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高精尖产业发展制高点

来源 :前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huimin12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在减量发展背景下,北京提出坚持走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路子,发挥科技和人才优势,大力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巩固高精尖经济结构,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面临着产业创新水平有待提升等困难和挑战。北京要把发展高精尖产业作为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持续推动环境提升、布局优化、载体构建、协同发展等措施落实落细,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 高精尖产业;  高质量发展;  减量发展
  [中图分类号] G32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29-1445(2021)11-0087-04
  北京扎实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在转变动力、创新模式和提升水平上下功夫,加快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着力促进产业基础再造提升和产业链优化升级,进一步做好北京创新发展、高质量发展这篇大文章。《中共北京市委关于制定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在减量发展背景下,坚持走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路子,发挥北京科技和人才优势,大力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积极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新需求,巩固高精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1在疏解减量背景下,传统增长动力减弱,大力发展高精尖产业是北京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
  持续巩固高精尖产业发展优势
  北京高质量发展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同频共振,与国家系列重大战略部署同向发力,高精尖产业进入加快创新发展的新阶段,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活力。
  创新驱动,高端产业发展韧性显现。2020年,北京高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9242.3亿元,按现价计算,比上年增长6.4%;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5.6%。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增加值8965.4亿元,按现价计算,增长6.2%;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4.8%。2高精尖产业实现增加值9885.8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7.4%,较2018年提高2.3个百分点,高精尖产业研发经费投入占收入比重为7.3%。培育形成了新一代信息技术(含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两个万亿级产业集群以及智能装备、医药健康、节能环保、人工智能4个千亿级产业集群。科技、信息、文化等领域高精尖产业新设市场主体占比从2013年的40.7%上升至2020年的60%。高技术领域产品生产较快增长,智能手机、工业机器人、集成电路和液晶显示模组产量分别增长18.9%、13.4%、9.7%和6.9%。
  减量集约,节能降耗提质增效显著。2014年以来,北京累计退出一般制造业企业2872家,清理整治散乱污企业1.1万家、工业大院236个、镇村产业聚集区27个,疏解提升区域性批发市场和物流中心约1000个,腾退土地约2138万平方米,为产业高端化发展赢得了一定的空间。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人均创收289.3万元,比上年提高16.6万元;万元地区生产总值水耗为12.62立方米,同比下降3.03%;生物质能、水能、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发电量比上年增长16.8%,占总发电量的比重比上年提高了1.5个百分点。1基本实现工业无煤化,超额完成了清洁空气行动计划的任务目标。
  搭建载体,创新体系建设持续完善。深入推进产业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产业设计中心等创新载体建设,北京加快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产业创新体系,共创建3家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15家市级产业创新中心、30家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92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682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8家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和33家北京高精尖产业设计中心。按照“每个产业最多在3个区布局,每个区最多布局3个主导产业”的原则,北京形成了系统的高精尖产业规划布局。
