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前我国正在大力实施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政策,巨大的政策效应,将对我国高等教育结构以及高校的定位产生重大影响。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必须解决好现有诸多问题,如何避免高校转型一刀切现象,如何更好实现校企深度合作,教师队伍向“双师型”教师队伍转型、教学体系由知识教学体系向实训教学体系转型等多方面的问题需要我们深入思考。
【关键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高等教育
所谓地方本科院校是指隶属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地方财政供养为主,承担着为地方(行业)培养人才、提供服务的普通本科院校。目前,我国有1055所非“211”地方本科院校,其中1999年以来新设本科学校有647所,约占全国普通本科高等学校数量的55.3%,占非“211”普通本科高校数量的61.3%。因此,新建本科院校发展的好与坏、快与慢,直接关系到我国能否实现由高教大国向高教强国、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的战略部署。
一、应用技术大学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一)培养应用型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经济发展过程表现为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的过程。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社会需求和人口结构的变化,经济发达国家在20世纪中期开始,产业结构转移升级加快,表现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减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增加;低技术产业减少,高新技术产业增加;低附加值产品减少,高附加值产品增加。同时,随着社会对环境的日益关心,促使世界各国积极转变生产发展方式,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由高能耗经济走向低碳经济,由要素驱动的发展模式走向效率驱动的发展模式,由政府主导发展模式走向市场驱动发展模式。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加大了对技术应用和开发创新人才的需求。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需求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高等教育必然步入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大众化意味高等教育从单一化走向多样化,从利益集团走向广大民众,从决策层走向基层,从服务政府走向服务民生。因此,大众化的高等教育不仅培养探寻规律、创造知识、传播知识的人才,而且培养应用知识和转化知识的人才;不仅培养学术型的精英人才,而且培养生产生活实践的实用人才;不仅培养满足服务国家科技战略所需的人才,而且培养企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只有不断适应多样化的社会需求,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才能不断提高。
(二)应用技术大学是国家制度化的产物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发挥政策指导和资源配置的作用,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为推进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教育部2014年工作要点提出:“研究制订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启动实施国家和省级改革试点,引导一批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这意味着在政府推动下我国高等教育将进入布局结构新的调整期。至此,地方本科高校“以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公共服务发展需要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为主要目标”,主动服务于经济转型升级,已经提到地方本科高校发展重要议事日程。2013年7月,成立中国应用技术大学联盟和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研究中心伊始,就预示一些地方本科高校在转型发展的道路上已经起跑,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生存竞争序幕就已经拉开。由此,地方本科高校尤其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通过合并升格等系列方式新建的本科院校又一次站在了转型发展的十字路口,又一次面临生存与发展的抉择。
教育类型和学校类型是两个密切联系但却并不完全相同的概念,对社会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并不一定产生应用技术大学制度。世界各国的实践表明,政府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66年,英国教育与科学部颁布《关于多科技术学院及其他学院的计划》白皮书,在全国范围内通过挖潜现存的高等教育力量和结构优化调整,将高等技术学院和独立学院等合并组建了30所多科技术学院。荷兰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重视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但长期以来受《中等教育法》的限制,类型虽多样但层次不高,80年代开始对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学校进行大规模重组,并于1986年颁布《高等职业教育法》,使相关机构脱离了中等教育的范畴,进入高等教育体系。1976年德国联邦会议颁布《高等教育总纲法》,正式确立了应用科技大学在德国高等教育中的法律地位,推动应用科技大学逐步走向健康发展轨道。瑞士为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需要,1993年开始改革高等教育,发展地方高等专业学院,以提升高等教育在产业转型升级和国家竞争能力提高中的作用,1995年联邦政府颁布《应用科技大学联邦法》,并将各地工程类、设计类、经济类、管理类、艺术类的50多所专业院校合并组建了7所州立应用科技大学。
二、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中定位问题
