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将生活经验和生活背景与高中数学知识联系在一起,将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通过在生活中学数学,不仅能够提升我们自身的学习兴趣,还能够提高我们用数学思维方式解决日常生活中问题的能力。鉴于此,本文对高中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高中数学知识;生活应用
中图分类号:S7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08-0255-01
1.浅谈如何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著名的天文学家、数学家伽利略曾经说过一句名言“数学定律是现象的真正起因,数学原理是上帝描绘整个世界的字母,没有数学原理的帮助,就不可能了解任何一个现象,人们只能徒劳地在黑暗的迷宫徘徊。”这句话表明,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我们需要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去发现,这样才能真正了解到事物之间的联系和本质数学。如何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本人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1 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
通过对生活中的现象进行观察,可发现其普遍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在很多情况下,我们将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当做是理所当然的。其实,如果面对生活中碰到的每一个问题或现象,应养成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的良好思考问题习惯。通过这种自我提问方式,能够让自己主动积极地去思考问题的起因或现象的内在规律性,这种内在的联系或规律性往往可以借助数学符号形式加以概括描述。
1.2 克服盲目地依靠经验的思维定势
尽管学习知识的过程也是一个经验积累的过程。经验在我们掌握新知识和处理新问题的过程中占据了重要地位。然而,如果我们过分强调经验的作用,就难免出现思维定势,从而不能很好地将问题处理好。我们在面对日常生活中事情的时候,如果仅仅凭借经验去解释,往往会忽视了对数学问题的发现,更谈不上对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进行研究了。
1.3 数学发现的分享
众所周知,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互相交流,可以弥补自身的不足,促进自身思维能力的提升。通过数学发现的分享,每个人都可以获得更多的知识量。另外,通过这种分享,我们可以学会通过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和研究问题的方法,从而使问题得到顺利解决。
2.高中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
仔细对生活中的现象进行分析,可知生活中的处处有数学。“建筑的对称”、“电梯停留规律”、“体彩与六合彩中奖率”、“公关优化设计”、“随机现象处理”、“对策问题”等等,这些问题中都蕴含着数学规律,都需要我们用数学方法去分析,给出合理解释或作出正确的抉择。下面就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数学事例进行分析,并指出解决问题所运用的相关数学知识加以发散归类,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2.1 购买住房问题
日常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问题的存在。只有我们留意观察,才能体会到其中的微妙。下面,就来看一个我们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现在买房的家庭日渐增多,在房屋质量相同的前提下,有些家庭认为买便宜一些的楼盘可以省钱,但是便宜的楼盘往往离市中心较远;但是有些家庭却选择楼盘较贵离市中心近的楼盘.那么,到底选择那种更为经济呢?当然,影响购房的因素很多,我们只就其中一些主要方面讨论一下。
拿某市中心较近的A楼盘和相对来说离市中心较远的B楼盘行比较,A楼盘是每平方米7100元,而B楼盘每平方米仅售2600元.有的家庭一看B楼盘便宜那么多,就选择B楼盘了。其实,我们不妨先计算一下,就知道这种选择到底可不可行。以下分两种情形来说明:如果都买100平方米房的话,那么A楼盘就是71万,B楼盘是26万。一般来说,要住三四十年,就算三十年。因为比较远,如果还要买一辆10万元的车,三十年就买两辆(国家规定一辆车最多开十五年,十五年后则报废10×2=20(万)一辆车每年还要交3000元的养路费0.3×30=9(万)。如果天天都跑高速公路的话,就算每月上班25天,每天10元钱,三十年就是10×25×12×30=9(万)。买车的话,每年还要油费、修车、洗车等等,每年最少还要花1万元,三十年就是30万。
2.2 排队论在生活的应用
排队论,又称随机服务系统理论,它是研究服务系统中排队现象随机规律的学科,广泛应用于计算机网络、生产、运输、库存等随机服务系统。将数理逻辑的理论应用于排队论中,可以解决生产实践中的很多相关问题。排队论主要应用数理逻辑中的范式理论,范式包括合取范式和析取范式,通过判断范式的真值情况,来判断排队的情况。例如,甲、乙、丙、丁四个人出去参加比赛回来后,向外部透露比赛结果。甲说:丙第一,乙第二;乙说:丙第二,丁第三;丙说:甲第二,丁第四。已知这三个人说的都是一句真,一句假,并且无并列情况,则四个人的实际名次如何?解析:用C1表示丙第一;用B2表示乙第二;用C2表示丙第二;用D3表示丁第三;用A2表示甲第二;用D4表示丁第四;则因为每个人的话中至少有一个真命题,所以它们的析取为真命题,进而这三个真命题的合取也是真命题,D4是一个真命题,同时这又是一个合取范式,现将其转化为析取范式。
