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栏目寄语:瞬息万变的世界中,无数的新技术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向我们扑来。同时,不少的新技术正迅速进入教育领域,改变着我们全情关注的教育。
本栏目将聚合你我他的观点,每期邀请几位嘉宾,对教育领域中的热点、焦点、前沿问题以圆桌形式展开讨论,以期引发思考,推进探索,共同促进教育大发展。
话题引导:随着iPad、iPhone在去年进入美国课堂,“数字化”已经成为目前最先进的教学方式之一,我国不少学校也开始将先进的教育技术引进课堂,一时间,“数字化”的概念传遍教育这片热土,国家大力提倡的优质资源进课堂,无疑肩负着引发教育模式变革的使命。
然而,先进的教学方式为学校和家长带来进一步的经济压力,在这背后又有他们担忧孩子视力下降、书写荒废、精力分散的良苦用心。数字化教育产品是否到了实现普及的时机?高科技进入课堂是否仅仅是商家炒作的一个噱头?在种种疑问与设想中这一现象因背离传统、开销过大、收效甚小等问题而屡遭诟病,造成试点容易普及难的普遍现象。因此,在“得”的憧憬和“失”的惶恐背后,寻找其中的平衡点成为当下众说纷纭的话题。尽可能地衡量教学“数字化”的利与弊,是引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前提条件,也是我们对于目前教育信息化的反思与定位。因此,我们将分4期,分别邀请一线教师、校长、教研员、企业等,从理论与实践等不同角度共同探讨这一话题,希望通过思想的碰撞,为更多的新技术寻找一条有效且实际的通向课堂的道路。
主持人:本期我们请来学校“数字化”课堂的管理者——校长,与我们畅谈他们在选择与管理优质教学资源方面的独到经验。
参与嘉宾
孙唯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香滨小学
张标 陈永钏 浙江省乐清市虹桥镇第一小学
吕红军 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区北门里小学
高志强 徐敏 江苏省灌南高级中学
不应为体现数字化而数字化,而是为工作与学习提高效率与便利,为学生与教师提高信息素养而数字化。
主持人:如今,层出不穷的新技术渗透了整个教与学的过程,人们对于诸如电子书包、互联课堂、一对一数字化教学等概念早已耳熟能详。面对如此丰富的数字化教学手段,想要为您的教师与学生营造一个合适的数字化环境,其中关键是什么?
孙唯: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想先谈一谈我建设数字化学习环境的价值取向。我认为作为校长为学生创设数字化学习环境的目的是为了让他们在数字化环境下实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而这种学习方式的转变是在普通的多媒体教学环境下很难实现的。因此,谈到营造数字化学习环境的关键,首先还是要先明确目的。
事实上,这种学习方式的转变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目前很多发达国家在学校教育中从小就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这种学习方式不要求学生立刻就具有本科学生的学习能力,但最起码要有自主学习的意识和利用网络探究问题的习惯,而这种意识和习惯则应该从小学就着手培养。网络在学生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利用网络进行学习是现代社会学生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在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能力,是促进学生终身发展的有力保障。
张标:营造数字化环境我认为提高教师与学生的信息素养是最关键的问题。我们提供的“数字化”硬件与软件要为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提供最大程度的支持和方便。不应为体现数字化而数字化,而是为工作与学习提高效率与便利,为学生与教师提高信息素养而数字化。我们营造的数字化环境应该是学生与教师的需求体现,这样他们才能够体会数字化教学带给他们的益处,并自觉主动地去应用。
吕红军:我同意张校长的观点,同时我认为教师、学生的信息素养与数字化课堂的建设是相互影响的。从长远来看,规划设计校园数字化的蓝图是进行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首要任务。许多学校已经完成了数字化环境必备硬件条件的配备,软件的配备与开发建设以及教师对信息化课堂的理解和认识是当前的关键性问题。
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最终目的还是课堂应用。教师信息化的专业准备不足,是当前制约数字化环境进一步发展最突出的瓶颈,因此数字化校园建设成败的关键是人的因素。只有建设一支具有现代教育理念、现代信息素养的教师队伍,才能使数字化学校的建设顺利进行。应着手加强教师新课程与信息技术应用相结合的培训,使教师从制作简单课件辅助教学的阶段转向课程整合阶段,最终转到基于多媒体环境以及网络环境下学与教的问题研究阶段,把基于网络的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新方式全面引入到各学科的教学中。
资源的建设始终要立足校本,核心的部分应该是自主开发或草根生成的,只有来自于一线教师的创造和课堂上灵动的生成,才是最有生命力的。
主持人:面对高新教育产品的高成本低效果、软件设计偏离教学或过于“臃肿”等种种现象,您在校园建设的过程中如何来衡量其中利弊,并选择恰当的教学硬、软件进课堂?
