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时期,如何开展中小学校德育教育,是摆在所有中小学校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为适应时代发展对培养人才的需要,贵阳市云岩区教育局以“弘毅传道、挚爱求真”的云岩教育精神统领校(园)德育工作,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云岩模式”。近日,本刊记者就中小学校德育工作话题,采访了云岩区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李华荣。
“四化并举”助力“一校一品一特色”
记者:您好李局,请问您对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重要性是怎么看的?云岩区教育局在这方面是怎么做的?
李华荣:党的十八大报告在谈及教育工作时,明确指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按照十八大的要求,要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切实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如何,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只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贯穿道德教育的始终,融入到整个国民教育全过程,不断丰富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方式,着力建立起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监督、激励机制,持之以恒,才能推动全社会良好道德风尚的形成,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如果我们只注重知识文化方面的灌输,而忽略了道德品质方面的培育,我们培养出来的,可能会是马家爵、药家鑫这类的学生。所以,德育工作是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当然我们要做的工作还有许多,比如学生的法制教育、学生的纪律教育、学生的礼仪教育、中华传统美德的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等等,它们也是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在教育强区建设过程当中,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是至关重要的。云岩教育强区之梦是实现人的发展之梦、成人之梦、成才之梦,为幸福的人生奠基,所以我们的一切工作都围绕着人的发展、人的成长来规划、推进。
我们云岩区的教育强区建设主要是通过学校的文化建设来推进的。通过实施文化强校战略,来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和发展力,走内涵发展的道路。在“文化强校”战略的实施过程中,通过打造“一校一品一特色”,在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的个面发展。
一校一品的“品”就是品质、品牌和品位;“特”就是特色。也就是说,每个学校都要形成自身独特的人无我有,人有我特的办学特色,让学生在充满文化气息的育人环境中,实现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同时又能够张扬自己的个性,发展自己的特长,完善自身的人格,拓展自己的视野。这项工作的推进,我们的目标是明确的。云岩区的强区之梦,主要通过“四化并举”来推进,即通过学区化的改革、集团化的探索、信息化的助推、国际化的拓展,用三到五年时间,实现教育的现代化,实现义务教育优势均衡,实现一校一品一特色。
记者:“集团化”和“信息化”都容易理解,怎么理解“学区化”呢?
李华荣:在学区化改革方面,我们采取的是1+X的模式。1+X就是一所中心学校加上两至三所薄弱学校再加上一两所民办学校,以强带弱、捆绑发展。为此,我们把云岩教育划分为五大学区教育共同体,分别是“大营学区教育共同体”、“东山学区教育共同体”、“三(桥)马(王庙)学区教育共同体”、“头桥学区教育共同体”、“中心城区教育共同体”。五大学区教育共同体都有自己的学区文化,但五大学区教育共同体的学区文化都是在云岩区教育文化的基础上建构的。我们云岩区教育文化的精神是“弘毅传道、挚爱求真”,在这一精神的指导下,五大学区文化又各具特色,共同构成了独具云岩区特色的教育文化。
五大学区教育文化有孔子的明恕教育思想、有王阳明先生的良知教育思想、有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有叶澜教授的生命教育思想,有朱永新教授的幸福教育思想,它们共同构成了我们云岩区教育文化的大厦。我们五大学区教育共同体里的每一所学校,基于所在学区的教育文化,来建构自己的一校一品一特色,打造自己的校园文化。比如我们大营学区教育共同体,就大力倡导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在这一背景下,我们打造了贵阳二十三中的礼仪教育、贵阳实验二中的自主教育、贵阳十九中的智慧教育、贵阳三十中的尊重教育、野鸭中学的诗意教育、实验二小的阳光教育、茶店小学的茶文化教育、安井学校的博物教育、东山小学的臻善教育等等。学校在一校一品一特色中,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和谐发展,做足文化,让学生、老师来到学校后,真正能感受到身处这个环境中,是一种幸福。
构建三位一体的互动育人平台和网络
记者:教师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实施者,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对学校德育工作能否取得实效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在这方面,咱们云岩区有些什么举措?
