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儿童戏剧教育方法运用民间童话的讲述与教学,有三个关键步骤:一是运用多个童话异文展示故事创作缝隙,二是把动作、语言和场景通过表演玩出来,三是复演、想象与再创,把故事完整地表演出来。这一过程拓展了儿童童话和文学的功能,能够有效地激发儿童去想象、去创造、去行动,与故事发生更直接、更深层的关联,进而使之成为儿童人生经验和自我认知的一部分。
关键词:民间童话 林兰童话 儿童戏剧教育
在学校进行改编民间童话的讲述实验時,我注意到教师的讲解比较偏于道德教育。一位参与童话讲述的教师对我说:“讲故事比任何方式都更容易进入孩子的内心世界。那些道德训诫,我们说上一万遍都不如讲一个故事作用大。”中国传统的民间童话尤其具有奖善罚恶的道德内涵,但需要明确的是,民间童话的第一性仍然是文学,周作人谈及童话应用于教育,首要的是“用以长养其想象,使即于繁富,感受力亦渐敏疾”
——这即是说,童话之于儿童,首要的价值还在于艺术素养。以童话供给儿童,第一要义在于促进儿童理解力、创造力与构建人生意义能力的发展。
在对林兰童话进行改编的初始阶段,我主要考虑的是如何讲孩子才爱听,其次是如何将民间童话与现代精神相融合,以呈现给他们一个多样态的神奇世界。观察了幼儿园和小学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述,我确信,民间童话的幻想能够击中孩子,使他们度过愉快而有益的故事时间。但是,然后呢?我总觉得这还不够,但只能模糊地感到缺少一些什么。直到2013年在全国师范院校儿童文学研究会的厦门年会中,观摩了一堂由台湾导演给小学生上的戏剧教学课,并阅读了儿童戏剧教育方面的一些文章和著作,问题才逐渐得以清晰地浮现。
把故事讲出来,看到孩子们专注的神情,听到他们的开怀畅笑,或提几个问题进行互动和交流,靠着故事本身的魅力也会有教育上的成效。但需要关注的是:如果童话能激发儿童去想象、去创造、去行动,如果它们能与他们发生更直接、更深层的关联,进而成为他们人生经验和自我认知的一部分,有志于从事儿童教育的成年人在这个过程中能做什么?怎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孩子看待故事的方式,更充分地发挥他们创造故事的潜力,更有效地引导他们从故事中习得解决问题的能力?所有这些问题,都可以转变为对如何将戏剧教育应用于童话故事课堂的探讨,并由此得到丰富的启示。
美国创造性戏剧之母温妮佛·伍尔德在1947年及1952年出版的儿童戏剧专著——《儿童戏剧创作》及《故事戏剧化》中提出了“故事戏剧”的概念,可以说是教育戏剧的一个分支,其方法和目标,如台湾学者张晓华所言,是“运用戏剧与剧场之技巧,从事于学校课堂的一种教学方法。一般以创作性戏剧、即兴演出、角色扮演、模仿、游戏等方式进行。让参与者在互动关系中,能充分发挥想象,表达思想,由实作而学习,以期使学习者获得美感经验,增进智能与生活技能”。戏剧教育对创造和游戏的注重,与五四学者倡导个性和文学的民间童话话语不谋而合。台湾学者林玫君《儿童戏剧教育的理论与实务》一书更提供了颇具操作性的实施方案,详细展示了故事的戏剧教育进程。考虑到民间童话还有一些其他故事所不具备的个性,我尝试设计了一个有针对性的戏剧教育方案,具体分析如下——
一、讲故事:多个异文展示故事创作缝隙
故事戏剧化的第一步是让孩子聆听和熟悉故事。对于一般故事而言,这并非是戏剧教育中最出彩的一步。但由于民间童话在一代又一代人的讲述中产生了丰富多样、细节各异的子子孙孙。这些作为故事子孙的异文彼此相似,但又各不相同。而有意识地将故事不同的讲述版本进行比较,故事想象的发生延伸即可呈现清晰可辨的轨迹,透露出想象生长的缝隙和方式。因此,将多篇童话异文同时供给孩子,很容易让他们学会想象,学会发现故事之间的生长缝隙,并选择