吕红军:选择资源的标准应该以需求为导向,以解决传统课堂的缺失为重点。如理科方面化抽象为形象的问题,文科方面解决情境创设的问题,测评方面解决数据统计和评价及时的问题等。按照这样的思路去选择,就不会出现资源“过胖”和“过瘦”的问题了。还要特别注意的是,资源的建设始终要立足校本,核心的部分应该是自主开发或草根生成的,只有来自于一线教师的创造和课堂上灵动的生成,才是最有生命力的。
陈永钏:我们并不需要技术含量高、功能强大却没有实用性的东西。我校在引入硬软件的前期,首先在一线教师中进行调研,而不是由后勤采购与行政人员来决定,因为一线教师才是使用的终端,他们也最了解学生的需求。根据一线教师的需求,要求后勤采购人员配合进行市场调查,信息技术小组人员配合进行技术方面的支持。例如,我校之所以引入SMART电子白板,正是因为教师在日常使用普通媒体时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教师的教学姿态不自然,课堂的生成无法得到体现,学生的主动性与课堂灵动性的缺失等。
在软件配备方面,我们更多地体现需求性与自主性,采用的几套软件系统,都是价格低廉且操作简单的。我们与软件公司合作开发备课系统,由我们提供思路与需求,由他们提供技术。而学校的博客、图片、视频,我们采用了网络现有的资源与云技术,如图片管理我们运用了好看簿,视频运用了优酷,无须考虑安全因素与资金投入问题。
高志强:数字化校园的建设,需要满足教师、学生的需求,同时也要满足学校的需求。作为信息化时代的校长,应该有意识地完善学校数字化建设。我校有两方面的需求:
1.学校管理需求。主要目的是以此来提高管理效率和质量,主要体现在对校长管理系统、教务教导管理系统、办公管理系统、总务管理系统以及一卡通等方面的需求。
2.教学教研需求。主要体现在对计算机辅助教学的需求上,校园网将网络和多媒体技术与现代教育理论有机结合起来,创造了一种新的教育理念,能够大大提高授课效率和密度,实现远程教学和在线辅导、教育资源共享和开发课件集体化等功能。
孙唯:数字化教学环境由教师和学生的诉求而来,但也不要忘记它还需要数字化环境下的课程管理。学生一对一的上机学习如果没有科学的学习资源和规范的课堂教学管理,便不能做到自我控制和调整学习。首先在学习资源方面,不是所有的课程内容和类型都需要在数字化环境下展开,选择数字化学习环境,教师必须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学习资源和参考范围,绝对不能给学生一个题目让学生自己漫无边际地上网查找,因为学生所检索的内容不一定是学生所需要的,反而由于网络资源丰富,很可能有一些与学习内容无关的信息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导致学生注意力分散,学习效率降低,完不成学习任务。其次,学生在数字化环境下的学习还需要教师指导和生生之间合作交流来完成,另外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也是需要评价的。因此,数字化环境下人机一对一的学习必须加强管理。
本栏目将聚合你我他的观点,每期邀请几位嘉宾,对教育领域中的热点、焦点、前沿问题以圆桌形式展开讨论,以期引发思考,推进探索,共同促进教育大发展。
话题引导:随着iPad、iPhone在去年进入美国课堂,“数字化”已经成为目前最先进的教学方式之一,我国不少学校也开始将先进的教育技术引进课堂,一时间,“数字化”的概念传遍教育这片热土,国家大力提倡的优质资源进课堂,无疑肩负着引发教育模式变革的使命。
然而,先进的教学方式为学校和家长带来进一步的经济压力,在这背后又有他们担忧孩子视力下降、书写荒废、精力分散的良苦用心。数字化教育产品是否到了实现普及的时机?高科技进入课堂是否仅仅是商家炒作的一个噱头?在种种疑问与设想中这一现象因背离传统、开销过大、收效甚小等问题而屡遭诟病,造成试点容易普及难的普遍现象。因此,在“得”的憧憬和“失”的惶恐背后,寻找其中的平衡点成为当下众说纷纭的话题。尽可能地衡量教学“数字化”的利与弊,是引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前提条件,也是我们对于目前教育信息化的反思与定位。因此,我们将分4期,分别邀请一线教师、校长、教研员、企业等,从理论与实践等不同角度共同探讨这一话题,希望通过思想的碰撞,为更多的新技术寻找一条有效且实际的通向课堂的道路。
主持人:本期我们请来学校“数字化”课堂的管理者——校长,与我们畅谈他们在选择与管理优质教学资源方面的独到经验。
参与嘉宾
孙唯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香滨小学
张标 陈永钏 浙江省乐清市虹桥镇第一小学
吕红军 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区北门里小学
高志强 徐敏 江苏省灌南高级中学
不应为体现数字化而数字化,而是为工作与学习提高效率与便利,为学生与教师提高信息素养而数字化。
主持人:如今,层出不穷的新技术渗透了整个教与学的过程,人们对于诸如电子书包、互联课堂、一对一数字化教学等概念早已耳熟能详。面对如此丰富的数字化教学手段,想要为您的教师与学生营造一个合适的数字化环境,其中关键是什么?
