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陵江畔的鲜宅

来源 :环球人文地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jinh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鲜宅最早的主人叫鲜英,1949年前的四川闻人。他曾作过军阀,因倾向共产党,后放弃国民党军政界,归隐田园,在重庆上清寺嘉陵江畔修建了这座森森的庄园,在那里修身养性,结交社会各界贤达人士,周恩来、梁漱溟、张澜都是他的座上客。据说,他还叫自己的孩子拜梁漱溟为师。
  “重庆谈判”时,毛泽东亲临重庆与蒋介石会谈。谈判期间,毛泽东在周恩来的陪同下“三顾”鲜宅,会见鲜英及重庆各界民主人士。鲜宅当时在重庆名重一时,被社会有识之士称为“民主之家”。
  50年代初,鲜英去了北京,作为民主人士参与国政,把鲜宅留给了儿女。
  大宅中旧时的气息
  我上小学一年级至三年级时,常去鲜宅做功课、玩耍,因为它的小主人,即鲜英的孙子鲜述东,是我的同班同学。
  鲜宅俯瞰嘉陵江。它的黑漆大门早已剥落,显得苍凉,门上有两个年代久远的大铜环。这门总是静静地关着,仿佛里面安息着什么古老的灵魂。
  对于童年的我,它的院子确实太大了。进门后,是一排长长的石砌阶梯,让人有亲历古代暗堡的感觉,上完阶梯,景色才豁然开朗。以最后一级阶梯和一条由各色小鹅卵石铺就的镶花小径为中线,两边各有一个大草坪。左面的草坪一览无余,可用于各种体育运动;右面的草坪有十几株小树散落其间,靠外面的墙角有一棵遮荫蔽日的参天大树,风吹过时,簌簌有声。顺着中间这条小径走20米,就到了一幢三层小青砖洋楼。
  楼里的一切都是旧的。楼梯的每一阶层都镶着黄铜护板,因常年磨蹭而发出稳重幽暗的黄光,这黄光透着一点微微的暗红。楼里有数不清的房间,安静小巧的卧室一间接着一间。到处都是旧时的家具、台灯、书籍,没有一件是新的,没有一件是我在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所使用的。二楼的客厅面朝草坪,有一扇巨大的镂花雕饰窗户;春阳迷朦地洒进来,浅映着陈旧的大圆桌;室内溢满一圈圈古雅暗淡的光晕。我和小鲜常趴在桌边做作业,有时一做就是一下午。隔壁是一间书房,宽敞、舒适、安全,显得暖和,并不给人空荡荡的感觉。有一次,这古色古香的书房门打开了一小半,我刚巧经过,看见小鲜时值青春的姐姐正闲着无事,慵懒地躺在地毯上,给一只洁白美丽的小猫一点一点喂牛奶。家常的光阴在她周遭静静地徘徊,真是华丽、深邃。
  楼房的后院是一个缺少阳光的花园,但各种奇花异草却长得很茂盛,中间叠以一些曲折起伏的假山,旁边是一碧暗绿的池水。花园幽寂的小径散发出陈年青苔的气味,那气味还夹杂着花草、树木、池水、假山等各种气味,那是这个庄园最秘密、最难察觉的气味,那是岁月停滞在这里的气味,让我第一次真正闻到了什么是旧时代的气味。
  庄园中的童年时光
  我和小鲜常在这湿润的后花园玩耍,攀援树枝、互掷果子、追逐嘻闹;或坐在阴凉得一尘不染的石头上拍香烟盒。寂寞的下午,传来两个孩子沉闷的拍击声,他们在争夺一张“至高无上”的彩色图案——香烟包装纸“白金龙”或“红塔山”。
  庄园里还住着一个爱大声吵闹的古怪仆人,他姓杨,终日喝得醉醺醺的,孩子们都怕他。他跟随主人多年,养成了倨傲的神气,但全靠他大吼大叫,才给这个安静的庄园注入了唯一的活力。他的衣服油渍厚重、斑驳黑亮、从不洗涤;头上一年四季都戴着一顶稀罕的瓜皮帽,夏天也不脱去。他一天到晚出入乌烟瘴气的小茶馆和昏暗的小酒馆,酗酒使他谈吐谵狂、前言不搭后语,脸色不是蜡黄就是酡红。他基本无事可干,只专职饲养3只雪白的大鹅。
  这些大鹅很怪,走起路来一摇一摆,又傲慢又费力,但也很美丽。它们一见生人就“嗷嗷”乱叫,陡然变得凶猛无比,好像尽逞了庄园的威风,毫不惧怕地向人直扑过来。
  一天下午,鲜述东偷偷带我去了三楼上面的一个阁楼,那里有3间鲜有人去的小密室,唯一的小窗永远紧紧关闭着,因常年无人打扫,到处布满尘埃。
  小鲜疾步走进一间密室,搬出一幅用大镜框框起的照片给我看,这照片几乎有一米长。我从未见过这么巨大的照片,而且与布满灰尘的阁楼相比,它显得非常干净。这真把我们吓坏了,难道有人每天来擦拭这帧照片的镜框,会是谁呢?总不会是幽灵吧?
