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艺术作为一种形式,是人本身区别于自然的前提,艺术的体验是人对于外界事物的感官感受上升到理性的过程。对于艺术的来源与概念无论是马克思的劳动起源还是中国古代的模仿说、西方的祭祀说,其实质都在于对于生活本身中人对于外界的感受的一种特殊表达形式。没有人就没有艺术,谈艺术也就更无从谈起。
艺术是人们把握现实世界的一种形式,艺术活动是人们以直觉的、整体的方式把握客观对象,并在此基础上以象征性符号的形式创造某种艺术形象的精神性实践活动;是人们为了更好地满足自己对主观缺憾的慰藉需求和情感器官的行为需求而创造出的一种文化现象。艺术,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娱乐游戏的一种特殊方式,又是人们进行情感交流的一种重要手段。它最终以艺术品的形式出现,这种艺术品既有艺术家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反映,也有艺术家本人的情感、理想和价值观等主体性因素,它是一种精神产品。艺术与其它意识形态的区别在于它的审美价值,这是它的最主要、最基本的特征。对于艺术的概念有各种说法,模仿说、游戏说、巫术说等等。艺术活动,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在现代西方哲学上史上,卡西尔与罗素、维特根斯坦、杜威、海德格尔以及胡塞尔等人基本上属于同一时期。他们几乎都对于艺术这一问题,进行了各自的论述。其中德国著名哲学家恩斯特·卡西尔(Ernst Cassirer)认为,人的特性就在于他的本性的丰富性、微妙性、多样性和多面性。语言、神话、艺术、宗教、科学是人类这种更高级的社会形式的组成部分和构成条件。世界各国的艺术家既深受自身文化传统的浸染和影响而表现出自身强烈的地域性特色,同时也处在国际文化大背景的交互作用当代性之中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人们对世界的改造已经涉及到了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但是随之而来的是由于不尊重客观规律的实践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消极影响。因此,我们在改造世界的活动开始前,我们对于如何改造实践要先做好一个预想。马克思说,实践要达到的目的,在实践活动开始之前已经观念地存在于人的头脑里面。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以为可以通过启蒙,通过技术来设计和归纳人。
从古希腊“酒神文化”到东方的原始乐舞,正是由于人的意识性的不同,艺术的不同形式也表现出不同的风采。传统中国画更是如此,宋代的文人画是在艺术家们无法表达出自己的抱负的一种转型,文艺复兴以来,西方的现代艺术正是为了表达符合需要的一种形态而发展。
中国画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在中国画的发展过程中早就形成一套完整的评价体系,如南北朝时的谢赫《画品》中就提出六法:“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在这六法中,除“经营位置”外其余五法古往今来人们论述的资料都非常丰富,但经营位置方面却极少,找得到的也只是在山水画方面的论述,花鸟画的经营位置(即构图)的资料几乎是空白。杜兆梅的中国花鸟画是有强调创新意识的。
传统的中国花鸟画是很强调创新意识的,从秦汉造像砖的一些花鸟造型到唐宋时期纸本绘画的作品中,我们都能找到具有强烈创作意识的花鸟作品。宋代院体花鸟,看起来很写实,但是他也是通过画家精心经营创作出来的结果,绝不是照搬自然和简单描摹自然。这些作品非常强调笔墨结构和色彩关系的运用,绝非简单的描摹对象。唐宋绘画的花鸟表现与笔墨运用和西方的写实主义是全然不同的两种观念。中国花鸟画里面表现的比较工细、严谨的作品,不能叫“写实绘画”,它是具有写意性的,只是在笔墨表现上更接近物象的形体结构。这一点她的作品都有很好的展现。
中国画创作其实是不写实的,主要体现在两点,第一,中国画的绘画语言本身就不是写实的,以线、墨为主,即使运用色彩,但色彩的观念也不是写实的。西画的色彩观是以写实为目的,她的色彩表现是根据光线的变化加以改变,受自然科学的制约。中国画的色彩观不受自然科学的约束,受画家主观因素影响较多。所谓主观因素,主要是指画家的哲学思考、文化觀念,所谓哲理思考就是指阴阳、黑白,虚实等关系,西方艺术观念更尊重自然的光面、色彩,他们是在自然的基础上对表现技法加以研究。中西艺术正是在这两种完全不同的思想观念中,各自发展。花鸟写意现今有两个引人瞩目的现象。首先是,改变了传统的水墨为尚,单一色的意境,推进晚晴近代以来对色彩的发挥,追求不同于前人的视觉效果。二是改变传统的折枝布局,画林间花草的原生态,层次丰富,茂密繁盛。杜兆梅的写意花鸟,以简静的特色卓然自立,不但形简神完,笔精墨妙,而且简约疏淡,空灵虚静,幽秀淡远。
艺术审美是人为因素,人的主观思想在审美活动中其决定作用,这也符合中国画的审美规律,也是中国绘画发展到很高阶段的哲学基础。正因为人的主观能动性,中国画家赋予了大千世界生灵万物的人文关怀,所以在世界艺术史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因此潘天寿先生说中国画的思想根基是哲学,从审美到创作,哲学思考在绘画中起到极大作用。
中国绘画发挥了人的最大主观性,因为发挥了人的极大主观性,艺术家才把客观事物的物理美、情理美挖掘的更深,客观事物的美挖掘的深,又会使人的主观性发挥得更好,二者相辅相成。这二者间的关系,也是中国画高度发展的根本原因,也是中国画写意精神的核心体现。
