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从游戏入门、自觉学习,激发兴趣、创新思维,任务驱动、体验成功,精讲多练、提高质量,合作学习、共同进步,交流讨论、展示评价六个方面出发,对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策略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策略;探索
一、游戏入门,自觉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原动力,是开发智力的催化剂,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小学生年龄小,好动、好奇心强,往往坐不住,而对于单调的学习感到厌烦,经过充分考虑、分析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适当地把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寓于游戏之中,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
通过教学实践,我认为正确地引导小学生玩电脑游戏是利多弊少。使我体会到:“电脑游戏是通往电脑世界的捷径”这句话的真正含义。但电脑游戏的取材和活动时间必须要严格控制,要选择优秀的适合学生的游戏,更要强调趣味、益智、学习的功能。
二、激发兴趣,创新思维
学习兴趣是学生基于自己的学习需要而表现出来的一种认识行为,它在学生的学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没有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尤其是小学生,他们的年龄、心理特征都决定了他们做事往往从兴趣出发,对于那些单调、枯燥的练习和难以理解的理论知识,教师就要特别注意教学方法的选择,以保持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形象教学法:
建构主义强调创设有利于学习者意义建构的情境并使学习者进入情境十分必要,特别是我们面对的是以具體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生,更要注意运用形象法教学,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主动地学习知识。
如:在教学《认识计算机》一课时,由于小学生初次接触计算机,大都怀有一种既畏惧又好奇的心理,很想知道计算机可以用来干什么,更想切身体会一下操作计算机的乐趣。“儿童学习任何事情的最合适的动机是当他们兴致高、心里想做的时候。”我抓住这一契机,提出:“你见过计算机吗?”、“计算机有什么作用呢?”,学生们纷纷举手,各抒己见。然后利用教学演示光盘,向学生展示了一个色彩缤纷的电脑世界,通过观看,学生不由自主地产生了“人们可以利用计算机进行画图、制作动画、编辑声音等工作,它的作用真大”的想法。这时,学生学习兴趣倍增,教学气氛活跃,从而顺利进入了新课的学习。
三、任务驱动,体验成功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大纲中确立了“任务驱动”的教学原则,即知识及技能的传授要以完成典型的“任务”为主,这种原则突出了“在做中学”的思想。在实际教学中,我根据教材和学生年龄特点将教学目标和讲授内容巧妙地隐含在一个个具体任务当中,使学生通过完成任务达到激发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例如:我在教学生使用Powerpoint软件制作幻灯片时,让学生运用网络上丰富的资源制作一组介绍旅游景点的多媒体作品,学生们兴致很高,有介绍张家界的、有介绍杭州西湖的、还有介绍桂林山水的……,一幅幅作品在学生积极主动的搜集、整理、美化、加工资料的过程中完成,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从而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操作能力和审美能力也在操作过程中提高了。又如:我在辅导学生使用Word软件进行计算机写作时,制定了以下学习任务:通过学习,能够独立用计算机写作文,并对其进行编辑、排版、存盘、打印。在教学过程中,采取教师演示讲解、学生协作学习、师生会话商讨、学生独立工作相结合的方式,有效地完成了Word基本功能的教学。在学生熟悉基本功能的基础上,进一步启发、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式学习,使学生设计、编排、创作出一份份创意独特的电子小报作品,展示了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成果,体验到成功的乐趣,更加增强了他们使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和创作的信心。学生掌握了一定的信息技术并和其他学科教学以及学生的作业联系起来形成技能应用迁移,比如:“六一”节即将来临,我启发学生用计算机做一个电子贺卡,将它打印出来或用电子邮件的方式发送给自己的好朋友。学生利用学过的技能,从信息源获取素材,加上自己的创意形成图文并茂的贺卡,用E—mail发送给好朋友。在这个过程中,使学生有效地将所掌握的各种孤立的计算机技能融合在一起来解决问题。在完成任务的同时,体验创作的成功,提高了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
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无止境。信息技术的教学方法还有待进一步的探索,是一个长期的课题,关键靠我们不断思考、探索、研究和总结,才能找出更佳、更适合的教学方法,才能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调动他们的内部驱动力,完善教学体系,才能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教学策略。以达到我们预期的目的和效果,从而使我们的教育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郑敏、姚本先.《论师生心理关系的理想建构》.当代教育论坛.2004年第9期
[2]成尚荣.《课程?教材?教法》.2004年第7期
[3]《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讨论稿)》.教育部2000年11月14日
