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稻负泥虫俗称背粪虫,是北方水稻产区主要害虫之一。在黑龙江省是水稻常发性害虫。水稻先后受负泥虫成虫和幼虫重复危害,其中以幼虫危害较重。成虫多从叶尖沿叶脉取食,形成白色条斑,后期为害严重时使叶片纵向撕裂。幼虫舐食上表皮和叶肉,也形成大、小不等的白色条斑。所以在虫害发生重的田块,稻苗一片枯白,叶片枯焦破裂,致使水稻生长迟缓,植株低矮,分蘖减少,延误农时,一般造成水稻减产15%~40%。
1 为害虫态鉴定
负泥虫属鞘翅目、叶甲科。幼虫为寡足型幼虫,成虫为小甲虫。
1.1 幼虫:老熟幼虫体长4~6毫米,头小,黑褐色。胸、腹部为乳白色至黄绿色,体背隆起,多皱褶,自中后胸各节有褐色毛瘤10~11对。舡门向上开口,粪便排出后堆积在虫体背上,故称负泥虫。
1.2 成虫:体长4.0~4.5毫米,头黑色,前胸背板淡褐色至红褐色,有金属光泽及细刻点,后部略缢缩。鞘翅青蓝色,有金属光泽,每鞘翅上有纵行刻点4行。前胸腹板、腹部及足跗节均为黑色,其他足节为黄至黄褐色。
2 生物学特性:
2.1 生活史
负泥虫一年发生一代,以成虫越冬。在山区和半山区,其越冬场所多在稻田附近背风向阳的山坡杂草中或土缝内,平原地区则在距稻田有相当距离的沟渠、池塘、坡地和堤坝等处的杂草间或根际土缝内,在水渠和稻田附近只有少数越冬成虫,这也是平原地区发生较轻的主要原因。该虫越冬有群集性。
越冬成虫从5月下旬开始,陆续从越冬场所迁入稻田为害。6月上旬起开始交尾产卵,卵期约一周。6月中旬至7月上旬为幼虫为害盛期。7月中旬为化蛹盛期。7月下旬为成虫羽化盛期,成虫寿命长,生长期不一致,所以7月份田间可见各虫态同时存在。当年成虫不再交尾产卵,取食一段时间后,即迁入越冬场所越冬。
2.2 生活习性
2.2.1 咸虫 当日平均气温在14℃以上时,成虫开始在稻田出现,成虫在晴朗的天气活动频繁,阴雨、强风或夜晚则群集于稻苗下部的叶腋或叶心内。成虫多产卵于向阳的稻叶正面,距叶尖3cm内,也有产在叶背和叶鞘的,卵粒常排列成两行,一般6~8粒,亦有散产。一只雌虫约产卵150粒,其每日产卵数与产卵日数和气温成正相关,产卵期平均18d。成虫寿命平均在300d以上。
2.2.2 卵 刚产下的卵黄色有光泽,2~3d变黑褐色,卵化前变为黑色。卵期7~13d。
2.2.3 幼虫 初龄幼虫集中在一片叶上危害,以后分散取食,有自叶尖向叶基食害稻叶习性。多在早晨或阴天活动,阴天拂晓和夜间湿度大时更加猖獗,晴朗的天气很少取食,躲在叶背或叶下部,幼虫期10~15d。
2.2.4 蛹 经4龄老熟的幼虫先脱去背面排泄物,爬到较完好的叶片或叶鞘外,分泌白色泡沫物,包围身体几个小时后凝结成茧,然后化蛹,蛹期8~12d。
3 防治方法
3.1 人工防治
(1)清除越冬场所的杂草,减少虫源。一般于秋春期间铲除稻田附近向阳坡田埂、沟渠边的杂草,消灭部分越冬害虫,减轻危害,适时插秧。
(2)笤帚扫虫是农民固有经验,如掌握好扫虫技术,扫除率达60%~75%。用笤帚扫杀幼虫要早扫,早扫有三早,即播种早的地,虫害发生早,因此要早检查、早扫;在早晨扫,因幼虫在早晨活动和食害多,且多集中在叶尖,露水亦大易扫落;在虫卵孵化70%~80%,稻苗刚开始受害时,及时早扫,但也不要过早,否则增加扫虫遍数,损伤稻苗且费劳力。除做到“三早”外,还要做到连续扫2~3遍,可收到较好的效果。
3.2 药剂防治
3.2.1 防治时期 防治成虫。在插秧直播兼作地区,当成虫在插秧田密度大、交尾多、产卵少的时期,即成虫交尾达70%~80%,有卵株率2%~4%时,进行防治效果最好,将成虫消灭在插秧田,可控制幼虫大量发生危害。地势较洼、水层深、苗小、虫量少的稻田,适当提高水层至12cm以上,对地势高、水层浅、虫量大的稻田,撤浅水至3~5cm,将成虫最大限度压缩到小面积稻田上,进行防治效果好,可显著减少大面积成虫幼虫发生危害。防治幼虫。在虫卵孵化70%~80%,虫体大小如黄米粒,刚开始危害稻苗时,进行防治效果好。喷药时,应将稻田水层撤至3~5cm,施药3~4d后再灌水;
3.2.2 药剂用量 水稻移栽前3~5d,可用70%艾美乐(吡虫啉)4g/100m2或25%阿克泰(噻虫嗪6~8g/100m2)或30%呋喃丹1500g/100m2+益微150g/100m2喷雾。
