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积极参与”表现出的是学生的情感与态度,是乐学、好学;而“有效参与”追求的是知识的真正获取与能力的真正提升,是会学、学好。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切实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在积极参与的基础上追求有效参与。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教学 主体地位 积极参与 有效参与
一、引言
数学学习是认知的不断发展与深入的过程,也是情感的不断积累与丰富的过程,二者是融为一体、相互促进的。在此过程中,认知会催生学生对数学的情感,情感又会反过来影响认知的效果。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切实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有效的引导、点拨、评价等手段,促使学生的参与更有效。
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自主学习效率
数学知识不是靠教师灌输到学生的头脑中的,数学能力也不是靠教师手把手地教会的。学生理解知识、提高能力,必须依靠自己主动建构。因此,学习数学首先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情感可以转化为一种巨大的力量,它影响着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如果学生从心里喜欢数学,愿意学习,乐于探究,其心理就会处于一种积极的情绪状态之中,就会体验到数学学习的无限乐趣,自主学习效果必定显著。
首先,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活动,情绪应当是高昂的,带着探究的欲望与热情,而不是表现得很被动、很冷漠。比如,执教“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相关内容,笔者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运用原有知识,通过独立做题体会代数方法比算术方法更简单、便捷,进而巧妙地引入“方程”这一教学内容。学生探究代数解法的“胃口”被吊起,于是积极参与也就成为现实。在接下来的教学环节中,学生探究热情高涨,在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增强对方程的感知,获取解一元一次方程应用题的方法与步骤。在笔者的点拨下,学生以寻找代数解法为目标,通过对例题的学习,归纳出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与步骤。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自主确定目标,自主探寻方法,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其次,学生的积极参与离不开交往互动。教师要为学生参与提供交往时空,使学生通过交往互动获得知识和体验。多向式的互动交往能够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智力水平。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教师要贯彻落实“学讲计划”中提出的“学进去、讲出来”的理念,首先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然而进行同桌交流或组内交流,最后再面向全班交流,实现观点碰撞与思想的沟通。
再次,学生的积极参与应该是全员性的,而不是只局限于优等生或中等生。数学教学应该让所有的学生都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比如,在指导学生初探究代数解法的优越性时,由于笔者瞄准了学生能力的“最近发展区”设计练习,因此学生的参与面广;在指导学生探求解一元一次方程应用题方法和步骤中,学生展开同桌交流与组内交流,每个学生都发表自己的观点;在指导学生自编方程应用题的过程中,所有学生都兴味盎然,积极投入。
三、追求学生“有效参与”,激活学生数学思维
初中数学课堂不能只追求表面上的热热闹闹,而没有实实在在的效果。在学生“积极参与”的基础上,教师应追求“有效参与”,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态度,发展学生的数学探究能力。有效参与的实质是思维的真正参与。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为促进学生的有效参与而优化策略,提供支持。
为实现有效参与,首先要给予学生充足的独立学习时间。有了充足的时间,学生才能“自主先学”,才能为小组交流做好准备。譬如,在“二次函数中的特殊三角形”教学中,笔者出示图形并读题:y=x■-3x-4,若函数图像与x轴交于A、B两点,与Y轴交于D点,其顶点为C,问图中有几个特殊三角形?通过这一问题引发学生思考。笔者给学生4分钟的思考时间;在探寻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中,笔者给予学生6分钟的时间;在学生验证①已知二次函数y=x■-2x m的图像与x轴交于点A、B,其顶点为C,若△ABC为等边三角形,求m的值;②二次函数y=x■-2x m,经过怎样的平移后,使得△ABC由等腰三角形变为等腰直角三角形?这两个问题中,笔者给予学生的时间是10分钟;在学生自编题的过程中,笔者又给予学生足够自主学习的时间。毋庸置疑,学生的有效参与必须有时间作保证,否则教学活动就会走向低效乃至无效。
为实现有效参与,还要想法激活学生的思维,使之活跃起来——这是“有效参与”的关键。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只有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并与同伴深入交流,才能获得解题的灵感,获取解题的思路,进而发展思维能力,提高智力水平;否则,学生的学习就会陷入僵化、被动状态,不会取得实质上的进展。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在问题导入环节,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引导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在探究过程中,要通过有价值的核心问题,引领学生专心致志地投入,使学生情绪始终处于兴奋状态,这样的自主学习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收获。
有效的参与还应当让学生获得一定的学习策略。学习策略的获得是有效参与的重要成果。掌握学习策略就提高“会学”能力。如在“直线相交与对顶角”的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学习对顶角的概念,首先是安排学生自己动手画图,然后在所画的图形中找出所有相交的角,弄清任意两角之间不同的位置关系,在此基础上自然而然地引出“对顶角”的概念。这一教学活动体现了“自我建构”的思想,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发现过程。
当然,有效参与还要给予学生充分表现自我的机会。课堂不应只是教师施展才智的舞台,更应该是学生展示自己学习能力的一方天地。为此,教师既要为学生开辟探究空间,又要为学生搭建展示平台。教师要给予不同层次的学生尤其是学困生发言的机会,让他们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学习的快乐,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
四、结语