李华荣:要发展学生,首先要发展教师,要发展一批好老师,首先要培养一个好校长,这是一环扣一环的。
云岩区教育局始终把师德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巩固师德建设主题教育活动成果,将师德师风建设纳入学校评估和校长考核体系,在各校园中进行教师师德师风考核,规范教师从教行为。我们每年都要组织分管德育的校长,开展德育工作论坛,将“送出去”与“请进来”结合起来,每年都要培训一大批班主任、老师,让他们深刻认识到教师的责任和使命,既要教书,更要育人,履行好自己的现职和使命。同时,我们还将每年涌现出的名班主任和优秀教育工作者、德育工作者组织起来,通过“名师带徒”的方式,让班主任带出更多年轻的班主任,让“名师”带出更多的“名师”。此外,我们通过领导和管理,以及制度和机制的建设,来对班主任的工作进行考核,在绩效工资中,拿出一定的比例作为班主任的津贴;在评优评先进的活动中,优先考虑班主任;在评选优秀教师、优秀德育工作者的时候,更加注重德育工作,真正地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来抓。 记者:这个目的还可以通过“学科渗透”来实现。
李华荣:是的。老师要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适时的教育,把德育渗透到各个学科当中去。在我们的学科教学当中,有很多德育元素,作为科任老师,在上课时,一定要挖掘教材当中、文本当中的德育元素,对学生进行适时的教育。比如,我们的一些物理和化学实验,它涉及到一些科学家,这些科学家追求真理的精神,是值得学生学习的。但如果一个老师,只把物理和化学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对知识后面蕴藏着的德育元素缺少解读和介绍,学生只学会知识和技能,而不知道科学家在科学钻研中涌现出的科学精神,我们的学生就仅仅是一个知识的接纳器,他们的科学精神是不可能得到提高的。在课堂教学中,处处都有德育元素,就看老师善不善于去发现、去挖掘、去传授。
记者:我们知道,德育工作光靠某一部门、某一人是无法做好的,它需要社会、家庭、学校共同形成教育合力,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这方面,咱们云岩区是怎么做的?
李华荣:中小学生德育工作光靠学校是不行的,必须建立一个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互动德育工作平台和网络。学校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成才是很重要的,但是,没有家庭教育的跟进,学生的成功就会受到很大的限制。一个统计显示,大学生毕业后能够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的成功者,70%都接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有时候家庭教育比学校教育还重要。
近两年来,我们对全区的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开展了家庭教育指导师和心理咨询师的培训,目前家庭教育指导师已经举办了四期培训,心理咨询师举办了三期培训,而且都是持证的。这两项加起来,目前已经培养了1200多名骨干教师,形成了骨干团队、核心团队。通过这1200多名教师,去做学生家长的工作,为家长提供一些援助,让更多的家长参与到学校的教育和管理事务当中,形成一个良好的共同育人的生态环境。
社区这一块,我们也在推进,一直在整合各种资源,以开放的眼界和胸怀,构建三位一体的互动育人平台和育人网络。比如我们二十三中就主动和社区联系,请社区参与到学校的德育工作中来;我们的实验二中、实验二小,主动和宅吉社区联系,在那一片区域形成了一个共同育人的生态环境。下一步,我们还要和省府社区、中华社区、中北社区主动联系,形成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育人环境和育人网络,这种效果是很明显的。
记者:学校开展德育工作,载体也很重要。
李华荣:你说得很对。我们的德育工作,非常注重以活动为载体,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德育是重体验的,也是重实践的,更是重感悟的,所以才更加体现出德育的针对性。所谓针对性,是指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发展特点来教育学生,从而使德育收到实效。我们云岩区开展了许多德育活动,每所学校都开展得有德育活动课程。以实验二中为例,它的德育活动很丰富,初中学段三年,确定了“因材施教,分类推进,迈好三个第一步”的目标:初一年级迈好入学的第一步,养习惯给方法;初二年级迈好青春的第一步,注重学生的心理辅导;初三年级迈好理想的第一步,积蓄所有的力量,给学生发展定位、定目标。除了实验二中,还有很多学校,小学有实验小学、实验二小、环西小学、省府路小学、云岩一小、三桥小学、东山小学、世纪园小学,中学有十九中、十七中、贵阳七中,每个学校都开展了德育活动。云岩区要高举素质教育的大旗,把学生的发展放在第一位,把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放在第一位,通过德育活动,来推进德育教育。
在云岩区,多数学校都有很多独具特色的德育体验活动。实验小学开设了很多兴趣小组,给学生提供了很多实践体验的场地,每周利用星期二下午的时间,对所有学生进行开放,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参与到这些活动中去,在老师的指导下去认知、建构自己的知识,培养自己仁爱之心、感恩之心、合作意识、自信心等。
记者:您认为学校德育工作是否需要建立相关的评价体系?
