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堂改革早已成为21世纪中国教育界的共识,因此随之出现的素质教育理念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从上世纪九十年代素质教育提出至今二十多年来,素质教育所带给人们的讨论和思考始终没有停止过。与此同时,不断深化学生的语文素养以及强化作为重要基础学科之一的语文学科素质教育的开展,也成为了广大小学语文教育者的共同目标。本文主要以语文出版社S版教材为蓝本,就小学语文教学素质教育中的四个方面开展探究。
【关键词】小学教学;素质教育;实例探究
优秀的教育与良好的教材之间的联系是密不可分的。语文出版社的S版教材按照《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编写要求,通过强调发展学生语言和思维为主线,体现了语文学科实用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同时在内容设计上也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梯度推进,根据学生不同阶段的接受能力将教材由易到难层层推进。笔者基于语文出版社S版六年级上册教材,通过教学实例列举法对小学语文教学中素质教育的开展进行探究。
一、语文素质教育中想象力的培养
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尤其对处于素质教育发展潮流之下的广大儿童而言,素质教育的首要目的便是激发他们的想象力,最大可能地保持他们的创新潜能。因为儿童时期的想象力可谓是一生的巅峰期,随着年岁的增长,与想象力息息相关的人体神经连结会不断减少。而研究表明,幼时想象力的丰富所构成的神经连结网络,会成为日后简化的基础,并在此基础上简化、发展成新的稳定结构。换言之,成年人的思维敏捷性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儿时想象力的丰富程度,因此儿童想象力塑造的重要性也就显而易见了。
例如,在一堂习作分析课上,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通过课文《尼尔斯骑鹅旅行记》汲取灵感,编写故事来进行自我教育,锻造想象力与创造力。首先,教师要让学生理解《尼尔斯骑鹅旅行记》这篇童话的主要内容和表达主题,可以让学生通过小组交流,谈谈自己的理解。第二步便是要启发想象,向同学们抛出问题——假如你也有一只尼尔斯的鹅,会发生什么事呢?当然,由于孩子们是第一次系统地编写故事,因此教师要提前说明故事编写的基本规律,并指导学生在写故事之前列出提纲。最后,在班级里互相传阅同学们的习作,引导孩子思考自己编写故事的初衷和主题意义,并布置学生回家向父母转述自己编写的故事,培养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二、语文素质教育中共情能力的培养
共情能力,是指一种能将个人代入他人处境,从而体验和深入理解他人情感的能力。然而在以往的儿童教学中,这种极其重要的社交能力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人的情感素质与学习能力之间是相辅相成而又相互联系的,因此在小学阶段的语文素质教育中,我们教师需要做的就是引领学生深入感受文章中的人物情感,以此来培养他们的共情能力。
例如,在《稻草人》这一课的课堂教学中,教学目的是带领学生通过课文了解在稻田里发生了什么、稻草人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做了什么、结果如何,并理解作者刻画的稻草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首先,教师引领学生默读全文,找出体现稻草人感情变化的段落和句子进行朗读,体会其中蕴含的深意。接下来结合全文,启发孩子们思考稻草人情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而他们又从中体会到了什么。最后,小组讨论《稻草人》想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又向读者们传达了什么样的启示。在拓展训练环节,教师引导同学们设身处地站在稻草人的立场,想象一下第九自然段稻草人为什么而“痛心”?又为什么而“哭了”?并结合其他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或是生活中遇见的人,聊一聊稻草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
三、语文素质教育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初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小学语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在一贯的应试教育体制下,分数一直是衡量一个学生是否优秀的单一标准,然而实际上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普及,学校考察更多的并不是学生现有掌握知识的多少,而是学生对学习方法的掌握程度。自主学习能力,便是最首当其冲的用于考量的学习方法。尤其对于语文这样兼容性比较强的学科而言,自主学习能力对于学生的重要性就更加不言而喻了。
以《寓言二则》的教学为例,本课的教学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学会利用课文注释和查字典来理解课文里涉及的重点字词,进而理解两则寓言。因此,学生课前对课文的自主预习和课后对课堂内容的自主思考与应用便是教学流程的关键所在。在课前自主预习环节,教师要求学生熟读全文,并标记出生字,利用注释或查字典等手段找出生字的读音与大意,初步理解全文意思。学生在课后自主思考与应用环节,需要将寓言学以致用——首先思考这个寓言讲述了什么道理;其次想一想生活中有没有经历过“画蛇添足”的事情,并尝试用“画蛇添足”来造句。
