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5月19日 晴
我的父亲是一位憨厚、老实的国有企业工人。由于上班地点距离我家近50公里,父亲那辆“永久牌”自行车就是他的代步工具。那辆车也很争气,一直“工作”到它生命的最后一刻。父亲和它形影不离,直到现在还保留着它的“残骸”。
父亲在兄弟中的排行是老大,因此他是整个家庭的顶梁柱,一大家子人张口吃饭全靠父亲的微薄工资。听母亲说还没我们的时候,父亲每月要给奶奶5元钱(那时每月工资只有13元)其余的钱还要抚养3个叔父。后来有了我们三姊妹,父亲的压力就更大了。他总是把每月的供应粮票换成米背回家,然后从家里背红苕去吃,为方便自己煮苕,他专门去买了一个煤油灶,一个冬天他一个人要吃几百斤红苕。那时交通很不便,他每天只能步行背米下班,背红苕上班。那时的父亲是多么奢望有一辆代步的自行车哟!
弟弟出世那年,父亲为了更好地照顾家人,下狠心倾其所有,买了一辆“永久牌”自行车,从此这车便与他结下了深厚的感情。有了车的帮助,父亲用于路上的时间大大缩短,对家的照顾自然就多了。由于村里车少,每次一听到车铃响我就知道是他回来了,就会兴冲冲地跑到门外迎接。
记得6岁那年我生了一次病,父亲接我到他单位“疗养”。周末该转班了(早班转夜班),父亲顺便送我回家。我坐在自行车后座上,双手紧紧抓住座凳下的两根弹簧,父亲一再叮嘱我抓紧,别摔了,我小心翼翼地贴在他的后背,时而被抛起,时而又“自由落体”,微弱的电筒光加上凹凸的路面害得我屁股抖痛了都还没到家。一路上我都在想:我只是偶尔走一次,爸爸每天都走这条路,一路上要做多少次“自由落体”哟,难道他已经习惯成自然,还是……
爸爸对他的车呵护有加,每次回家总是把它擦得干干净净,然后再上油保养。周末,自行车便成了我们的练车工具,姐、我和弟轮流学车,父亲紧跟在车后,掌握车的平衡。我们偶尔失手也会让自行车与地面发生剧烈摩擦,父亲便会心疼地立马将人和车提起。为了让我们学会骑车,父亲不得不忍痛割爱,将车任由我们使然。在反复的摔爬中我们都会骑车了,车也“衰老”了许多。
那车让驾轻就熟的父亲摔了两次跟斗,一次是舅妈修房缺少口粮,爸便把他节约下来的米送到几十里外的舅妈家去,在经过铁路时由于左右失衡车翻了,米和车都压在他身上。由于父亲车技好,应变能力强,伤得不是很重,只是肌肉被压伤,痛了好久。还有一次是父亲退休后回单位领工资,在回家的路上下坡时,刹车失灵,坡度又陡,父亲像表演杂技一样飞出好几米远,车也被摔得“粉身碎骨”。那次刻骨铭心的痛让父亲闻“车”丧胆。可是好了伤疤忘了痛,休息半年后,父亲还想把车修好继续用,在我们的极力劝说下,他才依依不舍地把车的所有零部件包扎好放在柜里,时而拿出来看看。
父亲经常谈起他的车,一提到车就滔滔不绝。说那车和他同舟共济,风雨相伴20多年。在家和单位之间,来来回回多少趟,乃至退休后每月领工资也全靠它代步。一方面为了省车费,另一方面还是为了安全。在精神上,车就是他的支柱,一天不见就心发慌,偶尔骑骑心里踏实。
我勤俭节约的父亲哟,如果你的自行车不被摔坏,不知你还要骑到哪一天。
四川省资中县文庙街1号
我的父亲是一位憨厚、老实的国有企业工人。由于上班地点距离我家近50公里,父亲那辆“永久牌”自行车就是他的代步工具。那辆车也很争气,一直“工作”到它生命的最后一刻。父亲和它形影不离,直到现在还保留着它的“残骸”。
父亲在兄弟中的排行是老大,因此他是整个家庭的顶梁柱,一大家子人张口吃饭全靠父亲的微薄工资。听母亲说还没我们的时候,父亲每月要给奶奶5元钱(那时每月工资只有13元)其余的钱还要抚养3个叔父。后来有了我们三姊妹,父亲的压力就更大了。他总是把每月的供应粮票换成米背回家,然后从家里背红苕去吃,为方便自己煮苕,他专门去买了一个煤油灶,一个冬天他一个人要吃几百斤红苕。那时交通很不便,他每天只能步行背米下班,背红苕上班。那时的父亲是多么奢望有一辆代步的自行车哟!
弟弟出世那年,父亲为了更好地照顾家人,下狠心倾其所有,买了一辆“永久牌”自行车,从此这车便与他结下了深厚的感情。有了车的帮助,父亲用于路上的时间大大缩短,对家的照顾自然就多了。由于村里车少,每次一听到车铃响我就知道是他回来了,就会兴冲冲地跑到门外迎接。
记得6岁那年我生了一次病,父亲接我到他单位“疗养”。周末该转班了(早班转夜班),父亲顺便送我回家。我坐在自行车后座上,双手紧紧抓住座凳下的两根弹簧,父亲一再叮嘱我抓紧,别摔了,我小心翼翼地贴在他的后背,时而被抛起,时而又“自由落体”,微弱的电筒光加上凹凸的路面害得我屁股抖痛了都还没到家。一路上我都在想:我只是偶尔走一次,爸爸每天都走这条路,一路上要做多少次“自由落体”哟,难道他已经习惯成自然,还是……
爸爸对他的车呵护有加,每次回家总是把它擦得干干净净,然后再上油保养。周末,自行车便成了我们的练车工具,姐、我和弟轮流学车,父亲紧跟在车后,掌握车的平衡。我们偶尔失手也会让自行车与地面发生剧烈摩擦,父亲便会心疼地立马将人和车提起。为了让我们学会骑车,父亲不得不忍痛割爱,将车任由我们使然。在反复的摔爬中我们都会骑车了,车也“衰老”了许多。
那车让驾轻就熟的父亲摔了两次跟斗,一次是舅妈修房缺少口粮,爸便把他节约下来的米送到几十里外的舅妈家去,在经过铁路时由于左右失衡车翻了,米和车都压在他身上。由于父亲车技好,应变能力强,伤得不是很重,只是肌肉被压伤,痛了好久。还有一次是父亲退休后回单位领工资,在回家的路上下坡时,刹车失灵,坡度又陡,父亲像表演杂技一样飞出好几米远,车也被摔得“粉身碎骨”。那次刻骨铭心的痛让父亲闻“车”丧胆。可是好了伤疤忘了痛,休息半年后,父亲还想把车修好继续用,在我们的极力劝说下,他才依依不舍地把车的所有零部件包扎好放在柜里,时而拿出来看看。
父亲经常谈起他的车,一提到车就滔滔不绝。说那车和他同舟共济,风雨相伴20多年。在家和单位之间,来来回回多少趟,乃至退休后每月领工资也全靠它代步。一方面为了省车费,另一方面还是为了安全。在精神上,车就是他的支柱,一天不见就心发慌,偶尔骑骑心里踏实。
我勤俭节约的父亲哟,如果你的自行车不被摔坏,不知你还要骑到哪一天。
四川省资中县文庙街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