自古以来,画中逸品的阐述者,都强调了三个方面。一是精神的超越,二是笔墨表现的简约,三是境界的深静。清代恽寿平指出;“逸品其意难言之矣,殆如卢敖之游太清,列子之御冷风也。”造化之理,至静至深。
艺术是人们把握现实世界的一种形式,艺术活动是人们以直觉的、整体的方式把握客观对象,并在此基础上以象征性符号的形式创造某种艺术形象的精神性实践活动;是人们为了更好地满足自己对主观缺憾的慰藉需求和情感器官的行为需求而创造出的一种文化现象。艺术,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娱乐游戏的一种特殊方式,又是人们进行情感交流的一种重要手段。它最终以艺术品的形式出现,这种艺术品既有艺术家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反映,也有艺术家本人的情感、理想和价值观等主体性因素,它是一种精神产品。艺术与其它意识形态的区别在于它的审美价值,这是它的最主要、最基本的特征。对于艺术的概念有各种说法,模仿说、游戏说、巫术说等等。艺术活动,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在现代西方哲学上史上,卡西尔与罗素、维特根斯坦、杜威、海德格尔以及胡塞尔等人基本上属于同一时期。他们几乎都对于艺术这一问题,进行了各自的论述。其中德国著名哲学家恩斯特·卡西尔(Ernst Cassirer)认为,人的特性就在于他的本性的丰富性、微妙性、多样性和多面性。语言、神话、艺术、宗教、科学是人类这种更高级的社会形式的组成部分和构成条件。世界各国的艺术家既深受自身文化传统的浸染和影响而表现出自身强烈的地域性特色,同时也处在国际文化大背景的交互作用当代性之中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人们对世界的改造已经涉及到了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但是随之而来的是由于不尊重客观规律的实践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消极影响。因此,我们在改造世界的活动开始前,我们对于如何改造实践要先做好一个预想。马克思说,实践要达到的目的,在实践活动开始之前已经观念地存在于人的头脑里面。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以为可以通过启蒙,通过技术来设计和归纳人。
从古希腊“酒神文化”到东方的原始乐舞,正是由于人的意识性的不同,艺术的不同形式也表现出不同的风采。传统中国画更是如此,宋代的文人画是在艺术家们无法表达出自己的抱负的一种转型,文艺复兴以来,西方的现代艺术正是为了表达符合需要的一种形态而发展。
中国画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在中国画的发展过程中早就形成一套完整的评价体系,如南北朝时的谢赫《画品》中就提出六法:“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在这六法中,除“经营位置”外其余五法古往今来人们论述的资料都非常丰富,但经营位置方面却极少,找得到的也只是在山水画方面的论述,花鸟画的经营位置(即构图)的资料几乎是空白。杜兆梅的中国花鸟画是有强调创新意识的。
传统的中国花鸟画是很强调创新意识的,从秦汉造像砖的一些花鸟造型到唐宋时期纸本绘画的作品中,我们都能找到具有强烈创作意识的花鸟作品。宋代院体花鸟,看起来很写实,但是他也是通过画家精心经营创作出来的结果,绝不是照搬自然和简单描摹自然。这些作品非常强调笔墨结构和色彩关系的运用,绝非简单的描摹对象。唐宋绘画的花鸟表现与笔墨运用和西方的写实主义是全然不同的两种观念。中国花鸟画里面表现的比较工细、严谨的作品,不能叫“写实绘画”,它是具有写意性的,只是在笔墨表现上更接近物象的形体结构。这一点她的作品都有很好的展现。
中国画创作其实是不写实的,主要体现在两点,第一,中国画的绘画语言本身就不是写实的,以线、墨为主,即使运用色彩,但色彩的观念也不是写实的。西画的色彩观是以写实为目的,她的色彩表现是根据光线的变化加以改变,受自然科学的制约。中国画的色彩观不受自然科学的约束,受画家主观因素影响较多。所谓主观因素,主要是指画家的哲学思考、文化觀念,所谓哲理思考就是指阴阳、黑白,虚实等关系,西方艺术观念更尊重自然的光面、色彩,他们是在自然的基础上对表现技法加以研究。中西艺术正是在这两种完全不同的思想观念中,各自发展。花鸟写意现今有两个引人瞩目的现象。首先是,改变了传统的水墨为尚,单一色的意境,推进晚晴近代以来对色彩的发挥,追求不同于前人的视觉效果。二是改变传统的折枝布局,画林间花草的原生态,层次丰富,茂密繁盛。杜兆梅的写意花鸟,以简静的特色卓然自立,不但形简神完,笔精墨妙,而且简约疏淡,空灵虚静,幽秀淡远。
艺术审美是人为因素,人的主观思想在审美活动中其决定作用,这也符合中国画的审美规律,也是中国绘画发展到很高阶段的哲学基础。正因为人的主观能动性,中国画家赋予了大千世界生灵万物的人文关怀,所以在世界艺术史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因此潘天寿先生说中国画的思想根基是哲学,从审美到创作,哲学思考在绘画中起到极大作用。
中国绘画发挥了人的最大主观性,因为发挥了人的极大主观性,艺术家才把客观事物的物理美、情理美挖掘的更深,客观事物的美挖掘的深,又会使人的主观性发挥得更好,二者相辅相成。这二者间的关系,也是中国画高度发展的根本原因,也是中国画写意精神的核心体现。
自古以来,画中逸品的阐述者,都强调了三个方面。一是精神的超越,二是笔墨表现的简约,三是境界的深静。清代恽寿平指出;“逸品其意难言之矣,殆如卢敖之游太清,列子之御冷风也。”造化之理,至静至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