如果课时比较充足,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们将两则寓言故事表演出来,让学生通过参与其中来加深对于课文的理解,并提升课堂的活跃度。
四、语文素质教育中语感的培养
著名教育家、儿童文学作家叶圣陶先生一直把训练语感作为文字语言学习中最重要的一桩事。而所谓的语感,简单来说就是指人们对语言文字敏锐的感受力,它是一种复杂的由语言活动引起的触及心理活动与认知活动的过程,更是人们对于语言文字的一种把控能力。因此,培养学生的这种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力与掌控力可谓是提升语文素质的核心,更是小学语文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
以《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教学为例,本堂课主要以课文为范本,通过三个方面来培养孩子们的整体语感。首先,要以“读”为根本,让学生通过朗读来增强语感,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必须带领学生们大声且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其次,要引导学生们揣摩词句,在不同词句的對比中品味语境所发生的微妙的变化。如课文中对小女孩几次擦燃火柴的描写——从“她终于抽出了一根”,到“她又擦了一根”“她赶紧擦着了一大把火柴”……我们可以感受到第一次小女孩是由于实在挨不过寒冷才“终于”擦着了一根火柴,然而后面一次又一次地擦亮火柴显然就和其他更深层的情感因素有关系了。最后,教师要启发学生们想象画面,在设身体会中培养语感,并提出问题:在旧社会一个幸福祥和的新年夜,小女孩却冻死在街头,你觉得她的处境是怎样的?并引导孩子们将自己感触最深的段落大声朗读出来。
很多人都问素质教育到底是什么。其实所谓素质教育,归根结底就是使学生能在一生中获取可持续性发展潜能的教育,是能让学生成为他自己的教育。而将素质教育理念应用于作为基础性学科的、历史渊源悠久的小学语文教育,则无疑对弘扬祖国的优秀文化和吸收世界的进步文化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深化小学语文教学中素质教育的开展探究,依旧是需要当代教育者们不懈努力的一项伟大事业。
参考文献:
[1]柯镇林.浅议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学策略探究[J].科教文汇,2013(23):180-180.
[2]周玉萍.小学语文备课的求实与创新策略研究[J].关爱明天,2015(5):33-34.
[3]潘凤霞.浅谈小学语文素质教育[J].读写算:教研版,2015(19):121-121.
[4]苏建惠.浅谈小学语文素质教育过程中的创新[J].小作家选刊,2017(14):25-30.
【关键词】小学教学;素质教育;实例探究
优秀的教育与良好的教材之间的联系是密不可分的。语文出版社的S版教材按照《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编写要求,通过强调发展学生语言和思维为主线,体现了语文学科实用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同时在内容设计上也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梯度推进,根据学生不同阶段的接受能力将教材由易到难层层推进。笔者基于语文出版社S版六年级上册教材,通过教学实例列举法对小学语文教学中素质教育的开展进行探究。
一、语文素质教育中想象力的培养
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尤其对处于素质教育发展潮流之下的广大儿童而言,素质教育的首要目的便是激发他们的想象力,最大可能地保持他们的创新潜能。因为儿童时期的想象力可谓是一生的巅峰期,随着年岁的增长,与想象力息息相关的人体神经连结会不断减少。而研究表明,幼时想象力的丰富所构成的神经连结网络,会成为日后简化的基础,并在此基础上简化、发展成新的稳定结构。换言之,成年人的思维敏捷性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儿时想象力的丰富程度,因此儿童想象力塑造的重要性也就显而易见了。
例如,在一堂习作分析课上,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通过课文《尼尔斯骑鹅旅行记》汲取灵感,编写故事来进行自我教育,锻造想象力与创造力。首先,教师要让学生理解《尼尔斯骑鹅旅行记》这篇童话的主要内容和表达主题,可以让学生通过小组交流,谈谈自己的理解。第二步便是要启发想象,向同学们抛出问题——假如你也有一只尼尔斯的鹅,会发生什么事呢?当然,由于孩子们是第一次系统地编写故事,因此教师要提前说明故事编写的基本规律,并指导学生在写故事之前列出提纲。最后,在班级里互相传阅同学们的习作,引导孩子思考自己编写故事的初衷和主题意义,并布置学生回家向父母转述自己编写的故事,培养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二、语文素质教育中共情能力的培养
共情能力,是指一种能将个人代入他人处境,从而体验和深入理解他人情感的能力。然而在以往的儿童教学中,这种极其重要的社交能力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人的情感素质与学习能力之间是相辅相成而又相互联系的,因此在小学阶段的语文素质教育中,我们教师需要做的就是引领学生深入感受文章中的人物情感,以此来培养他们的共情能力。