自己喜欢的方式来重新讲述它,创造便开始了。由于林兰不避重复地采录童话,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可资选择的异文文本。仅举“狗耕田”故事为例,先从情节最简单的异文开始,情节记录如下:
《狗耕田》(一)(林兰童话《兄弟分家》)
1.兄弟俩分家。
2.哥哥只给弟弟一块薄地,一条狗。(弟弟得狗)
3.这条狗会耕田。(狗会耕田)
4.哥哥去借狗,狗不给哥哥耕田,被哥哥打死。(哥哥打死狗)
5.埋狗的地方长出一棵树。(狗会变化)
6.弟弟去哭,树上落下金银。(弟弟致富)
7.哥哥听说了,也去哭,树上落下砖瓦,哥哥被打得头破血流。(哥哥受罚)
把基本情节用树形图画出来会更清晰(如图1):
“狗会耕田”“狗变形复活”是 “狗耕田”故事中最关键的两个幻想情节。在此基础上,可以生出什么情节呢?来看林兰童话中另外两个“狗耕田”的故事(*号为增添细节):
“狗耕田”(二)[林兰童话《两兄弟》(一)]
1.兄弟俩分家。
2.弟弟什么也没分到,从床底下捉了一个大虱子。
3.*虱子被别人家公鸡吃掉,主人把公鸡赔给弟弟。
4.*公鸡被别人家狗吃掉,主人把狗赔给弟弟。
5.这条狗会耕田。
6.*弟弟和地主打赌说狗会耕田,赢得了土地。
7.*弟弟和众人打赌说狗会车水,赢得了搭房子的砖头和木头。
8.哥哥去借狗,狗不给哥哥耕田,被哥哥打死。
9.埋狗的地方长出一棵树。
10.弟弟去哭,树上落下金银。
11.哥哥听说了,也去哭,树上落下毒蛇蜈蚣,将哥哥咬死。
“狗耕田”(二)对“弟弟得狗”和“弟弟致富”两个情节进行拓展,增添了“虱子换狗”和“打赌”两个情节。尤其是“虱子换狗”,不仅将“弟弟得狗”讲得一波三折,且反复渲染祸福相依的瞬息变化,令其具有出其不意的童话意蕴和幽默风趣的嘲讽意味。 “狗耕田”(三)[林兰童话《两兄弟》(二)]
1.兄弟俩分家。
2.哥哥听老婆的,只给弟弟一块薄地,一条狗。
3.这条狗会耕田。
4.哥哥老婆去借狗,狗不给哥哥耕田,被哥哥打死。
5.弟弟去哭。
6.埋狗的地方长出荆棘。
7.*弟弟用荆棘做了一个筐,雁子都把蛋下在筐里。
8.*哥哥老婆去借筐,雁子都把粪拉在筐里,哥哥把筐烧成灰。
9.*弟弟去哭,发现灰里有一颗豆。
10.*弟弟吃豆放香屁,替公主治好臭气病,得金银绸缎。
11*哥哥老婆听说了,炒了一升豆,叫哥哥吃,哥哥替公主熏衣放臭屁,屁股被塞桃木卷,被赶出去。
狗耕田(三)则在“狗变形复活”和“哥哥学样受罚”这两点上下足功夫,一方面加强了狗作为神奇助手的功能,另一方面将哥哥和哥哥老婆的贪心无情进行了讽刺。三个“狗耕田”的故事三种趣味,无形中传递着故事讲述的多种可能性,引导孩子思考如何选出一段情节,如何模仿它再重复一次,对于创作新的故事很有帮助。
故事学家刘守华在介绍“狗耕田”类型时说,西南少数民族流传的这类故事“除含有兄弟分家弟弟用狗耕田之外,还有种南瓜得猴宝,或在山野流浪中偷听神奇动物对话而交好运等情节”。 “种南瓜得猴宝” 与“偷听交好运”都是从其他兄弟纠葛故事中移花接木来的,也可以一并讲给孩子听。
“偷听交好运”[林兰童话《二兄弟(二)》]
1.哥哥骗弟弟上山摘杨梅。
2.哥哥把弟弟弃在山中。
3.弟弟在古庙中过夜。
4.弟弟偷听仙人使用宝葫芦的咒语,吓跑仙人,得到宝葫芦。
5.哥哥听说,也去庙中过夜,被仙人拉长鼻子。
6.弟弟去庙中偷听到治长鼻子的方法,哥哥多事,鼻子缩成凹鼻子。
如何把“狗耕田”的故事融入“偷听交好运”的故事呢?也可以在林兰童话中找到例子:
“狗耕田”+“偷听交好运”(林兰《兄和弟》)
1.兄弟俩分家。
2.哥哥听老婆的,只给弟弟一块薄地,一条狗。
3.弟弟用饭团引诱狗,狗会耕田。
4.哥哥去借狗,狗不给哥哥耕田,被哥哥打死。
5.弟弟葬狗哭狗,因酒壶挂在树上,为拿酒壶摇动树干,树上落下金银。
6.哥哥败光家财,学弟弟挂酒壶、摇树,树上落下牛屎。
7.哥哥听老婆的,去与弟弟同住,想要谋财害命。
8.一日,哥哥听老婆的,与弟弟去远山砍柴。
9.哥哥把弟弟弃在山中。
10.弟弟遇一老翁,指点他上树避虎。
11.弟弟偷听众兽在树下谈话,替富人择风水宝穴,得一金蛋。
