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话与办事”之惑

来源 :党史文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wd5664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茅于轼先生有志于“为富人说话,替穷人办事”。这让人很难理解。因为就常识而言,为一方办事,就必为这一方说话的。古语也有“孝当竭力,忠则尽命”的说法,语出蒙学《千字文》。在“国学”日昌的今天,大概小孩子也是懂得的。当然,茅先生不是小孩子,而是一位老者,不能以蒙学中的道理来要求,这也是自然的。但是,一边为这一方办事,一边又为仇方、敌方或者别一个什么方说话,或者,一边为一方说话,同时又为另一方(悄悄地,或者公开地、大张旗鼓地)办事,总感觉有点……至少是说话不专心,或者办事不尽心。反正感觉不对劲。
  当然,这不对劲是纯粹从字面上抠来的,而要理解一句话,理解一个人说这话的真意,是非有实际例子不可的。呜呼!解文其难矣,这大概属于造物弄人吧。谁让人是万物之灵呢?文中觅义这样的苦差事活该由人来做。
  最近的例子,是茅先生主张廉租房不设私家厕所。这当然是在说话,但这主张真正实行起来可就成为办事。茅先生到底是在说话呢还是在办事?这状况也反映出说话与办事的区分之难。那么茅先生是在为谁说话为谁办事呢?他对自己的主张有注解,说是设了私家厕所就极容易勾起有权有势者(茅先生没有单说是富人)的强占欲望,对穷人反而不利。他心目中穷人应该住的廉租房就是过去的筒子楼,不过已经随着时光的推移有了改进,虽然厕所公共,但已有水冲,也已经有了自己的独立厨房,所谓“与时俱进”者是也。他认为,这样的房子有权有势者当然不会觊觎,于是穷人可以安心住下去。而且他还给穷人勾画了一幅美妙的蓝图:一旦穷人攒够了钱,就恨不能马上离开这个家,去买有厕所的房子住了。用一位网友的更简洁的比喻来说,是给面包上吐口水,富人自然不会来抢,来拿,而饿极了的穷人则可以从容地、不紧不慢地将吐有口水的面包拿来,吃下,而穷人的肠胃是不怎么挑剔,也不该挑剔的,或许还借此锻炼了抵抗细菌和病毒的能力,于穷人的好处大焉!依我看,这穷人也许还会颇为得意地冲着富人嘲讽地挤挤眼,说句“有本事你来吃啊!”
  如此说来,茅先生可真是在为穷人办事了!然而这又让人不解。怕歹徒抢劫,所以好人都该穿得像叫花子;怕恶棍强奸,所以美女就得做整容变丑。而这又是为了人们好。这大概是“善良”的茅先生的逻辑。这样的逻辑难道还不足以陷人于糊涂之境地吗?
  以不带厕所的廉租房而论,这样的房子有权有势者(当然包括富人,因为谁也知道有权有势者与富人有着怎样的关系)仍然可以想办法拿到,然后转租给穷人,但却抬高了租价,穷人仍然住不起,事实上又对穷人不利。也许这是茅先生“智者千虑之一失”吧!然而还有深意在。
  茅先生自己承认,的确,“廉租房没有私人厕所是歧视穷人”,但“市场经济就是对穷人不利。有钱人什么都能做,没钱什么也做不成。它是认钱不认人的。”“市场经济能把饼做大,它的分配原则是谁创造的财富多,谁就得到更多的分配。”换句话说,穷人活该受穷,因为创造的财富少。如过去有一部电影里讲的一句台词:“谁发家谁光荣,谁受穷谁狗熊”,也如电影中常出现的“滚,穷鬼!”这样的台词所告诉我们的,也就是说,穷人遭歧视是对的,是正常的。于是,茅先生所一贯主张的“人权”里可能就不包括“免于受歧视的权力”了。可见这不是在为穷人说话和办事。然而却似乎并不,因为穷人到底是有地方住了,比之以前要好些了。这又像是在为穷人说话和办事。
  按茅先生的说法,市场经济对穷人不利,而不搞市场经济则不但富人完蛋,穷人会更惨(以廉租房而论,恐怕就是连独立厨房也不会有,公共厕所也没有水冲的了)。据说这是经过试验,并经茅先生解读过实验数据的(我们也不知道茅先生是在哪儿、调动了多少纸人纸马做的试验)。所以,为市场经济这个致人于穷富两极的原因说话,是茅先生所坚持不懈的,同时,对市场经济所造成的结果又稍加修正,于穷人稍有弥补,又是茅先生所当的责任。不反原因,只修结果,两权相较,只能如此!两头不得罪,稳妥得很!
