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007年,美国爆发次贷危机,短短几月,蔓延和升级为全球性质的金融风暴,此时世界各国市场低迷、股市暴跌、经济衰退、消费萎缩。作为开放的中国,也难以独善其身,在金融风暴的大背景下,虽然我国企业正面临发展的逆境,但也是一次全新的挑战与机遇。若我国企业能够克服各种不利因素,并抓住政府鼓励政策及加强自身改革,以此提高企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促进企业健康长远的发展。
关键词:金融风暴 发展现状 逆境 国际市场竞争力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国企业加快了向国际市场进军的步伐。由于受到金融风暴的影响,对企业经营形成了较大的威胁与考验。金融风暴促使中国外贸交易遭遇严重影响,依靠廉价劳动力和成本优势生存为基础的外贸生产企业纷纷倒闭破产。外部需求前景明显不明,人力成本上升、国内原材料短缺的压力对企业形成倒逼态势,但是我国企业应在逆境中求发展,抓住机会,提升国际市场竞争力。本文将对在金融风暴逆境中我国企业国际竞争的现状及发展策略进行分析与阐述,以提高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生存能力。
一、金融风暴逆境中我国企业的发展现状
1、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
当前我国企业中,职能交叉、职能重叠及政企不分等现象仍然存在,而传统的意识习惯、势力等仍占主要地位。行政干部的素质与经济全球化尚不相符,在思维方式及观察立场的观念与理念习惯上不能与世界贸易组织接轨。缺乏基本的行政意识,在业务上对全球经济化不了解、缺乏国际贸易基本知识,而擅长打国际官司的复合型人才短缺;当前我国政府与企业的内部政策及管理体制等与WTO的规则存有差距。主要表现为以审批为特征的管理方式与WTO规则中的高效办事及服务水平存有差距。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政府也有了竞争对手,且WTO中的一些规则在政府中也是产生法律效应的。在立法方面,采取中央立法与地方立法共存、中央政府立法和政府各部门立法共存的方式,其法律的层次较复杂。
2、资金链短缺,融资困难
企业在贷款方面,由于资本实力薄弱。抵押物质或质押物不足。使中小企业信用度普遍降低。难以取得银行贷款方的信任。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缺乏规模经济效应,单位经营成本又相对较高,促使银行降低了向中小企业提供融资的积极性。此外,个别中小企业不惜通过损害自身信用手段来获取短期利益。存在逃债、赖账、欠息、恶意偷税欠税等行为,从而影响了中小企业的整体信用形象,更加重了中小企业的融资难度。上诉现象对中小企业来说是阻碍发展的最大瓶颈。金融界资深人士将这个问题称为“一个死结”,中小企业是最需要资金的对象,但又是最不具备融资条件的,融不到资就无法正常发展,发展不了就仍然很难从银行贷到款,所以造成了一个死循环。
3、缺乏自主创新能力,限制了中国企业走向国际市场
面对日益渐强的资源环境约束,面对以创新和技术升级为主要特征的国际竞争,中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的问题已经日益成为发展的瓶颈。中国企业的出口产品,很大部分都是以“三來一补”形式来完成,产业链的最低端。
制造业是一条产业链,包括产品设计、订单处理、原料采购、仓储运输、生产制造、批发经营、终端零售等环节。在整个全球分工产业链中,中国由于缺乏核心技术,缺乏自主品牌影响,缺乏独有的服务管理体系和营销渠道,常常是“为他人做嫁衣”。这种以加工贸易手段为主的贸易方式,却为中国催生了一个浮肿的外贸数字:在2010年上半年,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额高达52,777.6亿美元,而外商投资企业加工贸易实现贸易顺差为1,373亿美元,是同期我国贸易顺差的2倍之多。外商投资企业则是我国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也是贸易顺差的主要受益者,它们利用中国廉价的劳动力等生产元素从事加工贸易,获得其中绝大部分利润。中国外贸自主品牌的缺乏与中国知名跨国企业数量较少有着密切关系。尽管这些年来外贸自主品牌也有了一定进展,但在知名品牌和知名产品建设方面的进展脚步依然缓慢。
品牌的建立和扩展,客观上需要集团的支撑,中小企业在研发投入、网络建设、品牌行销上困难较大。因此,树立“中国制造”的响亮招牌,扭转外贸中种种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中国就必须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和知名度的大型跨国企业,中国企业应该更多地是借助于外来技术,通过技术转移方式获得技术创新成果,缺乏自主创新能力的问题成为了限制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发展的瓶颈。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成为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取得国际市场竞争优势的迫切需要。
