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突访王琦是在他的理疗室。门口,三位病人正在排队候诊,屋里的求诊电话此起彼伏。眼前的王琦身着白大褂,白皙的皮肤泛着健康的红润,他一边为患者按摩,一边耐心地回答患者提出的问题,语气平缓,亲切得如同自己亲人一般。在谈及那段硝烟岁月及与总政歌舞团的廿三年不合情缘时,王琦的话匣子就此打开了……
那还是在1986年,部队开赴西南之后,训练抓得如火如荼。一天,指导员一脸兴奋走到队伍前:“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总政歌舞团要来慰问演出,团部让我们准备列队欢迎。”一听这消息,大家都兴奋得不得了。十多分钟以后,山下开过来几台小车和大客,车上下来许多人,走在最前列的是一位女军人,身穿黄呢子军装,非常精神,慈祥中不乏威严。指导员悄悄告诉身边的王琦,走在最前面的那位就是总政歌舞团政委乔佩娟。欢迎完后,全连官兵第一反应是迅速将手中的活干完,等着晚上七点看演出。整场演出持续了两个多小时。
受伤是1986年7月21日晚10点左右,地动山摇的一声巨响,王琦被炸弹的气浪掀到了空中,又结结实实摔在地上,顿时没有了知觉。醒来时王琦已是躺在战地医院的病床上,眼上蒙着厚厚的纱布。头部的疼痛强烈刺激着他的神经,更大的痛楚却来自心里17岁,花一样的年龄,而自己所有理想都在云雾中消失。家乡的田园美景、父母姐姐的亲情呵护,战友深情,一切都成为记忆。“说实话,我不怕死,因为作战勇敢,我一个新兵火线入党,还当上了副班长,我可以忍受孤独和危险恐惧,却十分害怕黑暗。”没人的时候,王琦常常以泪洗面。
因为眼睛里的弹片没有取出来,病情逐步恶化,原在昆明治疗的王琦被空运转到北京301医院。王琦恰好与总政歌舞团乔政委的儿子在同一病房。了解王琦的受伤经过以后,乔政委与彭丽媛、苏萍、江丽娜等总政演员多次专程来看望王琦,经常给他讲述贝多芬、张海迪、海涅等中外身残志坚名人的故事。
1987年4月17日,手术后的王琦迎来了自己十八岁生日。下午三点,乔政委与彭丽媛、克里木、苏萍、江丽娜、王军、付贵荣等著名演员来到王琦的病床前,送上他们的生日礼物。经过医院方的允许,全体演职人员在病室里专门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王琦点歌”,笑语欢歌中,王琦深深感受到了来自总政歌舞团的温暖:“还有许多战友长眠地下,和他们相比,我有这么多人的关心呵护,我盲于目未盲于心,我要像保尔、海伦凯乐、张海迪那样,把一生献给社会献给为我们劳苦奔波的善良人们。”
一个人活着不难,难的是活出一种质量。王琦他摘掉了墨镜,理了凌乱的头发,换上崭新、熨得笔挺的军装。王琦开始接受家人和战友的帮助,先是凭听力辨别人的方位,然后从最简单的走路开始,学习生活技巧。为此,王琦付出了一个又一个血的代价——多少次踏空跌落在地,多少次撞在物什上。面对困难与挫折,王琦坚信,困难与挫折对自己来说,是一把打向坯料的锤,打掉的是脆弱的铁屑,锻成的将是锋利的钢刀。
掌握基本生活技能的王琦又瞄向另外一个目标——学习盲文。乔政委他们得知消息后,联系上中华盲人按摩中心的王爱欣、陈为平院长,送来了盲文自学读本和盲文学习磁带。同病相怜,通过与两位院长的接触,王琦了解到,北京按摩医院很多盲人医生自强自立,生活过得有滋有味,都很幸福。