  假设生活水平随时间的变化而呈一次函数y=ax+b,又如果在某一历史起点——就比如茅先生所说的计划经济大家都“穷”的时代吧——大家的生活水平都是b,那么,市场经济以后,“创造财富多”的富人的生活水平的系数a就要远大于“创造财富少”,甚至不怎么“创造财富”的穷人的a。也就是说穷人分得的饼会越来越小,贫富差距会越来越大!茅先生是搞经济学的,专门摆弄公式和数字,不知道这个一次函数概括得对不对,按照直观,大概不止是一次函数了吧?于是在事实面前,茅先生所一贯主张的“平等”里也就没有了“经济平等”,他的“人权”里也没有了“免于时常感受被时代抛弃的恐惧的权利”。于是对于绝大多数想通过市场经济争得平等权利和地位的人们来说,茅先生的办法终于还是无法,茅先生的经济学终于还是无解。
  茅先生是认为计划经济十恶不赦因而坚决反对计划经济的。那么穷人住上无厕廉租房以后会是怎样一种状况呢?筒子楼是人们过去住过的,那是计划经济时代常有的。邻里之间频繁串门,相互走动,一家做饭满楼飘香,各家做饭相互品尝,平常没事打扑克下象棋嚼舌头,为某人便后不冲厕所而怄气,为争方寸之地而打架,等等。现在的电影里也还能经常看到。难道茅先生又要让人们回到计划经济时代吗?或者是要人们产生对于计划经济的联想吗?就不怕住在筒子楼里的人们“反思”点什么吗?这大概又是茅先生“智者千虑之一失”。
  其实,茅先生的方案,就是鲁迅先生所描写的“爬”!茅先生给人们描绘了一幅美妙的图画,悬挂了一个美丽的前景:爬吧,只要诚实地去爬,一定会爬上幸福的台阶,虽然不必一定要享受富人们才能享受的生活。茅先生办保姆学校培训保姆,被表扬为是给穷人办事。但因为保姆首先是富人之所需,故这又不能说单纯是为了穷人,倒又像是为富人办事。就算是为了穷人吧,可至今不见多少保姆“爬”到女主人的地位,当然,个别不讲“职业道德”者“爬”到男主人床上,或者很“讲道德”的男主人“爬”到保姆床上的,则有之。噫!自人猿相揖别,人类在私有制度下爬了几千年,也深信“爬能致富”论,但是于大多数而言,还是不能爬入幸福之境。对这一状况,茅先生自己坦白:无解,也不认为有解的必要。茅先生自己呢?他是不用爬的了。那太辛苦,他是早就可以登台演讲,出镜风光的了。当然,从他自己所抛之脑后的马克思主义的层面上看,他是直立地走着,还是爬在某些所谓的理论和观念的僵尸上,还很难说!
  近些日子来有一个事件在国内外被吵得沸沸扬扬——女服务员邓玉娇刺死镇干部邓贵大。邓玉娇是穷人,不穷不会到风月场所去“工作”;邓贵大不仅有权有势,而且是富人,因为他不差钱,而且钱还是他的武器,因为他竟用大叠的钱抽打邓玉娇的头和脸。这个富人欲用钱买春,遭穷人邓玉娇拒绝,强行施暴却偏偏运气不济而被刺死。对这一案件,很多很多人不但早已说话,而且也早已开始办事了。却不见说话与办事的里手茅先生出来说话和办事,而且依茅先生的理论,他该为富人邓贵大说说话,为穷人邓玉娇办办事的!至于怎么个说法,怎么个办法,人们是不太好为茅先生设计的,还得由茅先生自己出来讲讲!因为人们似乎比茅先生还无解。
  为某一方面说话却为另一方面办事,这八成是靠不住的,颇有点像轻佻女子的脚踏两只船,或者交际花在男人堆里的周旋。骑墙不踏实,搞不好会摔着;言行不一,也是做人之大忌。要人信他说的话呢?还是要人信他办的事?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当然,也许这是只可哄哄小孩子的老教条,不合于当下,怕也不合于未来了吧!但总之,茅先生的“说话”与“办事”,其令我等未开化之人糊涂也者,竟至于此!
