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记录价值,彰显时代表达

来源 :文化交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smineonbridge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记录事实,一定要了解几样东西,第一是中国的大传统,《诗经》里来的大传统;另外一个是小传统,“五四”里来的小传统;如果有第三条的话,就是对外国文化的了解。
  这是诗人余光中最近从台湾发来的一段影像,已经89岁高龄的他,依然精神矍铄,思维清晰。他关心的是中国纪录片事业的进程,而播出他寄语的现场,则是第一届西湖纪录片大会。
  从无到有,承载历史
  智利导演帕特李西科·古兹曼说:“一个国家没有纪录片,就像一个家庭没有相册。”纪录片作为一种跨时空跨文化的传播媒介,改变了人类生命的局限与活动地域的局限,承载了思想传播、社会记录、文化传承、见证历史及国家形象传播的功能。
  从新中国成立到“文化大革命”结束,纪录片几乎是国家声音的传播,在此之后,纪录片又多成为导演主题先行的产物。而因为缺少传播的平台和途径,个体拍摄的独立纪录片多为私下的、特定人群间的一次性传播。
  步入新世纪后,上海纪实频道、湖南金鹰纪实频道加之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等的建立,为纪录片的新生和传播提供了有利途径;网络传播的普及和民间纪录片社团的兴起,也催生了大量的优质纪录片。自此,中国各种文化形态的纪录片齐头并进:主流媒体的纪录片如《故宫》引领了文化方面的主流意识形态,独立纪录片导演杜海滨的《1428》《铁路沿线》描述了中国个体的生存状态,香港导演张经纬凭借《音乐人生》斩获了第46届金马奖的最佳纪录片……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2014年上映的《舌尖上的中国》更是纪录片划时代的里程碑,从阳春白雪到万人空巷,原本受众群体单一的中国纪录片,一夜之间成了人们津津乐道的网红,其背后,正是中国纪录片市场的成熟。
  所以,国内各种为纪录片创办的节庆,也如火如荼地举办起来。代表着亚洲最高纪录片水平的亚洲阳光纪录片大会,多次落地成都、厦门等城市;广州纪录片节已经跻身世界八大纪录片节展。
  但让人感到遗憾的是,被誉为文创之都,在电影、电视剧、卡通等生产上位列国内城市前列的杭州,却一直没有属于自己的纪录片节展。
  2015年10月,浙江省纪录片协会成立。成立草案中,明确提出了要举办“西湖国际纪录片节”。
  杭州籍女演员、制片人叶璇发了一条微博:“优秀的纪录片具有极高的社会和文化价值,我作为协会会员,要为保护流浪动物拍一部纪录片。”短短1小时中,收到近千个点赞。
  首届西湖国际纪录片大会于2017年4月下旬在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举行。
  “浙江历史上纪录片有过小小辉煌,近几年有些沉寂,我们要缺什么补什么,所以就有了这次西湖国际纪录片大会。”这是这次盛会的初衷。
  从内向外,接轨国际
  虽然还是首届,但这次大会前有“国际”两字,代表其规格颇高。本次大会设有“D20提名”单元、“大师传薪”单元、“央视提案”单元、“IDF论坛”单元四大板块。
  大会开幕式的《FACT》主题艺术展,就是一场颇有国际范儿的艺术秀。内容集当今国际流行的3D动画演绎、现代舞表演、电子音乐于一体。精彩绝伦,引得在场嘉宾掌声如云。
  本届大会的重头戏“D20提名”单元,采取推荐制,由组委会推举的国际提名人征集40部2015年之后创作的纪录片,再筛选出20部作品进行入围角逐。来自中国、德国、法国、加拿大、日本、立陶宛、印度、挪威等国家的20位著名导演入围了本次大会“D20提名”单元。
  角逐的过程与戛纳电影节非常相似,包括奥斯卡最佳纪录片获得者、来自法国的伊夫·让诺先生,中国纪录片《周恩来外交风云》《旋风九日》的导演傅红星先生等来自4个国家的7位评委组成的评审团,在沙发上围成一圈,在两三天的时间里连着看完20部入围的纪录片,评选出最后的大奖,大奖得主获得25万元人民币奖金。
  伊夫·让诺先生是法国马赛纪录片节创始人、法国阳光纪录片节主席,作为首届西湖国际纪录片大会评委会主席,他表示:“希望能够在首届西湖国际纪录片大会上传递出我们想表达的、想解释的,这也是为什么今天我们相聚在此。”他承诺会有更多的活动举办,更多的纪录片、制片人和导演,共同走到一起分享更多的故事。
  杜海滨先生是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地平线”单元最佳纪录片奖获得者,作为入围本次大会“D20提名”单元的导演代表,他坦言:“纪录片为我们带来的不仅仅是艺术形式,还有对人的理解、对生活世界的感知,以及思考。最重要的是纪录片带给我们一种善意与希望,我代表全世界的同行祝福这个新生的电影节在纪录片的国际平台上越办越好!”