以就业为导向只能适当提高就业质量,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就业数量和就业问题。首先,接受高等教育的目的不单单是为了就业,过度强调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目标,一方面会直接导致学生不以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选择专业,潜移默化的增强了功利心,不利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我们要认识到高等学校教育的功能是多层面的,既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又要为国家的基础科学创新和优秀文化传承服务,更要对提高全民科学素养和文化素质服务;另一方面我国目前是从大学生“就业难”和企业“用工荒”同时并存现象出发,强调高校教育和人才培养要以行业企业的现实需要为导向而进行高等教育结构调整,提高人才质量以适应和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及社会转型发展的要求。但是工作岗位的多与少不是高校单方面能解决的,就业数量一直是就业的核心问题。国家和学校过分看重就业率,造成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局面,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问题。 (二)受转型政策引导可能出现一刀切现象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原有优势专业被打乱,新专业的建立困难重重,如何避免模式化转型,保留各学校办学特色是转型过程中容易忽视的问题。由于教育分工的差异,地方高校的办学特色不同于强调宏观性和跨地域性的重点大学,它首先应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地方社会是地方高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地方高校也以服务地方为主,因此,地方高校在选择办学特色时,必须从地方的特殊需求出发,使学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从而在满足地方需求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办学特色。这样,学校的办学特色才有坚实的社会基础,发展才能持续,也才能更好地为地方服务。从上述分析中也不难得出结论,所谓发展地方高校的办学特色,其实质主要是突出办学的地方特色。
(三)校企合作留于表面化
地方本科院校虽然要转型发展,但主要是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类型的转型,而不是学校功能的转型。地方本科院校主要还是教学服务型高校,其主要职能还是培养人才,与行业企业的深度合作,主要还是在培养企业需要的应用技术人才方面。而企业是一个自主的理性的生产和经济组织,讲究成本效益,追求经济效益,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因此,如何调动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使企业在与高校的合作中获得实实在在的收益,是一个关键性问题,但也是一个长期以来没有解决好的问题。我国高职院校在开展校企合作过程中就长期面临“剃头挑子一头热”的困境。现在,我们寄希望于通过地方高校的转型发展来解决这个问题,是不切实际的。所以,地方高校与行业的深度合作如何实现从理论上的需要和可能向现实性转化,是地方高校转型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
(四)教师队伍和教学体系转型受体制阻碍
第一,如何对教师队伍进行改造,实现向“双师型”教师队伍转型。就院校整体转型而言,如何对院校内部不同学科专业进行改造?文理基础学科类专业,如文史哲专业如何处置?特别是在以文理基础学科为主体的地方综合性院校中,这些基础性学科专业延续了几十年的师专发展历史,经过长期发展,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教学和人才培养体系,汇聚了众多的教师。在实现院校整体转型中,老师们该何去何从?就部分学科专业转型发展而言,可能的首选就是工程和技术类学科专业。这些学科专业因为本身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向应用技术型转型相对容易,但也面临教师队伍的改造和转型问题。教师队伍的改造,主要任务是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既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较高的教学水平和较强的科研能力,又具有与专业相关的企业工作经历和丰富实际工作经验的教师队伍。那么,如何建设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成为急于解决的问题之一。
第二,如何实现教学体系由知识教学向实训教学转型。地方本科高校的教学体系,长期以来是围绕知识传授建立起来的知识教学体系。而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实践教学和实训教学是关键。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必须实现从知识教学体系向实践和实训教学体系的转变。这一转型将是非常艰难的,既需要教育教学思想的转变,特别是教师教育教学思想的转变,又需要教学体制、教学条件的转变。
就教学体制的转变而言,关键在于建立企业参与的教学体制。在我国,由于众多复杂原因,还没有建立起人才培养校企共同承担的机制,目前的企业界只是纯粹的用人单位,只是从劳动力市场吸纳大学毕业生,既不愿意承担教育责任,也不愿意参与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要改变这种现状,仅靠地方本科院校自身的努力是不够的。
就教学条件的转变而言,关键在于建设能够满足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教学设施和教学条件。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原有的教学设施和教学条件主要是围绕培养学术型人才建立起来的,远不能满足学校转型发展后的实践实训教学需要。同时,在过去15年左右的发展历程中,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本身就普遍存在办学条件差、经费来源单一、政府财政支持少、吸纳社会资金能力弱等问题,目前还没有足够资金用来改善和建设实践实训教学设施和教学条件。虽然各级政府可能为引导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而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但这些资金支持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张应强.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可能效应与主要问题[J].大学教育科学,2014,148:29-34.
