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香菇菌棒发菌结束后,开始转入转色期,即菌丝由白色转变为棕褐色。转色是香菇生产中较为独特的现象,也是香菇菌丝由营养生长转向生殖生长的主要标志。正常转色不仅是高产优质的基础,还有保护菌棒免受病虫侵害、保持水分的作用,直接影响出菇时间的早晚、产量的高低和质量的优劣。
1 袋栽香菇转色管理方法
为生产出更多更好的香菇,香菇转色管理应该在菌袋达到以下4个标准时进行,并严把“四关”。
1.1 转色茵袋应达到四个标准 一是菌丝达到生理成熟(一般5℃以上的有效积温60~90天,早熟品种需要60~65天,中晚熟品种则需要70~80天,菌丝长满菌袋;折断菌棒,其断面充满菌丝体,几乎看不到培养料)。二是菌袋有肿胀现象,菌袋表面瘤状物占2/3以上。三是菌袋手摸有柔软感。四是接种孔附近呈棕褐色。
1.2 把好转色管理“四关”
1)把好控温关。脱袋后3~4天,菇床罩膜内的温度控制在20~22℃,不必揭膜通风,让脱袋的香菇在适温中复壮。4天后每天通风1~2次(时间为30~40分钟),拉大温差,使气生菌丝受到抑制,不至于过分旺长。
2)把好喷水关。一般脱袋后7~8天,菌丝开始吐出黄水珠,此时要及时处理,否则会引起菌体自溶而易感染杂菌,或造成菌被增厚。为此如出现黄水珠,第一天用喷雾器轻喷于菌筒上冲洗,第二天用压力喷雾器重水冲洗,待菌筒稍干时,覆盖薄膜,保持空气相对湿度80%~90%。在湿润条件下菌棒表面菌丝不易干燥,容易形成色素。如上述处理未见效时,可用3%石灰水轻喷,待稍干后盖膜。
3)把好光照关。增加光照,转色时必须给予一定量的散射光刺激,至少要有200~600 lx光照强度,才能对转色及出菇产生一定诱导作用。
4)把好通风关。转色时菌丝代谢旺盛,需要充足的氧气,而且菌棒处于高温环境,因此要加强通风,否则会使菌棒转色不良或引起霉变。脱袋3~4天后,主要应做好通风换气工作,每天不少于2次,每次30分钟。气温高时,早晚要揭膜通风,拉大温差。若菌丝徒长不倒伏,可在中午揭膜1小时,让菌筒接触光照或干燥空气,促使菌丝倒伏后进入转色。
2 袋栽香菇转色异常原因及应对措施
2.1 菌丝徒长不倒伏 表现为菌丝生长达2 mm未倒伏。原因是湿度或温度利于菌丝生长;缺氧,掀动薄膜次数太少;配方氮素偏高,营养过量,菌丝生长过盛。
应对措施:加大通风量,中午气温高时揭膜1小时,让菌筒接触光照和干燥空气,促使菌丝倒伏,待菌筒表面晾干至手摸不黏时,盖紧薄膜。
2.2 茵膜脱落 表现为脱袋2~3天后,菌筒表面瘤状菌丝膨胀,局部片状脱落。原因是脱袋太早,未达到生理成熟或脱袋后温度变化太大,使表层菌丝紧缩,形成间隙而起泡,迫使外部菌膜脱落。
应对措施:准确掌握开袋时间;创造适合的环境条件,温度以20~22℃为宜;选择晴天喷水加湿,相对湿度以80%为宜,每天通风2次,每次30分钟。
2.3 菌丝体脱水 表现为菌筒表层粗糙,手摸有刺感。原因是菌袋受强光曝晒或强风袭击,或接种穴胶布全脱,菇场湿度太低,袋内水分蒸发,或揭膜时间过长。
应对措施:加大喷水量,连续喷水2~3天,达到手触不刺而有柔软感;罩严薄膜,缩短通风时间,保持相对湿度为85%~90%,可灌“跑马水”于菇床的两旁沟内,增加地面湿度。当菌丝体出现“黄水”现象,应及时用1.5%石灰水冲掉,或用70%的酒精球吸干。
2.4 转色太浅或一直不转色 原因是脱袋过早,菌丝生理没有成熟;菇床保湿条件差;脱袋时气温高于25℃或低于15℃。
应对措施:结合通风喷水保湿,连续喷水2~3天,每天1次;检查菇床罩膜,罩紧薄膜,提高保湿性能;菌筒卧倒地面,利用地温地湿,促进一面转色后再翻一面;若因低温影响的,可补光增温;若高温引起的,应增加通风次数,同时用冷泉水喷雾降温,早晚通风换气,每次半小时。
2.5 转色太深,菌膜增厚 表现为皮层质硬,颜色深褐,出菇困难。原因为脱袋时菌龄大,菌丝扭结,菌膜增厚;培养料氮源过量,菌丝徒长,菌膜增厚;通风次数和时间太少,缺乏光照。
应对措施:加强通风,每天至少通风2次,每次1小时;调节光源,菇场要求保持“三阳七阴”的光照;拉大干湿差和温差,迫使菌丝营养生长阶段转为生殖生长阶段;仿效“击木催菇法”,用拖鞋或木棒敲打菌棒,使菌丝震动撕断,促进出菇。
2.6 菌筒霉烂 表现为脱袋转色期间菌筒出现霉烂。原因是脱袋后气温变高,菇场周围环境条件差,特别是雨天,通风不良,造成高温高湿,引起杂菌滋生。