水稻本田可用90%的晶体敌百虫,每公顷1500~2250g,兑水喷雾;或用800%的敌敌畏乳油,每公顷1500~2250ml,兑水喷雾;或用50%的杀螟硫磷油。每公顷1125~1500ml,兑水喷雾。
1 为害虫态鉴定
负泥虫属鞘翅目、叶甲科。幼虫为寡足型幼虫,成虫为小甲虫。
1.1 幼虫:老熟幼虫体长4~6毫米,头小,黑褐色。胸、腹部为乳白色至黄绿色,体背隆起,多皱褶,自中后胸各节有褐色毛瘤10~11对。舡门向上开口,粪便排出后堆积在虫体背上,故称负泥虫。
1.2 成虫:体长4.0~4.5毫米,头黑色,前胸背板淡褐色至红褐色,有金属光泽及细刻点,后部略缢缩。鞘翅青蓝色,有金属光泽,每鞘翅上有纵行刻点4行。前胸腹板、腹部及足跗节均为黑色,其他足节为黄至黄褐色。
2 生物学特性:
2.1 生活史
负泥虫一年发生一代,以成虫越冬。在山区和半山区,其越冬场所多在稻田附近背风向阳的山坡杂草中或土缝内,平原地区则在距稻田有相当距离的沟渠、池塘、坡地和堤坝等处的杂草间或根际土缝内,在水渠和稻田附近只有少数越冬成虫,这也是平原地区发生较轻的主要原因。该虫越冬有群集性。
越冬成虫从5月下旬开始,陆续从越冬场所迁入稻田为害。6月上旬起开始交尾产卵,卵期约一周。6月中旬至7月上旬为幼虫为害盛期。7月中旬为化蛹盛期。7月下旬为成虫羽化盛期,成虫寿命长,生长期不一致,所以7月份田间可见各虫态同时存在。当年成虫不再交尾产卵,取食一段时间后,即迁入越冬场所越冬。
2.2 生活习性
2.2.1 咸虫 当日平均气温在14℃以上时,成虫开始在稻田出现,成虫在晴朗的天气活动频繁,阴雨、强风或夜晚则群集于稻苗下部的叶腋或叶心内。成虫多产卵于向阳的稻叶正面,距叶尖3cm内,也有产在叶背和叶鞘的,卵粒常排列成两行,一般6~8粒,亦有散产。一只雌虫约产卵150粒,其每日产卵数与产卵日数和气温成正相关,产卵期平均18d。成虫寿命平均在300d以上。
2.2.2 卵 刚产下的卵黄色有光泽,2~3d变黑褐色,卵化前变为黑色。卵期7~13d。
2.2.3 幼虫 初龄幼虫集中在一片叶上危害,以后分散取食,有自叶尖向叶基食害稻叶习性。多在早晨或阴天活动,阴天拂晓和夜间湿度大时更加猖獗,晴朗的天气很少取食,躲在叶背或叶下部,幼虫期10~15d。
2.2.4 蛹 经4龄老熟的幼虫先脱去背面排泄物,爬到较完好的叶片或叶鞘外,分泌白色泡沫物,包围身体几个小时后凝结成茧,然后化蛹,蛹期8~12d。
3 防治方法
3.1 人工防治
(1)清除越冬场所的杂草,减少虫源。一般于秋春期间铲除稻田附近向阳坡田埂、沟渠边的杂草,消灭部分越冬害虫,减轻危害,适时插秧。
(2)笤帚扫虫是农民固有经验,如掌握好扫虫技术,扫除率达60%~75%。用笤帚扫杀幼虫要早扫,早扫有三早,即播种早的地,虫害发生早,因此要早检查、早扫;在早晨扫,因幼虫在早晨活动和食害多,且多集中在叶尖,露水亦大易扫落;在虫卵孵化70%~80%,稻苗刚开始受害时,及时早扫,但也不要过早,否则增加扫虫遍数,损伤稻苗且费劳力。除做到“三早”外,还要做到连续扫2~3遍,可收到较好的效果。
3.2 药剂防治
3.2.1 防治时期 防治成虫。在插秧直播兼作地区,当成虫在插秧田密度大、交尾多、产卵少的时期,即成虫交尾达70%~80%,有卵株率2%~4%时,进行防治效果最好,将成虫消灭在插秧田,可控制幼虫大量发生危害。地势较洼、水层深、苗小、虫量少的稻田,适当提高水层至12cm以上,对地势高、水层浅、虫量大的稻田,撤浅水至3~5cm,将成虫最大限度压缩到小面积稻田上,进行防治效果好,可显著减少大面积成虫幼虫发生危害。防治幼虫。在虫卵孵化70%~80%,虫体大小如黄米粒,刚开始危害稻苗时,进行防治效果好。喷药时,应将稻田水层撤至3~5cm,施药3~4d后再灌水;
3.2.2 药剂用量 水稻移栽前3~5d,可用70%艾美乐(吡虫啉)4g/100m2或25%阿克泰(噻虫嗪6~8g/100m2)或30%呋喃丹1500g/100m2+益微150g/100m2喷雾。
水稻本田可用90%的晶体敌百虫,每公顷1500~2250g,兑水喷雾;或用800%的敌敌畏乳油,每公顷1500~2250ml,兑水喷雾;或用50%的杀螟硫磷油。每公顷1125~1500ml,兑水喷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