[2]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研究中心.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实践与政策研究报告[R].2013-11.
【关键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高等教育
所谓地方本科院校是指隶属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地方财政供养为主,承担着为地方(行业)培养人才、提供服务的普通本科院校。目前,我国有1055所非“211”地方本科院校,其中1999年以来新设本科学校有647所,约占全国普通本科高等学校数量的55.3%,占非“211”普通本科高校数量的61.3%。因此,新建本科院校发展的好与坏、快与慢,直接关系到我国能否实现由高教大国向高教强国、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的战略部署。
一、应用技术大学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一)培养应用型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经济发展过程表现为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的过程。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社会需求和人口结构的变化,经济发达国家在20世纪中期开始,产业结构转移升级加快,表现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减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增加;低技术产业减少,高新技术产业增加;低附加值产品减少,高附加值产品增加。同时,随着社会对环境的日益关心,促使世界各国积极转变生产发展方式,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由高能耗经济走向低碳经济,由要素驱动的发展模式走向效率驱动的发展模式,由政府主导发展模式走向市场驱动发展模式。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加大了对技术应用和开发创新人才的需求。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需求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高等教育必然步入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大众化意味高等教育从单一化走向多样化,从利益集团走向广大民众,从决策层走向基层,从服务政府走向服务民生。因此,大众化的高等教育不仅培养探寻规律、创造知识、传播知识的人才,而且培养应用知识和转化知识的人才;不仅培养学术型的精英人才,而且培养生产生活实践的实用人才;不仅培养满足服务国家科技战略所需的人才,而且培养企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只有不断适应多样化的社会需求,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才能不断提高。
(二)应用技术大学是国家制度化的产物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发挥政策指导和资源配置的作用,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为推进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教育部2014年工作要点提出:“研究制订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启动实施国家和省级改革试点,引导一批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这意味着在政府推动下我国高等教育将进入布局结构新的调整期。至此,地方本科高校“以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公共服务发展需要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为主要目标”,主动服务于经济转型升级,已经提到地方本科高校发展重要议事日程。2013年7月,成立中国应用技术大学联盟和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研究中心伊始,就预示一些地方本科高校在转型发展的道路上已经起跑,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生存竞争序幕就已经拉开。由此,地方本科高校尤其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通过合并升格等系列方式新建的本科院校又一次站在了转型发展的十字路口,又一次面临生存与发展的抉择。
教育类型和学校类型是两个密切联系但却并不完全相同的概念,对社会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并不一定产生应用技术大学制度。世界各国的实践表明,政府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66年,英国教育与科学部颁布《关于多科技术学院及其他学院的计划》白皮书,在全国范围内通过挖潜现存的高等教育力量和结构优化调整,将高等技术学院和独立学院等合并组建了30所多科技术学院。荷兰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重视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但长期以来受《中等教育法》的限制,类型虽多样但层次不高,80年代开始对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学校进行大规模重组,并于1986年颁布《高等职业教育法》,使相关机构脱离了中等教育的范畴,进入高等教育体系。1976年德国联邦会议颁布《高等教育总纲法》,正式确立了应用科技大学在德国高等教育中的法律地位,推动应用科技大学逐步走向健康发展轨道。瑞士为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需要,1993年开始改革高等教育,发展地方高等专业学院,以提升高等教育在产业转型升级和国家竞争能力提高中的作用,1995年联邦政府颁布《应用科技大学联邦法》,并将各地工程类、设计类、经济类、管理类、艺术类的50多所专业院校合并组建了7所州立应用科技大学。
二、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中定位问题
