是靠学习古人的技法所能取得的,而更多的是通过实景山水的写生,靠造化自然而形成的独特风格。
三、萧云从山水画对日本绘画的影响
萧云从的山水画艺术不仅对我国的影响很大,而且对日本的绘画影响也非常深远,他的《太平山水图》《秋山行旅图卷》和《离骚图》等刻本先后在日本广泛流传。日本画家池大雅将《太平山水图》定义为《萧尺木画谱》,爱不释手,精心刻意临摹,改变了日本画的面貌,奠定了日本南宗文人画的基础。秋山光夫说:“祗园南海是日本南宗文人画的开拓者,池大雅则是日本南宗文人画的完成者。”又说:“萧尺木艺术的影响,在我国绘画发展史上有很深的意义,这是谁都承认的。而南海以《萧尺木画谱》给大雅这件事,在我国艺苑已成为脍炙人口的佳话了。”池大雅的《十便图》《白云红树图》和《余杭胜幽图》等作品,在用笔、用墨以及构图上均模仿萧云从,就连题跋的字体也与萧云从相仿。
萧云从不仅影响着池大雅和南宗文人画,而且对整个日本的绘画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他的《太平山水图》,又称《太平山水画贴》,被日本人广泛临摹;另一幅《秋山行旅图卷》流失到日本后被东京帝室博物馆所藏,并按照原尺寸复制后大量发行,被日本的绘画爱好者广泛地用做学习的蓝本,至今对日本的绘画特别是南宗文人画的发展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
自古以来,日本的绘画艺术都是以中国的文化为基础的,无论是从题跋、书法、文字、印章还是从用笔、用墨、构图、布局的章法技巧,其创作源泉都是与中国画一脉相承的。直到近现代世界画坛上出现了现代画风,日本人才在本民族绘画的基础上融合了西洋画的色彩和中国画的水墨晕染方法形成了日本新的画风,使日本的绘画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高度,这种画风反过来又对中国的岭南画派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参考文献:
[1]薛峰.简明美术辞典[K].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2.
[2]葛路.中国古代绘画理论发展史[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
[3]郭因.中国绘画美学史稿[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1.
[4]王石城.萧云从[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