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74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550-1868(2015)04
【摘要】目的:研究肩矫正带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肩关节半脱位的疗效。方法:将62例脑卒中偏瘫伴有肩关节半脱位的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1例。两组患者均给予综合康复治疗,试验组增加肩矫正带治疗,分别在治疗前、治疗30天和治疗60天进行Fugl-Meyer(FMA)上肢运动功能评分、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肩关节脱位触诊(肩触诊)和肩峰与肱骨头测量值(AHI)的评定。结果:1 治疗30天两组间各评定结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 治疗60天组间比较,FMA评分、AHI值,试验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肩触诊脱位阳性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VAS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肩矫正带结合康复治疗,能提高上肢运动功能,减轻肩关节半脱位,使用肩矫正带治疗疼痛无显著效果。
【关键词】脑卒中;偏瘫;肩关节半脱位;肩矫正带;康复治疗
肩关节(盂肱关节)半脱位(Glenohumeral subluxation,GHS)是脑卒中患者偏瘫后常见的并发症,多发生于脑卒中后1个月内,国内报道发病率为60%~70%[1],国外报道发病率为17%~81%[2]。早期可出现肱骨与肩峰可触及的凹陷,肩部塌陷,呈轻度方肩,患肢下垂时可出现牵拉感,肩胛带下降;随着病情发展而出现疼痛,翼状肩,肩部肌肉萎缩等症状,是引起偏瘫患者肩痛、上肢功能障碍和肩手综合征的主要原因之一。GHS发病机制统一定论,一般认为是由于肌张力下降、重力牵拉、关节囊松弛并损伤、肌肉收缩失衡、肩胛骨位置倾斜改变以及早期未能有效保护肩部等因素造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3年7月~2014年12月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的脑卒中偏瘫伴有GHS患者。均符合2007年《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的脑梗死和脑出血诊断标准,并经CT或MRI及临床确诊,筛选简易精神状态评分(MMSE)>9分、Brunnstrom运动功能处于I~II期、坐位平衡I级以上的患者,依据1999年《中国康复医学诊疗规范》肩关节评定标准,经肩触诊(患侧肩峰与肱骨头之间可触及凹陷大于1/2横指为阳性指标)和肩部正位X光片确诊(患侧AHI值>14mm)。按患者就诊先后顺序,依次按单双号分为试验组(肩矫正带治疗)31例及对照组(常规康复治疗)31例。试验组年龄63.39±5.74岁,MMSE评分18.55±4.93,男16例、女15例,脑出血11例、脑梗死20例,坐位平衡I级21例、I级以上10例,Brunnstrom功能I期9例、II期22例。对照组年龄61.94±6.39岁,MMSE评分20.35±4.71,男19例、女12例,脑出血13例、脑梗死18例,坐位平衡I级17例、I级以上14例,Brunnstrom功能I期8例、II期23例。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治疗方法
(1)良肢位摆放:卧床期间采取仰卧位、健侧卧位和患侧卧位。仰卧位应将头部转向患侧,避免颈部过屈或过伸,患侧肩部下垫软枕,患侧上肢外展45°~90°置于软枕上,肘、腕关节伸直,手心向上,手指伸开;患侧下肢股部下外侧和腘窝垫软枕,使髋和膝关节轻微屈曲,防止髋外旋,踝关节中立位,足尖向上。健侧卧位时患肩前伸90°,肘、腕自然伸展,手心向下,整个上肢置于胸前软枕上,背后放置软枕顶住后背;下肢髋、膝自然微屈,股部、膝关节、小腿的内侧和踝关节置于软枕上,健侧肢体自然摆放。患侧卧位时将患侧上肢旋后、前伸,肘腕关节伸直,手指伸展并手心向上;患侧下肢的健侧在前,患侧在后,患侧髋、膝关节屈曲,踝关节背屈;避免躯干过度向患侧翻转而压迫患肩,健侧下肢内侧放置软枕,防止压迫患侧下肢;坐位时可将患肢伸展,前臂托起放置在桌面。
