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熱爱是最好的老师。从徕卡M8到海鸥4B再到哈苏,他走上摄影爱好者之路
宋举浦走上摄影之路,并非偶然。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当照相机还是稀罕之物时,父亲单位有一台徕卡M3相机。他一接触这个玩艺儿,就爱不释手,向父亲的战友、同事们请教,问这问那,有时还拿这台机子小试一番,使他知道了光圈、快门、顺光、逆光等一些摄影常识。1970年,他入伍来到工程兵某部。当政治机关得知这批新兵中有一个会照相的战士,如获至宝,把他放到团政治处当了一名报道员,还专门给他装备了一架双镜头海鸥4B照相机。有了这架机器,对他来说,真是如鱼得水,极大地鼓舞了他的学习热情。他把微薄的津贴费全部用在购买摄影书籍上,开始琢磨影像的色彩、光线、视角、清晰度等。一有机会他就深入连队、哨卡、坑道中去拍摄采访,同时他还利用部队闲置的一个库房建了一个简易暗房,自己照,自己冲洗,还加印一些正片制成幻灯片,配合团里的各项宣传教育工作。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几个月的拍摄,他照出了一些官兵训练、学习生活气息浓厚的作品,政治处看到他那份吃苦劲,觉得这些照片还很有点意思,就专门为他举办了首次反映官兵训练生活的摄影图片展。展出后,在官兵中引起了一定反响。作为一名入伍时间不长的新兵,受到这种待遇和这种荣誉,他心里美滋滋的,更加坚定了他要在摄影上有所作为的信念。1974年,他因各项工作成绩突出,直接提干为团里的新闻干事。一名士兵,在短短几年时间,就提了干,在人生之路上是一个重大转折,而且,还能干上自己所喜欢的工作,就更是一件十分幸运的事情。在那个年代,手表几乎是一种身份的象征,士兵是没有佩戴手表的经济实力和资格的。不少人提干后的第一件事就是买块手表戴上。他第一次拿到工资,到底是买块手表,还有买架相机呢?经过一番思想斗争,他终于决定买一架海鸥203,从此有了一台属于自己的相机。他所在的部队驻地高度分散,且多在条件艰苦的山区。他走到哪里就拍到哪里,战士训练、施工的现场、火热的军营等都成了他的拍摄对象。
神枪手是靠“练”出来的,摄影师是靠“走”出来的;军旅摄影家必须置身于军营,始终把镜头对准军营、对准士兵
宋举浦出身于军人之家,自己是一个有30余年军龄的工程兵,对摄影的理解自然而然充满了“军味”。他说神枪手是靠练出来的,光练习瞄准,不进行实弹地拍出巨幅作品《长城长》。这幅作品场面壮观,大气磅礴,画面层次分明,结构严谨,浑然一体;蓝天如海,深邃高远;白云如絮,或明或暗,虚幻无比;城墙巍峨挺拔,宛如巨龙蜿蜒崇山之间;暗处的群山,苍松挺立.岩石如磐。作品在国内许多摄影作品展中展出后,广受好评,最近又被中国艺术摄影学会选中,赴美参展。
在几十年的摄影实践中,他不光是注重技术上的突破,更注重追求独特的摄影风格。他说,摄影艺术创作需要独辟蹊径,但又不能一味地追求独辟蹊径。当长期的实践积累达到一定的高度,自然就会在艺术上升华。这一点,宋举浦感触颇深。以前,宋举浦在摄影上重留影,现在他更讲究影和景的和谐统一,以前,他喜欢用广角,生怕漏一点儿景,现在更讲究围绕要表达的中心进行科学取舍,根据需要选用合适的镜头,以前,他只照顺光,现在更讲究用捕捉特殊光线来表达某种特殊效果;以前,他重视的是景色、人物和光线,现在更讲究用色温控制作品成色;以前,他喜欢有计划地在预定时间,地点拍摄预定景物,从容地运用摄影器材,尽情地施展各种创作手法,现在更注意抓住瞬间出现且稍纵即逝的场景画面。他认为,好的作品在于发现,有浓厚的艺术修养才能发现生活中的美,发现平凡之中蕴涵的不平凡。
