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层建设一向被称为“基石工程”,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可见基层建设之重要。作为直接与职工打交道的基层班子,既是一个企业精神的贯彻者,又是具体、琐碎管理工作的从事者。企业的各种工作方案,需要得到基层班子的严格执行和组织实施。基层班子人员直接与职工打交道,在工作过程中的弱点、缺点很容易呈现在职工面前,职工更是通过基层班子人员来看公司,了解公司的方针政策,理解和评价公司。因此,基层班子成员行动的好坏、能力的高低、自我约束的紧松都直接影响着公司的整体形象。其作用发挥的好,就是企业联系职工的一座桥梁;如果基层班子的执行力很弱,与公司决策的方案无法相适应、无法匹配,甚至不一致,那么各项工作就无法顺利推进,这一层级就会成为横在企业与职工之间的一堵墙。
要做教育家,重在引导帮助
要坚持“服务”这个宗旨。在日常管理中,有时职工中出现的问题是无意识、无知甚至盲目的。这个时候,不能不切实际地要求职工考虑问题都能从大局出发、做事为集体着想。要时刻想到,职工就是把“不断提高自己和家人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作为工作的真实原因和根本动力。要针对这一诉求,多考虑、多谋划,积极服务,紧紧围绕实际工作开展好教育和帮助,培养职工合作成长的意识,将职工这一朴素愿望引导到正确地做事、做正确的事上来,引导到促进企业发展上来。
要多角度考虑问题。人是矛盾体,不能简单地用逻辑推断,做工作的时候,要结合每个人的生活背景、成长经历、家庭氛围、性格特征,对于同一个问题,对待不同的职工要采取不同的解决方式,只要适合职工的思想特點,能够被职工接受就是正确的方法。工作中可以通过采取强制、提醒、鼓励、授权等不同的导向方式来处理矛盾、协调问题、完成任务。对于一些问题适合严处,但对于群体性和倾向性的问题,则不能简单处理,否则容易使职工产生抵触情绪,影响基层建设。要注重解决问题的过程,使职工们认识到工作中没有绝对的公平,只有相对的公平与不公平。要让大家感觉到过程的公平,尽管有些时候结果不能尽如人意,但只要在过程中做到尊重职工,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赢得职工的理解和支持。
要强化过程沟通交流。认真的倾听与沟通是做好基层工作的重要一环。倾听不单是要听表面的词更要留意背后的意义,留心对方价值观,才能做到有针对性有效果地进行教育。基层班子成员要真正做到心系群众,就要像家长教孩子、老师教学生一样,耐心而无私地教育职工。帮助职工正确认识和分析面临的现状,摆正位置,提高技能,用分阶段制定目标的方式感染教育人。这就要求基层班子成员要自觉加强学习和实践锻炼,通过解决问题积累经验,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储备教育的资本,提升育人的技能。在加强自身学习的同时,还要带动周围的职工共同学习,通过提升整体素质,增强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能力。尤其要加强对班组长的引导和教育,赢得他们的理解和支持,通过充分发挥班组长的作用,将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要做思想家,重在启发督促
自觉的效率是从人的素质中产生出来的。这不是一两次的培训、教育可以提高或改变的。如果只一味地强调培训教育,缺少一种个人内心对自己的督促,缺少一种内在的动力,缺少对企业给予待遇或发展机会的珍惜,外在动力再强也难以取得好效果。为此,在教育职工做事的同时,重要的是从思想上启发引导,以激发人才活力为重点、以提高自我管理和执行能力为重点、以保护和调动积极性为重点,培养职工思考、辨别的能力,从而变成自觉的行为。在如何平等尊重、切实保护、有效激励以及合理使用等方面采取措施积极引导。
要注意统一思想。基层班子在做任何工作之前,基层班子成员之间一定要做到言行一致,要求职工做到的自己一定先做到,教育引导职工努力的,自己也要先努力,在行动上引领示范才会见到教育或启发的效果。
要做行动家,重在引领鼓舞
作为基层班子成员,能够更加贴近职工的心理,容易发现问题、也容易寻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法。在干事创业中,要做到“四个多干”:多干榜上无名但基层十分需要的事,多干上级不易看到但群众普遍欢迎的事,多干一时难以见效但对长远发展有好处的事,多干无益于个人扬名得利但对基层建设有益处的事。
要注意個人言行。人对己都是宽容的,成功了愿意总结内因,失败了喜欢查找外因,对他人却是苛刻的。同时对信息要学会过滤,有选择性的。为此,要了解基层职工的心态,换位思考,减少自以为是,减少偏差,从不同角度分析、关心,对不同的人采用吩咐式、教练式、参与式、授权式等不同的方式,避免无意中传递的信息和感觉误导以及隐含中的引导。
要注意班子整体形象。职工是通过看基层班子人员来看公司领导的,也是通过他们传递的信息来理解公司的政策的。要坚持好原则,尽职尽责为职工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搞好与职工群众的沟通协调,努力营造健康和谐的发展环境。细微处见真情,细节点有效果。同声相求,才能同气相应,达成共识,形成共同的行为与习惯。
只有大力加强基层领导班子建设,通过基层班子的言传身教影响和带动身边的群众,把上级倡导的观念变成自觉行动,再加上制度和政策的保证激励作用,使职工在岗位上尽职尽责,从而打造过硬的职工队伍,才能实现基层建设的阶段目标,助推生产经营工作见到更好效果。
参考文献:
[1]雷群华,加强油田企业基层建设 发挥企业文化功能作用[J].大庆社会科学,2013(10):71-72.