应对措施:在地面撒上石灰粉,用50%多菌灵0.1%水溶液涂局部受害处,再用5%石灰水涂刷,控制喷水,防止湿度偏高,保持菇床空气新鲜,加强空气对流。
1 袋栽香菇转色管理方法
为生产出更多更好的香菇,香菇转色管理应该在菌袋达到以下4个标准时进行,并严把“四关”。
1.1 转色茵袋应达到四个标准 一是菌丝达到生理成熟(一般5℃以上的有效积温60~90天,早熟品种需要60~65天,中晚熟品种则需要70~80天,菌丝长满菌袋;折断菌棒,其断面充满菌丝体,几乎看不到培养料)。二是菌袋有肿胀现象,菌袋表面瘤状物占2/3以上。三是菌袋手摸有柔软感。四是接种孔附近呈棕褐色。
1.2 把好转色管理“四关”
1)把好控温关。脱袋后3~4天,菇床罩膜内的温度控制在20~22℃,不必揭膜通风,让脱袋的香菇在适温中复壮。4天后每天通风1~2次(时间为30~40分钟),拉大温差,使气生菌丝受到抑制,不至于过分旺长。
2)把好喷水关。一般脱袋后7~8天,菌丝开始吐出黄水珠,此时要及时处理,否则会引起菌体自溶而易感染杂菌,或造成菌被增厚。为此如出现黄水珠,第一天用喷雾器轻喷于菌筒上冲洗,第二天用压力喷雾器重水冲洗,待菌筒稍干时,覆盖薄膜,保持空气相对湿度80%~90%。在湿润条件下菌棒表面菌丝不易干燥,容易形成色素。如上述处理未见效时,可用3%石灰水轻喷,待稍干后盖膜。
3)把好光照关。增加光照,转色时必须给予一定量的散射光刺激,至少要有200~600 lx光照强度,才能对转色及出菇产生一定诱导作用。
4)把好通风关。转色时菌丝代谢旺盛,需要充足的氧气,而且菌棒处于高温环境,因此要加强通风,否则会使菌棒转色不良或引起霉变。脱袋3~4天后,主要应做好通风换气工作,每天不少于2次,每次30分钟。气温高时,早晚要揭膜通风,拉大温差。若菌丝徒长不倒伏,可在中午揭膜1小时,让菌筒接触光照或干燥空气,促使菌丝倒伏后进入转色。
2 袋栽香菇转色异常原因及应对措施
2.1 菌丝徒长不倒伏 表现为菌丝生长达2 mm未倒伏。原因是湿度或温度利于菌丝生长;缺氧,掀动薄膜次数太少;配方氮素偏高,营养过量,菌丝生长过盛。
应对措施:加大通风量,中午气温高时揭膜1小时,让菌筒接触光照和干燥空气,促使菌丝倒伏,待菌筒表面晾干至手摸不黏时,盖紧薄膜。
2.2 茵膜脱落 表现为脱袋2~3天后,菌筒表面瘤状菌丝膨胀,局部片状脱落。原因是脱袋太早,未达到生理成熟或脱袋后温度变化太大,使表层菌丝紧缩,形成间隙而起泡,迫使外部菌膜脱落。
应对措施:准确掌握开袋时间;创造适合的环境条件,温度以20~22℃为宜;选择晴天喷水加湿,相对湿度以80%为宜,每天通风2次,每次30分钟。
2.3 菌丝体脱水 表现为菌筒表层粗糙,手摸有刺感。原因是菌袋受强光曝晒或强风袭击,或接种穴胶布全脱,菇场湿度太低,袋内水分蒸发,或揭膜时间过长。
应对措施:加大喷水量,连续喷水2~3天,达到手触不刺而有柔软感;罩严薄膜,缩短通风时间,保持相对湿度为85%~90%,可灌“跑马水”于菇床的两旁沟内,增加地面湿度。当菌丝体出现“黄水”现象,应及时用1.5%石灰水冲掉,或用70%的酒精球吸干。
2.4 转色太浅或一直不转色 原因是脱袋过早,菌丝生理没有成熟;菇床保湿条件差;脱袋时气温高于25℃或低于15℃。
应对措施:结合通风喷水保湿,连续喷水2~3天,每天1次;检查菇床罩膜,罩紧薄膜,提高保湿性能;菌筒卧倒地面,利用地温地湿,促进一面转色后再翻一面;若因低温影响的,可补光增温;若高温引起的,应增加通风次数,同时用冷泉水喷雾降温,早晚通风换气,每次半小时。
2.5 转色太深,菌膜增厚 表现为皮层质硬,颜色深褐,出菇困难。原因为脱袋时菌龄大,菌丝扭结,菌膜增厚;培养料氮源过量,菌丝徒长,菌膜增厚;通风次数和时间太少,缺乏光照。
应对措施:加强通风,每天至少通风2次,每次1小时;调节光源,菇场要求保持“三阳七阴”的光照;拉大干湿差和温差,迫使菌丝营养生长阶段转为生殖生长阶段;仿效“击木催菇法”,用拖鞋或木棒敲打菌棒,使菌丝震动撕断,促进出菇。
2.6 菌筒霉烂 表现为脱袋转色期间菌筒出现霉烂。原因是脱袋后气温变高,菇场周围环境条件差,特别是雨天,通风不良,造成高温高湿,引起杂菌滋生。
应对措施:在地面撒上石灰粉,用50%多菌灵0.1%水溶液涂局部受害处,再用5%石灰水涂刷,控制喷水,防止湿度偏高,保持菇床空气新鲜,加强空气对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