(2)肩关节被动运动:尽量在无痛情况下做肩关节全范围或一半范围被动活动,或采用Bobath握手,患者的健侧上肢充分带动患侧上肢主被动训练,防止联合反应出现的患侧上屈肌痉挛,在卧位、坐位均可训练。
(3)肩胛骨运动训练:患者健侧卧位或坐位,治疗师一手扶持患侧上肢近端,另一手托住患侧肩胛骨下角,双手配合肩肱节律进行肩胛骨的内收、外展、上举、下降运动。
(4)多感觉刺激、肩关节挤压:治疗人员用冰块快速刺激、擦刷手法和拍打等手法刺激肩袖;患者采取主动运动配合进行耸肩,活动肩胛带患,同时给予适当助力或阻力;仰卧位或健侧卧位时,患肩前屈,肘关节伸展,前臂旋后,腕关节背伸,治疗人员一手置于患者肘关节处,另一手握患手,推动上肢向肩关节处施加压力。
(5)坐位患侧上肢支撑负重:患侧肘关节伸直位,腕关节背屈,手指伸展,躯体向患侧倾斜,用患肢支撑躯干。
(6)作业疗法治疗:仰卧位、坐位或立位时,患侧上肢进行上举、外展动作,活动度每增加20°~30°上肢在空中停滞片刻再继续活动,上肢回落时缓慢放下;坐位下,患侧上肢放于桌面,尽量处于非抗重力状态,做推球、滚筒、推积木、推磨砂板等训练。 肘关节和手的运动出现时,用木钉等器具进行拿取、递送活动;手触摸、拾取物品感觉训练;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
(7)调制中频电治疗:用10~150Hz的低频电流调制中频电流,调制波形为正弦波。两块电极分别放置于三角肌上部和冈上肌,电流刺激强度根据患者耐受性选择调整。
1.2.2 试验组治疗方法
应用上述综合康复治疗方法并增加肩矫正带治疗,患者坐位、站立和行走时使用。先将肩袖带套入患侧上肢,紧贴并包绕肩关节,气囊充气后置于腋下;把上臂袖带粘扣锁定,再将对侧肩部套入固定带,把胸、背部固定带经健侧腋下围绕并用粘扣锁定,最后把前臂吊带经手背第一、二掌指关节围绕手掌至腋前粘扣固定,根据上肢长短调节前臂吊带,佩戴后使肘关节处于轻度屈曲位、腕关节处于轻度背伸位;腋下气囊充气量适度,使肩关节轻度外展。 1.3评定指标
分别在治疗前、治疗30天、治疗60天评定患者的FMA上肢功能评分、VAS疼痛评分、肩触诊、AHI值。
1.4 统计分析
采用SPSS17.0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n(%)〕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分析。所有检验结果以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30天,两组间比较:两组患者的FMA评分提高、VAS评分降低、AHI值减小,肩触诊阳性率均有降低(见表2),评定结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治疗60天,两组间比较:两组患者的FMA评分提高、AHI值减小,肩触诊脱位阳性率降低(见表2),评定结果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VAS疼痛评分均降低,试验组略优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3.1康复治疗的作用:早期采取良肢位摆放是为了抑制痉挛,抑制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等异常表现,防止肩胛带下沉,保护肩关节,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对抗痉挛有助于诱发分离运动。通过主被动运,牵伸肩关节周围软组织,能防止肩关节因为偏瘫上肢活动障碍造成的关节挛缩和组织粘连,保持关节囊和肱二头肌长头肌腱、喙肱韧带、喙肩韧带、盂肱韧带的的紧张度,保持肩关节正常的活动范围。调制中频电治疗兼有低频和中频的电流特点,具有镇痛,刺激部分或完全失神经肌肉,治疗废用性肌萎缩等作用;无电解作用,对皮肤无刺激;中频电流能克服人体组织的电阻,作用部位较深;由于波形、波幅、频率等参数的不断变化,治疗过程中人体不容易产生耐受性。
