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幻

来源 :中国摄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rryweim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這组黑白摄影作品拍摄于2012年至2017年间,大部分采用黑白胶卷拍摄,数码照片采用软件后期制作而成,我也为这组作品制作一本同名的个人摄影书。
  《致幻》不是简单地对现实世界进行复制拍摄,它折射的是自己对幻觉和想象的集合,用自我的方式去观察世界,同时找到许多区别于日常我们所见到的东西。
  在我所生活的世界里观察到一个并不为他人所挖掘到的、属于我自己的世界,充满了粗糙的、即兴的观感。无论是站在城市的最高处,还是躲在晃动的车厢里,借着相机快门的记录性,我写下了每天的日记。
  我们自以为对所处的世界熟悉,但现实并不如你所见那般真实可信,表象之下往往隐藏着丰富的内涵,当自己面对“真实”世界时它们却变得异常陌生,置身在幻觉和现实的深处,令我兴奋。然而不得不承认,我们一直活在这虚幻的边缘中,真实使人的关系变得更加尖锐,梦境愈来愈逼近生活。唯有影像,融合了彼时此刻的时间空间,就像电路两端被接通一样,交错缠绕为我的眼睛去记录。影像的魅力如此之大,让我拥有了一片另外的世界,久而久之我变得十分贪婪,最终迷失在自己营造的假象里。




  评委点评:
  照片即日记,这是进入曾戈《致幻》的钥匙。这些照片总是从某一点直接开始,然后向周遭扩展。《致幻》偶然和流动的拍摄方法,保证了作者始终沉浸在感受之中,体现了人嵌入的背景与人自身关系的种种状况,现实的“即时”特点和“碎片”式的形态成了他所信赖的主题。照片的时间、空间、叙事、节奏、画面,并不显示线性和逻辑,它们有一种面对物象的自然延伸性,这样的处理方式,在形成画面持续关系的同时,较好地保持了纷繁幽邃的意象因素。
  —姜 纬













其他文献
路環岛  大年初一早晨,我们一行先去了路环岛。路环位于澳门的南部,这里空气清新,远离喧嚣,还保持着传统的渔民生活。看着宁静又干净的大海和村庄,只有稀少的几名游客擦肩而过,让都市人紧绷的神经一下就放松了下来。随处闲逛的时候,发现了一条名叫“十月初五”的马路,感觉很有意思,这是澳门依然留存着的葡萄牙风情:一边是小巧多彩的民居,一边是静谧的大海。路旁种着一棵接一棵高大峻拔的假菩提,精致的欧式路灯映衬着灰
期刊
列车一路向北。  整整一個白天,从京城至白山黑水间,穿越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直到大庆市。天地辽阔起来,白雪覆盖在远处的山峦与土地上,妥帖而怀有敬意,让人心生感动:遂古之初,地老天荒,大自然应该就是这个样子吧!  这开往东北的高铁车厢内,居然也像北京早高峰的地铁车厢一样,除了偶尔的声响外,每个人都沉浸在自己的心事里,鲜有交流。变与不变,就在眼前。  上午10点,从北京站出发时,客流稀少,这座苏俄
期刊
照例,在每一个年底要盘点去世的摄影人物时,总没能幸运地空白,就在着手写这篇稿的时候,11月26日,大家熟悉的侯波老师突然走了。  2017年离开我们的几位摄影人物,人生经历多有不同,他们生命的长度也有着惊人的差异,从年初的任航,到年底的侯波,他们留给这个世界的时间,竟相差了63年。不论生命的长短,在他们所有的日子里,始终有一台照相机陪在身边。  死亡没有国界,于我们物理距离遥远的国外摄影人,他们的
期刊
“mono”是一个长期拍摄主题。生菌的谷物、发霉的水果、凋零的花瓣、动物的残骸、人体的局部……这些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却时常被我们忽视和厌恶的小东西便是我的拍摄对象。或残存或陨世的生命通过镜头的截取被定格在鲜活的、充满魅力的、独一无二的瞬间。看似消极的事物中实则无处不在的蕴藏着生的讯号。  与传统意义上的微观摄影不同,我更愿意将它们划分为纪实下的观念摄影。使用随身携带的小型相机时刻留意并捕捉身边微不
期刊
1839年以后的人类历史,无可避免的是一场图像取代“肉身”的篡位。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所代表的孤独思辨与切实行动,逐步让位于观看的欲望与表演的冲动,个体与外部世界之间通过直接经验和文字转译所建立的古老认知机制,无可挽回地坍塌溃败。摄影史学者玛丽·沃纳·玛利亚(Mary Warner Marien)曾用“摄影就是当今世界”来描述摄影术兴起以后的人类认知,而今天必须更进一步,摄影,或者说图像本身,很
期刊
中国文联荣誉委员、中国摄影金像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著名女摄影家侯波侯于11月26日22时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12月7日,中国摄影家协会举行以“不忘初心 投身时代”为主题的侯波同志追思会。中国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李前光,新华社离退休干部局局长骆国骏,侯波的儿子徐建林、儿媳朱清宇,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李舸,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郑更生,顾问于健、朱宪民、张桐胜,副主席陈小波、居杨、柳军,分党组成员、
期刊
作为一名新闻记者,十几年来以一种固定的模式不断地重复着同一种摄影的工作,所以我一直渴望着某种新的尝试和新的可能:在熟悉中寻找陌生,让影像的表现方式带来更多的自由,脱离已有的摄影认知和感受;忘记过往摄影的经验,让观看带来思考的可能,成为表达自己的一个出口。  某一天,当踏入这个特殊、冷峻而陌生的空间时,我突感身体在这个空间里产生了一种微妙的变化,就像自己灵魂被抽离出来,异质空气包围而来的无力感让我忘
期刊
北宗重气象,南宗重气韵,并不是人的分别,山水之变育化人的气质。  我少年时在郑州,跟张静先生的弟子邑丁先生学习诗文,跟一位出身书法世家的学长俊卿写书法,度过一段青涩岁月。后来迷恋江南,醉心于林风眠、李叔同、黄宾虹几位先生的艺术,南下客杭州,居九溪许家坞数年,美院游学,拜师学艺,在西湖边留连数年不舍得离开。虎跑弘一纪念馆、玉泉林家旧居、栖霞岭黄家故居以及西湖边宾翁的小展厅,都是常去的地方,尤其这样的
期刊
《sigh》这组作品主要是对于我们日常熟知的交通指示牌进行再创作。通过摄影的观看方式将看似简单的指示牌和社会景观结合。我想通过这种方式对周遭环境的以及内心世界对社会、民生等现象进行探讨。这些现象如同固有的交通标示牌一样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们提醒着我们一些必须遵守的规则。每一个标识的背后,不仅仅是道德层面上的考问,也是对社会结构发展的讨论。指示牌刻意地竖立在我们随处可见真实的场景里,这种行为
期刊
《中国摄影大师》  主编:赵迎新  版本: 中国摄影出版社 2017-6  本书辑选了刘半农、陈万里、郎静山、庄学本、吴印咸、沙飞、石少华等15位活跃在20世纪的已故中国摄影大师的代表作,该书的装帧和印制质量较高,配以梳理其摄影生涯的评论文章,是一本中国现代摄影史指南性的选集。  《影像的追寻》  作者:张照堂  版本: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 2017-3  本书初版于1988年(台湾版),介绍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