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Deja vu。似曾相识。这是我初到汉诺威时的第一朦胧印象。
30年前在南京,从未听说过千万里之外有个汉诺威;在30年前的汉诺威,知道南京的德国朋友更是凤毛麟角。每当德国朋友问起对汉诺威的印象,我都会说它像我的家乡南京,只不过它是迷你型的。汉诺威只有50多万人口,所以拥有800多万人口规模的南京常常令汉诺威人目瞪口呆。但无论从历史人文、古今发展、气质沉淀或是环境氛围等因素来看,这两个城市的确有其可比之处。
建造在废墟上的城市
从1940至1945年,汉诺威被英美联军轰炸多达125次,造成近7000人死亡。尤其是1943年和1945年两次连环大轰炸之后,整个城市面目全非,80%的公共设施、60%以上的居民区、 60%的工业和商务区域全部炸毁或严重受损。87所学校有62所被炸,市中心的主要历史建筑,所有的剧院教堂以及老城区的百年以上建筑几乎全部被夷为平地,造成近30万人丧失家园。一位德国邻居回忆她1946年5月停战后回到汉诺威的情景时,说到处都是倒塌的房屋,烧焦的石头,市中心几公里长的瓦砾堆令人震惊:“那种毁灭超出任何人的想象!”1945年10月,第一辆美军吉普开进汉诺威,不久之后,汉诺威又被英军接管。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带来了和平,但汉诺威也为和平付出沉重代价:650万立方米的瓦砾堆。
“我们的意志比命运更顽强!保持镇定,参加救援!”是汉诺威市政府对市民提出的复建口号。政府强调及时投产最重要,即使被完全炸毁的企业也要详细登记内部人员,不可擅自离岗。全市交通、生活、学校、文化宗教设施无一幸免。要在这种全部瘫痪状态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功能齐全的新城,需要奇迹。“二战”结束前,市政府考虑过在郊外的达斯特林区重建新城,甚至提出为防空袭最好建造地下城的建议。
当时汉诺威约有44万居民,战后又增加了许多东欧逃过来的难民。当时仅存的15万间住房,每20套只有1套无损,住房成为汉诺威的首要问题。直到1950年,全城还是遍布瓦砾废墟,许多市民在有墙没顶的废墟中安家,孩子们在断壁残垣中奔跑游戏,偶然发现的人头骨被当作足球踢来踢去。当年的市长卡尔·威谢德鼓励市民“只有活着的人才能掌握生命”,原居民和逃过来的难民手推肩扛马车拉,在废墟上共同建造新汉诺威,逐步清理出城市街道。
瓦砾堆被重新制成紧缺的建筑材料,那些无法回收的建筑垃圾,也被物尽其用地拿去填沟壑、建高速,堆成动物园里的山丘。如今,汉诺威96的球迷或许不知道座无虚席的下萨克森州体育馆正是建在当年250万立方米的战争瓦砾之上。汉诺威整整用了10年时间才把城市所有废墟垃圾处理完毕。50年代中期以每天建造16套住房的速度建成了7万套住房,直到60年代中期汉诺威的住房紧张才有所缓解。
比命运更顽强的是意志。汉诺威政府带领市民万众一心,在原有城市的废墟上共同创造了战后奇迹。
世界一流的国家歌剧院