4、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导致在国际竞争的市场上走向失败
竞争力意义就是企业在长期竞争过程中,逐步积累形成的不同于竞争对手的能力,它可能是制造能力、研发能力、营销能力,也可能是品牌能力等等。核心竞争力与一般竞争力本质不同,它是企业成功和保持竞争力优势的关键竞争力,是企业永葆强盛的基石。由于许多中国企业家对于核心竞争力缺乏明确的认识,对国际市场的开拓、产品研发没有战略规划,致使中国在国际市场上所取得的成功都成为暂时的,缺乏发展的“持续后劲”,不能保证企业得到可持续的发展。如:中国企业对产品的研发能力有限,导致出口产品技术含量较低,中国企业之间出口产品的差异较小,企业产品的竞争力在于低廉的产品价格,引起了许多贸易摩擦,造成企业外部环境严峻,据资料显示,浙江省企业之间的产品的趋同率高达18%,地区与地区之间的企业出口商品趋同率高达43%,出口产品相似度极高,造成生产同一产品的企业之间竞相压价,竞争非常激烈,以至于我国有些出口产品的利润已经非常微薄甚至已经没有利润可谈,严重影响了外贸市场的拓展,也损害了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良好声誉。这种相互间无限止的压价竞争,进而引来国外的贸易摩擦和反倾销投诉,使得市场的巩固和发展都十分困难。
5、企业综合实力匮乏
当前我国存在很多规模过小的企业,这也是中国企业难以跨出国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制约因素之一。随着我国工业生产能力的日益扩大,企业的生产规模也逐渐扩大,且产业集中度有所提高。政府应加强推动企业规模的发展,同时企业自身也应不断发展壮大,对在金融风暴的逆境中加快自身发展、提高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6、人才储备不足
当今社会是经济型社会,企业的竞争实际上就是人才的竞争,但是很多企业并不重视人才的储备。企业中储备人才并不仅是聘用高素质的优秀人才,还包括能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企业机制。如提高员工的福利待遇、加强技能培训、缴纳保险等。现在有些企业十分在意雇佣员工的成本,所以录用对薪酬要求较低的员工,却忽视了员工素质及员工培训,员工的福利待遇也不好。这样就造成企业不能吸引高素质的人才,即使招聘进人才也不能留住。因此,在金融风暴逆境中,人才的匮乏大大降低了企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二、提升我国企业国际市场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1、充分利用政府的鼓励政策
当前,针对金融风暴背景下的实际问题,我国政府已经制定了相应的政策和鼓励办法,引导并扶持我国企业的发展,提高其国际市场竞争力。首先,在解决我国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上,除了商业银行应增加贷款的品种并改进服务态度之外,还应通过成立区域性信用再担保公司作为我国企业的融资平台,通过政府引导企业的市场资源,带动各方面政策性的担保机构加强融资组合,支持我国企业实现产业转型并加速结构优化。其次,我国政府应引导企业向新、特、专、精四个方向发展,提升金融风暴逆境中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及抗风险能力。同时政府应加强市场准入政策,鼓励、引导并支持中小企业开展金融服务、基础设施及公共事业等领域的经营范围。加强中小企业的兼并与联合,提升小企业与大企业的配套合作能力,加速并改善对中小型企业的政策型服务,不断完善建设中小型企业的服务体系尤其加强对其信用服务与信用担保,创新技术服务、加强创业服务。
另外,我国政府还应多借鉴国际上发达国家的贸易经验,制定相关政策,并给予中小型企业对外发展的资金支持,从宏观上引导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正确发展方向。一方面,引导中小型企业给大型企业提供必要的配套生产,使大型企业与中小型企业之间建立起生产经营的系列化体制,发挥各自不同的技术水平与功能优势。另一方面,则是通过密切配合及专业化的手段帮助小型企业实现生产整合,让这些企业在国际化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再者,由政府为我国企业的对外经济活动提供各种政策性支持,建立企业国际化经营的保险制度也是十分重要的竞争手段。可见,国家为企业的国际化竞争发展提供了鼓励条件,作为企业本身也应抓住机会,保证自身的发展实力。