李华荣:肯定需要。下一步,我们将加大对学生多元评价体系的构建,以评促改、以评促进,通过评价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评价过程中,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表现,根据他的兴趣、爱好、特长,进行适时的评价,把定性和定量结合起来,不仅注重结果,还注重过程,注重过程的评价。这种多元的、多主体的评价,包括学生的自评、学生之间的互评、老师的评价、教师组成的专家小组的评审,通过建立一个评价体系,特别是教师组成的专家组,对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进行评价,你是一个特长全面的学生,给你一个评价,这对学生是一种激励,一种认同,让学生找到方向,找到信心,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有一种价值追求。我们现在打造的“一校一品一特色”,这一“品”就是指学校要有品牌、老师要有品位、学生要有品质。
总的来说,德育工作是“持久战”,是学校、社会、家庭联动的大课堂。德育教育离不开家庭中父母的言传身教、社会的正确引导以及学校的积极渗透。学校作为德育教育的主阵地,不仅要加强师德建设,身正为范,更要充分利用有效的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努力营造学校、家庭、社会共同教育的良好氛围。
用本真教育,成就学生本色人生
记者:时下,社会上对“育人”和“育才”哪个更重要争议很大。李局对这个问题怎么看?
李华荣:当下我们的教育,面临一个问题:是重育人,还是重育才?其实“人”和“才”是有严格意义的区别的。培养一个优秀的“才”,更多是发展学生的思考力、观察力、表达力、协调力、组织力等综合能力;而培养一个优秀的“人”,重点则落脚到这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育人更重要,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对一个人的成长成才更加至关重要。我们的社会之所以会发生一些道德缺失的问题,就是因为我们民族几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没有得到较好的继承和弘扬,很多优良传统在逐渐消失,再加上国外各种新的思潮进来后,乱花渐欲迷人眼,一些人就把握不住方向,导致思想混乱,价值取向出现问题。教育如果只重视培养人才,把高分数、高学历作为成才的唯一标准,忽视道德教育和心理质素的培养,必然会出现部分高智商人才做出无德行的极端行为。 所以,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要让学生从小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种价值观需要通过一定的形式,通过一定的载体让学生去认识和感知,这恰恰就是我们当下德育工作的重点。就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要重视中华传统文化体系教育,国学要进校园、进课堂。经典养人,所以要读,要吸纳我们老祖宗留下来的精髓和精华。当然,国外的东西,国外的先进文化,我们也要接收它,吸纳它,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一句话,德育工作既要回归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本原,又要与时俱进,用开放的胸怀,开放的眼光,去广泛吸纳世界先进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有益补充。
我们的教育是以学校为单位的,因此管理要封闭,但办学思想要开放,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学校有围墙,教育无边界”。
记者:您认为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需要遵循相关规律吗?