……
12.哥哥听说,学样去深山,被群兽当点心吃掉。
情节1至情节5沿袭“狗耕田”故事的原始形态,情节6至情节10转入“偷听交好运”。前者为在家耕田,后者为远行得宝,故事情节的嫁接带来了故事空间的拓展,并再次呈现了兄弟纠葛的主题。典型的故事杂糅,还融入了有关“占卜”的滑稽故事,由于偏离了基本模式,遗忘了哥哥在故事中的角色和功能,整个故事结构显得不那么匀称。民间故事的讲述多半是这种情形:耙扯犁,犁扯耙,扯到什么算什么。这在创作再生的初始,不失为一种生朴壮逸的繁衍方式,可以鼓励孩子大胆想象。至于故事的嫁接、情节上的咬合、臻于艺术完善的机理等问题,可以待时机成熟时再讲。
林兰童话中也有专讲“种南瓜得猴宝”的篇目,如:
“种南瓜得猴宝”(林兰童话《瓜王》)
1.兄弟俩分家。
2.哥哥只给弟弟一些很差的山田山地。
3.弟弟种北瓜。
4.猴子来偷。
5.弟弟将布袋挂瓜棚间,自己藏布袋里。
6.猴子误将大布袋当作瓜王抬回洞中。
7.弟弟钻出布袋,打锣吓跑猴子,取走猴子的金银珠玉。
8.哥哥听说,与弟弟换了田地,种瓜装瓜王,中途被吓小便失禁,猴子误以为瓜王爛掉,将哥哥抛下水中。
这是一则独立的故事异文,其中弟弟“分得差地”、哥哥“学样被罚”与“狗耕田”的故事思路十分接近,将“分家得狗”嵌入“分得差地”,衔接上天衣无缝。可以尝试让孩子把“狗耕田”的故事和“种南瓜得猴宝”的故事糅合起来讲。
此外,法国作家夏·佩罗的著名童话集《鹅妈妈的故事》中,还有一篇《穿靴子的猫》,也是以“兄弟分家,弟弟受欺”为开端,只不过弟弟分到的不是狗,而是一只猫。猫和狗在故事中都充当了神奇助手的角色,但狗会耕田,猫会什么呢?猫代替了狗,故事的讲述发生了有趣的变化:
《穿靴子的猫》
1.三兄弟分家。
2.弟弟只得到一只猫。(分家得猫)
3.猫会说话,向弟弟要一个口袋和一双靴子。(猫的请求)
4.弟弟照办了。(弟弟的反应)
5.穿靴子的猫设计口袋抓住了一只兔子,送给国王,以虚假的名义称他的主人为“卡拉巴侯爵”。(猫的讨好)
6.穿靴子的猫设计口袋抓住了两只鹧鸪,送给国王,再次
称自己的主人为“卡拉巴侯爵”。如此持续三月。(猫的讨好)
7.一天,国王、公主一同出游。
8.弟弟听从猫的主意假装溺水,猫骗国王说,弟弟的衣服被小偷偷走。(猫的谎言)
9.国王把自己的衣服送给弟弟。(弟弟得衣——身份的象征)
10.猫威胁农民,必须对国王说草地、麦地都是弟弟“卡拉巴侯爵”的。(猫的威胁) 11.猫去城堡,骗城堡的主人(一个妖精),让妖精变成一只老鼠。(交锋)
12.猫吃掉了变成老鼠的妖精。(战胜)
13.弟弟得到了城堡和公主,成为真正的“卡拉巴侯爵”。(弟弟致富成婚)
猫和狗不一样:狗靠的是实打实的力气,而猫靠的是脑子;狗有一块地可以耕,猫有一双靴子和一个口袋可以捕猎;狗将自己的冤死变成了馈赠,而猫却以说谎、讨好、威胁赢得财富。这种来自不同文化的故事讲述,能丰富孩子对世界的认识。佩罗故事不关注兄弟纠葛,它的幻想欲求在于通过层出不穷、层层铺垫的主意和行为谋得幸福。在文化心理上,佩罗的故事积极进取,以快乐的笔调叙述个人的财富神话;而“狗耕田”的故事则体现了更多在家守成的思想和家庭伦理。不同的故事根源于不同文化的言说,我们就可以提供给孩子更多的文化和故事资源,鼓励他们从情节的丰富、角色的替代上入手,慢慢养成创作的自觉,说出和写出属于自己的新故事。
安徒生说:“我所作的童话都是取材于幼时听过的老故事,和缪束丝(Musus)一样,不过是用我自己的态度写的罢了。这些老故事的声音似乎犹在我耳,所以我便照口语写了下来。”
倾听老故事;用自己的态度写——创作方式的习得,创作态度的养成,是可以在倾听不同文化、不同时期、不同人对同类故事的讲述中,有法可依地获得的。
二、理解故事:把动作、语言、场景玩出来
故事戏剧化的第二步是用提问、讨论和表演的方式,逐个挖掘和再现故事中的片段,使孩子用自己的头脑去演绎,用自己的身体去感受,用游戏的精神去创造,把陌生的故事转变成自我经验的一部分,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设身处地地看问题。