[2]鲍金路.加强基层建设为建成大油田提供坚强的保证[J].经营管理者,2016(10):375.
要做教育家,重在引导帮助
要坚持“服务”这个宗旨。在日常管理中,有时职工中出现的问题是无意识、无知甚至盲目的。这个时候,不能不切实际地要求职工考虑问题都能从大局出发、做事为集体着想。要时刻想到,职工就是把“不断提高自己和家人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作为工作的真实原因和根本动力。要针对这一诉求,多考虑、多谋划,积极服务,紧紧围绕实际工作开展好教育和帮助,培养职工合作成长的意识,将职工这一朴素愿望引导到正确地做事、做正确的事上来,引导到促进企业发展上来。
要多角度考虑问题。人是矛盾体,不能简单地用逻辑推断,做工作的时候,要结合每个人的生活背景、成长经历、家庭氛围、性格特征,对于同一个问题,对待不同的职工要采取不同的解决方式,只要适合职工的思想特點,能够被职工接受就是正确的方法。工作中可以通过采取强制、提醒、鼓励、授权等不同的导向方式来处理矛盾、协调问题、完成任务。对于一些问题适合严处,但对于群体性和倾向性的问题,则不能简单处理,否则容易使职工产生抵触情绪,影响基层建设。要注重解决问题的过程,使职工们认识到工作中没有绝对的公平,只有相对的公平与不公平。要让大家感觉到过程的公平,尽管有些时候结果不能尽如人意,但只要在过程中做到尊重职工,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赢得职工的理解和支持。
要强化过程沟通交流。认真的倾听与沟通是做好基层工作的重要一环。倾听不单是要听表面的词更要留意背后的意义,留心对方价值观,才能做到有针对性有效果地进行教育。基层班子成员要真正做到心系群众,就要像家长教孩子、老师教学生一样,耐心而无私地教育职工。帮助职工正确认识和分析面临的现状,摆正位置,提高技能,用分阶段制定目标的方式感染教育人。这就要求基层班子成员要自觉加强学习和实践锻炼,通过解决问题积累经验,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储备教育的资本,提升育人的技能。在加强自身学习的同时,还要带动周围的职工共同学习,通过提升整体素质,增强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能力。尤其要加强对班组长的引导和教育,赢得他们的理解和支持,通过充分发挥班组长的作用,将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要做思想家,重在启发督促
自觉的效率是从人的素质中产生出来的。这不是一两次的培训、教育可以提高或改变的。如果只一味地强调培训教育,缺少一种个人内心对自己的督促,缺少一种内在的动力,缺少对企业给予待遇或发展机会的珍惜,外在动力再强也难以取得好效果。为此,在教育职工做事的同时,重要的是从思想上启发引导,以激发人才活力为重点、以提高自我管理和执行能力为重点、以保护和调动积极性为重点,培养职工思考、辨别的能力,从而变成自觉的行为。在如何平等尊重、切实保护、有效激励以及合理使用等方面采取措施积极引导。
要注意统一思想。基层班子在做任何工作之前,基层班子成员之间一定要做到言行一致,要求职工做到的自己一定先做到,教育引导职工努力的,自己也要先努力,在行动上引领示范才会见到教育或启发的效果。
要做行动家,重在引领鼓舞
作为基层班子成员,能够更加贴近职工的心理,容易发现问题、也容易寻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法。在干事创业中,要做到“四个多干”:多干榜上无名但基层十分需要的事,多干上级不易看到但群众普遍欢迎的事,多干一时难以见效但对长远发展有好处的事,多干无益于个人扬名得利但对基层建设有益处的事。
要注意個人言行。人对己都是宽容的,成功了愿意总结内因,失败了喜欢查找外因,对他人却是苛刻的。同时对信息要学会过滤,有选择性的。为此,要了解基层职工的心态,换位思考,减少自以为是,减少偏差,从不同角度分析、关心,对不同的人采用吩咐式、教练式、参与式、授权式等不同的方式,避免无意中传递的信息和感觉误导以及隐含中的引导。
要注意班子整体形象。职工是通过看基层班子人员来看公司领导的,也是通过他们传递的信息来理解公司的政策的。要坚持好原则,尽职尽责为职工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搞好与职工群众的沟通协调,努力营造健康和谐的发展环境。细微处见真情,细节点有效果。同声相求,才能同气相应,达成共识,形成共同的行为与习惯。
只有大力加强基层领导班子建设,通过基层班子的言传身教影响和带动身边的群众,把上级倡导的观念变成自觉行动,再加上制度和政策的保证激励作用,使职工在岗位上尽职尽责,从而打造过硬的职工队伍,才能实现基层建设的阶段目标,助推生产经营工作见到更好效果。
参考文献:
[1]雷群华,加强油田企业基层建设 发挥企业文化功能作用[J].大庆社会科学,2013(10):71-72.
[2]鲍金路.加强基层建设为建成大油田提供坚强的保证[J].经营管理者,2016(10):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