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化产业作为现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渐成为国家综合国力的典型代表。新时期,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对于提升国家的国际竞争力意义重大。甘肃尽管地处欠发达地区,但是其文化资源非常丰富,文化产业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怎样更好更快地发展甘肃文化产业成为相关研究者面临的紧迫而重大的课题。本研究在阐述了甘肃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探索了更好发展甘肃文化产业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甘肃 民族地区 文化产业 现状与对策
甘肃省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多民族省份,共有55个民族,少数民族总人口数近220万,占全省总人数的9.38%,其中世居的少数民族有回族、藏族、东乡族、土族、裕固族、保安族、蒙古族、萨拉族、哈萨克族、满族等16个少数民族,其中东乡族、裕固族、保安族是甘肃省所特有的少数民族。尽管甘肃省地处欠发达地区,但是其民族文化资源却非常丰富,文化产业具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与潜力,加上政府相关部门非常重视文化传统,及时制定并调整文化产业战略,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文化产业,最大程度地提升区域文化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为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一、文化产业的内涵
文化产业,这一术语产生于二十世纪初。它的英语名称为Culture Industry,可以译为文化工业,也可以译为文化产业。文化产业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和特殊的经济形态,影响了人民对文化产业的本质把握,不同国家从不同角度看文化产业有不同的理解。但文化产品的精神性、娱乐性等基本特征不变,因此,文化产业是具有精神性娱乐性的文化产品的生产、流通、消费活动。根据定义,我国文化产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以文化为核心内容,为直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而进行的创作、制造、传播、展示等文化产品的生产活动。二是为实现文化产品生产所必需的辅助生产活动。三是作为文化产品实物载体或制作(使用、传播、展示)工具的文化用品的生产活动。四是为实现文化产品生产所需专用设备的生产活动。
二、甘肃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1.甘肃省传统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因丝绸之路驰名中外的甘肃省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長期以来作为多个民族大融合的荧屏,聚集着中原文化、多个少数民族文化及西方部分文化。不同的民族因其历史、地理及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具备独具特色的文化艺术,成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1民族地区歌舞类文化产业。甘肃作为多民族的集聚地,具有多个民族文化艺术表演团及表演场所,随着民族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民族民俗文化带动下发展起来的旅游业,以民族文化艺术表演团与表演场所为依托而逐渐发展起来的甘肃民族地区歌舞类文化产业初见规模,并对以甘肃民族歌舞类演艺类为主的民族文化产业进行不断深入挖掘,在传承和保护了甘肃地区民族文化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甘肃民族地区旅游业等民族文化相关产业的发展。闻名于大西北的民族名曲“花儿”在演唱时通常采用民族方言,民族文化韵味浓厚,曲调具备浓厚的抒情性,主要分为“河州花儿”与“莲花花儿”两种,而起源于甘肃临夏的“河州花儿”现已经成为临夏民族文化的一个品牌,地方相关的文化工作者不仅陆续发行出版了“花儿”系列书籍,还发行了“花儿”相关的音像制品,不仅繁荣了民族地区文化产业,也使“花儿”得到了保护与传承。尽管如此,但是其在全国的知名度和吸引力还远不如广西文化品牌“刘三姐”,如何打造“花儿”精品品牌,有待甘肃文化产业相关工作者的进一步努力。
1.2甘肃民族地区媒体传播类文化产业。至今为止,甘肃民族地区文化期刊主要有“甘肃民族研究”一种,报纸主要有“临夏日报”、“甘南日报”、“合作日报”三种,现已形成了以报刊、杂志及人民广播电台及电视台为主的民族文化传播体系。尽管是少数民族文字类的报刊,在内容上也是以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及社会发展、民族团结为主,在传播上以主流的社会价值为主,缺少对民族地区文化传播的载体,依托这些媒体传播而形成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至今还未形成。
2.甘肃省新兴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现状。近些年,甘肃民族地区在保持传统民族文化发展态势的同时,逐渐发展起了以网络文化、动漫影视类制作及摄影服务等新兴的民族文化产业,比如甘肃临夏发展起来的临夏旅游网、临夏花儿网等经营性质的网络文化服务企业,并且从事动漫设计与摄影服务类的公司企业也不断增多。对于影视制作,由于其本身的高风险、高投入性,导致其发展相对缓慢。
3.甘肃省特色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3.1以民俗文化为依托的旅游产业。甘肃少数民族种类较多,民族区域相对广阔,民族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其特有具有民族特色的各类景观及历史遗址等都对外界的游客具有较大的吸引力,特别是甘肃省特有的少数民族文化:东乡族、裕固族、保安族文化资源。以甘肃民族宗教节日、民族歌会、民族舞蹈等为依托形成的大型文化活动及人文景观、加上甘肃民族地区百余所佛教寺庙,有效带动了甘肃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新阶段甘肃民族地区文化旅游产业的规模与收入都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