在此过程中,引导者可以把表演任务分解为动作、语言、场景三个层面。
动作在故事中仅仅是一个动词,或者一句话。当孩子把这个动词、这句话用哑剧的方式表演出来,他们就会进入角色的个性和故事的具体情境中去。比如,《燕子的礼物》(林兰童话《砍桂的故事》),可以分别请两个孩子表演一下好孩子和泼皮孩子如何给受伤的燕子养伤,甚至可以让别的孩子猜猜看两段表演哪一个是好孩子的动作,哪一个是泼皮孩子的动作。
《田螺姑娘》可以让孩子们表演一下田螺姑娘怎么钻出来、钻出来以后先做什么、做饭的动作又是怎么样、被小伙子发现以后怎么做等等。
语言分为两种:一种是通过人物之口直接说出的故事,另一种是人物没有直接说出来,而是通过叙述暗示出来的故事。对于前一种,可以让孩子们尝试用不同的语调来说,直到找准符合人物身份和个性特点的语调。对于后一种,可以让孩子自己设计即兴对白。比如《八百零百岁的彭祖》(林兰《石人头里的天书》),可以表演一下彭祖如何哀求桃花公主,最后使桃花公主答应帮助他,使他逃过死亡的命运;还可以表演一下彭祖等小鬼吃了他的一桌子酒菜之后如何说服小鬼不再捉他,让他想活多久就多久。
在即兴对白的过程中,孩子不仅是在尝试用会话进行有效沟通,也是在尝试由自我进入他我,学习揣摩、理解和表现人物个性。
引导者还可以将个别值得玩味的场景提取出来设计表演任务。比如针对“狗耕田”的故事,分家的时候阿大如何霸占了牛;阿二在阿大面前说了什么、做了什么。在表演完这个场景之后,还可以用采访或谈心的方式,进一步追问探索人物内心。比如,让表演阿大的孩子说说他那么做的时候有什么感受。或者,再设计一个新的场景,让阿大回家以后对自己的妻子说说事情的经过,也可以让别的孩子替他说替他演。同一个阿大,相信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
鼓励孩子在场景表演中的互动和创意,鼓励他们寻找故事中没有的场景,会有意外的惊喜。
三、戏剧呈现:复演、想象与再创
在熟悉了故事,并进行了一些故事片段的表演之后,便可以把整个故事用戏剧方式呈现出来了。不管是忠实于故事的呈现还是对故事进行大幅改编的呈现,都需要想象力的融入,这必然是一个好玩的再创作过程。按照想象力发挥的程度以及故事戏剧呈现的进阶,可以分为三个步骤:一是原始故事的复演;二是在原始故事的基础上,进一步想象出更多的细节;三是从原始故事中归纳出值得玩味的主题、人物或事件,围绕它再创一个故事。每个步骤里,决定戏剧呈现与再创效果的,是引导者提问的内容和角度。以《老狼精》为例,设计三个步骤的问题——复演呈现故事整体:
最基本的问题是:故事里有几个人?需要几个演员?出现的顺序如何?针对《老狼精》可以问:
1.故事里有几个孩子?他们叫什么名字?
2.老狼冒充妈妈来开门,大女儿葱开了没有?为什么没有开?
3.老狼冒充妈妈来开门,二女儿碟开了没有?为什么没有开?
4.老狼冒充妈妈来开门,三女儿不翻盏开了没有?为什么开了?
5.老狼坐在斗里,尾巴怎么响的?怎么用道具发出这个声音来?
6.老狼“咯咘咘”嚼东西的声音,怎么用道具发出来?
7.老狼“咕咚咚”喝东西的声音,怎么做出来?
8.葱和碟想到什么办法从屋里跑出去?
9.葱和碟是怎么爬到树上去的?
10.葱和碟想到什么办法把老狼干掉?
想象丰富故事细节:
1.老狼是怎么知道三姐妹的妈妈不在家的?
2.老狼是怎么知道三姐妹的名字的?
3.你还能想到什么别的办法骗过老狼,从屋里跑出去?
4.还有哪些地方可以躲起来,老狼不容易靠近呢?
5.三姐妹的院子里,除了树,还可能有什么?
6.坐在树上,你能看到一些什么?
7.你还能想到什么别的办法干掉老狼?
围绕主题再创故事:
主题:自我保护,斗争技巧。
1.你有没有一个人呆着的时候,是什么时候呢?
2.你一个人的时候,会做些什么呢?
3.一个人的时候,可能会遇到什么危险的事情或者奇怪的问题呢?
4.你总是会有办法来解决问题的,你想到了什么办法呢?
