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考前的复习是学生中考冲刺的关键阶段,如何上好历史中考复习课,提高复习课的课堂效率呢?陶行知关于学问的“五字要诀”正是一种适用于历史中考复习课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陶行知;历史;中考;复习课
四月,草长莺飞、春意盎然,却值紧张的中考复习阶段。不同于新授课,教师执教复习课时,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上出复习课新意、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等方面,都面临很大挑战。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认为“学问怎样能够进步?在于有方法的研究。”他提出掌握学问要做到五个字,即:“一”、“集”、“钻”、“剖”、“韧”。本文对“五字要诀”在历史中考复习课中的运用进行初步探究,以期得到一些切实有效的对策与方法。
一、“一”——纲举目张,循序渐进
陶行知在“五字要诀”中把“一”放在第一位,他的“一”包含两层含义。
首先,他觉得“一”是“专一”之意,只有对一件事情专心一意,才能到后来豁然贯通。历史中考考点涵盖中国古代史、近现代史,世界近代史、现代史,在第一轮复习之时,学生又要重拾已经遗忘大半的初一、初二的内容,心中难免会有畏难情绪,教师要努力引导学生专一细致地去实行复习计划。
其次,他还将“一”解释为将一个问题作为中心,再旁搜广引。俗话说“纲举目张”,即是此意。“纲”就是考点,以九年级上册《走向近代》为例:
识记是指要知道相关重要知识点,理解是“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在知识系统中比较全面地认识历史”,而运用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比较、评价。对此,我们要认真研究,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
二、“集”——纵横联系,构建体系
陶行知提出的“集”体现在“研究学问要搜集材料,上下古今、左右中外,好好细细研究,以便精益求精的研究”。
教师应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让学生学会联系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以中日关系的知识点为例,对古代史到现代史的知识点进行纵向联系,线索如下:
此外,还可以进行横向比较:
通过纵向联系,学生能整体把握中日关系中的重要历史事件,对知识点进行整体感知;通过横向联系,培养学生对知识点进行对比分析的能力。
三、“钻”——深化理解,提升情感
历史课程标准中的“注重历史与现实的关系,使学生逐步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对历史和社会进行全面的认识。”与陶行知“五字要诀”中的“钻”如出一辙,陶行知认为探索学问,“要尽力向里面钻,钻出一大套道理来”。
教师可以利用复习课引导学生对学过的相关知识进行分析或评价,如历史事件带给我们的启示、教训,对历史人物、事件的评价等,同时要注重对学生情感的熏陶和教育。如在复习近代化的探索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回顾中国在近代化探索过程中的事件: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动,并进一步提出了2个问题:
(1)中国在近代化探索过程中的特点是什么?
(2)在曲折探索的过程中你得到怎样的启示?
通过2个问题的设计,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中国的近代化探索是先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再到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最后到学习西方思想文化的过程,是一个逐步深入、层层递进的过程。同时,教师在讲述曲折探索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下依靠地主阶级、资产阶级领导中国人民是不能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只有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通过认真“钻”,拓宽了学生思路,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使学生再一次受到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熏陶。
四、“剖”——精选试题,有效利用
陶行知认为在学习上要认真鉴别材料、慎选材料,要学会取舍,再做进一步的分析,这是他认为的“剖”。
适当的习题练习是复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怎样选择和利用习题呢?教师要精准把握考点,不是考点的内容不要放进去;添加一些典型题目和中考题;题目要难易适当,题型要全面;关注时事热点,将与时事热点相关的知识点增加进去。
如八年级上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五四运动”知识点,教师可以编制题目如下:
材料一:1919年“五四事件”前《大阪朝日新闻》的主要报道
材料二:作为旧中国四大报之一的《益世报》,在1919年5月4日—1919年6月3日内对“五四运动”的报道共有218篇。其中有三次大的连续性报道,《国民力争外交记》共连续11记,《外交紧急与和局破裂》共5记,《内忧外恶之交争记》共11记,连续报道一战之后中国外交的失败,发生在北京、天津、上海等地的学生罢课、工人罢工、商人罢市等。在叙述事件过程之外,还以鲜明的爱国立场抨击日本企图侵占山东半岛的阴谋,唤醒民众,同情支持学生运动。这些报道和评论对学生运动的全面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民国时期《益世报》学生报道研究
(1)材料一中《大阪朝日新闻》报道的焦点是什么?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该报纸关注这一焦点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概括《益世报》“五四运动”报道的特点。
(3)据所学分析上述材料反映的共同历史事件在中国民主革命历程中的作用。
第一问涉及五四运动的知识点,考查了学生对材料的分析能力及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第二问考查了学生对材料的概况能力,第三问让学生分析五四运动在中国民主革命历程中的作用。三个问题的设计既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也考查了学生解题能力。
所以,在习题的选择或命制上一定要典型,要注重知识的基础性和全面性,要能考查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韧”——查漏补缺,消化领悟