2.3 二元一次函數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题目:已知某商品的进价为每件40元,售价是每件60元,每星期可卖出300件。市场调查反映:如调整价格?,每涨价一元,每星期要少卖出10件。该商品应定价为多少元时,商场能获得最大利润?分析思考:在这个问题中,总利润是不是一个变量?如果是,它随着哪个量的改变而改变?解答:解:设每件加价为x元时获得的总利润y=(60-40+x)(300-10x)=(20+x)(300-10x)=-10x2+100x+6000=-10(x2-50x-600)=-10[(x-25)2-625-60]=-10(x-25)2+12250(0 2.4 概率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会碰上很多关于概率的问题。包括很多人喜欢玩的“双色球”,也就是35选7,就是数学在其中应用的最大的体现。35个球,要在其中选出7个,就有N==1129719360种不同的方案。而在这些方案中也只有一个才能中奖。所以想要中奖,不会数学中的概率是不可能做到的。
2.5 数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在实际生活和经济生活中,很多问题都与数列密切相关。如分期付款、个人投资理财、以及人口问题等都可以运用所学数列知识进行分析,从而予以解决。例如,按揭贷款中的数列问题。随着中央推行积极的财政政策,购置房地产按揭贷款制度的推出,及大地刺激了让人们的消费欲望。众所周知,按揭贷款中都实行按月等额还本付息。这个等额数是如何得来,若干月后还应归还银行多少本金就能用数列解决。若贷款数额Q元,贷款月利率为p,还款方式每月等额还本付息a元。设第n月还款后的本金为Qn,那么有:
Q1=Q0(1+p)-aQ2=Q1(1+p)-aQ3=Q2(1+p)-a``````Qn+1=Qn(1+p)-a```````````(1)
将(1)变形得(Qn+1-Q/p)/(Qn-Q/p)=1+p由此可见,{Qn-Q/p}是一个以Q1-Q/p为首项,1+p为公比的等比数列。
3.小结
數学在人们实际生活中的运用远远不止上面提到的那几种,而且数学在人类历史的发展中将充当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不管你是社会中的职业是什么,都离不开数学这把神奇的钥匙。只要你掌握好这把钥匙,你的生活也将由难变易,生活也将多姿多彩。
参考文献
[1] 戴香莲.走出教材,回归生活[J].成才之路,2007(31):47.
[2] 卢安东.数学教学“生活化”探索[J].课改在线,2009(11):9~10.
[3] 王全夫.让生活化和和谐性共处[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7(1):9~10.
[4] 张瑞祥.让数学贴近生活的探索与思考[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2010.
[关键词]高中数学知识;生活应用
中图分类号:S7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08-0255-01
1.浅谈如何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著名的天文学家、数学家伽利略曾经说过一句名言“数学定律是现象的真正起因,数学原理是上帝描绘整个世界的字母,没有数学原理的帮助,就不可能了解任何一个现象,人们只能徒劳地在黑暗的迷宫徘徊。”这句话表明,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我们需要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去发现,这样才能真正了解到事物之间的联系和本质数学。如何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本人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1 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
通过对生活中的现象进行观察,可发现其普遍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在很多情况下,我们将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当做是理所当然的。其实,如果面对生活中碰到的每一个问题或现象,应养成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的良好思考问题习惯。通过这种自我提问方式,能够让自己主动积极地去思考问题的起因或现象的内在规律性,这种内在的联系或规律性往往可以借助数学符号形式加以概括描述。
1.2 克服盲目地依靠经验的思维定势
尽管学习知识的过程也是一个经验积累的过程。经验在我们掌握新知识和处理新问题的过程中占据了重要地位。然而,如果我们过分强调经验的作用,就难免出现思维定势,从而不能很好地将问题处理好。我们在面对日常生活中事情的时候,如果仅仅凭借经验去解释,往往会忽视了对数学问题的发现,更谈不上对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进行研究了。
1.3 数学发现的分享
众所周知,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互相交流,可以弥补自身的不足,促进自身思维能力的提升。通过数学发现的分享,每个人都可以获得更多的知识量。另外,通过这种分享,我们可以学会通过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和研究问题的方法,从而使问题得到顺利解决。