也可以单纯围绕某个情节进行戏剧再创。比如在“虱子换狗”的情节中,就可以设计以“交换”为主题的戏剧活动:拿出自己的任意一樣东西,在现场寻找交换对象,看看能获得什么?多交换几次又会怎样?等等。引导孩子思考是什么情况下交换会失败?又是什么促成了交换的成功?还可以围绕某个次主要、非主要角色进行戏剧再创。总之,对故事和戏剧的再创,需要尽可能多地调动知识储备,以尽可能开放的头脑思考问题。
我想,当我们把童话讲给孩子们听时,或许会在一些人的心里留下美丽的种子,或许会在一些人的耳旁吹过快乐的风,但当孩子自己演出了这些童话,我们就能把
故事种在他们的小脑袋瓜里,让它们像杰克的豆茎一样,长出路来,带他们到任何想去的地方。
(黎 亮,浙江师范大学国际学院副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文艺学博士。)
关键词:民间童话 林兰童话 儿童戏剧教育
在学校进行改编民间童话的讲述实验時,我注意到教师的讲解比较偏于道德教育。一位参与童话讲述的教师对我说:“讲故事比任何方式都更容易进入孩子的内心世界。那些道德训诫,我们说上一万遍都不如讲一个故事作用大。”中国传统的民间童话尤其具有奖善罚恶的道德内涵,但需要明确的是,民间童话的第一性仍然是文学,周作人谈及童话应用于教育,首要的是“用以长养其想象,使即于繁富,感受力亦渐敏疾”
——这即是说,童话之于儿童,首要的价值还在于艺术素养。以童话供给儿童,第一要义在于促进儿童理解力、创造力与构建人生意义能力的发展。
在对林兰童话进行改编的初始阶段,我主要考虑的是如何讲孩子才爱听,其次是如何将民间童话与现代精神相融合,以呈现给他们一个多样态的神奇世界。观察了幼儿园和小学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述,我确信,民间童话的幻想能够击中孩子,使他们度过愉快而有益的故事时间。但是,然后呢?我总觉得这还不够,但只能模糊地感到缺少一些什么。直到2013年在全国师范院校儿童文学研究会的厦门年会中,观摩了一堂由台湾导演给小学生上的戏剧教学课,并阅读了儿童戏剧教育方面的一些文章和著作,问题才逐渐得以清晰地浮现。
把故事讲出来,看到孩子们专注的神情,听到他们的开怀畅笑,或提几个问题进行互动和交流,靠着故事本身的魅力也会有教育上的成效。但需要关注的是:如果童话能激发儿童去想象、去创造、去行动,如果它们能与他们发生更直接、更深层的关联,进而成为他们人生经验和自我认知的一部分,有志于从事儿童教育的成年人在这个过程中能做什么?怎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孩子看待故事的方式,更充分地发挥他们创造故事的潜力,更有效地引导他们从故事中习得解决问题的能力?所有这些问题,都可以转变为对如何将戏剧教育应用于童话故事课堂的探讨,并由此得到丰富的启示。
美国创造性戏剧之母温妮佛·伍尔德在1947年及1952年出版的儿童戏剧专著——《儿童戏剧创作》及《故事戏剧化》中提出了“故事戏剧”的概念,可以说是教育戏剧的一个分支,其方法和目标,如台湾学者张晓华所言,是“运用戏剧与剧场之技巧,从事于学校课堂的一种教学方法。一般以创作性戏剧、即兴演出、角色扮演、模仿、游戏等方式进行。让参与者在互动关系中,能充分发挥想象,表达思想,由实作而学习,以期使学习者获得美感经验,增进智能与生活技能”。戏剧教育对创造和游戏的注重,与五四学者倡导个性和文学的民间童话话语不谋而合。台湾学者林玫君《儿童戏剧教育的理论与实务》一书更提供了颇具操作性的实施方案,详细展示了故事的戏剧教育进程。考虑到民间童话还有一些其他故事所不具备的个性,我尝试设计了一个有针对性的戏剧教育方案,具体分析如下——
一、讲故事:多个异文展示故事创作缝隙
故事戏剧化的第一步是让孩子聆听和熟悉故事。对于一般故事而言,这并非是戏剧教育中最出彩的一步。但由于民间童话在一代又一代人的讲述中产生了丰富多样、细节各异的子子孙孙。这些作为故事子孙的异文彼此相似,但又各不相同。而有意识地将故事不同的讲述版本进行比较,故事想象的发生延伸即可呈现清晰可辨的轨迹,透露出想象生长的缝隙和方式。因此,将多篇童话异文同时供给孩子,很容易让他们学会想象,学会发现故事之间的生长缝隙,并选择