汉诺威国家歌剧院是战后汉诺威奇迹的重要内容之一。建于1852年的汉诺威国家歌剧院拥有1800个座位,曾经是全德国最大的歌剧院。即使在战争最残酷的阶段,汉诺威市民也没有停止对歌剧和音乐的热爱。1943年7月因为纳粹下了禁令,解雇任职20年的歌剧院总监和音乐总指挥科拉塞尔,市民以极大的热情观看了他的告别演出——瓦格纳歌剧《女武神》,而舞台背景的熊熊烈火似乎预示了歌剧院难以逃脱的厄运。两周之后,美军飞机扔下重磅炮弹炸毁了汉诺威市中心,歌剧院与众多历史建筑陷入一片火海。而在两星期后的八月中旬又是汉诺威歌剧季节的开始,成为废墟的歌剧院无法继续使用,演出场地暂时转移到皇家花园的小剧场。1944年起,纳粹下令在汉诺威全面禁止歌剧和音乐演出。战后汉诺威通过发行兑奖券,在市民中募集到50万马克善款用于重建汉诺威国家歌剧院。汉诺威国家歌剧院前面山墙上12座戏剧大师雕像也全部修缮一新,从左至右分别是:索福克勒斯、格尔多尼、莎士比亚、莱辛、席勒、歌德、莫扎特、贝多芬、韦伯、卡尔德隆、莫里哀、泰伦提乌斯。
而最早汉诺威歌剧院的建造完全出于节约开支的原因。由于汉诺威大公恩斯特·奥古斯特对歌剧和狂欢节情有独钟,每年至少有一个月时间带上亲眷官员随从去威尼斯观剧和参加狂欢节。为了节约宫廷开支,官员们在莱纳河畔的宫殿里给他专门造了一座剧院。1689年建成后每年都在此举办狂欢节,与来自欧洲各地的王公贵族们举办假面舞会,观看歌剧。1837年的汉诺威国王奥古斯特,下令宫廷总建筑师拉维斯设计建造了后来的国家歌剧院,用时15年,成为在德国建筑史上与德累斯顿的桑珀剧院、柏林的辛克尔斯剧院并肩齐名的三大歌剧院之一。汉诺威国家剧院经历了三次大型改造:1950年战争后重建、1985年大规模改建和1998年置换全部舞台技术。从此汉诺威国家歌剧院成为全球第一家拥有全数控化舞台的高科技歌剧院。
独树一帜的皇家大花园
汉诺威市区的皇家大花园在世界园林设计上独树一帜。这座起建于17世纪,经历数百年变迁和扩建,尤其是“二战”摧毁后的重建,成为今天50多公顷规模,优雅华丽的皇家大花园,也是欧洲最美丽的巴洛克花园之一。花园里82米高的中心喷泉,是全世界公园中最高的人工喷泉。皇家大花园是汉诺威的骄傲,也是汉诺威市民重建家园的精神支柱。当市中心国家剧院被炸成废墟时,这里成为临时歌剧院。当全城还是一片废墟时,市民抢先把皇家大花园从瓦砾堆中清理出来,经过修整完善后最先对公众开放。每年夏季这里都有艺术节、音乐会和国际焰火节。
当年亨德尔曾经担任汉诺威皇家乐队队长,皇家大花园曾给他带来创作灵感,促使他完成了脍炙人口的《水上音乐》和《皇家焰火》。那年夏天汉诺威选帝侯乔治一世去英国伦敦登基加冕,泛舟泰晤士河之夜演奏的就是亨德尔音色绝妙的《水上音乐》,这组管弦乐套曲与《皇家焰火》一起成为被后世演奏最多的亨德尔乐曲之一。
说到皇家大花园,必然要提到花园外的皇家大道。这条曾经长两公里,横向四排的林荫大道,1726年第一次种植前,在全北德地区的苗圃精心挑选出1312棵同样大小的椴树。种植后效果奇佳,一时间汉诺威皇家花园的风韵甚至超越了法国的凡尔赛宫。1803年,拿破仑军队占领汉诺威,便恨恨地要把皇家大花园变成军队牧马场,还要将所有林荫大道上的椴树锯掉出售。汉诺威一个叫约翰·格尔哈德·海尔穆克的面包坊老板,用3000塔拉买下了整个皇家林荫道,海尔穆克也因这一义举被写入了汉诺威的历史。
但后来林荫大道所有的椴树还是被锯倒了。毁灭性的炮火轰炸,皇家大道自然也不能幸免。加之“二战”期间英军坦克及军车长期停放,土地被汽油污染。1972年汉诺威市议会决定将所有椴树锯倒,挖去污染地层换上新土,重新种植六米高的新树。几百年历史变迁缩短了皇家大道,这次只需要1200棵椴树。整个锯树、换土、植树工程造价200万马克。尽管战火摧毁了皇宫,但皇家大道的气势不减丝毫。真是严冬凛冽入云,秋落金黄满地。初春枝梢风催绿,盛夏浓荫好乘凉。