建立企业出口标准体系,创造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首先,应该提高出口相关政府部门的办事效率和水准,树立服务型政府的观念。其次,强化政策信息服务功能,积极开展面向企业的咨询活动和宣传教育。提高信息服务平台的效率,向企业提供国际市场需求信息、世界各国和各行业的贸易环境信息、国际通行产品标准和市场准入认证信息、国际货币市场趋势信息、产品预警信息等多方面服务。再次,改进出口促进的金融扶持措施,扩展和完善金融系统的服务功能,特别对中小型出口企业降低贷款和保险的准入门槛,确保出口企业的利益。最后,从根本上明确商会、协会的组织特征,使其能够真正履行企业代言人的职能,在制度允许范围内最大限度地维护企业利益,增强在出口促进方面的集群效应和服务功能。
2、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在金融风暴及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促使资源在国际的有序配置需求,我国企业作为国际经济的重要成员,其产品的设计、生产及销售应以全球市场为总体目标,利用国际资源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服务,尽量做到生产成本的最低化,而保障利益。
另外,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电子商务已成为现代化企业的经营手段之一,尤其是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企业,更应合理利用电子商务手段而扩大出口。在现代化的发达国家中,其各企业都实现了网络化经营,通过电子商务可有效降低经营成本、提高企业工作效率。
3、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和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自主创新是企业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和获得产业高附加值的必要途径。自主创新是指通过企业自身的学习与研发活动,探索技术前沿,突破技术难关,研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并快速使之商品化、标准化。首先,中国企业要增强创新意识,以创新求发展。其次,采取合作创新,即和大专院校、科研部门进行密切合作,利用他们的技术优势、人才优势加速企业新产品的创新。此外,企业要增强自我创新能力,从模仿型创新转向研发型、独创性的创新,走上獨立自主的自我发展的创新道路。为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确立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作用,加快建设生产和研发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努力实现新技术的产业化,要发挥政府的战略导向、综合协调和服务功能,建造更好的创新环境,强有力的创新激励体系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根本性制度保障。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建立以保护知识产权为核心的激励体制结构,建立和完善创业风险投资,增强税收制度对创新的激励作用,努力吸引集聚高层次创新人才,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供强大的可持续动力来源。
对于许多企业而言,创立自主品牌,主动参与国际竞争,是一个充满艰辛和困难的过程。但有一点可以确信:中国不再矗立在世界制造工厂、没有分工话语权的地位,正在努力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实现中国外贸的三个转变:从国际分工低端向中高端转变,从接受既定规则向更多地主动参与制定规则转变,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变。
4、不断壮大企业规模
资金问题一直是困扰我国企业发展的大问题,由于受金融风暴的影响,严重影响了各金融机构的发展。为了应对这一逆境,各金融机构也加大了为企业服务的力度并强化了金融创新手段。例如银行对联合担保的中小型企业发放贷款,证券监管部门允许企业发行集合融资债券等,这些都利于企业的融资。另外,我国政府将进一步加大投资力度,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及国计民生,这给相关企业提供了更好的拓展业务机会。当前由于国内外资产价格的大幅度下降,给一些有实力的企业带来了更多的并购机会,不仅能够在国内拓展业务,还能在国际市场进行并购与发展。
