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语文教学领域也随之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小学语文教育也更加针对小学生固有的思维特点进行不断的更正。传统的学习方式制约了小学生的思维与发展,磨灭了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快乐学习法面对极大的阻力。而采用“引导式”的教学方法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落实教学目标。本文以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引导策略展开探讨与分析,希望给大家带来教学方法上的启发。
【关键词】小学语文 引导策略 课堂授课
语文学科兼备主观性与人文性的特点,需要学生对学科具备一定的自我感知能力才能将教师讲授知识融会贯通,转化为自己的知识贮备。这仅仅依靠教师的授课是远远不够的,引导策略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传统课堂的不足,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语文课堂教学目标更容易达到。
一、“引导策略”的内涵解读
“引导策略”是一种主动的、创设性的学习过程,学生在老师所创设的前景条件下,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将自己作为学习思考的主体,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对文章内容进行深入的解读并获得相关知识,再由老师在一旁旁敲侧击帮助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知识点汇集总结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以达到高效的学习效率。引导策略强调学生的个体学习能力。拥有自觉、主动的学习心态的学生往往比被动、强迫的学生接受知识更快、学习兴趣更浓。在这一学习过程中,教师不再成为课堂的主导者,而是引导者,将课堂交予学生,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自主学习,实现新型课堂的转变。
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引导策略
(一)引导式教学情境的创设
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奇,对一切新鲜事物抱有极强的了解欲,所以,在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往往专注于课本时间较短,有不少年轻教师對学生的专注力不集中问题感到无计可施。实则不然,这恰恰为我们引导式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契机,只要把握好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这往往会成为教学课堂上的亮点。例如在讲授课文《詹天佑》刚开始的时候,教师可以抛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问题:詹天佑是谁?你之前对他有什了解?他有做出了哪些杰出成果?这些与课本紧紧相连的问题,不但可以给课文讲解做一个铺垫,还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抓住学生的注意点,让他们由此有一个进入课文的情境口,再由教师对课文不断的进行深入解读。最后达到课文所教学的目的。
以上教学,老师应该了解学生的兴趣点,从学生的兴趣点破口,创设出一个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掌握课本知识。促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快乐和满足,达到小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目标。
(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语文思维能力
语文作为一门主观性极强的学科,每个学生对此都有不同的学习方法。教师要注意保证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按照每个学生不同的身心发展特点进行语文思维能力的培养,但教师同时也应当注意,这并不意味无限制的将整个课堂交给学生,而是要保证学生在教室的引导下对语文知识进行自学。如果教师在语文课堂中进行一定的指导,能够更加有效地提升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效率,解答他们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杂问。反之则不然。以古诗教学为例,教师可以首先将学生按照特点进行分组,谁负责朗诵,谁负责了解文章背后写作背景,谁负责查找生僻字含义,然后安排小组内成员对文章内容进行综合概括,将每个人所负责的知识内容进行传送,这样不但锻炼了学生个人的学习能力,还锻炼了小组学习能力,培养了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精神。在探讨之后,教师可以加入学生的探讨小组,给予指导意见,解答疑惑,从而使学生对文章了解更为深刻透彻。
以上教学,可以使学生不仅仅着眼于自己问题,也可以思考更广泛的问题即他人提出的问题,在锻炼了自主学习的能力的同时也使自己的语文思维能力得到不断提升,而教师对问题的及时解决也保证了课堂的教学质量。
(三)引导学生将语文知识和生活融入在一起
语文作为一门工具性学科,在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例如看见美丽的风景可以当即吟出“到处皆诗景,随时有物华”,当送别友人可以安慰道:“莫愁前路无知己”等,语文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更加重视语文的实用性,进一步提高学生对语文的应用能力。如在阅读理解等相关问题的设置与提出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依据实际情况,谈谈自身体会,让学生可以从自我角度出发,将自我生活角色带入文章角色,学生由己到彼,更能深刻体会到文章背后感情色彩,也能更好的吸收运用所学知识。
以上教学,与《新课程标准》中指出的,语文教学要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要让学生将在语文课堂上学习到的内容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做到学以致用,丰富生活经验,在生活中更好的体会课堂上学到的知识的要求相符合,将有力的推动小学语文课堂的改革与发展。
(四)引导学生从错误点出发,寻找正确思维方式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难免会犯错误,混淆不清所学的知识点,或者对所学知识不够深入,难以在实际生活中发展与运用。但这正好也为教师提供了指导方向,学生所犯错地方正好也提醒教师学生学习最薄弱的地方。只要教师及时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不足,再及时引导更正,便可以不断完善学生的知识网,促进学生语文知识能力的提高。
首先,这需要教师注意在讲授过程中不足之处,如难点没有加以剥析,重点没有着重讲解,又或者是没有注意到学生在课堂之中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再者,学生在解题时的普遍错误,教师应当整理收集起来,在课堂上再次点拨之后,让学生自己重新解答,发现自己先前的错误,找到自己之前知识链中的薄弱环节,加以巩固。教师还应深入发掘了解学生的错误原因,不断进行巩固,以达到对学生知识的积累。
【结 语】
总之,让学生学习好语文知识,并不是简单地靠老师的传授过程,而是要明白学生是我们学习的主体,我们应当引导他们更加积极自主地学习,所以大力地推广“引导策略”,可以帮助小学生形成一个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习热情,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在引导中得到发展,使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得到极大的提升。
【参考资料】