  持续壮大,数字经济优势日益凸显。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等新技术新业态蓬勃兴起,数字经济占北京GDP比重达40%,对经济发展的引领支撑作用进一步凸显。北京加快建设数字化新型基础设施,5G基站实现五环内室外连续覆盖,五环外重点区域典型应用场景精准覆盖。全面建成光网城市,宽带接入能力达到千兆,固定网络百兆宽带用户成为主流。建设自主可控新型区块链底层技术平台“链工厂”,超前部署高速互联智能算力云平台。成立北京国际大数据交易所,建立集数据登记、评估、共享、交易、应用、服务于一体的数据流通机制。以应用场景扩展促进迭代升级,构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块链技术与产业生态。
  区域协同,开放发展水平全面提升。推动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北京构建了“2+4+N”合作格局,即北京城市副中心、河北雄安新区2个集中承载地,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北京新机场临空经济区、张承生态功能区、天津滨海新区4大战略合作功能区以及46个特色化承接平台。加强产业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合作,助力受援地区打赢脱贫攻坚战,与乌兰察布、和田、拉萨等地开展产业对接活动,一批对接成果落地见效。积极搭建国际产业交流合作平台,服务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推进一批海外新兴技术项目落地,在顺义、大兴和北京经开区布局建设中德、中日等国际产业园,积极探索国际产业合作新模式。
  全面拓展高精尖产业发展空间
  当前,外部环境动荡加速传导,全球疫情走势带来新影响,科技创新催生新变化。在减量刚性约束背景下,北京高精尖产业发展困难不小、问题不少,必须深度挖潜、全面拓展、持续推进。
  高质量发展基础还需进一步巩固。要进一步优化高精尖产业发展的整体生态环境,不断提高竞争优势,加快高精尖项目落地进度,根本扭转“缺大少新”局面。着力纾解重点产业固定资产投资下降压力,发挥重大活动、重點工程对产业的拉动作用,加大存量产业技改升级力度,持续增强高精尖产业发展后劲。建立健全推动“科学—技术—产品—产业”接力发展的政策机制和配套能力,进一步整合资源,畅通源头创新、工艺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集群上下衔接的通道,在京津冀形成优势互补、紧密协作的产业配套环境。进一步缩小大数据建设与高质量发展需求的差距,提升大数据汇聚共享质量,加强高精尖产业在促进经济发展、服务保障民生、优化社会治理等方面的先导支撑作用。   产业创新水平还需进一步提升。北京经济发展进入增速放缓、结构优化、高质量发展的深度转型期,产业运行和投资下行压力加大,项目落地综合成本较高、主动组织项目不够、项目成熟度不高,亟待进一步提振产业投资,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面对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安全的新挑战,注重高精尖产业新旧动能接续,支持重点企业整合各类创新资源,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并实现产业化。针对产业链、供应链存在的短板,在核心技术、高端装备、关键材料等方面增强防风险、抗风险的能力。发挥各类产业创新载体对产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健全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积极探索高精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
  高精尖产业培育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大。北京所拥有的专利中,一半左右是由制造业企业申请的,制造业发展对高精尖产业培育至关重要。目前,北京产业发展存在两个“低”的特点:第一个是制造业在国民经济当中的占比偏低,2019年北京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是11.4%,2020年人均GDP为2.39万美元,达到高收入国家的门槛。对标国内外其他城市,纽约在人均GDP达到2万美元的时候,制造业占比约为20%,东京是18%,上海规定制造业占比不能低于25%,深圳制造业占比保持在40%左右。第二个是高精尖的占比偏低,目前高技术制造业占制造业的比重仅为24%,规模以上工业的研发投入强度只有1.7%,而国际平均水平是2%—3%。北京拥有独角兽企业93家,数量居世界城市首位,1但大部分是模式创新,硬科技方面的优势并不明显。必须加大力度培育高精尖制造业,注重发展引领技术创新、带动能力强劲、掌握核心竞争力和重要知识产权的新业态新模式,努力在新一轮竞争中抢占先机。
  坚定不移推进高精尖产业发展
  《北京市“十四五”时期高精尖产业发展规划》提出:北京高精尖产业要坚持以首都发展为统领,巩固产业调整转型的良好势头,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全力推进高质量发展,切实肩负起国家赋予的使命和责任。在全球创新版图重构和我国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背景下,北京要坚定不移地把发展高精尖产业作为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坚持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筑牢以实体经济为根基的高精尖经济结构,塑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北京智造”“北京服务”。