3.2特需用品、生产加工相关产业。由于其特殊的发展历史及生活习惯,每一个少数民族都有其特殊的食品与用品,而这也代表着甘肃地区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少数民族特需品不仅仅是民族文化的载体,也逐渐成为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甘肃省清真食品产业链发展相对较好,食品种类相对丰富、产业体系初步形成,产业规模与效益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甘肃省作为中国穆斯林的主要聚集地,具有充足的发展清真食品产业的条件,但是目前清真食品在出口贸易额上仍旧较低,还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与潜力。
三、发展甘肃民族地区文化产业的相关对策
1.打造特色文化产业群。按照区域相近、产业关联的原则,培育一批特色文化产业群,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聚化、专业化水平。将文化产业群建设纳入城市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建设、村容改造,建设有历史记忆、地域特点的特色文化城镇和乡村,延续历史文脉,承载文化记忆。将文化产业群建设与城乡景观风貌、功能提升紧密结合,打造有人文特色的人居环境,扩大文化消费空间,提升人居环境的文化内涵,培育良好的文化消费习惯。利用民间民俗工艺品制作传统、特色文化城镇街区乡村和文化遗产(遗迹)等资源,重点打造民间民俗工艺品产业群、特色文化旅游产业群。加快发展具有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的文化旅游业、民族演艺娱乐业。
2.深入挖掘文化内涵,打造文化品牌。在发展民族地区文化产业的过程中,要十分重视文化产品品牌的打造,致力于发展精品文化特色产业,以世界级高要求,从立足省内到打入省外再到走向全国、走向世界为目标,对民族地区文化产品进行精心包装、突出特色、宣传品牌、加深内涵等,建立知名度较高的属于本民族地区的特色文化产业品牌,将民族地区的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价值优势,最终实现文化资源与经济资源的有效融合。
3.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围绕文化产业发展的目标和任务,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和完善产业扶持政策,建立健全文化法制体系,形成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合力。
参考文献:
[1]张利洁.对甘肃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开发问题的思考[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40(3):106-109.
[2]高宇.甘肃省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兰州大学, 2013.
作者简介:王顺(1977—)女,甘肃兰州人。管理学硕士,中共甘肃省委党校讲师。研究方向:企业管理。
※基金项目:本文系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甘肃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研究”(14YB117)的阶段性成果.
关键词:甘肃 民族地区 文化产业 现状与对策
甘肃省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多民族省份,共有55个民族,少数民族总人口数近220万,占全省总人数的9.38%,其中世居的少数民族有回族、藏族、东乡族、土族、裕固族、保安族、蒙古族、萨拉族、哈萨克族、满族等16个少数民族,其中东乡族、裕固族、保安族是甘肃省所特有的少数民族。尽管甘肃省地处欠发达地区,但是其民族文化资源却非常丰富,文化产业具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与潜力,加上政府相关部门非常重视文化传统,及时制定并调整文化产业战略,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文化产业,最大程度地提升区域文化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为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一、文化产业的内涵
文化产业,这一术语产生于二十世纪初。它的英语名称为Culture Industry,可以译为文化工业,也可以译为文化产业。文化产业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和特殊的经济形态,影响了人民对文化产业的本质把握,不同国家从不同角度看文化产业有不同的理解。但文化产品的精神性、娱乐性等基本特征不变,因此,文化产业是具有精神性娱乐性的文化产品的生产、流通、消费活动。根据定义,我国文化产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以文化为核心内容,为直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而进行的创作、制造、传播、展示等文化产品的生产活动。二是为实现文化产品生产所必需的辅助生产活动。三是作为文化产品实物载体或制作(使用、传播、展示)工具的文化用品的生产活动。四是为实现文化产品生产所需专用设备的生产活动。