大象无形,艺无止境。大凡成功者,必终身求之而不懈,唯有这样,才能立于艺术之巅
近年来,宋举浦有不少作品见诸于众多刊物,有的被专业机构收录,有的获得全国大奖,有的被选送到国外参展。
2002年10月,作品《居庸关云台》获中国首届“老相机比赛三等奖”。
2003年6月,作品《长白山之冬》获第二届“福在中国”全国摄影艺术大赛“壮美山河”篇铜奖;作品《长城长》获“中国当代风光摄影艺术精品”银牌奖。同年8月,他获得“中国优秀摄影家”称号。在“新中国从这里走来”全国摄影作品大奖赛中一举获得八个奖项,作品《渡江战役前委作战室内景》获铜奖,《渡江战役前委旧址》等四幅作品获优秀奖,《新四军军部大会堂旧址前石鼓》等三幅作品获入选奖。同年9月,作品《玉泉山》被收入《中华书画宝典》。同年10月,作品《山西恒山悬空寺》被大型画册《中国》收入,作为国家领导人赠送给国外友人的珍贵礼品。
2004年1月,《流光溢彩》、《群山滴翠》、《仿古建筑》、《森林水墨画》、《山中石》、《七彩树》、《三叠瀑》等12幅作品入选《中国当代摄影家作品鉴赏》第一集,《流光溢彩》获得唯一的金奖。
当一个人把一种精神和追求融入到生命并不懈为之奋斗的时候,就一定能有一番大成就。宋举浦就是如此。30多年来,他从一名普通战士成长为一个将军,从一名业余摄影爱好者到一名艺术摄影家。在这些个过程中,他穿过茫茫的大漠戈壁,走过浩渺的深山绿水,踏过漫漫的边防,上过遥遥的哨所,从山之巅到河之源,用智慧和汗水,把一种感性的光片转化成理性的思想,把一种追求变成为艺术。一路上他始终用一种先进的文化思想向军营,向士兵,向社会传播着对祖国的深情、对军队的热爱。
如今,宋举浦虽然已是在摄影界享有盛名的优秀摄影艺术家,也是我军为数不多的将军摄影家之一,但他仍没有懈怠,在繁重的工作之余,依然孜孜以求,对艺术进行不懈的探索和追求。但愿他在艺术的高峰上更上一层楼。
宋举浦走上摄影之路,并非偶然。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当照相机还是稀罕之物时,父亲单位有一台徕卡M3相机。他一接触这个玩艺儿,就爱不释手,向父亲的战友、同事们请教,问这问那,有时还拿这台机子小试一番,使他知道了光圈、快门、顺光、逆光等一些摄影常识。1970年,他入伍来到工程兵某部。当政治机关得知这批新兵中有一个会照相的战士,如获至宝,把他放到团政治处当了一名报道员,还专门给他装备了一架双镜头海鸥4B照相机。有了这架机器,对他来说,真是如鱼得水,极大地鼓舞了他的学习热情。他把微薄的津贴费全部用在购买摄影书籍上,开始琢磨影像的色彩、光线、视角、清晰度等。一有机会他就深入连队、哨卡、坑道中去拍摄采访,同时他还利用部队闲置的一个库房建了一个简易暗房,自己照,自己冲洗,还加印一些正片制成幻灯片,配合团里的各项宣传教育工作。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几个月的拍摄,他照出了一些官兵训练、学习生活气息浓厚的作品,政治处看到他那份吃苦劲,觉得这些照片还很有点意思,就专门为他举办了首次反映官兵训练生活的摄影图片展。展出后,在官兵中引起了一定反响。作为一名入伍时间不长的新兵,受到这种待遇和这种荣誉,他心里美滋滋的,更加坚定了他要在摄影上有所作为的信念。1974年,他因各项工作成绩突出,直接提干为团里的新闻干事。一名士兵,在短短几年时间,就提了干,在人生之路上是一个重大转折,而且,还能干上自己所喜欢的工作,就更是一件十分幸运的事情。在那个年代,手表几乎是一种身份的象征,士兵是没有佩戴手表的经济实力和资格的。不少人提干后的第一件事就是买块手表戴上。他第一次拿到工资,到底是买块手表,还有买架相机呢?经过一番思想斗争,他终于决定买一架海鸥203,从此有了一台属于自己的相机。他所在的部队驻地高度分散,且多在条件艰苦的山区。他走到哪里就拍到哪里,战士训练、施工的现场、火热的军营等都成了他的拍摄对象。