对知识点的查漏补缺是巩固知识和提高知识运用能力的有效手段之一,这正是陶行知“韧”的精髓——“韧性战斗,历久不衰”地去掌握知识。
【关键词】陶行知;历史;中考;复习课
四月,草长莺飞、春意盎然,却值紧张的中考复习阶段。不同于新授课,教师执教复习课时,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上出复习课新意、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等方面,都面临很大挑战。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认为“学问怎样能够进步?在于有方法的研究。”他提出掌握学问要做到五个字,即:“一”、“集”、“钻”、“剖”、“韧”。本文对“五字要诀”在历史中考复习课中的运用进行初步探究,以期得到一些切实有效的对策与方法。
一、“一”——纲举目张,循序渐进
陶行知在“五字要诀”中把“一”放在第一位,他的“一”包含两层含义。
首先,他觉得“一”是“专一”之意,只有对一件事情专心一意,才能到后来豁然贯通。历史中考考点涵盖中国古代史、近现代史,世界近代史、现代史,在第一轮复习之时,学生又要重拾已经遗忘大半的初一、初二的内容,心中难免会有畏难情绪,教师要努力引导学生专一细致地去实行复习计划。
其次,他还将“一”解释为将一个问题作为中心,再旁搜广引。俗话说“纲举目张”,即是此意。“纲”就是考点,以九年级上册《走向近代》为例:
识记是指要知道相关重要知识点,理解是“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在知识系统中比较全面地认识历史”,而运用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比较、评价。对此,我们要认真研究,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
二、“集”——纵横联系,构建体系
陶行知提出的“集”体现在“研究学问要搜集材料,上下古今、左右中外,好好细细研究,以便精益求精的研究”。
教师应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让学生学会联系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以中日关系的知识点为例,对古代史到现代史的知识点进行纵向联系,线索如下:
此外,还可以进行横向比较:
通过纵向联系,学生能整体把握中日关系中的重要历史事件,对知识点进行整体感知;通过横向联系,培养学生对知识点进行对比分析的能力。
三、“钻”——深化理解,提升情感
历史课程标准中的“注重历史与现实的关系,使学生逐步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对历史和社会进行全面的认识。”与陶行知“五字要诀”中的“钻”如出一辙,陶行知认为探索学问,“要尽力向里面钻,钻出一大套道理来”。
教师可以利用复习课引导学生对学过的相关知识进行分析或评价,如历史事件带给我们的启示、教训,对历史人物、事件的评价等,同时要注重对学生情感的熏陶和教育。如在复习近代化的探索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回顾中国在近代化探索过程中的事件: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动,并进一步提出了2个问题:
(1)中国在近代化探索过程中的特点是什么?
(2)在曲折探索的过程中你得到怎样的启示?
通过2个问题的设计,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中国的近代化探索是先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再到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最后到学习西方思想文化的过程,是一个逐步深入、层层递进的过程。同时,教师在讲述曲折探索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下依靠地主阶级、资产阶级领导中国人民是不能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只有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通过认真“钻”,拓宽了学生思路,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使学生再一次受到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熏陶。
四、“剖”——精选试题,有效利用
陶行知认为在学习上要认真鉴别材料、慎选材料,要学会取舍,再做进一步的分析,这是他认为的“剖”。
适当的习题练习是复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怎样选择和利用习题呢?教师要精准把握考点,不是考点的内容不要放进去;添加一些典型题目和中考题;题目要难易适当,题型要全面;关注时事热点,将与时事热点相关的知识点增加进去。
如八年级上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五四运动”知识点,教师可以编制题目如下:
材料一:1919年“五四事件”前《大阪朝日新闻》的主要报道
材料二:作为旧中国四大报之一的《益世报》,在1919年5月4日—1919年6月3日内对“五四运动”的报道共有218篇。其中有三次大的连续性报道,《国民力争外交记》共连续11记,《外交紧急与和局破裂》共5记,《内忧外恶之交争记》共11记,连续报道一战之后中国外交的失败,发生在北京、天津、上海等地的学生罢课、工人罢工、商人罢市等。在叙述事件过程之外,还以鲜明的爱国立场抨击日本企图侵占山东半岛的阴谋,唤醒民众,同情支持学生运动。这些报道和评论对学生运动的全面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民国时期《益世报》学生报道研究
(1)材料一中《大阪朝日新闻》报道的焦点是什么?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该报纸关注这一焦点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概括《益世报》“五四运动”报道的特点。
(3)据所学分析上述材料反映的共同历史事件在中国民主革命历程中的作用。
第一问涉及五四运动的知识点,考查了学生对材料的分析能力及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第二问考查了学生对材料的概况能力,第三问让学生分析五四运动在中国民主革命历程中的作用。三个问题的设计既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也考查了学生解题能力。
所以,在习题的选择或命制上一定要典型,要注重知识的基础性和全面性,要能考查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韧”——查漏补缺,消化领悟
对知识点的查漏补缺是巩固知识和提高知识运用能力的有效手段之一,这正是陶行知“韧”的精髓——“韧性战斗,历久不衰”地去掌握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