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百年海上艺坛,风生水起、云兴霞蔚,至今方兴未艾,多少人物你方唱罢我登场,多得是“身与名俱灭”,而很少有几人能光前裕后、继往开来成为一代宗师,有万世仰止之声名。
吴昌硕毫无疑问就是其中的一位。他的艺术是继承和创新的典范,在熟悉的传统笔墨中蕴涵着极其鲜明的个人风格,探索到了在熟悉中找陌生的艺术创新之路。他的艺术世界里有为人津津乐道的石鼓文,有后世如缕不绝的金石绘画,也有令人望尘莫及的篆刻艺术。他的艺术堪称翰墨丹青铁笔不挡。今年正值吴昌硕先生诞辰170周年,我们纪念他能开合古今、饮誉中外,走进他的艺术世界,回顾他的艺术道路,也就中国艺术史的一个缩影。
吴昌硕,生于浙江省安吉县,1850至1860年的10年间正是太平天国运动席卷浙西的年代,他的童年就是在这样动荡的年代里度过的,到1864年他和父亲回到家乡时,吴昌硕有诗云“亡者四千人,生存二十五”。他的母亲和兄妹均死于战乱。在之后的岁月里他开始了漫长的求学和求艺之路。26岁起他先后在苏州、杭州、湖州、上海等地游学,结交当地名士,其中包括两百兰亭斋主的吴云,皕宋楼的陆心源,经学大师俞樾等艺术家和大学者。后得到上海高邕引荐结识海上画坛领袖任伯年,并于其39岁时得到任伯年所赠《酸寒尉像》。他的艺术生涯可谓是博采众长、转益多师,在书法、绘画、篆刻等领域都有创造性成就,为近代以来公认的“书画印”三绝的艺术巨匠。
书法:读百汉碑,抱十石鼓
说到吴昌硕的书法,最为人熟知和称道的就是他的石鼓文。石鼓文原来是记录秦穆公出游打猎的文字,最初刻在十个鼓形石墩上,因而得名。石鼓文最早的拓本为宋拓,今在东瀛。吴昌硕当时临写的本子是由清代阮元摹刻的石鼓文。原来的石鼓文结体方正,在吴昌硕笔下出现了一种左低右高的形状,使其更具张力和气势,尤其是通篇看来有无穷雄力。元代赵孟頫就提出“用笔千古不易,结字因时而异”的理论。吴昌硕恪守中锋用笔的金科玉律,在结字上大胆尝试,形成了具有个人鲜明特点又不失传统书法规范的艺术表现样式。他的篆书最早得益于杨沂孙,用笔纤细尖俏,不见晚年老辣雄健之感觉,到了他成熟时期的篆书如同参加健美比赛的选手,线条健硕,富有张力,有大张大合、四面开张之气象。
在乾嘉之后兴起的金石考据学到了清末仍旧方兴未艾,许多学者、官员都热衷于此,以至于晚晴书坛洋溢着浓厚的碑学风气。吴昌硕的篆书也来自其深厚的金石学功底。他在苏州知府吴云家中遍览其收藏的古籍碑版,在湖南巡抚吴大澂家中看到了夏商周三代青铜,目力所及均是惶惶重器,这对于其艺术创作带来了得天独厚的无穷资源。加上吴昌硕自己收藏之古陶、古玺、古砖均是其师法之参照。他在有些书法作品上常常还会进行考据,使得书法再也不是“雕虫小技”,而是能够登堂入室的“雅玩”。
同时,吴昌硕的隶书也同样显示出古拙苍茫的气韵。他的隶书遵循“篆生八分(隶书古陈八分书)”的传统,在用笔上恪守中锋用笔的规范,在隶书笔画的处理上,一改雁尾的一波三折,使得视觉效果十分古朴雄浑。他的行书一气呵成、气贯长虹,在看似乱头粗服中,不难发现用笔之徐疾和用墨之浓淡,这样的艺术造诣是其他书家不可企及的。在书法各字体中,行书和草书是最能窥见书家性情的,我们从他的行书之行气中就很明显能够感受到这一股气势。不论是隶书、楷书、行书,或是榜书、小楷他的书法出现的雄强甚至是霸悍都是能够感染每一个观众的。这种感觉在他的绘画和篆刻艺术中同样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吴昌硕的石鼓文对于其绘画和篆刻都有很大益处。他的金石绘画之所以能够横空出世,独树一帜,基本就是书法的延续。这样的笔底生花也是赵孟頫提倡的“书画同源”理论的实践。