【1】顾志娟.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质疑引导策略【J】.内蒙古教育,2015(24)
【2】刘五娣.论述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引导”的策略【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6(12)
【关键词】小学语文 引导策略 课堂授课
语文学科兼备主观性与人文性的特点,需要学生对学科具备一定的自我感知能力才能将教师讲授知识融会贯通,转化为自己的知识贮备。这仅仅依靠教师的授课是远远不够的,引导策略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传统课堂的不足,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语文课堂教学目标更容易达到。
一、“引导策略”的内涵解读
“引导策略”是一种主动的、创设性的学习过程,学生在老师所创设的前景条件下,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将自己作为学习思考的主体,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对文章内容进行深入的解读并获得相关知识,再由老师在一旁旁敲侧击帮助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知识点汇集总结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以达到高效的学习效率。引导策略强调学生的个体学习能力。拥有自觉、主动的学习心态的学生往往比被动、强迫的学生接受知识更快、学习兴趣更浓。在这一学习过程中,教师不再成为课堂的主导者,而是引导者,将课堂交予学生,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自主学习,实现新型课堂的转变。
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引导策略
(一)引导式教学情境的创设
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奇,对一切新鲜事物抱有极强的了解欲,所以,在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往往专注于课本时间较短,有不少年轻教师對学生的专注力不集中问题感到无计可施。实则不然,这恰恰为我们引导式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契机,只要把握好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这往往会成为教学课堂上的亮点。例如在讲授课文《詹天佑》刚开始的时候,教师可以抛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问题:詹天佑是谁?你之前对他有什了解?他有做出了哪些杰出成果?这些与课本紧紧相连的问题,不但可以给课文讲解做一个铺垫,还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抓住学生的注意点,让他们由此有一个进入课文的情境口,再由教师对课文不断的进行深入解读。最后达到课文所教学的目的。
以上教学,老师应该了解学生的兴趣点,从学生的兴趣点破口,创设出一个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掌握课本知识。促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快乐和满足,达到小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目标。
(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语文思维能力
语文作为一门主观性极强的学科,每个学生对此都有不同的学习方法。教师要注意保证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按照每个学生不同的身心发展特点进行语文思维能力的培养,但教师同时也应当注意,这并不意味无限制的将整个课堂交给学生,而是要保证学生在教室的引导下对语文知识进行自学。如果教师在语文课堂中进行一定的指导,能够更加有效地提升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效率,解答他们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杂问。反之则不然。以古诗教学为例,教师可以首先将学生按照特点进行分组,谁负责朗诵,谁负责了解文章背后写作背景,谁负责查找生僻字含义,然后安排小组内成员对文章内容进行综合概括,将每个人所负责的知识内容进行传送,这样不但锻炼了学生个人的学习能力,还锻炼了小组学习能力,培养了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精神。在探讨之后,教师可以加入学生的探讨小组,给予指导意见,解答疑惑,从而使学生对文章了解更为深刻透彻。
以上教学,可以使学生不仅仅着眼于自己问题,也可以思考更广泛的问题即他人提出的问题,在锻炼了自主学习的能力的同时也使自己的语文思维能力得到不断提升,而教师对问题的及时解决也保证了课堂的教学质量。
(三)引导学生将语文知识和生活融入在一起
语文作为一门工具性学科,在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例如看见美丽的风景可以当即吟出“到处皆诗景,随时有物华”,当送别友人可以安慰道:“莫愁前路无知己”等,语文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更加重视语文的实用性,进一步提高学生对语文的应用能力。如在阅读理解等相关问题的设置与提出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依据实际情况,谈谈自身体会,让学生可以从自我角度出发,将自我生活角色带入文章角色,学生由己到彼,更能深刻体会到文章背后感情色彩,也能更好的吸收运用所学知识。
以上教学,与《新课程标准》中指出的,语文教学要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要让学生将在语文课堂上学习到的内容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做到学以致用,丰富生活经验,在生活中更好的体会课堂上学到的知识的要求相符合,将有力的推动小学语文课堂的改革与发展。
(四)引导学生从错误点出发,寻找正确思维方式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难免会犯错误,混淆不清所学的知识点,或者对所学知识不够深入,难以在实际生活中发展与运用。但这正好也为教师提供了指导方向,学生所犯错地方正好也提醒教师学生学习最薄弱的地方。只要教师及时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不足,再及时引导更正,便可以不断完善学生的知识网,促进学生语文知识能力的提高。
首先,这需要教师注意在讲授过程中不足之处,如难点没有加以剥析,重点没有着重讲解,又或者是没有注意到学生在课堂之中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再者,学生在解题时的普遍错误,教师应当整理收集起来,在课堂上再次点拨之后,让学生自己重新解答,发现自己先前的错误,找到自己之前知识链中的薄弱环节,加以巩固。教师还应深入发掘了解学生的错误原因,不断进行巩固,以达到对学生知识的积累。
【结 语】
总之,让学生学习好语文知识,并不是简单地靠老师的传授过程,而是要明白学生是我们学习的主体,我们应当引导他们更加积极自主地学习,所以大力地推广“引导策略”,可以帮助小学生形成一个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习热情,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在引导中得到发展,使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得到极大的提升。
【参考资料】
【1】顾志娟.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质疑引导策略【J】.内蒙古教育,2015(24)
【2】刘五娣.论述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引导”的策略【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