2.高中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
仔细对生活中的现象进行分析,可知生活中的处处有数学。“建筑的对称”、“电梯停留规律”、“体彩与六合彩中奖率”、“公关优化设计”、“随机现象处理”、“对策问题”等等,这些问题中都蕴含着数学规律,都需要我们用数学方法去分析,给出合理解释或作出正确的抉择。下面就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数学事例进行分析,并指出解决问题所运用的相关数学知识加以发散归类,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2.1 购买住房问题
日常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问题的存在。只有我们留意观察,才能体会到其中的微妙。下面,就来看一个我们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现在买房的家庭日渐增多,在房屋质量相同的前提下,有些家庭认为买便宜一些的楼盘可以省钱,但是便宜的楼盘往往离市中心较远;但是有些家庭却选择楼盘较贵离市中心近的楼盘.那么,到底选择那种更为经济呢?当然,影响购房的因素很多,我们只就其中一些主要方面讨论一下。
拿某市中心较近的A楼盘和相对来说离市中心较远的B楼盘行比较,A楼盘是每平方米7100元,而B楼盘每平方米仅售2600元.有的家庭一看B楼盘便宜那么多,就选择B楼盘了。其实,我们不妨先计算一下,就知道这种选择到底可不可行。以下分两种情形来说明:如果都买100平方米房的话,那么A楼盘就是71万,B楼盘是26万。一般来说,要住三四十年,就算三十年。因为比较远,如果还要买一辆10万元的车,三十年就买两辆(国家规定一辆车最多开十五年,十五年后则报废10×2=20(万)一辆车每年还要交3000元的养路费0.3×30=9(万)。如果天天都跑高速公路的话,就算每月上班25天,每天10元钱,三十年就是10×25×12×30=9(万)。买车的话,每年还要油费、修车、洗车等等,每年最少还要花1万元,三十年就是30万。
2.2 排队论在生活的应用
排队论,又称随机服务系统理论,它是研究服务系统中排队现象随机规律的学科,广泛应用于计算机网络、生产、运输、库存等随机服务系统。将数理逻辑的理论应用于排队论中,可以解决生产实践中的很多相关问题。排队论主要应用数理逻辑中的范式理论,范式包括合取范式和析取范式,通过判断范式的真值情况,来判断排队的情况。例如,甲、乙、丙、丁四个人出去参加比赛回来后,向外部透露比赛结果。甲说:丙第一,乙第二;乙说:丙第二,丁第三;丙说:甲第二,丁第四。已知这三个人说的都是一句真,一句假,并且无并列情况,则四个人的实际名次如何?解析:用C1表示丙第一;用B2表示乙第二;用C2表示丙第二;用D3表示丁第三;用A2表示甲第二;用D4表示丁第四;则因为每个人的话中至少有一个真命题,所以它们的析取为真命题,进而这三个真命题的合取也是真命题,D4是一个真命题,同时这又是一个合取范式,现将其转化为析取范式。
2.3 二元一次函數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题目:已知某商品的进价为每件40元,售价是每件60元,每星期可卖出300件。市场调查反映:如调整价格?,每涨价一元,每星期要少卖出10件。该商品应定价为多少元时,商场能获得最大利润?分析思考:在这个问题中,总利润是不是一个变量?如果是,它随着哪个量的改变而改变?解答:解:设每件加价为x元时获得的总利润y=(60-40+x)(300-10x)=(20+x)(300-10x)=-10x2+100x+6000=-10(x2-50x-600)=-10[(x-25)2-625-60]=-10(x-25)2+12250(0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会碰上很多关于概率的问题。包括很多人喜欢玩的“双色球”,也就是35选7,就是数学在其中应用的最大的体现。35个球,要在其中选出7个,就有N==1129719360种不同的方案。而在这些方案中也只有一个才能中奖。所以想要中奖,不会数学中的概率是不可能做到的。
2.5 数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在实际生活和经济生活中,很多问题都与数列密切相关。如分期付款、个人投资理财、以及人口问题等都可以运用所学数列知识进行分析,从而予以解决。例如,按揭贷款中的数列问题。随着中央推行积极的财政政策,购置房地产按揭贷款制度的推出,及大地刺激了让人们的消费欲望。众所周知,按揭贷款中都实行按月等额还本付息。这个等额数是如何得来,若干月后还应归还银行多少本金就能用数列解决。若贷款数额Q元,贷款月利率为p,还款方式每月等额还本付息a元。设第n月还款后的本金为Qn,那么有:
Q1=Q0(1+p)-aQ2=Q1(1+p)-aQ3=Q2(1+p)-a``````Qn+1=Qn(1+p)-a```````````(1)
将(1)变形得(Qn+1-Q/p)/(Qn-Q/p)=1+p由此可见,{Qn-Q/p}是一个以Q1-Q/p为首项,1+p为公比的等比数列。
3.小结
數学在人们实际生活中的运用远远不止上面提到的那几种,而且数学在人类历史的发展中将充当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不管你是社会中的职业是什么,都离不开数学这把神奇的钥匙。只要你掌握好这把钥匙,你的生活也将由难变易,生活也将多姿多彩。
参考文献
[1] 戴香莲.走出教材,回归生活[J].成才之路,2007(31):47.
[2] 卢安东.数学教学“生活化”探索[J].课改在线,2009(11):9~10.
[3] 王全夫.让生活化和和谐性共处[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7(1):9~10.
[4] 张瑞祥.让数学贴近生活的探索与思考[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