3.2 肩矫正带治疗作用:对肩关节的水平脱位和垂直脱位能同时纠正。前臂吊带装置通过手掌拖起上肢,减轻重力牵拉,防止垂直脱位,并使腕关节处于轻度背伸位;腋下气囊使肩关节轻度外展,托起肱骨头防止向下方移位[3],矫正患肢的内收、内旋倾向,维持正常的肩关节解剖关系;肩袖装置防止肩关节水平脱位,同时使肩胛骨紧贴胸壁,纠正肩胛骨下旋状态。肩矫正带采用的是上肢伸展式,肘关节无需屈曲,不会加重上肢屈肌痉挛,患者在佩戴过程中,患肢可以进行一定范围的主被动活动。结合康复治疗,发挥肩关节周围肌群稳定关节的作用,改善肩袖韧带松弛状态[4],并保证了康复治疗的延续性,加强治疗效果;对于早期预防和治疗GHS都有积极的意义。
肩矫正带起到保护、固定肩关节,改善肩关节的水平脱位和垂直脱位,纠正肩胛骨下旋状态,维持肩关节正常形态,提高上肢运动功能的作用,但治疗肩部疼痛无显著效果。使用后不影响患侧上肢主被动活动,进行常规康复治疗可无需脱下。随着肌张力增高,可间歇式佩戴。
参考文献
[1]周文萍, 阚世锋, 陈文华. 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的研究进展[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13, 19(9): 831-833.
[2]Turner-Stokes L, Jackson D. Shoulderpain after stroke:a review of the evidence base to inform the de velopment of anintegrated care pathway[J]. 2002, 16(3): 276-298.
[3]毕研贞, 郑志雄, 李康增, 等. 充气式肩吊带对偏瘫后肩关节半脱位的疗效[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11, 17(5): 452-453.
[4]张冲, 罗才贵, 刘明雪, 等. 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的中西医结合治疗[J]. 中国临床康复, 2006, 47:139-141.
【摘要】目的:研究肩矫正带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肩关节半脱位的疗效。方法:将62例脑卒中偏瘫伴有肩关节半脱位的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1例。两组患者均给予综合康复治疗,试验组增加肩矫正带治疗,分别在治疗前、治疗30天和治疗60天进行Fugl-Meyer(FMA)上肢运动功能评分、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肩关节脱位触诊(肩触诊)和肩峰与肱骨头测量值(AHI)的评定。结果:1 治疗30天两组间各评定结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 治疗60天组间比较,FMA评分、AHI值,试验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肩触诊脱位阳性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VAS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肩矫正带结合康复治疗,能提高上肢运动功能,减轻肩关节半脱位,使用肩矫正带治疗疼痛无显著效果。
【关键词】脑卒中;偏瘫;肩关节半脱位;肩矫正带;康复治疗