5、企业积极调整自身发展
企业为了抵御金融风暴,要积极开展自救、寻找新的市场,需要依赖先进的管理方法与管理体制,发挥企业现有的技术、设备及人员优势,提高人力资源的管理水平,促进企业的健康长远发展。另外,企业还应时刻关注市场信息,并不断研究推出新产品。根据相关调查,若企业缺乏信息来源或对市场的前景把握不准确,会阻碍企业的健康发展。市场时时刻刻都存在变化,所以有可能企业正在研发的新项目,在没有完成之前就已经在技术上或需求上被市场淘汰了,这就需要企业能有一套随机应变的管理方法与体制,而这种行之有效的管理方式,也是企业应对金融风暴的重要手段。
6、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
首先,企业应建立正确的人才观。认识到人才是企业兴衰、发展之本,人才资源是企业发展的重要资源,应将人才发展与企业发展同步规划,将企业的发展建立在提高职工队伍素质的基础上,达到人才培养与企业进步的协调发展。其次,应扩大企业人才的数量,加强对人才的培训,利用一切机会及条件加强人才培养,为他们提供自由的发展空间。另外,企业还应建立科学的考核体制,加强人才评价体系的创新,建立科学的人才考评机制,让各种人才的工作能通过考评量化得以认证,以保证企业能正确评价人才、留住人才,增强国际市场竞争力。
总结
在全球性金融危机形势下,中国企业要有自救的信心机制,面对金融危机的冲击,中国企业出口产品大量减少,企业的资金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企业员工面临着下岗的威胁。多数企业面临的不仅仅是宏观经济环境所带来的考验,同时还面临着政策因素、市场因素和自身资源能力提升不足所带来的影响。面对当前的形势,企业要有自救的信心,努力恢复自己的能源再造机制。与其等着政府和社会来救自己,企业不如积极开展自救,对处于内忧外患危机下的民营企业来说,更应当结合自身情况,以维持生存为基础目标,慎重增加新的投入,放缓既定投入规划,努力熬过当前的难关。
参考文献:
[1]王成.新形势下中国企业培育国际竞争力分析[J].科学与技术管理.2008(2)
[2]温晓娟.企业国际竞争力相关概念辨析与影响探讨[N].经济问题探索.2005(7)
[3]陈雪峰.如何提高我国企业品牌国际竞争力[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7(12)
[4]胡亮.金融风暴对中小企业的影响及对策分析[C].财政之家.2007(12)
[5]沈东起.浅谈如何在金融风暴逆境中提升企业[R].青岛大学出版社.2009(3)
[6]陈雪峰.全球金融危机形势下信息化该怎么走[J].江西经济学院.2010(11)
(责任编辑:张彬)
关键词:金融风暴 发展现状 逆境 国际市场竞争力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国企业加快了向国际市场进军的步伐。由于受到金融风暴的影响,对企业经营形成了较大的威胁与考验。金融风暴促使中国外贸交易遭遇严重影响,依靠廉价劳动力和成本优势生存为基础的外贸生产企业纷纷倒闭破产。外部需求前景明显不明,人力成本上升、国内原材料短缺的压力对企业形成倒逼态势,但是我国企业应在逆境中求发展,抓住机会,提升国际市场竞争力。本文将对在金融风暴逆境中我国企业国际竞争的现状及发展策略进行分析与阐述,以提高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生存能力。
一、金融风暴逆境中我国企业的发展现状
1、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
当前我国企业中,职能交叉、职能重叠及政企不分等现象仍然存在,而传统的意识习惯、势力等仍占主要地位。行政干部的素质与经济全球化尚不相符,在思维方式及观察立场的观念与理念习惯上不能与世界贸易组织接轨。缺乏基本的行政意识,在业务上对全球经济化不了解、缺乏国际贸易基本知识,而擅长打国际官司的复合型人才短缺;当前我国政府与企业的内部政策及管理体制等与WTO的规则存有差距。主要表现为以审批为特征的管理方式与WTO规则中的高效办事及服务水平存有差距。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政府也有了竞争对手,且WTO中的一些规则在政府中也是产生法律效应的。在立法方面,采取中央立法与地方立法共存、中央政府立法和政府各部门立法共存的方式,其法律的层次较复杂。
2、资金链短缺,融资困难
企业在贷款方面,由于资本实力薄弱。抵押物质或质押物不足。使中小企业信用度普遍降低。难以取得银行贷款方的信任。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缺乏规模经济效应,单位经营成本又相对较高,促使银行降低了向中小企业提供融资的积极性。此外,个别中小企业不惜通过损害自身信用手段来获取短期利益。存在逃债、赖账、欠息、恶意偷税欠税等行为,从而影响了中小企业的整体信用形象,更加重了中小企业的融资难度。上诉现象对中小企业来说是阻碍发展的最大瓶颈。金融界资深人士将这个问题称为“一个死结”,中小企业是最需要资金的对象,但又是最不具备融资条件的,融不到资就无法正常发展,发展不了就仍然很难从银行贷到款,所以造成了一个死循环。