[4]高文.建构主义学习的核心特征》.《外国教育资料》.1999年第一期.人教网,2011-11-22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策略;探索
一、游戏入门,自觉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原动力,是开发智力的催化剂,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小学生年龄小,好动、好奇心强,往往坐不住,而对于单调的学习感到厌烦,经过充分考虑、分析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适当地把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寓于游戏之中,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
通过教学实践,我认为正确地引导小学生玩电脑游戏是利多弊少。使我体会到:“电脑游戏是通往电脑世界的捷径”这句话的真正含义。但电脑游戏的取材和活动时间必须要严格控制,要选择优秀的适合学生的游戏,更要强调趣味、益智、学习的功能。
二、激发兴趣,创新思维
学习兴趣是学生基于自己的学习需要而表现出来的一种认识行为,它在学生的学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没有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尤其是小学生,他们的年龄、心理特征都决定了他们做事往往从兴趣出发,对于那些单调、枯燥的练习和难以理解的理论知识,教师就要特别注意教学方法的选择,以保持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形象教学法:
建构主义强调创设有利于学习者意义建构的情境并使学习者进入情境十分必要,特别是我们面对的是以具體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生,更要注意运用形象法教学,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主动地学习知识。
如:在教学《认识计算机》一课时,由于小学生初次接触计算机,大都怀有一种既畏惧又好奇的心理,很想知道计算机可以用来干什么,更想切身体会一下操作计算机的乐趣。“儿童学习任何事情的最合适的动机是当他们兴致高、心里想做的时候。”我抓住这一契机,提出:“你见过计算机吗?”、“计算机有什么作用呢?”,学生们纷纷举手,各抒己见。然后利用教学演示光盘,向学生展示了一个色彩缤纷的电脑世界,通过观看,学生不由自主地产生了“人们可以利用计算机进行画图、制作动画、编辑声音等工作,它的作用真大”的想法。这时,学生学习兴趣倍增,教学气氛活跃,从而顺利进入了新课的学习。
三、任务驱动,体验成功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大纲中确立了“任务驱动”的教学原则,即知识及技能的传授要以完成典型的“任务”为主,这种原则突出了“在做中学”的思想。在实际教学中,我根据教材和学生年龄特点将教学目标和讲授内容巧妙地隐含在一个个具体任务当中,使学生通过完成任务达到激发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例如:我在教学生使用Powerpoint软件制作幻灯片时,让学生运用网络上丰富的资源制作一组介绍旅游景点的多媒体作品,学生们兴致很高,有介绍张家界的、有介绍杭州西湖的、还有介绍桂林山水的……,一幅幅作品在学生积极主动的搜集、整理、美化、加工资料的过程中完成,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从而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操作能力和审美能力也在操作过程中提高了。又如:我在辅导学生使用Word软件进行计算机写作时,制定了以下学习任务:通过学习,能够独立用计算机写作文,并对其进行编辑、排版、存盘、打印。在教学过程中,采取教师演示讲解、学生协作学习、师生会话商讨、学生独立工作相结合的方式,有效地完成了Word基本功能的教学。在学生熟悉基本功能的基础上,进一步启发、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式学习,使学生设计、编排、创作出一份份创意独特的电子小报作品,展示了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成果,体验到成功的乐趣,更加增强了他们使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和创作的信心。学生掌握了一定的信息技术并和其他学科教学以及学生的作业联系起来形成技能应用迁移,比如:“六一”节即将来临,我启发学生用计算机做一个电子贺卡,将它打印出来或用电子邮件的方式发送给自己的好朋友。学生利用学过的技能,从信息源获取素材,加上自己的创意形成图文并茂的贺卡,用E—mail发送给好朋友。在这个过程中,使学生有效地将所掌握的各种孤立的计算机技能融合在一起来解决问题。在完成任务的同时,体验创作的成功,提高了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
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无止境。信息技术的教学方法还有待进一步的探索,是一个长期的课题,关键靠我们不断思考、探索、研究和总结,才能找出更佳、更适合的教学方法,才能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调动他们的内部驱动力,完善教学体系,才能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教学策略。以达到我们预期的目的和效果,从而使我们的教育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郑敏、姚本先.《论师生心理关系的理想建构》.当代教育论坛.2004年第9期
[2]成尚荣.《课程?教材?教法》.2004年第7期
[3]《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讨论稿)》.教育部2000年11月14日
[4]高文.建构主义学习的核心特征》.《外国教育资料》.1999年第一期.人教网,2011-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