  最后的奖项,国际题材和国际团队电影也占到半数以上,反映二战日军强征慰安妇罪行的《道歉》获得年度作品奖,日本导演大引勇人先生的《交差》获“评委特别推荐奖”,印度导演阿卡·拉古兰的《穿长袍的拳击手》获“D20年度作者奖”。
  从大到小,镜头向下
  除了国际范之外,镜头向下,关注普通人的生活,更是这次西湖国际纪录片大会的特色之一:三天的时间里,在大会上展映的电影,观众无需任何条件,都可以免费观看。
  中国导演金行征先生记述全国道德模范罗长姐呵护病儿的《罗长姐》获“D20年度新锐奖”,中国导演杜海滨先生講述“90后”的《少年小赵》获得“IDF年度优秀纪录片奖”。这些,都是生动反映普通人生活的作品。
  而对于中国观众来说,更耳熟能详的央视纪录频道,也在本次纪录片大会中唱起主角。作为本次活动的重要一环,除了展映囊括了历史人文、自然地理、社会现实等多种类型的纪录片之外,还举行了“CCTV-9纪录频道生态伙伴大会”,并组织纪录片制作培训会,邀请国际资深纪录片制作人,对国内一线纪录片制作人、导演进行专业培训,提升国内纪录片团队的国际化视野和国际化制作水平。
  大会艺术总监、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特别撰写了一副对联“实地实时实拍纪天下人间万千事;真心真意真切录世上家园春秋情”,来形容本次大会。他谈到:“在这次大会上,我们看到了太多记录者奔忙的身影,看到他们经年累月的生命坚守,所以我说纪录片的创造者是追赶真实的候鸟,是用眼睛记录生命,揭示生命真实、生命真相的人。为这些人办一个这样的活动是我们的责任,是社会的需求,也是我们这个时代生活和心灵的品质要求。”   是的,首屆西湖国际纪录片大会,正是以“回归记录价值,彰显时代表达”为主张,向世界展现了“有态度的影像人”和“有温度的时代作品”。
  (本文照片由作者提供)
  West Lake International Documentary Festival Debuts in Hangzhou
  By Ye Yongqi
  April 20-22, 2017 saw 20 documentaries exhibited at West Lake International Documentary Festival (IDF), the first of its kind in Hangzhou, the capital city of Zhejiang province in eastern China. The main venue of the event was the Xiangshan campus of China Academy of Art situated in a scenic and quiet suburb of Hangzhou.
  A group of international nominators, chosen by the organizing committee of the festival, first handpicked 40 long and short documentaries created as of 2015. The 20 came from the long list and were screened free of charge at various locations across the city to the general public from April 20 to 22.
  The idea for the documentary event in Hangzhou emerged in October 2015 when Zhejiang Documentary Association became operational. The first task it gave to itself was to launch West Lake International Documentary Festival as a regular cultural event in Hangzhou. Ye Xuan, a performance artist and film producer, declared in blog that she was going to make a documentary about saving homeless pets. The blog received nearly 1,000 “like”.
  The jury of the festival consisted of seven people from four countries, including French documentary maker Yves Jeanneau, founder of the French Marseille Documentary Festival and winner of the Oscar Award for “Best Documentary”, and Fu Hongxing, a Chinese film director whose best known works include , and . Mr. Yves Jeanneau served as the chairman of the jury.
  The jurors worked like how jurors work at Cannes Film Festival. They sat in a group of sofas, watching all the 20 documentaries within three days. And they voted winners.
  , a documentary directed by Tiffany Hsiung about “comfort women” in World War Two, received the Best Documentary Award. directed by Hayato Obiki attained Recommendation Award. directed by Alka Raghuram grabbed D20 Author Award. Chinese documentaries and also received top awards at the festival.
  Documentary has experienced ups and downs in China. From the birth of New China in 1949 to the end of Cultural Revolution in 1976, documentaries were exclusively made by the state media on the mainland. In the following years in the 1980s and the 1990s, documentaries largely featured themes created long before filming began. Most documentaries by independent filmmakers during these years didn’t have a platform for the public to watch. These documentaries were for private uses among relevant people.
  The 21st century saw a number of documentary channels set up in television networks across the country. These new platforms have provided the national audience with opportunities to access documentaries made at home and abroad. Meanwhile, the internet has helped independent filmmakers to air their documentaries online. There have emerged quite a few documentaries that grabbed the national attention such as in 2014. Sunny Side of the Doc, an Asia-wide documentary festival, has been held in several cities in China. Guangzhou Documentary Festival is now one of the top eight international documentary events of the world.
  Zhejiang used to make very good documentaries, but it somewhat felt left behind by the surging trend of documentary-making and screening in the country. A city that boasts huge profit in making films, television series and animated films, Hangzhou eventually woke up and Zhejiang Documentary Association came into being.