  营造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产业发展环境的优劣对企业发展和项目落地起着决定性作用。要落实好《北京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聚焦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和产业创新关键环节,统筹用好产业资金和基金政策,鼓励国有、民营及外资企业等主体积极投资高精尖产业。制定高精尖产业专项人才支持政策,大力引进产业领军人才和科技创新人才,编制产业人才图谱,加强后续跟踪服务保障,确保人才“引得来、留得住、用得好”。建立重点企业“服务包”制度,针对企业需求“一企一策”量身定制精准化支持政策,定期开展走访调研,上门听意见、送服务、谋发展。深化“放管服”改革,变“集中审批”为“集成服务”,持续落实“服务管家”责任制,建立市区两级常态化对接服务企业机制。全面落实减税降费、企业降本减负等举措,除了政策和服务的保障外,大项目、好项目还将在用地、空间、资金等方面享受到便利。
  加强前瞻布局和集聚发展。加快产业基础再造提升、产业链条优化升级、智能绿色全面覆盖、制造服务深度融合,打造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万亿级产业集群和领军企业。做大新一代信息技术、医药健康两个国际引领支柱产业,做强集成电路、智能网联汽车、智能制造与装备、绿色能源与节能环保等“北京智造”特色优势产业,抢先布局光电子、前沿新材料、量子信息等领域未来前沿产业。1推动高精尖产业进一步向园区集聚,园区进一步向主导产业集聚,要素进一步向创新型企业集聚。精心谋划各区主导产业和培育产业方向,使各区高精尖产业发展“画像”更加清晰,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顺义、昌平、大兴、房山等区将成为承接核心区功能疏解、发展高精尖产业的主战场。推动产业空间由单一产业承载功能向综合功能转变升级,全面提升园区管理服务配套水平,推动产城融合、职住平衡。
  构建创新载体和公共平台。加快产业创新中心创建,支持各区与“三城”创新资源对接和成果项目落地。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深度串联创新链、产业链和服务链,贯通实验室产品与产业化最后一公里。打造企业技术中心升级版,聚焦高精尖产品、核心前沿技术、传统产业升级改造等主攻领域,不断提升企业创新能力。鼓励以企业为主体建设科技服务创新联盟,为技术创新和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质量可靠性试验验证等基础支撑和公共服务,构建关键技术研发、技术转移扩散、首次商业化、规模产业化的完整创新服务链条。完善以政策保障、创新融资、中小基金、平台基地为核心的生态服务体系,有效利用中小资金和小微担保降费奖补资金,引导融资担保、融资租赁机构服务中小微企业融资。完善优质企业发现和培育机制,健全从初创型、“专精特新”“小巨人”到“隐形冠军”的企业梯队培育体系。
  推进协同发展和对外开放。构建开放、共享、协作的产业创新网络,在京津冀统筹谋划产业的疏解、轉移、升级和新产业培育。发挥北京创新资源优势,以创新链带动产业链、供应链,以园区链、政策链带动服务链协同,加快形成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京津冀高精尖产业体系。建设一批国际合作产业园,引进一批先进制造业和隐形冠军企业,稳定一批海外供应链企业,支持企业国际化、生态化发展。鼓励引导北京企业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加快推动“数字丝绸之路”、重点项目建设、双向投资平台、境外园区建设等领域产业合作。支持设立境外投资基金、双边基金或加强与相关基金合作,引导国际知名企业和机构设立或与北京龙头企业共建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突出展会聚才促产实效,办好5G大会、机器人大会、智能网联汽车大会等产业盛会和中关村论坛、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论坛等国际化论坛。
  (本文是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青年学术带头人项目“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路径与措施研究”〈项目编号:21DTR057〉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中共北京市委关于制定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N].北京日报,2020-12-07.
  [2]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北京市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N].北京日报,2021-03-12.
  [3]做强“北京智造”特色优势产业 抢先布局未来前沿产业[N].北京日报,2021-10-11.
  (作者简介:陆园园,中共北京市委党校(北京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副教授)
  责任编辑 / 高   斌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广安门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是当时新开辟的外城七门之一。明代中期,北京城已经形成“帝都所在,万国梯航,鳞次毕集”和“京师铺户,多四方辏集之人”的局面。嘉靖年间,为了保卫京城安全,明王朝计划在内城的外围周圈修筑外城城垣,使北京城垣平面形成回字形格局。由于耗费巨大,最终建成的外城城垣“包京城南一面,转抱东西角楼止,长二十八里”,外城开设7座城门,广安门即是其中之一。  名称演变蕴历史  在明代官方文献中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田豫(公元171―252年),字国让,汉末魏初渔阳雍奴人(今天津市武清区东北一带),曹魏时期的一代名将。他虽无吕布、赵云之勇,亦无关羽、张飞之名,但也退王门、杀周贺、败孙权,威震疆场、屡建奇功。尤其令人钦佩的是他上马不怕死、下马不爱财,上不负国家、下关爱部将,赢得百姓、甚至北边少数民族首领的敬服。《三国志·魏书》称赞他“咸高(田)豫节”,意思是说时人都佩服他的高风亮节。  有勇有谋 精彩人生  田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