绘画:苦铁画气不画形
中国画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宋代已经蔚然成风,山水花鸟人物各科均达到了高峰。在长达千年的绘画传统中,画家们极其注重笔墨功夫,这也成为欣赏和评判中国画高低的重要标准。其中纵横来回即笔,浓淡深浅即墨。吴昌硕生活的时代正是资本主义在中国得到高度发展的时期,其生活的江浙沪一带更是名人商贾云集之所在,这批人对于文化的追求也是可想而知。其中有真正迷恋书画艺术,对书画艺术有一定研究的爱好者,同时也不乏附庸风雅之辈,在这样的环境下形成的“海派书画”就有了雅俗共赏的特征。为了结合当时快速的生活方式,为了迎合市民阶层的审美取向,海派绘画有“金人物、银花鸟、讨饭山水”之说。画家可以为人画肖像,那么得到的报酬以金计;海派的花鸟画大红大紫,几笔草草即能成形,画来迅速高效,报酬也能以银计;要是画家创作一张“十日一山、五日一水”,繁复精密的山水画,可能由于曲高和寡或效率低下最终只能沦为乞丐了。这样的说法虽然有些夸张,却也能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时文化生活的实际。吴昌硕作为海派绘画的盟主,其画上也或多或少的存在这样的特点。
吴昌硕曾经讲过“苦铁(吴昌硕字苦铁)画气不画形”,这是最能体现其绘画风格也是最能说明其绘画格调的评论。元朝倪云林就曾经讲过“画胸中逸气”,而不是要一模一样地画。后来的齐白石也讲过“太似为媚俗,不似是欺世,画贵在似与不似之间”。吴昌硕的山水画取法石涛最多,曾自云“几回低首拜清湘(石涛字清湘老人)”。他的山水画逸笔草草,却能把握山水特征,其中山水取势如同其大开大合的书法一样,我们能见其无穷雄力。吴昌硕的山水画不多,齐白石曾经在一张吴昌硕山水画题跋“此老平生山水画绝少,今年八十一矣,此幅犹题学石涛,其不多画山水可见”。吴昌硕最为著名的还是他的花鸟画。花草移情、花草寄兴,花鸟画容易囿于尺幅大小或题材限制,出现靡靡甚至孱弱之气象。花鸟画能够画出山水之雄健,在方尺天地中也能出现无穷气象,这是吴昌硕花鸟画的最大高明之处。在一张梅花上吴昌硕诗云“道心冰皎洁,傲骨山嶙峋,一点罗浮雪,化为天下春”。他自云“梅花手段诗精神”,使得诗文在绘画上有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在他的花鸟画中,我们就能够感到一股雄强之气扑面而来。他的绘画完全得益于强大的书法功力,一枝一叶总能见其筋骨,加上独特的蘸色法,以彩代墨,既提高了绘画效率,又显示出艳丽多姿之气象,极能抓住人的眼神。 篆刻:博采众长,转益多师
文人篆刻发展到清中期涌现出了西泠八家等著名人物,到了清末更是流派纷呈、群星璀璨。吴让之、赵之谦、徐三庚、胡菊邻、黄士陵都从古代篆刻中吸取养分,形成了自己的面目,吴昌硕也是这样博采众长、转益多师,在方寸之间独树一帜,有了自己的风格,并成为影响最为深远的一代宗师。他的篆刻吸收了秦汉封泥、邓石如、钱松等养料,实现刀法、章法、篆法上的高度统一。吴昌硕早年印谱取名《削觚庐印存》,他这样解释这本印谱的名字,“削觚见杨子太元;觚,法也,觚而削之,是无法之法。”在“无法之法”中,他从秦汉封泥入手,初步奠定自己的篆刻风格。秦汉时期纸张几乎没有流行,当时的印章是钤在泥巴(封泥)上的,故而阴文(凹进去的文字)印章会在泥巴上出现凸出来的文字。由于钤印的手法有轻重,所以出现的线条会有粗细之分,印章四周尤其会这样。