自己喜欢的方式来重新讲述它,创造便开始了。由于林兰不避重复地采录童话,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可资选择的异文文本。仅举“狗耕田”故事为例,先从情节最简单的异文开始,情节记录如下:
《狗耕田》(一)(林兰童话《兄弟分家》)
1.兄弟俩分家。
2.哥哥只给弟弟一块薄地,一条狗。(弟弟得狗)
3.这条狗会耕田。(狗会耕田)
4.哥哥去借狗,狗不给哥哥耕田,被哥哥打死。(哥哥打死狗)
5.埋狗的地方长出一棵树。(狗会变化)
6.弟弟去哭,树上落下金银。(弟弟致富)
7.哥哥听说了,也去哭,树上落下砖瓦,哥哥被打得头破血流。(哥哥受罚)
把基本情节用树形图画出来会更清晰(如图1):
“狗会耕田”“狗变形复活”是 “狗耕田”故事中最关键的两个幻想情节。在此基础上,可以生出什么情节呢?来看林兰童话中另外两个“狗耕田”的故事(*号为增添细节):
“狗耕田”(二)[林兰童话《两兄弟》(一)]
1.兄弟俩分家。
2.弟弟什么也没分到,从床底下捉了一个大虱子。
3.*虱子被别人家公鸡吃掉,主人把公鸡赔给弟弟。
4.*公鸡被别人家狗吃掉,主人把狗赔给弟弟。
5.这条狗会耕田。
6.*弟弟和地主打赌说狗会耕田,赢得了土地。
7.*弟弟和众人打赌说狗会车水,赢得了搭房子的砖头和木头。
8.哥哥去借狗,狗不给哥哥耕田,被哥哥打死。
9.埋狗的地方长出一棵树。
10.弟弟去哭,树上落下金银。
11.哥哥听说了,也去哭,树上落下毒蛇蜈蚣,将哥哥咬死。
“狗耕田”(二)对“弟弟得狗”和“弟弟致富”两个情节进行拓展,增添了“虱子换狗”和“打赌”两个情节。尤其是“虱子换狗”,不仅将“弟弟得狗”讲得一波三折,且反复渲染祸福相依的瞬息变化,令其具有出其不意的童话意蕴和幽默风趣的嘲讽意味。 “狗耕田”(三)[林兰童话《两兄弟》(二)]
1.兄弟俩分家。
2.哥哥听老婆的,只给弟弟一块薄地,一条狗。
3.这条狗会耕田。
4.哥哥老婆去借狗,狗不给哥哥耕田,被哥哥打死。
5.弟弟去哭。
6.埋狗的地方长出荆棘。
7.*弟弟用荆棘做了一个筐,雁子都把蛋下在筐里。
8.*哥哥老婆去借筐,雁子都把粪拉在筐里,哥哥把筐烧成灰。
9.*弟弟去哭,发现灰里有一颗豆。
10.*弟弟吃豆放香屁,替公主治好臭气病,得金银绸缎。
11*哥哥老婆听说了,炒了一升豆,叫哥哥吃,哥哥替公主熏衣放臭屁,屁股被塞桃木卷,被赶出去。
狗耕田(三)则在“狗变形复活”和“哥哥学样受罚”这两点上下足功夫,一方面加强了狗作为神奇助手的功能,另一方面将哥哥和哥哥老婆的贪心无情进行了讽刺。三个“狗耕田”的故事三种趣味,无形中传递着故事讲述的多种可能性,引导孩子思考如何选出一段情节,如何模仿它再重复一次,对于创作新的故事很有帮助。
故事学家刘守华在介绍“狗耕田”类型时说,西南少数民族流传的这类故事“除含有兄弟分家弟弟用狗耕田之外,还有种南瓜得猴宝,或在山野流浪中偷听神奇动物对话而交好运等情节”。 “种南瓜得猴宝” 与“偷听交好运”都是从其他兄弟纠葛故事中移花接木来的,也可以一并讲给孩子听。
“偷听交好运”[林兰童话《二兄弟(二)》]
1.哥哥骗弟弟上山摘杨梅。
2.哥哥把弟弟弃在山中。
3.弟弟在古庙中过夜。
4.弟弟偷听仙人使用宝葫芦的咒语,吓跑仙人,得到宝葫芦。
5.哥哥听说,也去庙中过夜,被仙人拉长鼻子。
6.弟弟去庙中偷听到治长鼻子的方法,哥哥多事,鼻子缩成凹鼻子。
如何把“狗耕田”的故事融入“偷听交好运”的故事呢?也可以在林兰童话中找到例子:
“狗耕田”+“偷听交好运”(林兰《兄和弟》)
1.兄弟俩分家。
2.哥哥听老婆的,只给弟弟一块薄地,一条狗。
3.弟弟用饭团引诱狗,狗会耕田。
4.哥哥去借狗,狗不给哥哥耕田,被哥哥打死。
5.弟弟葬狗哭狗,因酒壶挂在树上,为拿酒壶摇动树干,树上落下金银。
6.哥哥败光家财,学弟弟挂酒壶、摇树,树上落下牛屎。
7.哥哥听老婆的,去与弟弟同住,想要谋财害命。
8.一日,哥哥听老婆的,与弟弟去远山砍柴。
9.哥哥把弟弟弃在山中。
10.弟弟遇一老翁,指点他上树避虎。
11.弟弟偷听众兽在树下谈话,替富人择风水宝穴,得一金蛋。
……
12.哥哥听说,学样去深山,被群兽当点心吃掉。
