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习资源是学生学习过程中所要利用的一切教学资料的来源。学生是学习认知活动的主体,学生的学是教学活动的关键,引导和训练学生开发、使用教学资源,是对学生个体意识、创新思维的尊重和培养。
【关键词】资源;课本;身边;网络
在学习过程中,有的资源是现成的,有的是有待开发的,但实际上,大部分学生对学习资源的利用意识不强。诗词教学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学生都会进行大量的诵读积累,可教学中很多教师和学生认为学古诗词就是背默,对其它的内容和方式没有了解,很多学生对积累的古诗词不会使用,感受不到学习的价值,所以也体会不到学习古诗词的重要性。
曾经有人抽取500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情况分析,得出结论如下:
1.学生可以掌握的资源较少。学生的教辅资料中能找到的就是对诗文的理解和翻译。学习过程中,教师往往也只是解释重点字词,了解诗词大意。甚至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字意词意。这种状况也是受资源缺乏的限制形成的。
2.答卷中学生对资源的利用意识不强。资源有的是现成的,有时又是有待开发的,积累的古诗词不能使用,也就感受不到学习的价值。有一部分学生甚至认为学古诗词就是背诵,对其他的内容和方式都没有了解,所以也体会不到学习古诗词的重要性。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诗词教学中,对教学资源的开发和使用,以期丰富课堂,提升教学质量,使学生在学习古诗词中获得多样性的知识显得尤为重要。
一、开发和使用课本资源
教学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一诗,在初步学习此诗之后,笔者给学生布置了两个任务,根据个人兴趣完成其一。一是补充关于诗人作者的资料,一是补充关于描写西湖的诗词。
学生纷纷查找起了手头上与诗词有关的资料书来,边找边摘录。
1.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2.小学生阶段描写西湖的詩词:杨万里的《晓出静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林升的《题临安邸》:“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在汇报展示环节,学生互相展示互相补充,资料丰富多彩,对当课起到了很好的开发拓展。笔者又利用教室后墙,马上办了一期“小小资源站”,把学生开发的资源张贴出来,让学生去再阅读再摘录。这样一来,学生不仅仅只是记住了作者叫苏轼,还认识到了作者的生平情况、性格特点、文化成就,受到了很好的人文思想感染;同时,接触了更多的描写西湖的优秀诗词,从不同角度加深对西湖的了解,促使对秀美山水的喜爱。这样,通过开发和使用课本资源,原本单一有限的教学资源变得丰富了,原本是读读背背的古诗教学课变得生动有趣,教师的主讲变成了学生的主动,也很好地达成了诗词量的积累。
二、开发和使用生活资源
语文来源于生活,语文教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都有语文的气息在洋溢。新的课程改革也要求语文教学与生活紧密结合,诗词教学当然也不例外正如这几年火起来的《中华诗词大会》节目主持人董卿所说:“人生自有诗意。”
1.生活中的诗词资料。阳春时节,春雨霏霏,笔者和学生对着窗外的雨,背诵起了杜甫的《春夜喜雨》。接下来,我们会即兴来一场“雨”字令的诗词比赛。在春雨丝丝飞扬的天空下,对着雨中万物,赏着雨景,赛着雨的诗,多么诗意美好。课间,我们站在走廊上、窗子前,放目细赏,一起寻找那一幅幅的“春雨润物”图和“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的画面,时不时再来一句“雨”字诗。一场不露痕迹的诗词教学资源开发在快乐中进行着,它正如春雨,在学生心中无声而润物。
早上,带着学生做早锻炼,一起绕着校园小道慢慢走到烂漫盛放的杜英花下,看着簌簌而下的一片片花瓣如玉如蝶,笔者和学生轻轻吟起了“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吟着诵着,不知是谁发起,一场小小的“花”字令诗赛就在满树的花香、满目的花影中进行。
一位学生转学的送别会上,笔者让班长带头,诵起了李白的《赠汪伦》,接着是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高适的《别董大》,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一首首平时背诵的诗,此时此刻,自然涌上学生心头,有了独特的感悟。抓住这个机会,笔者马上教他们李叔同的《送别》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一声声一遍遍,此时,没有比这些诗词更能表达他们对同学的依依难舍之情,会更深地印在他们的脑海中。
2.课外书里的诗词资源
2019年9月开始,全国所有义务教育起始阶段的语文学科将使用新版“部编版”教材。在古诗文方面,整个小学12册共选进优秀古诗文124篇,比原有人教版增加了55篇,增幅达80%。与此同时,《新课程标准》对古诗词的教学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这个数量在课内是完成不了的,必须让学生有计划地在课外进行补充。