肩关节(盂肱关节)半脱位(Glenohumeral subluxation,GHS)是脑卒中患者偏瘫后常见的并发症,多发生于脑卒中后1个月内,国内报道发病率为60%~70%[1],国外报道发病率为17%~81%[2]。早期可出现肱骨与肩峰可触及的凹陷,肩部塌陷,呈轻度方肩,患肢下垂时可出现牵拉感,肩胛带下降;随着病情发展而出现疼痛,翼状肩,肩部肌肉萎缩等症状,是引起偏瘫患者肩痛、上肢功能障碍和肩手综合征的主要原因之一。GHS发病机制统一定论,一般认为是由于肌张力下降、重力牵拉、关节囊松弛并损伤、肌肉收缩失衡、肩胛骨位置倾斜改变以及早期未能有效保护肩部等因素造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3年7月~2014年12月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的脑卒中偏瘫伴有GHS患者。均符合2007年《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的脑梗死和脑出血诊断标准,并经CT或MRI及临床确诊,筛选简易精神状态评分(MMSE)>9分、Brunnstrom运动功能处于I~II期、坐位平衡I级以上的患者,依据1999年《中国康复医学诊疗规范》肩关节评定标准,经肩触诊(患侧肩峰与肱骨头之间可触及凹陷大于1/2横指为阳性指标)和肩部正位X光片确诊(患侧AHI值>14mm)。按患者就诊先后顺序,依次按单双号分为试验组(肩矫正带治疗)31例及对照组(常规康复治疗)31例。试验组年龄63.39±5.74岁,MMSE评分18.55±4.93,男16例、女15例,脑出血11例、脑梗死20例,坐位平衡I级21例、I级以上10例,Brunnstrom功能I期9例、II期22例。对照组年龄61.94±6.39岁,MMSE评分20.35±4.71,男19例、女12例,脑出血13例、脑梗死18例,坐位平衡I级17例、I级以上14例,Brunnstrom功能I期8例、II期23例。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治疗方法
(1)良肢位摆放:卧床期间采取仰卧位、健侧卧位和患侧卧位。仰卧位应将头部转向患侧,避免颈部过屈或过伸,患侧肩部下垫软枕,患侧上肢外展45°~90°置于软枕上,肘、腕关节伸直,手心向上,手指伸开;患侧下肢股部下外侧和腘窝垫软枕,使髋和膝关节轻微屈曲,防止髋外旋,踝关节中立位,足尖向上。健侧卧位时患肩前伸90°,肘、腕自然伸展,手心向下,整个上肢置于胸前软枕上,背后放置软枕顶住后背;下肢髋、膝自然微屈,股部、膝关节、小腿的内侧和踝关节置于软枕上,健侧肢体自然摆放。患侧卧位时将患侧上肢旋后、前伸,肘腕关节伸直,手指伸展并手心向上;患侧下肢的健侧在前,患侧在后,患侧髋、膝关节屈曲,踝关节背屈;避免躯干过度向患侧翻转而压迫患肩,健侧下肢内侧放置软枕,防止压迫患侧下肢;坐位时可将患肢伸展,前臂托起放置在桌面。
(2)肩关节被动运动:尽量在无痛情况下做肩关节全范围或一半范围被动活动,或采用Bobath握手,患者的健侧上肢充分带动患侧上肢主被动训练,防止联合反应出现的患侧上屈肌痉挛,在卧位、坐位均可训练。
(3)肩胛骨运动训练:患者健侧卧位或坐位,治疗师一手扶持患侧上肢近端,另一手托住患侧肩胛骨下角,双手配合肩肱节律进行肩胛骨的内收、外展、上举、下降运动。
(4)多感觉刺激、肩关节挤压:治疗人员用冰块快速刺激、擦刷手法和拍打等手法刺激肩袖;患者采取主动运动配合进行耸肩,活动肩胛带患,同时给予适当助力或阻力;仰卧位或健侧卧位时,患肩前屈,肘关节伸展,前臂旋后,腕关节背伸,治疗人员一手置于患者肘关节处,另一手握患手,推动上肢向肩关节处施加压力。
(5)坐位患侧上肢支撑负重:患侧肘关节伸直位,腕关节背屈,手指伸展,躯体向患侧倾斜,用患肢支撑躯干。
(6)作业疗法治疗:仰卧位、坐位或立位时,患侧上肢进行上举、外展动作,活动度每增加20°~30°上肢在空中停滞片刻再继续活动,上肢回落时缓慢放下;坐位下,患侧上肢放于桌面,尽量处于非抗重力状态,做推球、滚筒、推积木、推磨砂板等训练。 肘关节和手的运动出现时,用木钉等器具进行拿取、递送活动;手触摸、拾取物品感觉训练;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
(7)调制中频电治疗:用10~150Hz的低频电流调制中频电流,调制波形为正弦波。两块电极分别放置于三角肌上部和冈上肌,电流刺激强度根据患者耐受性选择调整。
1.2.2 试验组治疗方法
应用上述综合康复治疗方法并增加肩矫正带治疗,患者坐位、站立和行走时使用。先将肩袖带套入患侧上肢,紧贴并包绕肩关节,气囊充气后置于腋下;把上臂袖带粘扣锁定,再将对侧肩部套入固定带,把胸、背部固定带经健侧腋下围绕并用粘扣锁定,最后把前臂吊带经手背第一、二掌指关节围绕手掌至腋前粘扣固定,根据上肢长短调节前臂吊带,佩戴后使肘关节处于轻度屈曲位、腕关节处于轻度背伸位;腋下气囊充气量适度,使肩关节轻度外展。 1.3评定指标