吴昌硕就是运用封泥这样的特点创作自己的作品。后来他自己总结“刀拙而锋锐,貌古而神虚,学封泥者宜守此二语”。同时,邓石如、钱松等艺术家也是吴昌硕取法的重要对象。邓石如提出了“印从书出,书从印入”的理论,拓展了篆刻的领域,也使后人的创作有了正确方向。吴昌硕将自己的石鼓文书法入印,出现了以刀代笔,在印章表现上如同书法效果的完美表现样式。简言之,就是刻出来就像写出了的一样,这使篆刻有了笔意。吴昌硕六十岁刻的“雄甲辰”三字,几乎与手书没有区别。钱松是浙派篆刻的后起之秀,时人评价“此丁(敬)黄(易)后一人,前明文(文彭)何(何震)诸家不及也。”他的篆刻刀法以切带削,线条见力度亦不失变化,有的甚至还有起伏顿挫之感。吴昌硕取法钱松之刀法如切如削,在印章的线条中饱含笔意,变化无穷。
篆刻之关键在于布局。吴昌硕的篆法之精湛、刀法之娴熟,为其开合布局打下了基础。为了使汉字在方寸之间能够得到最美妙的表现,就必须设计印稿,有时几十易其稿也是家常便饭。吴昌硕深得布局之三昧使其篆刻艺术能够登峰造极,犹如元帅布阵是三军得胜的关键一样。布局讲究挪移、虚实、屈伸、巧拙、离合、盘错等方面的要求,吴昌硕在其印章中能够将这些方面运用得炉火纯青,使印章中的文字一气呵成,浑然一体。比如“湖州安吉县”几字,“湖”字的“月”部的竖勾正好成为印章的边界,“州”字右面的一竖也这样的安排。安吉两字合在一格内,使整个印章的文字更加紧凑,也使得印章有神完气足之感。
吴昌硕堪称一代宗师,不单单是因为其在书画印三门艺术门类中均由开宗立派,还因为在他生前生后追随他艺术风格的艺术家源源不断,使其艺术能过得到发扬光大。齐白石曾作诗“青藤(徐渭)雪个(朱耷)远凡胎,缶老(吴昌硕)衰年别有才。我欲九原为走狗,三家门下转轮来。”
除了齐白石,在近代艺坛潘天寿、沙孟海、来楚生等大师均受到吴昌硕影响,并通过自己的艺术将他们老师的艺术一代代传承下去。
编辑:沈海晨 mapwowo@163.com
吴昌硕毫无疑问就是其中的一位。他的艺术是继承和创新的典范,在熟悉的传统笔墨中蕴涵着极其鲜明的个人风格,探索到了在熟悉中找陌生的艺术创新之路。他的艺术世界里有为人津津乐道的石鼓文,有后世如缕不绝的金石绘画,也有令人望尘莫及的篆刻艺术。他的艺术堪称翰墨丹青铁笔不挡。今年正值吴昌硕先生诞辰170周年,我们纪念他能开合古今、饮誉中外,走进他的艺术世界,回顾他的艺术道路,也就中国艺术史的一个缩影。
吴昌硕,生于浙江省安吉县,1850至1860年的10年间正是太平天国运动席卷浙西的年代,他的童年就是在这样动荡的年代里度过的,到1864年他和父亲回到家乡时,吴昌硕有诗云“亡者四千人,生存二十五”。他的母亲和兄妹均死于战乱。在之后的岁月里他开始了漫长的求学和求艺之路。26岁起他先后在苏州、杭州、湖州、上海等地游学,结交当地名士,其中包括两百兰亭斋主的吴云,皕宋楼的陆心源,经学大师俞樾等艺术家和大学者。后得到上海高邕引荐结识海上画坛领袖任伯年,并于其39岁时得到任伯年所赠《酸寒尉像》。他的艺术生涯可谓是博采众长、转益多师,在书法、绘画、篆刻等领域都有创造性成就,为近代以来公认的“书画印”三绝的艺术巨匠。
书法:读百汉碑,抱十石鼓
说到吴昌硕的书法,最为人熟知和称道的就是他的石鼓文。石鼓文原来是记录秦穆公出游打猎的文字,最初刻在十个鼓形石墩上,因而得名。石鼓文最早的拓本为宋拓,今在东瀛。吴昌硕当时临写的本子是由清代阮元摹刻的石鼓文。原来的石鼓文结体方正,在吴昌硕笔下出现了一种左低右高的形状,使其更具张力和气势,尤其是通篇看来有无穷雄力。元代赵孟頫就提出“用笔千古不易,结字因时而异”的理论。吴昌硕恪守中锋用笔的金科玉律,在结字上大胆尝试,形成了具有个人鲜明特点又不失传统书法规范的艺术表现样式。他的篆书最早得益于杨沂孙,用笔纤细尖俏,不见晚年老辣雄健之感觉,到了他成熟时期的篆书如同参加健美比赛的选手,线条健硕,富有张力,有大张大合、四面开张之气象。