3、缺乏自主创新能力,限制了中国企业走向国际市场
面对日益渐强的资源环境约束,面对以创新和技术升级为主要特征的国际竞争,中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的问题已经日益成为发展的瓶颈。中国企业的出口产品,很大部分都是以“三來一补”形式来完成,产业链的最低端。
制造业是一条产业链,包括产品设计、订单处理、原料采购、仓储运输、生产制造、批发经营、终端零售等环节。在整个全球分工产业链中,中国由于缺乏核心技术,缺乏自主品牌影响,缺乏独有的服务管理体系和营销渠道,常常是“为他人做嫁衣”。这种以加工贸易手段为主的贸易方式,却为中国催生了一个浮肿的外贸数字:在2010年上半年,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额高达52,777.6亿美元,而外商投资企业加工贸易实现贸易顺差为1,373亿美元,是同期我国贸易顺差的2倍之多。外商投资企业则是我国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也是贸易顺差的主要受益者,它们利用中国廉价的劳动力等生产元素从事加工贸易,获得其中绝大部分利润。中国外贸自主品牌的缺乏与中国知名跨国企业数量较少有着密切关系。尽管这些年来外贸自主品牌也有了一定进展,但在知名品牌和知名产品建设方面的进展脚步依然缓慢。
品牌的建立和扩展,客观上需要集团的支撑,中小企业在研发投入、网络建设、品牌行销上困难较大。因此,树立“中国制造”的响亮招牌,扭转外贸中种种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中国就必须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和知名度的大型跨国企业,中国企业应该更多地是借助于外来技术,通过技术转移方式获得技术创新成果,缺乏自主创新能力的问题成为了限制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发展的瓶颈。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成为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取得国际市场竞争优势的迫切需要。
4、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导致在国际竞争的市场上走向失败
竞争力意义就是企业在长期竞争过程中,逐步积累形成的不同于竞争对手的能力,它可能是制造能力、研发能力、营销能力,也可能是品牌能力等等。核心竞争力与一般竞争力本质不同,它是企业成功和保持竞争力优势的关键竞争力,是企业永葆强盛的基石。由于许多中国企业家对于核心竞争力缺乏明确的认识,对国际市场的开拓、产品研发没有战略规划,致使中国在国际市场上所取得的成功都成为暂时的,缺乏发展的“持续后劲”,不能保证企业得到可持续的发展。如:中国企业对产品的研发能力有限,导致出口产品技术含量较低,中国企业之间出口产品的差异较小,企业产品的竞争力在于低廉的产品价格,引起了许多贸易摩擦,造成企业外部环境严峻,据资料显示,浙江省企业之间的产品的趋同率高达18%,地区与地区之间的企业出口商品趋同率高达43%,出口产品相似度极高,造成生产同一产品的企业之间竞相压价,竞争非常激烈,以至于我国有些出口产品的利润已经非常微薄甚至已经没有利润可谈,严重影响了外贸市场的拓展,也损害了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良好声誉。这种相互间无限止的压价竞争,进而引来国外的贸易摩擦和反倾销投诉,使得市场的巩固和发展都十分困难。
5、企业综合实力匮乏
当前我国存在很多规模过小的企业,这也是中国企业难以跨出国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制约因素之一。随着我国工业生产能力的日益扩大,企业的生产规模也逐渐扩大,且产业集中度有所提高。政府应加强推动企业规模的发展,同时企业自身也应不断发展壮大,对在金融风暴的逆境中加快自身发展、提高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6、人才储备不足
当今社会是经济型社会,企业的竞争实际上就是人才的竞争,但是很多企业并不重视人才的储备。企业中储备人才并不仅是聘用高素质的优秀人才,还包括能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企业机制。如提高员工的福利待遇、加强技能培训、缴纳保险等。现在有些企业十分在意雇佣员工的成本,所以录用对薪酬要求较低的员工,却忽视了员工素质及员工培训,员工的福利待遇也不好。这样就造成企业不能吸引高素质的人才,即使招聘进人才也不能留住。因此,在金融风暴逆境中,人才的匮乏大大降低了企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二、提升我国企业国际市场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1、充分利用政府的鼓励政策