初学的日子里,王琦怎么也不习惯,从一个耳聪目明的健全人到一个连光感都完全丧失的人,需要战胜的不仅仅是那些扎在纸板上的盲点,更需要心理上的接纳与适应。那段日子,王琦的床上、桌上、地上到处都堆着盲文纸。锋利的盲锥一次次扎在手指上,鲜血直流,好几次王琦心烦意乱把盲文撕得粉碎,抛在地上,冷静之后,王琦还是坚强地挺了过来,他暗自鼓励:“曾经死都不怕,难道还收拾不了小小一个盲文?”苦心人天不负,许多盲人要用三五年才能掌握的盲文,王琦仅用三个月时间就“抢滩登陆成功”。
掌握盲文之后,王琦又把目光瞄向了学习中医。当了解到这个要强的青年想干点事的时候,常来看望他的乔政委等总政歌舞团人员深受感染,她们四处协调,终于将王琦送进北京京华医科大学军人班学习中医。别人用眼睛看得见的部位,盲人都要用手来体会、触摸,感受它的一切形态。每次听课,别人用纸和笔作笔记,而王琦则需要录音机记录,课后再听,并用盲文把重点整理出来。王琦系统学习了人体解剖、生理、病理、方剂、诊断、针灸、按摩等20多门课程,并以优异成绩毕业。
回到老部队后,王琦被提拔为少尉军医。在团卫生队,王琦在揉揉捏捏之中,为众多官兵和驻地群众解除伤痛,在战友之间广有人缘。有一次,他到外地出差几天,当回到营房门口,就被一位村民拦位“王医生,这几天你去哪里了,我天天在这里等着你给我治病哩。”这句话令王琦心头一热,人们需要我,我不是废人啊。
1991年9月,王琦以优异成绩被长春大学特教录取,学习中医理论和针灸按摩。王琦像蜜蜂一样,从一个城市飞向另一个城市,从一个角落奔向另一个角落,只要听到哪儿的老中医独到、有绝活,他都要克服一切困难去求教。目标只有一个:让自己的专业丰厚起来。
廿三年来,王琦从一名新兵逐步成长为一名现役团职干部,如今的王琦已经有了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女儿王研锐6岁了,每逢有总政歌舞团的演出,王琦总是不忘提醒女儿,努力记住每一个人的面孔和名字,将来有机会报答这些恩人。
那还是在1986年,部队开赴西南之后,训练抓得如火如荼。一天,指导员一脸兴奋走到队伍前:“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总政歌舞团要来慰问演出,团部让我们准备列队欢迎。”一听这消息,大家都兴奋得不得了。十多分钟以后,山下开过来几台小车和大客,车上下来许多人,走在最前列的是一位女军人,身穿黄呢子军装,非常精神,慈祥中不乏威严。指导员悄悄告诉身边的王琦,走在最前面的那位就是总政歌舞团政委乔佩娟。欢迎完后,全连官兵第一反应是迅速将手中的活干完,等着晚上七点看演出。整场演出持续了两个多小时。
受伤是1986年7月21日晚10点左右,地动山摇的一声巨响,王琦被炸弹的气浪掀到了空中,又结结实实摔在地上,顿时没有了知觉。醒来时王琦已是躺在战地医院的病床上,眼上蒙着厚厚的纱布。头部的疼痛强烈刺激着他的神经,更大的痛楚却来自心里17岁,花一样的年龄,而自己所有理想都在云雾中消失。家乡的田园美景、父母姐姐的亲情呵护,战友深情,一切都成为记忆。“说实话,我不怕死,因为作战勇敢,我一个新兵火线入党,还当上了副班长,我可以忍受孤独和危险恐惧,却十分害怕黑暗。”没人的时候,王琦常常以泪洗面。
因为眼睛里的弹片没有取出来,病情逐步恶化,原在昆明治疗的王琦被空运转到北京301医院。王琦恰好与总政歌舞团乔政委的儿子在同一病房。了解王琦的受伤经过以后,乔政委与彭丽媛、苏萍、江丽娜等总政演员多次专程来看望王琦,经常给他讲述贝多芬、张海迪、海涅等中外身残志坚名人的故事。