在乾嘉之后兴起的金石考据学到了清末仍旧方兴未艾,许多学者、官员都热衷于此,以至于晚晴书坛洋溢着浓厚的碑学风气。吴昌硕的篆书也来自其深厚的金石学功底。他在苏州知府吴云家中遍览其收藏的古籍碑版,在湖南巡抚吴大澂家中看到了夏商周三代青铜,目力所及均是惶惶重器,这对于其艺术创作带来了得天独厚的无穷资源。加上吴昌硕自己收藏之古陶、古玺、古砖均是其师法之参照。他在有些书法作品上常常还会进行考据,使得书法再也不是“雕虫小技”,而是能够登堂入室的“雅玩”。
同时,吴昌硕的隶书也同样显示出古拙苍茫的气韵。他的隶书遵循“篆生八分(隶书古陈八分书)”的传统,在用笔上恪守中锋用笔的规范,在隶书笔画的处理上,一改雁尾的一波三折,使得视觉效果十分古朴雄浑。他的行书一气呵成、气贯长虹,在看似乱头粗服中,不难发现用笔之徐疾和用墨之浓淡,这样的艺术造诣是其他书家不可企及的。在书法各字体中,行书和草书是最能窥见书家性情的,我们从他的行书之行气中就很明显能够感受到这一股气势。不论是隶书、楷书、行书,或是榜书、小楷他的书法出现的雄强甚至是霸悍都是能够感染每一个观众的。这种感觉在他的绘画和篆刻艺术中同样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吴昌硕的石鼓文对于其绘画和篆刻都有很大益处。他的金石绘画之所以能够横空出世,独树一帜,基本就是书法的延续。这样的笔底生花也是赵孟頫提倡的“书画同源”理论的实践。
绘画:苦铁画气不画形
中国画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宋代已经蔚然成风,山水花鸟人物各科均达到了高峰。在长达千年的绘画传统中,画家们极其注重笔墨功夫,这也成为欣赏和评判中国画高低的重要标准。其中纵横来回即笔,浓淡深浅即墨。吴昌硕生活的时代正是资本主义在中国得到高度发展的时期,其生活的江浙沪一带更是名人商贾云集之所在,这批人对于文化的追求也是可想而知。其中有真正迷恋书画艺术,对书画艺术有一定研究的爱好者,同时也不乏附庸风雅之辈,在这样的环境下形成的“海派书画”就有了雅俗共赏的特征。为了结合当时快速的生活方式,为了迎合市民阶层的审美取向,海派绘画有“金人物、银花鸟、讨饭山水”之说。画家可以为人画肖像,那么得到的报酬以金计;海派的花鸟画大红大紫,几笔草草即能成形,画来迅速高效,报酬也能以银计;要是画家创作一张“十日一山、五日一水”,繁复精密的山水画,可能由于曲高和寡或效率低下最终只能沦为乞丐了。这样的说法虽然有些夸张,却也能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时文化生活的实际。吴昌硕作为海派绘画的盟主,其画上也或多或少的存在这样的特点。
吴昌硕曾经讲过“苦铁(吴昌硕字苦铁)画气不画形”,这是最能体现其绘画风格也是最能说明其绘画格调的评论。元朝倪云林就曾经讲过“画胸中逸气”,而不是要一模一样地画。后来的齐白石也讲过“太似为媚俗,不似是欺世,画贵在似与不似之间”。吴昌硕的山水画取法石涛最多,曾自云“几回低首拜清湘(石涛字清湘老人)”。他的山水画逸笔草草,却能把握山水特征,其中山水取势如同其大开大合的书法一样,我们能见其无穷雄力。吴昌硕的山水画不多,齐白石曾经在一张吴昌硕山水画题跋“此老平生山水画绝少,今年八十一矣,此幅犹题学石涛,其不多画山水可见”。