  照片上的人的穿着和我们现在大不一样:有些人穿西装、梳分头,戴着黑色的圆眼镜或细丝金边眼镜;有些人穿长衫、披马褂,无胡须或有胡须;还有一些人穿着威武的军服,双手肯定扶着军刀的把手,而军刀直立在向外大张开的双腿之间。照片上的每一个人不管出自什么职业,似乎个个都很神气,在我的生活中从来没有见过如此神气的人。他们究竟是些什么人呢?
  一会儿,小鲜又从另一间密室拿出一把漂亮的军刀给我看。下午在寂静中纹丝不动,似乎在我们身边观看。这下午寂静得令人害怕,似乎连眨眼的声音都能听见。突然,我们几乎同时吓坏了,小鲜立即将东西放回原处,我们一起惊叫着奔下楼去。
  “文革”时期的鲜宅记忆
  而“文革”初始时,鲜家的人全被赶走了,家也被抄了,一家人只好迁到解放东路的一幢炎热、拥挤的“社会主义”大楼去住。
  此时,白天的鲜宅已彻底成了孩子们的乐园——他们在这里打闹、践踏,留下生气和创伤;黄昏时,大人们也来乘凉、聊天。有时,大人们也把孩子们组织起来,举行集体活动,比如讲革命故事、听革命歌曲、看革命舞蹈。鲜宅,这个昔日著名的私家大花园,就这样成了名副其实的“人民公园”。
  一个夏日黄昏,吃完晚饭后,我和一大群孩子坐在鲜宅的大草坪上,夕阳的余辉洒下来,把四周遍布伤痕的小树林的叶子染成了暗淡的金黄,晚风从嘉陵江面吹来,无限凉爽。此时,原本好动的儿童们在静静地等待,一个个故事即将开场。
  那时听得最多,记得最深的,就是百听不厌的恐怖故事《一双绣花鞋》。虽然故事情节是固定的,但每一个主讲者都自有一套吸引听众、制造惊险悬念的方法。不久,一个邻居的大孩子成了我们的新主讲人。在此之前,他对我讲过巴金的《憩园》,他说过一句令我难忘的话:“你一定要把‘憩园’想象成鲜宅,这样你听起来就像真的了。”于是他以耸人听闻的声音,向我们这一群10岁的孩子讲述《一双绣花鞋》。
  在他的讲述中,《一双绣花鞋》开始的场景——对春森路的那幢神秘莫测的旧洋楼的描述,与我们所在的鲜宅多么相像啊!此时孩子们挤成一团,都不敢出大气,仿佛夏夜已变成了寒气逼人的冬夜,仿佛某个神秘的黑影就要显身,并一把抓走或杀死其中一个孩子。不过,儿童的天性多么奇怪:越害怕就越要听,越听就越刺激,越刺激就越快乐,越快乐就越是我们的夏天。从恐怖的夏天到欢乐的夏天,在鲜宅的时光真是妙不可言。
其他文献
被称为袖珍国家的列支敦士登公国地处阿尔卑斯山地莱茵河谷。它东临奥地利,西接瑞士,只有160平方公里,3万多居民,平素总是默默无闻地被高山所环绕,其实这个迄今仍维持着君主立宪制的山区小国,虽然地少人稀,却拥有异常高的国民所得水平。对外友协组织的甘肃环县皮影团访欧,第一站就到这里,从而有机会悄悄地揭开它那略显神秘的面纱。  汽车从瑞士的高速公路过来,经过一块不显眼的界牌就进入了列支敦士登。这里给外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