以就业为导向只能适当提高就业质量,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就业数量和就业问题。首先,接受高等教育的目的不单单是为了就业,过度强调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目标,一方面会直接导致学生不以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选择专业,潜移默化的增强了功利心,不利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我们要认识到高等学校教育的功能是多层面的,既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又要为国家的基础科学创新和优秀文化传承服务,更要对提高全民科学素养和文化素质服务;另一方面我国目前是从大学生“就业难”和企业“用工荒”同时并存现象出发,强调高校教育和人才培养要以行业企业的现实需要为导向而进行高等教育结构调整,提高人才质量以适应和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及社会转型发展的要求。但是工作岗位的多与少不是高校单方面能解决的,就业数量一直是就业的核心问题。国家和学校过分看重就业率,造成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局面,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问题。 (二)受转型政策引导可能出现一刀切现象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原有优势专业被打乱,新专业的建立困难重重,如何避免模式化转型,保留各学校办学特色是转型过程中容易忽视的问题。由于教育分工的差异,地方高校的办学特色不同于强调宏观性和跨地域性的重点大学,它首先应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地方社会是地方高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地方高校也以服务地方为主,因此,地方高校在选择办学特色时,必须从地方的特殊需求出发,使学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从而在满足地方需求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办学特色。这样,学校的办学特色才有坚实的社会基础,发展才能持续,也才能更好地为地方服务。从上述分析中也不难得出结论,所谓发展地方高校的办学特色,其实质主要是突出办学的地方特色。
(三)校企合作留于表面化
地方本科院校虽然要转型发展,但主要是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类型的转型,而不是学校功能的转型。地方本科院校主要还是教学服务型高校,其主要职能还是培养人才,与行业企业的深度合作,主要还是在培养企业需要的应用技术人才方面。而企业是一个自主的理性的生产和经济组织,讲究成本效益,追求经济效益,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因此,如何调动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使企业在与高校的合作中获得实实在在的收益,是一个关键性问题,但也是一个长期以来没有解决好的问题。我国高职院校在开展校企合作过程中就长期面临“剃头挑子一头热”的困境。现在,我们寄希望于通过地方高校的转型发展来解决这个问题,是不切实际的。所以,地方高校与行业的深度合作如何实现从理论上的需要和可能向现实性转化,是地方高校转型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
(四)教师队伍和教学体系转型受体制阻碍
第一,如何对教师队伍进行改造,实现向“双师型”教师队伍转型。就院校整体转型而言,如何对院校内部不同学科专业进行改造?文理基础学科类专业,如文史哲专业如何处置?特别是在以文理基础学科为主体的地方综合性院校中,这些基础性学科专业延续了几十年的师专发展历史,经过长期发展,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教学和人才培养体系,汇聚了众多的教师。在实现院校整体转型中,老师们该何去何从?就部分学科专业转型发展而言,可能的首选就是工程和技术类学科专业。这些学科专业因为本身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向应用技术型转型相对容易,但也面临教师队伍的改造和转型问题。教师队伍的改造,主要任务是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既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较高的教学水平和较强的科研能力,又具有与专业相关的企业工作经历和丰富实际工作经验的教师队伍。那么,如何建设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成为急于解决的问题之一。
第二,如何实现教学体系由知识教学向实训教学转型。地方本科高校的教学体系,长期以来是围绕知识传授建立起来的知识教学体系。而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实践教学和实训教学是关键。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必须实现从知识教学体系向实践和实训教学体系的转变。这一转型将是非常艰难的,既需要教育教学思想的转变,特别是教师教育教学思想的转变,又需要教学体制、教学条件的转变。
就教学体制的转变而言,关键在于建立企业参与的教学体制。在我国,由于众多复杂原因,还没有建立起人才培养校企共同承担的机制,目前的企业界只是纯粹的用人单位,只是从劳动力市场吸纳大学毕业生,既不愿意承担教育责任,也不愿意参与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要改变这种现状,仅靠地方本科院校自身的努力是不够的。
就教学条件的转变而言,关键在于建设能够满足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教学设施和教学条件。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原有的教学设施和教学条件主要是围绕培养学术型人才建立起来的,远不能满足学校转型发展后的实践实训教学需要。同时,在过去15年左右的发展历程中,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本身就普遍存在办学条件差、经费来源单一、政府财政支持少、吸纳社会资金能力弱等问题,目前还没有足够资金用来改善和建设实践实训教学设施和教学条件。虽然各级政府可能为引导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而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但这些资金支持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张应强.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可能效应与主要问题[J].大学教育科学,2014,148:29-34.
[2]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研究中心.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实践与政策研究报告[R].20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