孙唯: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想先谈一谈我建设数字化学习环境的价值取向。我认为作为校长为学生创设数字化学习环境的目的是为了让他们在数字化环境下实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而这种学习方式的转变是在普通的多媒体教学环境下很难实现的。因此,谈到营造数字化学习环境的关键,首先还是要先明确目的。
事实上,这种学习方式的转变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目前很多发达国家在学校教育中从小就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这种学习方式不要求学生立刻就具有本科学生的学习能力,但最起码要有自主学习的意识和利用网络探究问题的习惯,而这种意识和习惯则应该从小学就着手培养。网络在学生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利用网络进行学习是现代社会学生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在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能力,是促进学生终身发展的有力保障。
张标:营造数字化环境我认为提高教师与学生的信息素养是最关键的问题。我们提供的“数字化”硬件与软件要为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提供最大程度的支持和方便。不应为体现数字化而数字化,而是为工作与学习提高效率与便利,为学生与教师提高信息素养而数字化。我们营造的数字化环境应该是学生与教师的需求体现,这样他们才能够体会数字化教学带给他们的益处,并自觉主动地去应用。
吕红军:我同意张校长的观点,同时我认为教师、学生的信息素养与数字化课堂的建设是相互影响的。从长远来看,规划设计校园数字化的蓝图是进行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首要任务。许多学校已经完成了数字化环境必备硬件条件的配备,软件的配备与开发建设以及教师对信息化课堂的理解和认识是当前的关键性问题。
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最终目的还是课堂应用。教师信息化的专业准备不足,是当前制约数字化环境进一步发展最突出的瓶颈,因此数字化校园建设成败的关键是人的因素。只有建设一支具有现代教育理念、现代信息素养的教师队伍,才能使数字化学校的建设顺利进行。应着手加强教师新课程与信息技术应用相结合的培训,使教师从制作简单课件辅助教学的阶段转向课程整合阶段,最终转到基于多媒体环境以及网络环境下学与教的问题研究阶段,把基于网络的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新方式全面引入到各学科的教学中。
资源的建设始终要立足校本,核心的部分应该是自主开发或草根生成的,只有来自于一线教师的创造和课堂上灵动的生成,才是最有生命力的。
主持人:面对高新教育产品的高成本低效果、软件设计偏离教学或过于“臃肿”等种种现象,您在校园建设的过程中如何来衡量其中利弊,并选择恰当的教学硬、软件进课堂?
吕红军:选择资源的标准应该以需求为导向,以解决传统课堂的缺失为重点。如理科方面化抽象为形象的问题,文科方面解决情境创设的问题,测评方面解决数据统计和评价及时的问题等。按照这样的思路去选择,就不会出现资源“过胖”和“过瘦”的问题了。还要特别注意的是,资源的建设始终要立足校本,核心的部分应该是自主开发或草根生成的,只有来自于一线教师的创造和课堂上灵动的生成,才是最有生命力的。
陈永钏:我们并不需要技术含量高、功能强大却没有实用性的东西。我校在引入硬软件的前期,首先在一线教师中进行调研,而不是由后勤采购与行政人员来决定,因为一线教师才是使用的终端,他们也最了解学生的需求。根据一线教师的需求,要求后勤采购人员配合进行市场调查,信息技术小组人员配合进行技术方面的支持。例如,我校之所以引入SMART电子白板,正是因为教师在日常使用普通媒体时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教师的教学姿态不自然,课堂的生成无法得到体现,学生的主动性与课堂灵动性的缺失等。
在软件配备方面,我们更多地体现需求性与自主性,采用的几套软件系统,都是价格低廉且操作简单的。我们与软件公司合作开发备课系统,由我们提供思路与需求,由他们提供技术。而学校的博客、图片、视频,我们采用了网络现有的资源与云技术,如图片管理我们运用了好看簿,视频运用了优酷,无须考虑安全因素与资金投入问题。
高志强:数字化校园的建设,需要满足教师、学生的需求,同时也要满足学校的需求。作为信息化时代的校长,应该有意识地完善学校数字化建设。我校有两方面的需求:
1.学校管理需求。主要目的是以此来提高管理效率和质量,主要体现在对校长管理系统、教务教导管理系统、办公管理系统、总务管理系统以及一卡通等方面的需求。
2.教学教研需求。主要体现在对计算机辅助教学的需求上,校园网将网络和多媒体技术与现代教育理论有机结合起来,创造了一种新的教育理念,能够大大提高授课效率和密度,实现远程教学和在线辅导、教育资源共享和开发课件集体化等功能。
孙唯:数字化教学环境由教师和学生的诉求而来,但也不要忘记它还需要数字化环境下的课程管理。学生一对一的上机学习如果没有科学的学习资源和规范的课堂教学管理,便不能做到自我控制和调整学习。首先在学习资源方面,不是所有的课程内容和类型都需要在数字化环境下展开,选择数字化学习环境,教师必须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学习资源和参考范围,绝对不能给学生一个题目让学生自己漫无边际地上网查找,因为学生所检索的内容不一定是学生所需要的,反而由于网络资源丰富,很可能有一些与学习内容无关的信息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导致学生注意力分散,学习效率降低,完不成学习任务。其次,学生在数字化环境下的学习还需要教师指导和生生之间合作交流来完成,另外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也是需要评价的。因此,数字化环境下人机一对一的学习必须加强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