当前,针对金融风暴背景下的实际问题,我国政府已经制定了相应的政策和鼓励办法,引导并扶持我国企业的发展,提高其国际市场竞争力。首先,在解决我国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上,除了商业银行应增加贷款的品种并改进服务态度之外,还应通过成立区域性信用再担保公司作为我国企业的融资平台,通过政府引导企业的市场资源,带动各方面政策性的担保机构加强融资组合,支持我国企业实现产业转型并加速结构优化。其次,我国政府应引导企业向新、特、专、精四个方向发展,提升金融风暴逆境中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及抗风险能力。同时政府应加强市场准入政策,鼓励、引导并支持中小企业开展金融服务、基础设施及公共事业等领域的经营范围。加强中小企业的兼并与联合,提升小企业与大企业的配套合作能力,加速并改善对中小型企业的政策型服务,不断完善建设中小型企业的服务体系尤其加强对其信用服务与信用担保,创新技术服务、加强创业服务。
另外,我国政府还应多借鉴国际上发达国家的贸易经验,制定相关政策,并给予中小型企业对外发展的资金支持,从宏观上引导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正确发展方向。一方面,引导中小型企业给大型企业提供必要的配套生产,使大型企业与中小型企业之间建立起生产经营的系列化体制,发挥各自不同的技术水平与功能优势。另一方面,则是通过密切配合及专业化的手段帮助小型企业实现生产整合,让这些企业在国际化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再者,由政府为我国企业的对外经济活动提供各种政策性支持,建立企业国际化经营的保险制度也是十分重要的竞争手段。可见,国家为企业的国际化竞争发展提供了鼓励条件,作为企业本身也应抓住机会,保证自身的发展实力。
建立企业出口标准体系,创造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首先,应该提高出口相关政府部门的办事效率和水准,树立服务型政府的观念。其次,强化政策信息服务功能,积极开展面向企业的咨询活动和宣传教育。提高信息服务平台的效率,向企业提供国际市场需求信息、世界各国和各行业的贸易环境信息、国际通行产品标准和市场准入认证信息、国际货币市场趋势信息、产品预警信息等多方面服务。再次,改进出口促进的金融扶持措施,扩展和完善金融系统的服务功能,特别对中小型出口企业降低贷款和保险的准入门槛,确保出口企业的利益。最后,从根本上明确商会、协会的组织特征,使其能够真正履行企业代言人的职能,在制度允许范围内最大限度地维护企业利益,增强在出口促进方面的集群效应和服务功能。
2、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在金融风暴及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促使资源在国际的有序配置需求,我国企业作为国际经济的重要成员,其产品的设计、生产及销售应以全球市场为总体目标,利用国际资源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服务,尽量做到生产成本的最低化,而保障利益。
另外,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电子商务已成为现代化企业的经营手段之一,尤其是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企业,更应合理利用电子商务手段而扩大出口。在现代化的发达国家中,其各企业都实现了网络化经营,通过电子商务可有效降低经营成本、提高企业工作效率。
3、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和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自主创新是企业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和获得产业高附加值的必要途径。自主创新是指通过企业自身的学习与研发活动,探索技术前沿,突破技术难关,研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并快速使之商品化、标准化。首先,中国企业要增强创新意识,以创新求发展。其次,采取合作创新,即和大专院校、科研部门进行密切合作,利用他们的技术优势、人才优势加速企业新产品的创新。此外,企业要增强自我创新能力,从模仿型创新转向研发型、独创性的创新,走上獨立自主的自我发展的创新道路。