神枪手是靠“练”出来的,摄影师是靠“走”出来的;军旅摄影家必须置身于军营,始终把镜头对准军营、对准士兵
宋举浦出身于军人之家,自己是一个有30余年军龄的工程兵,对摄影的理解自然而然充满了“军味”。他说神枪手是靠练出来的,光练习瞄准,不进行实弹地拍出巨幅作品《长城长》。这幅作品场面壮观,大气磅礴,画面层次分明,结构严谨,浑然一体;蓝天如海,深邃高远;白云如絮,或明或暗,虚幻无比;城墙巍峨挺拔,宛如巨龙蜿蜒崇山之间;暗处的群山,苍松挺立.岩石如磐。作品在国内许多摄影作品展中展出后,广受好评,最近又被中国艺术摄影学会选中,赴美参展。
在几十年的摄影实践中,他不光是注重技术上的突破,更注重追求独特的摄影风格。他说,摄影艺术创作需要独辟蹊径,但又不能一味地追求独辟蹊径。当长期的实践积累达到一定的高度,自然就会在艺术上升华。这一点,宋举浦感触颇深。以前,宋举浦在摄影上重留影,现在他更讲究影和景的和谐统一,以前,他喜欢用广角,生怕漏一点儿景,现在更讲究围绕要表达的中心进行科学取舍,根据需要选用合适的镜头,以前,他只照顺光,现在更讲究用捕捉特殊光线来表达某种特殊效果;以前,他重视的是景色、人物和光线,现在更讲究用色温控制作品成色;以前,他喜欢有计划地在预定时间,地点拍摄预定景物,从容地运用摄影器材,尽情地施展各种创作手法,现在更注意抓住瞬间出现且稍纵即逝的场景画面。他认为,好的作品在于发现,有浓厚的艺术修养才能发现生活中的美,发现平凡之中蕴涵的不平凡。
大象无形,艺无止境。大凡成功者,必终身求之而不懈,唯有这样,才能立于艺术之巅
近年来,宋举浦有不少作品见诸于众多刊物,有的被专业机构收录,有的获得全国大奖,有的被选送到国外参展。
2002年10月,作品《居庸关云台》获中国首届“老相机比赛三等奖”。
2003年6月,作品《长白山之冬》获第二届“福在中国”全国摄影艺术大赛“壮美山河”篇铜奖;作品《长城长》获“中国当代风光摄影艺术精品”银牌奖。同年8月,他获得“中国优秀摄影家”称号。在“新中国从这里走来”全国摄影作品大奖赛中一举获得八个奖项,作品《渡江战役前委作战室内景》获铜奖,《渡江战役前委旧址》等四幅作品获优秀奖,《新四军军部大会堂旧址前石鼓》等三幅作品获入选奖。同年9月,作品《玉泉山》被收入《中华书画宝典》。同年10月,作品《山西恒山悬空寺》被大型画册《中国》收入,作为国家领导人赠送给国外友人的珍贵礼品。
2004年1月,《流光溢彩》、《群山滴翠》、《仿古建筑》、《森林水墨画》、《山中石》、《七彩树》、《三叠瀑》等12幅作品入选《中国当代摄影家作品鉴赏》第一集,《流光溢彩》获得唯一的金奖。
当一个人把一种精神和追求融入到生命并不懈为之奋斗的时候,就一定能有一番大成就。宋举浦就是如此。30多年来,他从一名普通战士成长为一个将军,从一名业余摄影爱好者到一名艺术摄影家。在这些个过程中,他穿过茫茫的大漠戈壁,走过浩渺的深山绿水,踏过漫漫的边防,上过遥遥的哨所,从山之巅到河之源,用智慧和汗水,把一种感性的光片转化成理性的思想,把一种追求变成为艺术。一路上他始终用一种先进的文化思想向军营,向士兵,向社会传播着对祖国的深情、对军队的热爱。
如今,宋举浦虽然已是在摄影界享有盛名的优秀摄影艺术家,也是我军为数不多的将军摄影家之一,但他仍没有懈怠,在繁重的工作之余,依然孜孜以求,对艺术进行不懈的探索和追求。但愿他在艺术的高峰上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