1987年4月17日,手术后的王琦迎来了自己十八岁生日。下午三点,乔政委与彭丽媛、克里木、苏萍、江丽娜、王军、付贵荣等著名演员来到王琦的病床前,送上他们的生日礼物。经过医院方的允许,全体演职人员在病室里专门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王琦点歌”,笑语欢歌中,王琦深深感受到了来自总政歌舞团的温暖:“还有许多战友长眠地下,和他们相比,我有这么多人的关心呵护,我盲于目未盲于心,我要像保尔、海伦凯乐、张海迪那样,把一生献给社会献给为我们劳苦奔波的善良人们。”
一个人活着不难,难的是活出一种质量。王琦他摘掉了墨镜,理了凌乱的头发,换上崭新、熨得笔挺的军装。王琦开始接受家人和战友的帮助,先是凭听力辨别人的方位,然后从最简单的走路开始,学习生活技巧。为此,王琦付出了一个又一个血的代价——多少次踏空跌落在地,多少次撞在物什上。面对困难与挫折,王琦坚信,困难与挫折对自己来说,是一把打向坯料的锤,打掉的是脆弱的铁屑,锻成的将是锋利的钢刀。
掌握基本生活技能的王琦又瞄向另外一个目标——学习盲文。乔政委他们得知消息后,联系上中华盲人按摩中心的王爱欣、陈为平院长,送来了盲文自学读本和盲文学习磁带。同病相怜,通过与两位院长的接触,王琦了解到,北京按摩医院很多盲人医生自强自立,生活过得有滋有味,都很幸福。
初学的日子里,王琦怎么也不习惯,从一个耳聪目明的健全人到一个连光感都完全丧失的人,需要战胜的不仅仅是那些扎在纸板上的盲点,更需要心理上的接纳与适应。那段日子,王琦的床上、桌上、地上到处都堆着盲文纸。锋利的盲锥一次次扎在手指上,鲜血直流,好几次王琦心烦意乱把盲文撕得粉碎,抛在地上,冷静之后,王琦还是坚强地挺了过来,他暗自鼓励:“曾经死都不怕,难道还收拾不了小小一个盲文?”苦心人天不负,许多盲人要用三五年才能掌握的盲文,王琦仅用三个月时间就“抢滩登陆成功”。
掌握盲文之后,王琦又把目光瞄向了学习中医。当了解到这个要强的青年想干点事的时候,常来看望他的乔政委等总政歌舞团人员深受感染,她们四处协调,终于将王琦送进北京京华医科大学军人班学习中医。别人用眼睛看得见的部位,盲人都要用手来体会、触摸,感受它的一切形态。每次听课,别人用纸和笔作笔记,而王琦则需要录音机记录,课后再听,并用盲文把重点整理出来。王琦系统学习了人体解剖、生理、病理、方剂、诊断、针灸、按摩等20多门课程,并以优异成绩毕业。
回到老部队后,王琦被提拔为少尉军医。在团卫生队,王琦在揉揉捏捏之中,为众多官兵和驻地群众解除伤痛,在战友之间广有人缘。有一次,他到外地出差几天,当回到营房门口,就被一位村民拦位“王医生,这几天你去哪里了,我天天在这里等着你给我治病哩。”这句话令王琦心头一热,人们需要我,我不是废人啊。
1991年9月,王琦以优异成绩被长春大学特教录取,学习中医理论和针灸按摩。王琦像蜜蜂一样,从一个城市飞向另一个城市,从一个角落奔向另一个角落,只要听到哪儿的老中医独到、有绝活,他都要克服一切困难去求教。目标只有一个:让自己的专业丰厚起来。
廿三年来,王琦从一名新兵逐步成长为一名现役团职干部,如今的王琦已经有了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女儿王研锐6岁了,每逢有总政歌舞团的演出,王琦总是不忘提醒女儿,努力记住每一个人的面孔和名字,将来有机会报答这些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