情节1至情节5沿袭“狗耕田”故事的原始形态,情节6至情节10转入“偷听交好运”。前者为在家耕田,后者为远行得宝,故事情节的嫁接带来了故事空间的拓展,并再次呈现了兄弟纠葛的主题。典型的故事杂糅,还融入了有关“占卜”的滑稽故事,由于偏离了基本模式,遗忘了哥哥在故事中的角色和功能,整个故事结构显得不那么匀称。民间故事的讲述多半是这种情形:耙扯犁,犁扯耙,扯到什么算什么。这在创作再生的初始,不失为一种生朴壮逸的繁衍方式,可以鼓励孩子大胆想象。至于故事的嫁接、情节上的咬合、臻于艺术完善的机理等问题,可以待时机成熟时再讲。
林兰童话中也有专讲“种南瓜得猴宝”的篇目,如:
“种南瓜得猴宝”(林兰童话《瓜王》)
1.兄弟俩分家。
2.哥哥只给弟弟一些很差的山田山地。
3.弟弟种北瓜。
4.猴子来偷。
5.弟弟将布袋挂瓜棚间,自己藏布袋里。
6.猴子误将大布袋当作瓜王抬回洞中。
7.弟弟钻出布袋,打锣吓跑猴子,取走猴子的金银珠玉。
8.哥哥听说,与弟弟换了田地,种瓜装瓜王,中途被吓小便失禁,猴子误以为瓜王爛掉,将哥哥抛下水中。
这是一则独立的故事异文,其中弟弟“分得差地”、哥哥“学样被罚”与“狗耕田”的故事思路十分接近,将“分家得狗”嵌入“分得差地”,衔接上天衣无缝。可以尝试让孩子把“狗耕田”的故事和“种南瓜得猴宝”的故事糅合起来讲。
此外,法国作家夏·佩罗的著名童话集《鹅妈妈的故事》中,还有一篇《穿靴子的猫》,也是以“兄弟分家,弟弟受欺”为开端,只不过弟弟分到的不是狗,而是一只猫。猫和狗在故事中都充当了神奇助手的角色,但狗会耕田,猫会什么呢?猫代替了狗,故事的讲述发生了有趣的变化:
《穿靴子的猫》
1.三兄弟分家。
2.弟弟只得到一只猫。(分家得猫)
3.猫会说话,向弟弟要一个口袋和一双靴子。(猫的请求)
4.弟弟照办了。(弟弟的反应)
5.穿靴子的猫设计口袋抓住了一只兔子,送给国王,以虚假的名义称他的主人为“卡拉巴侯爵”。(猫的讨好)
6.穿靴子的猫设计口袋抓住了两只鹧鸪,送给国王,再次
称自己的主人为“卡拉巴侯爵”。如此持续三月。(猫的讨好)
7.一天,国王、公主一同出游。
8.弟弟听从猫的主意假装溺水,猫骗国王说,弟弟的衣服被小偷偷走。(猫的谎言)
9.国王把自己的衣服送给弟弟。(弟弟得衣——身份的象征)
10.猫威胁农民,必须对国王说草地、麦地都是弟弟“卡拉巴侯爵”的。(猫的威胁) 11.猫去城堡,骗城堡的主人(一个妖精),让妖精变成一只老鼠。(交锋)
12.猫吃掉了变成老鼠的妖精。(战胜)
13.弟弟得到了城堡和公主,成为真正的“卡拉巴侯爵”。(弟弟致富成婚)
猫和狗不一样:狗靠的是实打实的力气,而猫靠的是脑子;狗有一块地可以耕,猫有一双靴子和一个口袋可以捕猎;狗将自己的冤死变成了馈赠,而猫却以说谎、讨好、威胁赢得财富。这种来自不同文化的故事讲述,能丰富孩子对世界的认识。佩罗故事不关注兄弟纠葛,它的幻想欲求在于通过层出不穷、层层铺垫的主意和行为谋得幸福。在文化心理上,佩罗的故事积极进取,以快乐的笔调叙述个人的财富神话;而“狗耕田”的故事则体现了更多在家守成的思想和家庭伦理。不同的故事根源于不同文化的言说,我们就可以提供给孩子更多的文化和故事资源,鼓励他们从情节的丰富、角色的替代上入手,慢慢养成创作的自觉,说出和写出属于自己的新故事。
安徒生说:“我所作的童话都是取材于幼时听过的老故事,和缪束丝(Musus)一样,不过是用我自己的态度写的罢了。这些老故事的声音似乎犹在我耳,所以我便照口语写了下来。”
倾听老故事;用自己的态度写——创作方式的习得,创作态度的养成,是可以在倾听不同文化、不同时期、不同人对同类故事的讲述中,有法可依地获得的。
二、理解故事:把动作、语言、场景玩出来
故事戏剧化的第二步是用提问、讨论和表演的方式,逐个挖掘和再现故事中的片段,使孩子用自己的头脑去演绎,用自己的身体去感受,用游戏的精神去创造,把陌生的故事转变成自我经验的一部分,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设身处地地看问题。
在此过程中,引导者可以把表演任务分解为动作、语言、场景三个层面。
动作在故事中仅仅是一个动词,或者一句话。当孩子把这个动词、这句话用哑剧的方式表演出来,他们就会进入角色的个性和故事的具体情境中去。比如,《燕子的礼物》(林兰童话《砍桂的故事》),可以分别请两个孩子表演一下好孩子和泼皮孩子如何给受伤的燕子养伤,甚至可以让别的孩子猜猜看两段表演哪一个是好孩子的动作,哪一个是泼皮孩子的动作。
《田螺姑娘》可以让孩子们表演一下田螺姑娘怎么钻出来、钻出来以后先做什么、做饭的动作又是怎么样、被小伙子发现以后怎么做等等。