吴昌硕最为著名的还是他的花鸟画。花草移情、花草寄兴,花鸟画容易囿于尺幅大小或题材限制,出现靡靡甚至孱弱之气象。花鸟画能够画出山水之雄健,在方尺天地中也能出现无穷气象,这是吴昌硕花鸟画的最大高明之处。在一张梅花上吴昌硕诗云“道心冰皎洁,傲骨山嶙峋,一点罗浮雪,化为天下春”。他自云“梅花手段诗精神”,使得诗文在绘画上有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在他的花鸟画中,我们就能够感到一股雄强之气扑面而来。他的绘画完全得益于强大的书法功力,一枝一叶总能见其筋骨,加上独特的蘸色法,以彩代墨,既提高了绘画效率,又显示出艳丽多姿之气象,极能抓住人的眼神。 篆刻:博采众长,转益多师
文人篆刻发展到清中期涌现出了西泠八家等著名人物,到了清末更是流派纷呈、群星璀璨。吴让之、赵之谦、徐三庚、胡菊邻、黄士陵都从古代篆刻中吸取养分,形成了自己的面目,吴昌硕也是这样博采众长、转益多师,在方寸之间独树一帜,有了自己的风格,并成为影响最为深远的一代宗师。他的篆刻吸收了秦汉封泥、邓石如、钱松等养料,实现刀法、章法、篆法上的高度统一。吴昌硕早年印谱取名《削觚庐印存》,他这样解释这本印谱的名字,“削觚见杨子太元;觚,法也,觚而削之,是无法之法。”在“无法之法”中,他从秦汉封泥入手,初步奠定自己的篆刻风格。秦汉时期纸张几乎没有流行,当时的印章是钤在泥巴(封泥)上的,故而阴文(凹进去的文字)印章会在泥巴上出现凸出来的文字。由于钤印的手法有轻重,所以出现的线条会有粗细之分,印章四周尤其会这样。吴昌硕就是运用封泥这样的特点创作自己的作品。后来他自己总结“刀拙而锋锐,貌古而神虚,学封泥者宜守此二语”。同时,邓石如、钱松等艺术家也是吴昌硕取法的重要对象。邓石如提出了“印从书出,书从印入”的理论,拓展了篆刻的领域,也使后人的创作有了正确方向。吴昌硕将自己的石鼓文书法入印,出现了以刀代笔,在印章表现上如同书法效果的完美表现样式。简言之,就是刻出来就像写出了的一样,这使篆刻有了笔意。吴昌硕六十岁刻的“雄甲辰”三字,几乎与手书没有区别。钱松是浙派篆刻的后起之秀,时人评价“此丁(敬)黄(易)后一人,前明文(文彭)何(何震)诸家不及也。”他的篆刻刀法以切带削,线条见力度亦不失变化,有的甚至还有起伏顿挫之感。吴昌硕取法钱松之刀法如切如削,在印章的线条中饱含笔意,变化无穷。
篆刻之关键在于布局。吴昌硕的篆法之精湛、刀法之娴熟,为其开合布局打下了基础。为了使汉字在方寸之间能够得到最美妙的表现,就必须设计印稿,有时几十易其稿也是家常便饭。吴昌硕深得布局之三昧使其篆刻艺术能够登峰造极,犹如元帅布阵是三军得胜的关键一样。布局讲究挪移、虚实、屈伸、巧拙、离合、盘错等方面的要求,吴昌硕在其印章中能够将这些方面运用得炉火纯青,使印章中的文字一气呵成,浑然一体。比如“湖州安吉县”几字,“湖”字的“月”部的竖勾正好成为印章的边界,“州”字右面的一竖也这样的安排。安吉两字合在一格内,使整个印章的文字更加紧凑,也使得印章有神完气足之感。
吴昌硕堪称一代宗师,不单单是因为其在书画印三门艺术门类中均由开宗立派,还因为在他生前生后追随他艺术风格的艺术家源源不断,使其艺术能过得到发扬光大。齐白石曾作诗“青藤(徐渭)雪个(朱耷)远凡胎,缶老(吴昌硕)衰年别有才。我欲九原为走狗,三家门下转轮来。”
除了齐白石,在近代艺坛潘天寿、沙孟海、来楚生等大师均受到吴昌硕影响,并通过自己的艺术将他们老师的艺术一代代传承下去。
编辑:沈海晨 mapwowo@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