我喜欢汉诺威,不仅喜欢她的低调,更喜欢她的宽容和坚韧。
30年前在南京,从未听说过千万里之外有个汉诺威;在30年前的汉诺威,知道南京的德国朋友更是凤毛麟角。每当德国朋友问起对汉诺威的印象,我都会说它像我的家乡南京,只不过它是迷你型的。汉诺威只有50多万人口,所以拥有800多万人口规模的南京常常令汉诺威人目瞪口呆。但无论从历史人文、古今发展、气质沉淀或是环境氛围等因素来看,这两个城市的确有其可比之处。
建造在废墟上的城市
从1940至1945年,汉诺威被英美联军轰炸多达125次,造成近7000人死亡。尤其是1943年和1945年两次连环大轰炸之后,整个城市面目全非,80%的公共设施、60%以上的居民区、 60%的工业和商务区域全部炸毁或严重受损。87所学校有62所被炸,市中心的主要历史建筑,所有的剧院教堂以及老城区的百年以上建筑几乎全部被夷为平地,造成近30万人丧失家园。一位德国邻居回忆她1946年5月停战后回到汉诺威的情景时,说到处都是倒塌的房屋,烧焦的石头,市中心几公里长的瓦砾堆令人震惊:“那种毁灭超出任何人的想象!”1945年10月,第一辆美军吉普开进汉诺威,不久之后,汉诺威又被英军接管。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带来了和平,但汉诺威也为和平付出沉重代价:650万立方米的瓦砾堆。
“我们的意志比命运更顽强!保持镇定,参加救援!”是汉诺威市政府对市民提出的复建口号。政府强调及时投产最重要,即使被完全炸毁的企业也要详细登记内部人员,不可擅自离岗。全市交通、生活、学校、文化宗教设施无一幸免。要在这种全部瘫痪状态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功能齐全的新城,需要奇迹。“二战”结束前,市政府考虑过在郊外的达斯特林区重建新城,甚至提出为防空袭最好建造地下城的建议。
当时汉诺威约有44万居民,战后又增加了许多东欧逃过来的难民。当时仅存的15万间住房,每20套只有1套无损,住房成为汉诺威的首要问题。直到1950年,全城还是遍布瓦砾废墟,许多市民在有墙没顶的废墟中安家,孩子们在断壁残垣中奔跑游戏,偶然发现的人头骨被当作足球踢来踢去。当年的市长卡尔·威谢德鼓励市民“只有活着的人才能掌握生命”,原居民和逃过来的难民手推肩扛马车拉,在废墟上共同建造新汉诺威,逐步清理出城市街道。
瓦砾堆被重新制成紧缺的建筑材料,那些无法回收的建筑垃圾,也被物尽其用地拿去填沟壑、建高速,堆成动物园里的山丘。如今,汉诺威96的球迷或许不知道座无虚席的下萨克森州体育馆正是建在当年250万立方米的战争瓦砾之上。汉诺威整整用了10年时间才把城市所有废墟垃圾处理完毕。50年代中期以每天建造16套住房的速度建成了7万套住房,直到60年代中期汉诺威的住房紧张才有所缓解。
比命运更顽强的是意志。汉诺威政府带领市民万众一心,在原有城市的废墟上共同创造了战后奇迹。
世界一流的国家歌剧院
汉诺威国家歌剧院是战后汉诺威奇迹的重要内容之一。建于1852年的汉诺威国家歌剧院拥有1800个座位,曾经是全德国最大的歌剧院。即使在战争最残酷的阶段,汉诺威市民也没有停止对歌剧和音乐的热爱。1943年7月因为纳粹下了禁令,解雇任职20年的歌剧院总监和音乐总指挥科拉塞尔,市民以极大的热情观看了他的告别演出——瓦格纳歌剧《女武神》,而舞台背景的熊熊烈火似乎预示了歌剧院难以逃脱的厄运。两周之后,美军飞机扔下重磅炮弹炸毁了汉诺威市中心,歌剧院与众多历史建筑陷入一片火海。而在两星期后的八月中旬又是汉诺威歌剧季节的开始,成为废墟的歌剧院无法继续使用,演出场地暂时转移到皇家花园的小剧场。1944年起,纳粹下令在汉诺威全面禁止歌剧和音乐演出。战后汉诺威通过发行兑奖券,在市民中募集到50万马克善款用于重建汉诺威国家歌剧院。汉诺威国家歌剧院前面山墙上12座戏剧大师雕像也全部修缮一新,从左至右分别是:索福克勒斯、格尔多尼、莎士比亚、莱辛、席勒、歌德、莫扎特、贝多芬、韦伯、卡尔德隆、莫里哀、泰伦提乌斯。