为此,笔者注重学生的课内精读,课外迁移,引导他们利用身边的书店、图书馆这些便捷的阅读环境,有指导地进行大量的阅读、摘录,培养他们养成积累的好习惯。对课文外的开发和使用,不仅增加了课堂教学容量,而且利于学生领悟诗词的情感,还提高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三、开发和使用网络资源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总目标中指出:“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能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在诗教中,利用当下发达的网络环境,笔者引导学生开发和使用诗词资源,促进自主探究、自主学习,达成了教学结果的创新化。
1.开发使用网络上的教学资源,让诗词教学变得生动、快捷
在学习古诗文的课前,笔者会向学生提出预习的要求,引导他们登陆网站,查找、搜索有关诗文信息,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记录,在课内交流。学生通过连接“诗词学习网”,大量接触到从古到今不同朝代、不同作者、不同题材的诗词;视、听、感多种感官被调动参与学习,在愉悦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这是传统教科书所无法替代的。
“古诗学习网”上拥有包含诗词作者、译文、赏析、鉴赏、名句、朗读、视频、理论、研究文献等诗词学习资料,让学生从课本上的一棵树走进了一片林,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也让网络资源更好地为学习服务。
2.开发和使用网络上的听书软件,使诗教学有声有色
利用智能手机或电脑,通过“天天听书”“喜马拉雅”听书软件,走进“诗词”天地中,唐诗三百首、古诗词讲解、每日读诗、诗词诵读、小学生必背75首古诗、婷婷唱古诗……学生在一个视听学诗的新天地,听到了课本上没有的诗人故事、诗词趣闻、诗词诵读,积累了大量的诗词课外知识,成为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
3.开发和使用网络上的诗歌吧,使诗词教学共享共勉
通过“网络诗歌吧”,学生可以发表对诗词的见解,可以展示自己诗词作品,可以与在线的诗友相互交流相互勉励,很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信心,成为诗词教学的又一个神助。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关键词】资源;课本;身边;网络
在学习过程中,有的资源是现成的,有的是有待开发的,但实际上,大部分学生对学习资源的利用意识不强。诗词教学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学生都会进行大量的诵读积累,可教学中很多教师和学生认为学古诗词就是背默,对其它的内容和方式没有了解,很多学生对积累的古诗词不会使用,感受不到学习的价值,所以也体会不到学习古诗词的重要性。
曾经有人抽取500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情况分析,得出结论如下:
1.学生可以掌握的资源较少。学生的教辅资料中能找到的就是对诗文的理解和翻译。学习过程中,教师往往也只是解释重点字词,了解诗词大意。甚至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字意词意。这种状况也是受资源缺乏的限制形成的。
2.答卷中学生对资源的利用意识不强。资源有的是现成的,有时又是有待开发的,积累的古诗词不能使用,也就感受不到学习的价值。有一部分学生甚至认为学古诗词就是背诵,对其他的内容和方式都没有了解,所以也体会不到学习古诗词的重要性。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诗词教学中,对教学资源的开发和使用,以期丰富课堂,提升教学质量,使学生在学习古诗词中获得多样性的知识显得尤为重要。
一、开发和使用课本资源
教学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一诗,在初步学习此诗之后,笔者给学生布置了两个任务,根据个人兴趣完成其一。一是补充关于诗人作者的资料,一是补充关于描写西湖的诗词。
学生纷纷查找起了手头上与诗词有关的资料书来,边找边摘录。
1.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2.小学生阶段描写西湖的詩词:杨万里的《晓出静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林升的《题临安邸》:“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在汇报展示环节,学生互相展示互相补充,资料丰富多彩,对当课起到了很好的开发拓展。笔者又利用教室后墙,马上办了一期“小小资源站”,把学生开发的资源张贴出来,让学生去再阅读再摘录。这样一来,学生不仅仅只是记住了作者叫苏轼,还认识到了作者的生平情况、性格特点、文化成就,受到了很好的人文思想感染;同时,接触了更多的描写西湖的优秀诗词,从不同角度加深对西湖的了解,促使对秀美山水的喜爱。这样,通过开发和使用课本资源,原本单一有限的教学资源变得丰富了,原本是读读背背的古诗教学课变得生动有趣,教师的主讲变成了学生的主动,也很好地达成了诗词量的积累。