二、甘肃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1.甘肃省传统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因丝绸之路驰名中外的甘肃省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長期以来作为多个民族大融合的荧屏,聚集着中原文化、多个少数民族文化及西方部分文化。不同的民族因其历史、地理及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具备独具特色的文化艺术,成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1民族地区歌舞类文化产业。甘肃作为多民族的集聚地,具有多个民族文化艺术表演团及表演场所,随着民族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民族民俗文化带动下发展起来的旅游业,以民族文化艺术表演团与表演场所为依托而逐渐发展起来的甘肃民族地区歌舞类文化产业初见规模,并对以甘肃民族歌舞类演艺类为主的民族文化产业进行不断深入挖掘,在传承和保护了甘肃地区民族文化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甘肃民族地区旅游业等民族文化相关产业的发展。闻名于大西北的民族名曲“花儿”在演唱时通常采用民族方言,民族文化韵味浓厚,曲调具备浓厚的抒情性,主要分为“河州花儿”与“莲花花儿”两种,而起源于甘肃临夏的“河州花儿”现已经成为临夏民族文化的一个品牌,地方相关的文化工作者不仅陆续发行出版了“花儿”系列书籍,还发行了“花儿”相关的音像制品,不仅繁荣了民族地区文化产业,也使“花儿”得到了保护与传承。尽管如此,但是其在全国的知名度和吸引力还远不如广西文化品牌“刘三姐”,如何打造“花儿”精品品牌,有待甘肃文化产业相关工作者的进一步努力。
1.2甘肃民族地区媒体传播类文化产业。至今为止,甘肃民族地区文化期刊主要有“甘肃民族研究”一种,报纸主要有“临夏日报”、“甘南日报”、“合作日报”三种,现已形成了以报刊、杂志及人民广播电台及电视台为主的民族文化传播体系。尽管是少数民族文字类的报刊,在内容上也是以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及社会发展、民族团结为主,在传播上以主流的社会价值为主,缺少对民族地区文化传播的载体,依托这些媒体传播而形成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至今还未形成。
2.甘肃省新兴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现状。近些年,甘肃民族地区在保持传统民族文化发展态势的同时,逐渐发展起了以网络文化、动漫影视类制作及摄影服务等新兴的民族文化产业,比如甘肃临夏发展起来的临夏旅游网、临夏花儿网等经营性质的网络文化服务企业,并且从事动漫设计与摄影服务类的公司企业也不断增多。对于影视制作,由于其本身的高风险、高投入性,导致其发展相对缓慢。
3.甘肃省特色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3.1以民俗文化为依托的旅游产业。甘肃少数民族种类较多,民族区域相对广阔,民族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其特有具有民族特色的各类景观及历史遗址等都对外界的游客具有较大的吸引力,特别是甘肃省特有的少数民族文化:东乡族、裕固族、保安族文化资源。以甘肃民族宗教节日、民族歌会、民族舞蹈等为依托形成的大型文化活动及人文景观、加上甘肃民族地区百余所佛教寺庙,有效带动了甘肃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新阶段甘肃民族地区文化旅游产业的规模与收入都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
3.2特需用品、生产加工相关产业。由于其特殊的发展历史及生活习惯,每一个少数民族都有其特殊的食品与用品,而这也代表着甘肃地区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少数民族特需品不仅仅是民族文化的载体,也逐渐成为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甘肃省清真食品产业链发展相对较好,食品种类相对丰富、产业体系初步形成,产业规模与效益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甘肃省作为中国穆斯林的主要聚集地,具有充足的发展清真食品产业的条件,但是目前清真食品在出口贸易额上仍旧较低,还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与潜力。
三、发展甘肃民族地区文化产业的相关对策
1.打造特色文化产业群。按照区域相近、产业关联的原则,培育一批特色文化产业群,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聚化、专业化水平。将文化产业群建设纳入城市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建设、村容改造,建设有历史记忆、地域特点的特色文化城镇和乡村,延续历史文脉,承载文化记忆。将文化产业群建设与城乡景观风貌、功能提升紧密结合,打造有人文特色的人居环境,扩大文化消费空间,提升人居环境的文化内涵,培育良好的文化消费习惯。利用民间民俗工艺品制作传统、特色文化城镇街区乡村和文化遗产(遗迹)等资源,重点打造民间民俗工艺品产业群、特色文化旅游产业群。加快发展具有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的文化旅游业、民族演艺娱乐业。
2.深入挖掘文化内涵,打造文化品牌。在发展民族地区文化产业的过程中,要十分重视文化产品品牌的打造,致力于发展精品文化特色产业,以世界级高要求,从立足省内到打入省外再到走向全国、走向世界为目标,对民族地区文化产品进行精心包装、突出特色、宣传品牌、加深内涵等,建立知名度较高的属于本民族地区的特色文化产业品牌,将民族地区的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价值优势,最终实现文化资源与经济资源的有效融合。
3.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围绕文化产业发展的目标和任务,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和完善产业扶持政策,建立健全文化法制体系,形成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合力。
参考文献:
[1]张利洁.对甘肃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开发问题的思考[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40(3):106-109.
[2]高宇.甘肃省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兰州大学, 2013.
作者简介:王顺(1977—)女,甘肃兰州人。管理学硕士,中共甘肃省委党校讲师。研究方向:企业管理。
※基金项目:本文系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甘肃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研究”(14YB117)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