其他文献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飞机为国民党所垄断,没有空战和防空能力的共产党为此吃尽了苦头。面对来自空中的威胁,广大苏区军民殚智竭力,硬是因陋就简地构筑起了一道严密的防空安全屏障,用非对称武器沉重地打击了空中恶魔的嚣张气焰。   敌机逞凶狂轰滥炸   1930年底,蒋介石把所谓的“铲共剿匪”确定为施政急务,挥师10万南下,直取江西苏区。3支航空队共7架战机分别进驻南昌、樟树和吉安机场。次年4月又增加了一
期刊
生活中,有不少琐事可以忽略;生命里,有一些记忆不能忘却。那些刻骨铭心的日子,应该是淡漠不了的。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而言,要挺直脊梁,传承血脉,铸造灵魂,更需克服健忘,加强记忆。  编罢《归侨女英雄李林:不平倭寇誓不休》一文,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为保卫祖国,抗击日寇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李林放弃了优裕的生活,奔赴抗日战场,在雁门关外英勇杀敌,最后壮烈殉国。其英雄事迹惊天地而泣鬼神。24岁,如花的年纪啊
期刊
今昔三晋,多少同仁,交往实难记清。  率真相濡以沫,诚佩深钦。  流年兴国风雨,问谁能忘怀不惊。  分离处,已全成历史,难觅旧踪。    人事代谢来去,熟知者,侪辈寥若晨星。  感悟鞠躬,不苟一字千金。  回眸一路怀旧,恰明时正度太平。  逢大庆,忆先生,更念老臣。    黄志刚同志和我不是一个“山头”。抗日战争期间,他在晋绥地区工作,我在太行。1954年秋初,他由临汾地委书记任上,调中共山西省委
期刊
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的日子里,人们对报刊有着别样的特殊要求,就是希望能将新中国的发展历程、巨大成就、成功秘密等,都有份量极重的文章加以反映和展示。细读《党史文汇》今年以来的刊物,可以说读者的这一愿望是能够得到满足的。从办刊的角度看,其开办《共和国的脊梁》这个专栏的经验,是值得总结和借鉴的。  《共和国的脊梁》并不是今年新创办的专栏,在我们的印象里它已出现好多年了。如果说前几年它是值得重
期刊
非洲是世界第二大洲,人类发源地之一。它资源丰富、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60多年来,中国和广大非洲国家的友好合作不断巩固和发展,经受了岁月的考验。当我们回顾这一友谊合作的历程时,可以看到,它贯穿着许多动人的往事。从新中国历代领导人,到驻外使节、医疗队、施工队,都为中非关系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在中国和非洲之间,架起了连结万里的友谊之桥,永远值得人们怀念和传诵。    中非友谊源远流长    
期刊
“我的一生经历了我们民族灾难最深重的年代,也经历了我们民族翻天覆地的大变化,并且亲身参与和看到我国现代化的初步实现。”这是刘锡田对自己一生的概括,短短三句话,让一个水利人82年的轮廓与一个时代的轨迹完美契合。  刘锡田是山西人忘不了的水利专家。    历经坎坷年少时    1920年12月31日,刘锡田出生于北京,家中兄弟姐妹六人。他的祖籍在山西省汾城县(今襄汾县)南高村,祖父刘笃敬是山西清末民初
期刊
从挑煤工到红军团长    1911年1月13日,杨得志出生于湖南省醴陵县南阳桥(今属株洲市)的一户贫苦铁匠家庭。由于生活困难,他只读过几天《三字经》《百家姓》后就开始跟随父亲学打铁谋生。11岁时母亲去世,家里的生活更是雪上加霜,他不得不到地主家放牛为生。14岁那年,随哥哥到江西安源煤矿做挑煤工,但累死累活忙了大半年,拿到的钱还不够买一张回家的火车票。这段经历让他明白了一个道理:“安源是洋人和老板们
期刊
值此全国人民无不欢欣鼓舞地迎接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在河北省作家协会主办的2009年8月6日《人物周报》上,看到了头版天头上的几句提示语,其中之一便是:“《毛选》有一文非毛著”。再看第10版的“名流故事”,却原来是一个叫庄重的人,说:“《敦促杜聿明等投降书》不是毛泽东著作。”  作为一个党史、军史、共和国历史和毛主席著作的热心读者,我立即找出手头人民出版社1967年3月第3次印刷出版的《毛泽东选
期刊
为了拔穷根合伙闹生产    贾宝执是山西兴县白家沟的农民,家贫,15岁起给地主打短工。“晋西事变”前后参加革命活动,194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积极投入了抗战支前和减租减息等运动。1944年2月,贾宝执响应毛泽东“组织起来”的号召,组织8户农民办起了白家沟土地运输生产合作社,在晋绥边区树起了第一面“组织起来,走共同富裕道路”的旗帜。  当时正值抗战时期,老百姓既要支援前线,抗击日寇,又要发展生产,解
期刊
在纪念新中国建立60周年的同时,1949年9月1日建立的山西省新的统一的党政军领导机构,也已渡过了60个春秋。60年前的1949年,在人民解放战争战略决战胜利的凯歌声中,4月24日太原解放,5月1日大同解放,从而山西全境获得解放。8月,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分散的、相对独立的各个解放区,结束了自己的历史使命,山西省建制开始恢复。9月1日,新的、统一的中共山西省委和新的山西省人民政府、山西省军区正式建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