二、开发和使用生活资源
语文来源于生活,语文教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都有语文的气息在洋溢。新的课程改革也要求语文教学与生活紧密结合,诗词教学当然也不例外正如这几年火起来的《中华诗词大会》节目主持人董卿所说:“人生自有诗意。”
1.生活中的诗词资料。阳春时节,春雨霏霏,笔者和学生对着窗外的雨,背诵起了杜甫的《春夜喜雨》。接下来,我们会即兴来一场“雨”字令的诗词比赛。在春雨丝丝飞扬的天空下,对着雨中万物,赏着雨景,赛着雨的诗,多么诗意美好。课间,我们站在走廊上、窗子前,放目细赏,一起寻找那一幅幅的“春雨润物”图和“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的画面,时不时再来一句“雨”字诗。一场不露痕迹的诗词教学资源开发在快乐中进行着,它正如春雨,在学生心中无声而润物。
早上,带着学生做早锻炼,一起绕着校园小道慢慢走到烂漫盛放的杜英花下,看着簌簌而下的一片片花瓣如玉如蝶,笔者和学生轻轻吟起了“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吟着诵着,不知是谁发起,一场小小的“花”字令诗赛就在满树的花香、满目的花影中进行。
一位学生转学的送别会上,笔者让班长带头,诵起了李白的《赠汪伦》,接着是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高适的《别董大》,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一首首平时背诵的诗,此时此刻,自然涌上学生心头,有了独特的感悟。抓住这个机会,笔者马上教他们李叔同的《送别》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一声声一遍遍,此时,没有比这些诗词更能表达他们对同学的依依难舍之情,会更深地印在他们的脑海中。
2.课外书里的诗词资源
2019年9月开始,全国所有义务教育起始阶段的语文学科将使用新版“部编版”教材。在古诗文方面,整个小学12册共选进优秀古诗文124篇,比原有人教版增加了55篇,增幅达80%。与此同时,《新课程标准》对古诗词的教学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这个数量在课内是完成不了的,必须让学生有计划地在课外进行补充。
为此,笔者注重学生的课内精读,课外迁移,引导他们利用身边的书店、图书馆这些便捷的阅读环境,有指导地进行大量的阅读、摘录,培养他们养成积累的好习惯。对课文外的开发和使用,不仅增加了课堂教学容量,而且利于学生领悟诗词的情感,还提高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三、开发和使用网络资源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总目标中指出:“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能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在诗教中,利用当下发达的网络环境,笔者引导学生开发和使用诗词资源,促进自主探究、自主学习,达成了教学结果的创新化。
1.开发使用网络上的教学资源,让诗词教学变得生动、快捷
在学习古诗文的课前,笔者会向学生提出预习的要求,引导他们登陆网站,查找、搜索有关诗文信息,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记录,在课内交流。学生通过连接“诗词学习网”,大量接触到从古到今不同朝代、不同作者、不同题材的诗词;视、听、感多种感官被调动参与学习,在愉悦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这是传统教科书所无法替代的。
“古诗学习网”上拥有包含诗词作者、译文、赏析、鉴赏、名句、朗读、视频、理论、研究文献等诗词学习资料,让学生从课本上的一棵树走进了一片林,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也让网络资源更好地为学习服务。
2.开发和使用网络上的听书软件,使诗教学有声有色
利用智能手机或电脑,通过“天天听书”“喜马拉雅”听书软件,走进“诗词”天地中,唐诗三百首、古诗词讲解、每日读诗、诗词诵读、小学生必背75首古诗、婷婷唱古诗……学生在一个视听学诗的新天地,听到了课本上没有的诗人故事、诗词趣闻、诗词诵读,积累了大量的诗词课外知识,成为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
3.开发和使用网络上的诗歌吧,使诗词教学共享共勉
通过“网络诗歌吧”,学生可以发表对诗词的见解,可以展示自己诗词作品,可以与在线的诗友相互交流相互勉励,很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信心,成为诗词教学的又一个神助。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