为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确立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作用,加快建设生产和研发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努力实现新技术的产业化,要发挥政府的战略导向、综合协调和服务功能,建造更好的创新环境,强有力的创新激励体系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根本性制度保障。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建立以保护知识产权为核心的激励体制结构,建立和完善创业风险投资,增强税收制度对创新的激励作用,努力吸引集聚高层次创新人才,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供强大的可持续动力来源。
对于许多企业而言,创立自主品牌,主动参与国际竞争,是一个充满艰辛和困难的过程。但有一点可以确信:中国不再矗立在世界制造工厂、没有分工话语权的地位,正在努力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实现中国外贸的三个转变:从国际分工低端向中高端转变,从接受既定规则向更多地主动参与制定规则转变,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变。
4、不断壮大企业规模
资金问题一直是困扰我国企业发展的大问题,由于受金融风暴的影响,严重影响了各金融机构的发展。为了应对这一逆境,各金融机构也加大了为企业服务的力度并强化了金融创新手段。例如银行对联合担保的中小型企业发放贷款,证券监管部门允许企业发行集合融资债券等,这些都利于企业的融资。另外,我国政府将进一步加大投资力度,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及国计民生,这给相关企业提供了更好的拓展业务机会。当前由于国内外资产价格的大幅度下降,给一些有实力的企业带来了更多的并购机会,不仅能够在国内拓展业务,还能在国际市场进行并购与发展。
5、企业积极调整自身发展
企业为了抵御金融风暴,要积极开展自救、寻找新的市场,需要依赖先进的管理方法与管理体制,发挥企业现有的技术、设备及人员优势,提高人力资源的管理水平,促进企业的健康长远发展。另外,企业还应时刻关注市场信息,并不断研究推出新产品。根据相关调查,若企业缺乏信息来源或对市场的前景把握不准确,会阻碍企业的健康发展。市场时时刻刻都存在变化,所以有可能企业正在研发的新项目,在没有完成之前就已经在技术上或需求上被市场淘汰了,这就需要企业能有一套随机应变的管理方法与体制,而这种行之有效的管理方式,也是企业应对金融风暴的重要手段。
6、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
首先,企业应建立正确的人才观。认识到人才是企业兴衰、发展之本,人才资源是企业发展的重要资源,应将人才发展与企业发展同步规划,将企业的发展建立在提高职工队伍素质的基础上,达到人才培养与企业进步的协调发展。其次,应扩大企业人才的数量,加强对人才的培训,利用一切机会及条件加强人才培养,为他们提供自由的发展空间。另外,企业还应建立科学的考核体制,加强人才评价体系的创新,建立科学的人才考评机制,让各种人才的工作能通过考评量化得以认证,以保证企业能正确评价人才、留住人才,增强国际市场竞争力。
总结
在全球性金融危机形势下,中国企业要有自救的信心机制,面对金融危机的冲击,中国企业出口产品大量减少,企业的资金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企业员工面临着下岗的威胁。多数企业面临的不仅仅是宏观经济环境所带来的考验,同时还面临着政策因素、市场因素和自身资源能力提升不足所带来的影响。面对当前的形势,企业要有自救的信心,努力恢复自己的能源再造机制。与其等着政府和社会来救自己,企业不如积极开展自救,对处于内忧外患危机下的民营企业来说,更应当结合自身情况,以维持生存为基础目标,慎重增加新的投入,放缓既定投入规划,努力熬过当前的难关。
参考文献:
[1]王成.新形势下中国企业培育国际竞争力分析[J].科学与技术管理.2008(2)
[2]温晓娟.企业国际竞争力相关概念辨析与影响探讨[N].经济问题探索.2005(7)
[3]陈雪峰.如何提高我国企业品牌国际竞争力[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7(12)
[4]胡亮.金融风暴对中小企业的影响及对策分析[C].财政之家.2007(12)
[5]沈东起.浅谈如何在金融风暴逆境中提升企业[R].青岛大学出版社.2009(3)
[6]陈雪峰.全球金融危机形势下信息化该怎么走[J].江西经济学院.2010(11)
(责任编辑:张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