对于初中数学学习来说,教师既要注重积极参与,又要注重有效参与,前者是基础,后者是目的。积极参与表现出的是学生的情感与态度,是乐学、好学;而有效参与追求的是知识的真正获取与能力的提升,是会学、学好。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的基础上追求学生的有效参与。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教学 主体地位 积极参与 有效参与
一、引言
数学学习是认知的不断发展与深入的过程,也是情感的不断积累与丰富的过程,二者是融为一体、相互促进的。在此过程中,认知会催生学生对数学的情感,情感又会反过来影响认知的效果。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切实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有效的引导、点拨、评价等手段,促使学生的参与更有效。
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自主学习效率
数学知识不是靠教师灌输到学生的头脑中的,数学能力也不是靠教师手把手地教会的。学生理解知识、提高能力,必须依靠自己主动建构。因此,学习数学首先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情感可以转化为一种巨大的力量,它影响着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如果学生从心里喜欢数学,愿意学习,乐于探究,其心理就会处于一种积极的情绪状态之中,就会体验到数学学习的无限乐趣,自主学习效果必定显著。
首先,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活动,情绪应当是高昂的,带着探究的欲望与热情,而不是表现得很被动、很冷漠。比如,执教“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相关内容,笔者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运用原有知识,通过独立做题体会代数方法比算术方法更简单、便捷,进而巧妙地引入“方程”这一教学内容。学生探究代数解法的“胃口”被吊起,于是积极参与也就成为现实。在接下来的教学环节中,学生探究热情高涨,在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增强对方程的感知,获取解一元一次方程应用题的方法与步骤。在笔者的点拨下,学生以寻找代数解法为目标,通过对例题的学习,归纳出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与步骤。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自主确定目标,自主探寻方法,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其次,学生的积极参与离不开交往互动。教师要为学生参与提供交往时空,使学生通过交往互动获得知识和体验。多向式的互动交往能够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智力水平。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教师要贯彻落实“学讲计划”中提出的“学进去、讲出来”的理念,首先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然而进行同桌交流或组内交流,最后再面向全班交流,实现观点碰撞与思想的沟通。
再次,学生的积极参与应该是全员性的,而不是只局限于优等生或中等生。数学教学应该让所有的学生都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比如,在指导学生初探究代数解法的优越性时,由于笔者瞄准了学生能力的“最近发展区”设计练习,因此学生的参与面广;在指导学生探求解一元一次方程应用题方法和步骤中,学生展开同桌交流与组内交流,每个学生都发表自己的观点;在指导学生自编方程应用题的过程中,所有学生都兴味盎然,积极投入。
三、追求学生“有效参与”,激活学生数学思维
初中数学课堂不能只追求表面上的热热闹闹,而没有实实在在的效果。在学生“积极参与”的基础上,教师应追求“有效参与”,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态度,发展学生的数学探究能力。有效参与的实质是思维的真正参与。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为促进学生的有效参与而优化策略,提供支持。
为实现有效参与,首先要给予学生充足的独立学习时间。有了充足的时间,学生才能“自主先学”,才能为小组交流做好准备。譬如,在“二次函数中的特殊三角形”教学中,笔者出示图形并读题:y=x■-3x-4,若函数图像与x轴交于A、B两点,与Y轴交于D点,其顶点为C,问图中有几个特殊三角形?通过这一问题引发学生思考。笔者给学生4分钟的思考时间;在探寻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中,笔者给予学生6分钟的时间;在学生验证①已知二次函数y=x■-2x m的图像与x轴交于点A、B,其顶点为C,若△ABC为等边三角形,求m的值;②二次函数y=x■-2x m,经过怎样的平移后,使得△ABC由等腰三角形变为等腰直角三角形?这两个问题中,笔者给予学生的时间是10分钟;在学生自编题的过程中,笔者又给予学生足够自主学习的时间。毋庸置疑,学生的有效参与必须有时间作保证,否则教学活动就会走向低效乃至无效。
为实现有效参与,还要想法激活学生的思维,使之活跃起来——这是“有效参与”的关键。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只有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并与同伴深入交流,才能获得解题的灵感,获取解题的思路,进而发展思维能力,提高智力水平;否则,学生的学习就会陷入僵化、被动状态,不会取得实质上的进展。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在问题导入环节,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引导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在探究过程中,要通过有价值的核心问题,引领学生专心致志地投入,使学生情绪始终处于兴奋状态,这样的自主学习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收获。
有效的参与还应当让学生获得一定的学习策略。学习策略的获得是有效参与的重要成果。掌握学习策略就提高“会学”能力。如在“直线相交与对顶角”的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学习对顶角的概念,首先是安排学生自己动手画图,然后在所画的图形中找出所有相交的角,弄清任意两角之间不同的位置关系,在此基础上自然而然地引出“对顶角”的概念。这一教学活动体现了“自我建构”的思想,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发现过程。
当然,有效参与还要给予学生充分表现自我的机会。课堂不应只是教师施展才智的舞台,更应该是学生展示自己学习能力的一方天地。为此,教师既要为学生开辟探究空间,又要为学生搭建展示平台。教师要给予不同层次的学生尤其是学困生发言的机会,让他们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学习的快乐,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
四、结语
对于初中数学学习来说,教师既要注重积极参与,又要注重有效参与,前者是基础,后者是目的。积极参与表现出的是学生的情感与态度,是乐学、好学;而有效参与追求的是知识的真正获取与能力的提升,是会学、学好。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的基础上追求学生的有效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