而最早汉诺威歌剧院的建造完全出于节约开支的原因。由于汉诺威大公恩斯特·奥古斯特对歌剧和狂欢节情有独钟,每年至少有一个月时间带上亲眷官员随从去威尼斯观剧和参加狂欢节。为了节约宫廷开支,官员们在莱纳河畔的宫殿里给他专门造了一座剧院。1689年建成后每年都在此举办狂欢节,与来自欧洲各地的王公贵族们举办假面舞会,观看歌剧。1837年的汉诺威国王奥古斯特,下令宫廷总建筑师拉维斯设计建造了后来的国家歌剧院,用时15年,成为在德国建筑史上与德累斯顿的桑珀剧院、柏林的辛克尔斯剧院并肩齐名的三大歌剧院之一。汉诺威国家剧院经历了三次大型改造:1950年战争后重建、1985年大规模改建和1998年置换全部舞台技术。从此汉诺威国家歌剧院成为全球第一家拥有全数控化舞台的高科技歌剧院。
独树一帜的皇家大花园
汉诺威市区的皇家大花园在世界园林设计上独树一帜。这座起建于17世纪,经历数百年变迁和扩建,尤其是“二战”摧毁后的重建,成为今天50多公顷规模,优雅华丽的皇家大花园,也是欧洲最美丽的巴洛克花园之一。花园里82米高的中心喷泉,是全世界公园中最高的人工喷泉。皇家大花园是汉诺威的骄傲,也是汉诺威市民重建家园的精神支柱。当市中心国家剧院被炸成废墟时,这里成为临时歌剧院。当全城还是一片废墟时,市民抢先把皇家大花园从瓦砾堆中清理出来,经过修整完善后最先对公众开放。每年夏季这里都有艺术节、音乐会和国际焰火节。
当年亨德尔曾经担任汉诺威皇家乐队队长,皇家大花园曾给他带来创作灵感,促使他完成了脍炙人口的《水上音乐》和《皇家焰火》。那年夏天汉诺威选帝侯乔治一世去英国伦敦登基加冕,泛舟泰晤士河之夜演奏的就是亨德尔音色绝妙的《水上音乐》,这组管弦乐套曲与《皇家焰火》一起成为被后世演奏最多的亨德尔乐曲之一。
说到皇家大花园,必然要提到花园外的皇家大道。这条曾经长两公里,横向四排的林荫大道,1726年第一次种植前,在全北德地区的苗圃精心挑选出1312棵同样大小的椴树。种植后效果奇佳,一时间汉诺威皇家花园的风韵甚至超越了法国的凡尔赛宫。1803年,拿破仑军队占领汉诺威,便恨恨地要把皇家大花园变成军队牧马场,还要将所有林荫大道上的椴树锯掉出售。汉诺威一个叫约翰·格尔哈德·海尔穆克的面包坊老板,用3000塔拉买下了整个皇家林荫道,海尔穆克也因这一义举被写入了汉诺威的历史。
但后来林荫大道所有的椴树还是被锯倒了。毁灭性的炮火轰炸,皇家大道自然也不能幸免。加之“二战”期间英军坦克及军车长期停放,土地被汽油污染。1972年汉诺威市议会决定将所有椴树锯倒,挖去污染地层换上新土,重新种植六米高的新树。几百年历史变迁缩短了皇家大道,这次只需要1200棵椴树。整个锯树、换土、植树工程造价200万马克。尽管战火摧毁了皇宫,但皇家大道的气势不减丝毫。真是严冬凛冽入云,秋落金黄满地。初春枝梢风催绿,盛夏浓荫好乘凉。
我喜欢汉诺威,不仅喜欢她的低调,更喜欢她的宽容和坚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