李华荣:需要。拿云岩区来说吧,我们非常重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在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方面,更加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按照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和心理特点,来开设相关的课程,让他们在人生的关键时期能得到很好的引导。所谓关键时期,就是他们身体成长的关键时期、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个性心理的分化时期。以小学阶段为例,一年级到四年级是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五年级到六年级是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初中阶段,初一年级是行为习惯的强化期,初二年级是个性心理的分化期,初三年级则是至关重要的青春期。我们要关注学生的认知和心理特点,就一定要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来适时地进行教育。这样的教育,才是有针对性的教育,才是有效果的教育。也就是说,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方面,我们要遵循规律,尊重学生的身心特点,关注学生的成长,顺应其身心的规律来开展德育教育。
记者:如何才能做到尊重学生呢?
李华荣:在这个价值多元的社会,要做到尊重学生、发展学生,就必须要回归到教育的本原,遵循教育的本真。我们提出一个倡议:用本真教育,成就学生本色人生。教育的过程是比较漫长的,不可能一蹴而就,吹糠见米,需要我们耐心等待。当下的社会环境非常复杂,价值多元,需要我们的教育更加清纯,更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能够沉下心来,追求教育的梦想,拥有教育的情怀,坚守教育的信念和理想。所以说“本真教育”其实就是要遵循事物运行的规律,遵循我们的教育规律,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尊重教育的原则,依法办教,依法执教,学生依法接受教育,家长依法维权。
记者:除了回归,我们还要“走出去”,放眼世界。
李华荣:你说得很对。我们“四化并举”中的国际化拓展,就是这个意思。目前,在条件好的学校,我们要求学校把目标定位在培养世界公民。因为未来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话语权、地位会越来越重,中华民族必然会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因此,我们要培养的学生,应该是在今后十年、二十年能够参与世界竞争的人才。我们既是中国人,也是世界的一份子,因此要具备世界公民的素养。那么,世界公民要具备哪些素养呢?诚信是必须有的,正义是必须有的,公平是必须有的,这些都是我们要教给学生的。我们还对学生开展“国际理解教育”,也就是说,别国要尊重我们的文化,我们也要尊重别国的文化,世界文化是多元的,每个文化都有她的长处,我们要尊重她。而要尊重,我们必须对它有一个认知,然后理解,最后才能做到尊重。云岩区把“培养世界公民”纳入到学生的培养目标中去,力争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既具有中国情怀、又具有世界眼光的现代中国人,向世界展示充满活力、富有热情、尊重规则、充满人文情怀的新一代中国青年。
“四化并举”助力“一校一品一特色”
记者:您好李局,请问您对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重要性是怎么看的?云岩区教育局在这方面是怎么做的?
李华荣:党的十八大报告在谈及教育工作时,明确指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按照十八大的要求,要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切实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如何,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只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贯穿道德教育的始终,融入到整个国民教育全过程,不断丰富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方式,着力建立起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监督、激励机制,持之以恒,才能推动全社会良好道德风尚的形成,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如果我们只注重知识文化方面的灌输,而忽略了道德品质方面的培育,我们培养出来的,可能会是马家爵、药家鑫这类的学生。所以,德育工作是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当然我们要做的工作还有许多,比如学生的法制教育、学生的纪律教育、学生的礼仪教育、中华传统美德的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等等,它们也是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在教育强区建设过程当中,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是至关重要的。云岩教育强区之梦是实现人的发展之梦、成人之梦、成才之梦,为幸福的人生奠基,所以我们的一切工作都围绕着人的发展、人的成长来规划、推进。
我们云岩区的教育强区建设主要是通过学校的文化建设来推进的。通过实施文化强校战略,来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和发展力,走内涵发展的道路。在“文化强校”战略的实施过程中,通过打造“一校一品一特色”,在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的个面发展。
一校一品的“品”就是品质、品牌和品位;“特”就是特色。也就是说,每个学校都要形成自身独特的人无我有,人有我特的办学特色,让学生在充满文化气息的育人环境中,实现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同时又能够张扬自己的个性,发展自己的特长,完善自身的人格,拓展自己的视野。这项工作的推进,我们的目标是明确的。云岩区的强区之梦,主要通过“四化并举”来推进,即通过学区化的改革、集团化的探索、信息化的助推、国际化的拓展,用三到五年时间,实现教育的现代化,实现义务教育优势均衡,实现一校一品一特色。
记者:“集团化”和“信息化”都容易理解,怎么理解“学区化”呢?