语言分为两种:一种是通过人物之口直接说出的故事,另一种是人物没有直接说出来,而是通过叙述暗示出来的故事。对于前一种,可以让孩子们尝试用不同的语调来说,直到找准符合人物身份和个性特点的语调。对于后一种,可以让孩子自己设计即兴对白。比如《八百零百岁的彭祖》(林兰《石人头里的天书》),可以表演一下彭祖如何哀求桃花公主,最后使桃花公主答应帮助他,使他逃过死亡的命运;还可以表演一下彭祖等小鬼吃了他的一桌子酒菜之后如何说服小鬼不再捉他,让他想活多久就多久。
在即兴对白的过程中,孩子不仅是在尝试用会话进行有效沟通,也是在尝试由自我进入他我,学习揣摩、理解和表现人物个性。
引导者还可以将个别值得玩味的场景提取出来设计表演任务。比如针对“狗耕田”的故事,分家的时候阿大如何霸占了牛;阿二在阿大面前说了什么、做了什么。在表演完这个场景之后,还可以用采访或谈心的方式,进一步追问探索人物内心。比如,让表演阿大的孩子说说他那么做的时候有什么感受。或者,再设计一个新的场景,让阿大回家以后对自己的妻子说说事情的经过,也可以让别的孩子替他说替他演。同一个阿大,相信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
鼓励孩子在场景表演中的互动和创意,鼓励他们寻找故事中没有的场景,会有意外的惊喜。
三、戏剧呈现:复演、想象与再创
在熟悉了故事,并进行了一些故事片段的表演之后,便可以把整个故事用戏剧方式呈现出来了。不管是忠实于故事的呈现还是对故事进行大幅改编的呈现,都需要想象力的融入,这必然是一个好玩的再创作过程。按照想象力发挥的程度以及故事戏剧呈现的进阶,可以分为三个步骤:一是原始故事的复演;二是在原始故事的基础上,进一步想象出更多的细节;三是从原始故事中归纳出值得玩味的主题、人物或事件,围绕它再创一个故事。每个步骤里,决定戏剧呈现与再创效果的,是引导者提问的内容和角度。以《老狼精》为例,设计三个步骤的问题——复演呈现故事整体:
最基本的问题是:故事里有几个人?需要几个演员?出现的顺序如何?针对《老狼精》可以问:
1.故事里有几个孩子?他们叫什么名字?
2.老狼冒充妈妈来开门,大女儿葱开了没有?为什么没有开?
3.老狼冒充妈妈来开门,二女儿碟开了没有?为什么没有开?
4.老狼冒充妈妈来开门,三女儿不翻盏开了没有?为什么开了?
5.老狼坐在斗里,尾巴怎么响的?怎么用道具发出这个声音来?
6.老狼“咯咘咘”嚼东西的声音,怎么用道具发出来?
7.老狼“咕咚咚”喝东西的声音,怎么做出来?
8.葱和碟想到什么办法从屋里跑出去?
9.葱和碟是怎么爬到树上去的?
10.葱和碟想到什么办法把老狼干掉?
想象丰富故事细节:
1.老狼是怎么知道三姐妹的妈妈不在家的?
2.老狼是怎么知道三姐妹的名字的?
3.你还能想到什么别的办法骗过老狼,从屋里跑出去?
4.还有哪些地方可以躲起来,老狼不容易靠近呢?
5.三姐妹的院子里,除了树,还可能有什么?
6.坐在树上,你能看到一些什么?
7.你还能想到什么别的办法干掉老狼?
围绕主题再创故事:
主题:自我保护,斗争技巧。
1.你有没有一个人呆着的时候,是什么时候呢?
2.你一个人的时候,会做些什么呢?
3.一个人的时候,可能会遇到什么危险的事情或者奇怪的问题呢?
4.你总是会有办法来解决问题的,你想到了什么办法呢?
也可以单纯围绕某个情节进行戏剧再创。比如在“虱子换狗”的情节中,就可以设计以“交换”为主题的戏剧活动:拿出自己的任意一樣东西,在现场寻找交换对象,看看能获得什么?多交换几次又会怎样?等等。引导孩子思考是什么情况下交换会失败?又是什么促成了交换的成功?还可以围绕某个次主要、非主要角色进行戏剧再创。总之,对故事和戏剧的再创,需要尽可能多地调动知识储备,以尽可能开放的头脑思考问题。
我想,当我们把童话讲给孩子们听时,或许会在一些人的心里留下美丽的种子,或许会在一些人的耳旁吹过快乐的风,但当孩子自己演出了这些童话,我们就能把
故事种在他们的小脑袋瓜里,让它们像杰克的豆茎一样,长出路来,带他们到任何想去的地方。
(黎 亮,浙江师范大学国际学院副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文艺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