分别在治疗前、治疗30天、治疗60天评定患者的FMA上肢功能评分、VAS疼痛评分、肩触诊、AHI值。
1.4 统计分析
采用SPSS17.0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n(%)〕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分析。所有检验结果以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30天,两组间比较:两组患者的FMA评分提高、VAS评分降低、AHI值减小,肩触诊阳性率均有降低(见表2),评定结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治疗60天,两组间比较:两组患者的FMA评分提高、AHI值减小,肩触诊脱位阳性率降低(见表2),评定结果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VAS疼痛评分均降低,试验组略优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3.1康复治疗的作用:早期采取良肢位摆放是为了抑制痉挛,抑制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等异常表现,防止肩胛带下沉,保护肩关节,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对抗痉挛有助于诱发分离运动。通过主被动运,牵伸肩关节周围软组织,能防止肩关节因为偏瘫上肢活动障碍造成的关节挛缩和组织粘连,保持关节囊和肱二头肌长头肌腱、喙肱韧带、喙肩韧带、盂肱韧带的的紧张度,保持肩关节正常的活动范围。调制中频电治疗兼有低频和中频的电流特点,具有镇痛,刺激部分或完全失神经肌肉,治疗废用性肌萎缩等作用;无电解作用,对皮肤无刺激;中频电流能克服人体组织的电阻,作用部位较深;由于波形、波幅、频率等参数的不断变化,治疗过程中人体不容易产生耐受性。
3.2 肩矫正带治疗作用:对肩关节的水平脱位和垂直脱位能同时纠正。前臂吊带装置通过手掌拖起上肢,减轻重力牵拉,防止垂直脱位,并使腕关节处于轻度背伸位;腋下气囊使肩关节轻度外展,托起肱骨头防止向下方移位[3],矫正患肢的内收、内旋倾向,维持正常的肩关节解剖关系;肩袖装置防止肩关节水平脱位,同时使肩胛骨紧贴胸壁,纠正肩胛骨下旋状态。肩矫正带采用的是上肢伸展式,肘关节无需屈曲,不会加重上肢屈肌痉挛,患者在佩戴过程中,患肢可以进行一定范围的主被动活动。结合康复治疗,发挥肩关节周围肌群稳定关节的作用,改善肩袖韧带松弛状态[4],并保证了康复治疗的延续性,加强治疗效果;对于早期预防和治疗GHS都有积极的意义。
肩矫正带起到保护、固定肩关节,改善肩关节的水平脱位和垂直脱位,纠正肩胛骨下旋状态,维持肩关节正常形态,提高上肢运动功能的作用,但治疗肩部疼痛无显著效果。使用后不影响患侧上肢主被动活动,进行常规康复治疗可无需脱下。随着肌张力增高,可间歇式佩戴。
参考文献
[1]周文萍, 阚世锋, 陈文华. 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的研究进展[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13, 19(9): 831-833.
[2]Turner-Stokes L, Jackson D. Shoulderpain after stroke:a review of the evidence base to inform the de velopment of anintegrated care pathway[J]. 2002, 16(3): 276-298.
[3]毕研贞, 郑志雄, 李康增, 等. 充气式肩吊带对偏瘫后肩关节半脱位的疗效[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11, 17(5): 452-453.
[4]张冲, 罗才贵, 刘明雪, 等. 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的中西医结合治疗[J]. 中国临床康复, 2006, 47:139-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