李华荣:在学区化改革方面,我们采取的是1+X的模式。1+X就是一所中心学校加上两至三所薄弱学校再加上一两所民办学校,以强带弱、捆绑发展。为此,我们把云岩教育划分为五大学区教育共同体,分别是“大营学区教育共同体”、“东山学区教育共同体”、“三(桥)马(王庙)学区教育共同体”、“头桥学区教育共同体”、“中心城区教育共同体”。五大学区教育共同体都有自己的学区文化,但五大学区教育共同体的学区文化都是在云岩区教育文化的基础上建构的。我们云岩区教育文化的精神是“弘毅传道、挚爱求真”,在这一精神的指导下,五大学区文化又各具特色,共同构成了独具云岩区特色的教育文化。
五大学区教育文化有孔子的明恕教育思想、有王阳明先生的良知教育思想、有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有叶澜教授的生命教育思想,有朱永新教授的幸福教育思想,它们共同构成了我们云岩区教育文化的大厦。我们五大学区教育共同体里的每一所学校,基于所在学区的教育文化,来建构自己的一校一品一特色,打造自己的校园文化。比如我们大营学区教育共同体,就大力倡导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在这一背景下,我们打造了贵阳二十三中的礼仪教育、贵阳实验二中的自主教育、贵阳十九中的智慧教育、贵阳三十中的尊重教育、野鸭中学的诗意教育、实验二小的阳光教育、茶店小学的茶文化教育、安井学校的博物教育、东山小学的臻善教育等等。学校在一校一品一特色中,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和谐发展,做足文化,让学生、老师来到学校后,真正能感受到身处这个环境中,是一种幸福。
构建三位一体的互动育人平台和网络
记者:教师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实施者,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对学校德育工作能否取得实效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在这方面,咱们云岩区有些什么举措?
李华荣:要发展学生,首先要发展教师,要发展一批好老师,首先要培养一个好校长,这是一环扣一环的。
云岩区教育局始终把师德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巩固师德建设主题教育活动成果,将师德师风建设纳入学校评估和校长考核体系,在各校园中进行教师师德师风考核,规范教师从教行为。我们每年都要组织分管德育的校长,开展德育工作论坛,将“送出去”与“请进来”结合起来,每年都要培训一大批班主任、老师,让他们深刻认识到教师的责任和使命,既要教书,更要育人,履行好自己的现职和使命。同时,我们还将每年涌现出的名班主任和优秀教育工作者、德育工作者组织起来,通过“名师带徒”的方式,让班主任带出更多年轻的班主任,让“名师”带出更多的“名师”。此外,我们通过领导和管理,以及制度和机制的建设,来对班主任的工作进行考核,在绩效工资中,拿出一定的比例作为班主任的津贴;在评优评先进的活动中,优先考虑班主任;在评选优秀教师、优秀德育工作者的时候,更加注重德育工作,真正地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来抓。 记者:这个目的还可以通过“学科渗透”来实现。
李华荣:是的。老师要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适时的教育,把德育渗透到各个学科当中去。在我们的学科教学当中,有很多德育元素,作为科任老师,在上课时,一定要挖掘教材当中、文本当中的德育元素,对学生进行适时的教育。比如,我们的一些物理和化学实验,它涉及到一些科学家,这些科学家追求真理的精神,是值得学生学习的。但如果一个老师,只把物理和化学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对知识后面蕴藏着的德育元素缺少解读和介绍,学生只学会知识和技能,而不知道科学家在科学钻研中涌现出的科学精神,我们的学生就仅仅是一个知识的接纳器,他们的科学精神是不可能得到提高的。在课堂教学中,处处都有德育元素,就看老师善不善于去发现、去挖掘、去传授。
记者:我们知道,德育工作光靠某一部门、某一人是无法做好的,它需要社会、家庭、学校共同形成教育合力,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这方面,咱们云岩区是怎么做的?