其他文献
2017年夏,浙江文博界举办了纪念本省已故著名古书画鉴定家、省博物馆资深研究员黄涌泉先生的专题活动。在浙江博物馆展出了他的生平业绩和研究成果图片及翰墨作品,举行了专题座谈会,并在《金石书画》和《西泠艺丛》等专业刊物发表了多篇弘扬和研究黄老的文章。  黄涌泉立足于实践及研究,为浙江的文物鉴定作出了巨大贡献,并有许多学术成果传世。几十年来,全省各地经他过目的书画作品多达十多万件,鉴定出宋朝至清朝的珍贵
期刊
上世纪初,火车尚属稀奇事物,杭州建造了浙江第一条铁路——江墅铁路。据书刊回忆,当年沿线的老杭州人,每有蒸汽火车途经时,总在铁轨两旁惊奇地看着那庞然大物隆隆而行,嘴里发出啧啧之声。  江墅铁路早已不复存在,如今我们只能在遗址公园内怀想当年的盛况。初秋一个下雨的午后,笔者在遗址公园管理员兼讲解员刘美玲志愿者的陪同下,开启了一段寻踪之旅。  一  江墅铁路遗址公园在杭州拱墅区的登云路和金华路口,这是浙江
期刊
一封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UNWTO)的正式函件,近日越过辽阔的太平洋,飞到杭州市旅游委员会的信箱里。函件带来的,是一个让人振奋的好消息:杭州入选全球15个旅游最佳实践样本城市。入选的理由是旅游对城市产生的积极而卓越的社会文化影响。  翻开中华大辞典,对“旅游”一词的阐述很有意思:“‘旅’是为了实现某一目的而在空间上的行进过程;‘游’是外出观光、娱乐。”  所以,一个优秀的旅游目的地,必须有着让人进
期刊
杭州西湖大道北侧,南宋御街之中山中路227号,繁盛的街市忽地出现一处规模颇巨的伊斯兰清真寺院,一派浓郁的阿拉伯建筑风格,庄重,优雅,安谧。若遇开放之时,你还可以循步其中,在寺内各文物点参观。它便是与广州狮子寺、泉州麒麟寺、扬州仙鹤寺并称、我国南方伊斯兰教四大古寺的杭州凤凰寺。毫不夸张地说,如今得到各国响应的中国“一带一路”倡议,还能从凤凰寺探寻出其渊源。  凤凰寺又名礼拜寺、真教寺、回回堂,因当年
期刊
窗外,车水马龙,霓虹闪烁。窗内,灯火通明,一片静谧。40岁的徐慧玲,正托着一本《人类简史》,沉浸在纸张的窸窣声里。一旁,几个初三的学生,正低头伏案,笔尖沙沙作响。    入夜,熙熙攘攘的温州闹市,一间临街的书房内,醉人的书香,温暖的灯光,包围着遨游书海的阅读者。这是温州市首家城市书房——县前头书房。  3年前,敢为天下先的温州人,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推出一项创新之举:开出全开放、纯公益、24小时不打
期刊
受法中文化艺术交流中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邀请,杭州歌剧舞剧院开启《遇见大运河》世界巡演之旅,走进法国、英国、埃及、美国、巴拿马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用文化遗产这一世界语言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搭建起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6月底至7月初的法德巡演为世界巡演的第一阶段。    舞蹈剧《遇见大运河》是一部汇集世界艺术名家打造的扛鼎之作,讲述中国大运河的故事,展现文化遗产之美。巡演所至,在法国尼斯、巴
期刊
去年杭州G20峰会,西湖之畔的这座城市向世界展示了传统历史文化和现代品质之城完美融和的独特魅力。一年来,杭州续写传奇,在文化大发展、大提升方面做了很多事情。其中,传统文化复兴的三件“小事”颇具代表性,耐人寻味,值得一述。  一个社团的“旧瓶装新酒”    有人说,杭州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头衔前,还应该放一个“中国书法名城”,原因无他,中国金石、印学和书法的滥觞社团西泠印社就在这里。  作为杭州传统文
期刊
草原之晨 西域胡楊之魂 阿尔卑斯之晨
期刊
有這样一群人,职业就是护理老年、残障、失能人群,做着最平凡的工作,却传递着大爱,有着大梦想。他们就是养老护理员,每天不厌其烦为人们的品质老年生活奉献自己的能量,为美丽夕阳增辉添彩。  全国首创 护理员有了自己的节日  2017年5月29日,杭州绿康医养集团第七届护理员节大型庆典活动在其旗下的阳光家园举行。在这个节日里,他们唱《绿康之歌》,表演护理实操,接受“十佳优秀护理员”嘉奖,一张张笑靥绽放在夕
期刊
近年來,美国迪士尼出现了一批用真人电影翻拍原来的动画经典电影的趋势,借助高超精湛的CG技术,让以往只能在动画中呈现的神奇魔幻想像,在真人世界中活灵活现、栩栩如生。真实与虚幻的界限几被模糊。《奇幻森林》票房大卖,《美女与野兽》正在热映。自杭州动漫节连续举办形成相当影响力以来,走在中国动画前列的浙江动画是否可以从以上现象中得到有益的启示?  在动画电影的早期竞争时代,迪士尼与其他动画人截然相反,不是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