例如,在《稻草人》这一课的课堂教学中,教学目的是带领学生通过课文了解在稻田里发生了什么、稻草人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做了什么、结果如何,并理解作者刻画的稻草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首先,教师引领学生默读全文,找出体现稻草人感情变化的段落和句子进行朗读,体会其中蕴含的深意。接下来结合全文,启发孩子们思考稻草人情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而他们又从中体会到了什么。最后,小组讨论《稻草人》想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又向读者们传达了什么样的启示。在拓展训练环节,教师引导同学们设身处地站在稻草人的立场,想象一下第九自然段稻草人为什么而“痛心”?又为什么而“哭了”?并结合其他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或是生活中遇见的人,聊一聊稻草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
三、语文素质教育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初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小学语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在一贯的应试教育体制下,分数一直是衡量一个学生是否优秀的单一标准,然而实际上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普及,学校考察更多的并不是学生现有掌握知识的多少,而是学生对学习方法的掌握程度。自主学习能力,便是最首当其冲的用于考量的学习方法。尤其对于语文这样兼容性比较强的学科而言,自主学习能力对于学生的重要性就更加不言而喻了。
以《寓言二则》的教学为例,本课的教学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学会利用课文注释和查字典来理解课文里涉及的重点字词,进而理解两则寓言。因此,学生课前对课文的自主预习和课后对课堂内容的自主思考与应用便是教学流程的关键所在。在课前自主预习环节,教师要求学生熟读全文,并标记出生字,利用注释或查字典等手段找出生字的读音与大意,初步理解全文意思。学生在课后自主思考与应用环节,需要将寓言学以致用——首先思考这个寓言讲述了什么道理;其次想一想生活中有没有经历过“画蛇添足”的事情,并尝试用“画蛇添足”来造句。
如果课时比较充足,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们将两则寓言故事表演出来,让学生通过参与其中来加深对于课文的理解,并提升课堂的活跃度。
四、语文素质教育中语感的培养
著名教育家、儿童文学作家叶圣陶先生一直把训练语感作为文字语言学习中最重要的一桩事。而所谓的语感,简单来说就是指人们对语言文字敏锐的感受力,它是一种复杂的由语言活动引起的触及心理活动与认知活动的过程,更是人们对于语言文字的一种把控能力。因此,培养学生的这种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力与掌控力可谓是提升语文素质的核心,更是小学语文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
以《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教学为例,本堂课主要以课文为范本,通过三个方面来培养孩子们的整体语感。首先,要以“读”为根本,让学生通过朗读来增强语感,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必须带领学生们大声且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其次,要引导学生们揣摩词句,在不同词句的對比中品味语境所发生的微妙的变化。如课文中对小女孩几次擦燃火柴的描写——从“她终于抽出了一根”,到“她又擦了一根”“她赶紧擦着了一大把火柴”……我们可以感受到第一次小女孩是由于实在挨不过寒冷才“终于”擦着了一根火柴,然而后面一次又一次地擦亮火柴显然就和其他更深层的情感因素有关系了。最后,教师要启发学生们想象画面,在设身体会中培养语感,并提出问题:在旧社会一个幸福祥和的新年夜,小女孩却冻死在街头,你觉得她的处境是怎样的?并引导孩子们将自己感触最深的段落大声朗读出来。
很多人都问素质教育到底是什么。其实所谓素质教育,归根结底就是使学生能在一生中获取可持续性发展潜能的教育,是能让学生成为他自己的教育。而将素质教育理念应用于作为基础性学科的、历史渊源悠久的小学语文教育,则无疑对弘扬祖国的优秀文化和吸收世界的进步文化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深化小学语文教学中素质教育的开展探究,依旧是需要当代教育者们不懈努力的一项伟大事业。
参考文献:
[1]柯镇林.浅议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学策略探究[J].科教文汇,2013(23):180-180.
[2]周玉萍.小学语文备课的求实与创新策略研究[J].关爱明天,2015(5):33-34.
[3]潘凤霞.浅谈小学语文素质教育[J].读写算:教研版,2015(19):121-121.
[4]苏建惠.浅谈小学语文素质教育过程中的创新[J].小作家选刊,2017(14):2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