李华荣:中小学生德育工作光靠学校是不行的,必须建立一个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互动德育工作平台和网络。学校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成才是很重要的,但是,没有家庭教育的跟进,学生的成功就会受到很大的限制。一个统计显示,大学生毕业后能够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的成功者,70%都接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有时候家庭教育比学校教育还重要。
近两年来,我们对全区的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开展了家庭教育指导师和心理咨询师的培训,目前家庭教育指导师已经举办了四期培训,心理咨询师举办了三期培训,而且都是持证的。这两项加起来,目前已经培养了1200多名骨干教师,形成了骨干团队、核心团队。通过这1200多名教师,去做学生家长的工作,为家长提供一些援助,让更多的家长参与到学校的教育和管理事务当中,形成一个良好的共同育人的生态环境。
社区这一块,我们也在推进,一直在整合各种资源,以开放的眼界和胸怀,构建三位一体的互动育人平台和育人网络。比如我们二十三中就主动和社区联系,请社区参与到学校的德育工作中来;我们的实验二中、实验二小,主动和宅吉社区联系,在那一片区域形成了一个共同育人的生态环境。下一步,我们还要和省府社区、中华社区、中北社区主动联系,形成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育人环境和育人网络,这种效果是很明显的。
记者:学校开展德育工作,载体也很重要。
李华荣:你说得很对。我们的德育工作,非常注重以活动为载体,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德育是重体验的,也是重实践的,更是重感悟的,所以才更加体现出德育的针对性。所谓针对性,是指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发展特点来教育学生,从而使德育收到实效。我们云岩区开展了许多德育活动,每所学校都开展得有德育活动课程。以实验二中为例,它的德育活动很丰富,初中学段三年,确定了“因材施教,分类推进,迈好三个第一步”的目标:初一年级迈好入学的第一步,养习惯给方法;初二年级迈好青春的第一步,注重学生的心理辅导;初三年级迈好理想的第一步,积蓄所有的力量,给学生发展定位、定目标。除了实验二中,还有很多学校,小学有实验小学、实验二小、环西小学、省府路小学、云岩一小、三桥小学、东山小学、世纪园小学,中学有十九中、十七中、贵阳七中,每个学校都开展了德育活动。云岩区要高举素质教育的大旗,把学生的发展放在第一位,把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放在第一位,通过德育活动,来推进德育教育。
在云岩区,多数学校都有很多独具特色的德育体验活动。实验小学开设了很多兴趣小组,给学生提供了很多实践体验的场地,每周利用星期二下午的时间,对所有学生进行开放,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参与到这些活动中去,在老师的指导下去认知、建构自己的知识,培养自己仁爱之心、感恩之心、合作意识、自信心等。
记者:您认为学校德育工作是否需要建立相关的评价体系?
李华荣:肯定需要。下一步,我们将加大对学生多元评价体系的构建,以评促改、以评促进,通过评价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评价过程中,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表现,根据他的兴趣、爱好、特长,进行适时的评价,把定性和定量结合起来,不仅注重结果,还注重过程,注重过程的评价。这种多元的、多主体的评价,包括学生的自评、学生之间的互评、老师的评价、教师组成的专家小组的评审,通过建立一个评价体系,特别是教师组成的专家组,对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进行评价,你是一个特长全面的学生,给你一个评价,这对学生是一种激励,一种认同,让学生找到方向,找到信心,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有一种价值追求。我们现在打造的“一校一品一特色”,这一“品”就是指学校要有品牌、老师要有品位、学生要有品质。
总的来说,德育工作是“持久战”,是学校、社会、家庭联动的大课堂。德育教育离不开家庭中父母的言传身教、社会的正确引导以及学校的积极渗透。学校作为德育教育的主阵地,不仅要加强师德建设,身正为范,更要充分利用有效的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努力营造学校、家庭、社会共同教育的良好氛围。
用本真教育,成就学生本色人生
记者:时下,社会上对“育人”和“育才”哪个更重要争议很大。李局对这个问题怎么看?
李华荣:当下我们的教育,面临一个问题:是重育人,还是重育才?其实“人”和“才”是有严格意义的区别的。培养一个优秀的“才”,更多是发展学生的思考力、观察力、表达力、协调力、组织力等综合能力;而培养一个优秀的“人”,重点则落脚到这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育人更重要,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对一个人的成长成才更加至关重要。我们的社会之所以会发生一些道德缺失的问题,就是因为我们民族几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没有得到较好的继承和弘扬,很多优良传统在逐渐消失,再加上国外各种新的思潮进来后,乱花渐欲迷人眼,一些人就把握不住方向,导致思想混乱,价值取向出现问题。教育如果只重视培养人才,把高分数、高学历作为成才的唯一标准,忽视道德教育和心理质素的培养,必然会出现部分高智商人才做出无德行的极端行为。 所以,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要让学生从小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种价值观需要通过一定的形式,通过一定的载体让学生去认识和感知,这恰恰就是我们当下德育工作的重点。就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要重视中华传统文化体系教育,国学要进校园、进课堂。经典养人,所以要读,要吸纳我们老祖宗留下来的精髓和精华。当然,国外的东西,国外的先进文化,我们也要接收它,吸纳它,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一句话,德育工作既要回归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本原,又要与时俱进,用开放的胸怀,开放的眼光,去广泛吸纳世界先进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有益补充。
我们的教育是以学校为单位的,因此管理要封闭,但办学思想要开放,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学校有围墙,教育无边界”。
记者:您认为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需要遵循相关规律吗?
李华荣:需要。拿云岩区来说吧,我们非常重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在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方面,更加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按照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和心理特点,来开设相关的课程,让他们在人生的关键时期能得到很好的引导。所谓关键时期,就是他们身体成长的关键时期、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个性心理的分化时期。以小学阶段为例,一年级到四年级是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五年级到六年级是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初中阶段,初一年级是行为习惯的强化期,初二年级是个性心理的分化期,初三年级则是至关重要的青春期。我们要关注学生的认知和心理特点,就一定要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来适时地进行教育。这样的教育,才是有针对性的教育,才是有效果的教育。也就是说,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方面,我们要遵循规律,尊重学生的身心特点,关注学生的成长,顺应其身心的规律来开展德育教育。
记者:如何才能做到尊重学生呢?
李华荣:在这个价值多元的社会,要做到尊重学生、发展学生,就必须要回归到教育的本原,遵循教育的本真。我们提出一个倡议:用本真教育,成就学生本色人生。教育的过程是比较漫长的,不可能一蹴而就,吹糠见米,需要我们耐心等待。当下的社会环境非常复杂,价值多元,需要我们的教育更加清纯,更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能够沉下心来,追求教育的梦想,拥有教育的情怀,坚守教育的信念和理想。所以说“本真教育”其实就是要遵循事物运行的规律,遵循我们的教育规律,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尊重教育的原则,依法办教,依法执教,学生依法接受教育,家长依法维权。
记者:除了回归,我们还要“走出去”,放眼世界。
李华荣:你说得很对。我们“四化并举”中的国际化拓展,就是这个意思。目前,在条件好的学校,我们要求学校把目标定位在培养世界公民。因为未来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话语权、地位会越来越重,中华民族必然会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因此,我们要培养的学生,应该是在今后十年、二十年能够参与世界竞争的人才。我们既是中国人,也是世界的一份子,因此要具备世界公民的素养。那么,世界公民要具备哪些素养呢?诚信是必须有的,正义是必须有的,公平是必须有的,这些都是我们要教给学生的。我们还对学生开展“国际理解教育”,也就是说,别国要尊重我们的文化,我们也要尊重别国的文化,世界文化是多元的,每个文化都有她的长处,我们要尊重她。而要尊重,我们必须对它有一个认知,然后理解,最后才能做到尊重。云岩区把“培养世界公民”纳入到学生的培养目标中去,力争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既具有中国情怀、又具有世界眼光的现代中国人,向世界展示充满活力、富有热情、尊重规则、充满人文情怀的新一代中国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