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电筒拍广告

来源 :大众摄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igansw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手电筒拍广告”听起来让人觉得可笑,平心而论,有此种想法的人很多,也不足为奇,这也正说明我们大多数人心中都有一把对专业认识的基本尺度和尊重,思维中也一直使用着这个标准衡量着做专业的每一个人。放着专业的闪光灯不使,明摆着的长明钨丝灯不用,先进的光导纤维灯头不理,堂堂的U2灯不碰,非要用一个提不到议事日程的“家用电器——手电筒”来拍广告。
  
  光位图:用手电拍摄,首先要对画面进行设计,我的做法是先画图,然后在图上进行光效设计,最后根据满意的设计进行拍摄。用手电筒拍摄很难一次成功,要经过多次的磨练和尝试。这张照片曝光数量达20余次,曝光时间总长度达5分钟。试拍3次,然后一次拍摄完成。
  
  


  玉玺
  是我拍摄的关于《中华文化》系列的内容图片之一。拍摄前曾与客户一起进行了沟通,客户的要求就是要表现出辉煌,灿烂与神秘。为此我制定了许多的拍摄方案。用手电筒拍摄就是其中的方案之一,在这些方案中经过比较,选择,我最认可,最喜欢的还是用手电筒拍摄,最终也是选用了此方案。
  
  光位图: 这个创意的灵感来自于中国传统的故事“三个和尚没水喝”。对于我们平时总是揭露中国人丑陋的地方,我自己很不赞同,就像一个人,有好的地方,也有不好的地方,你总说他不好的地方,总是揭他的疮疤,这个人焉能再坚持他好的方面?难道非让他破罐破摔,继续坏的方面不成?所以本人总是想找个机会给我们中国人自己正个好名。这次算是抓到了一个机会。说是“将错就错”也好,说是“有意袒护也好”,反正有个“水”的东西往那里一放,《三个和尚没水喝》的故事也就不成立了。这样“不用挑水”也就有了十足的理由和说辞,这个纯净水也恰好符合这个故事逻辑。
  
  


  三个和尚有水喝
  拍摄之前先按故事买了一套泥人,并按照设计将泥人及纯净水放好,用手电筒分别对每一个人物及水瓶进行曝光,拍摄完成后总觉得死板了一些,于是又加进了水,这样画面也就活了一些。这里的难点是拍水瓶,要拍出通透的水瓶,逆光,侧逆光,顶光,角光,前侧光都要用上,也必须经过多次的尝试才能摄好。我这张照片拍得也比较一般,也是问题多多。
  
  为什么要用手电筒拍广告
  第一、经济实用,一只手电筒可应付多种不同的拍摄形式,价格十分便宜,光导纤维灯头或套装一般均按套分,一套,三支灯头,价格低者几千元, 高者上万元。有时设计出的拍摄效果,一套灯难以完成,经常需要两套灯或者三套灯,这样价格会更高。
  在实际的商业拍摄中,能广泛使用光导纤维灯的机会并不是很多。(专拍某一产品,如珠宝,啤酒,手机等或有特殊偏好者除外)。投入会增加成本,利用率低,不划算。(租借在此另当别论)
  第二、光导纤维灯属于固定式光源,一般是固定使用,相对于手电筒来讲显得比较死板,缺乏灵活性;
  第三、U2灯个头大,沉重,口径也大,亮度很高,拍小物件难以控制(当然拍摄中、大型的物品非它莫属。)从这几方面的综合评价看手电筒的优势显而易见。其实用手电筒的最重要的直接原因就是使用十分方便,控制十分简单,可谓随时随地,运用自如。
  用手电筒拍广告要注意的问题
  第一、手电筒可以拍广告,而且可以拍得很好;
  第二、有些广告可以用手电筒拍,大多数广告不能,不是所有的广告都能用此方法;
  第三、能用手电筒拍的广告,一般也都是摄影台上的小物件(中大型的可用光纤、U2灯);
  第四、想通过摄影来表现某种思想,某种意境,强调某种效果的产品,用手电筒也正好能够恰当表现出来的;
  第五、这种拍摄出来的效果是客户所能认可、接受的,并能为你买单的(自己欣赏除外);
  第六、你有足够的技术能力,能够完全胜任的。
  总之,用手电筒可以拍广告,而且可以拍得很好,但必须是有选择的,是客户能认可的,能接受的,器材是重要的,但不是唯一的,土办法也能拍出好照片,重要的是要运用头脑,运用智慧。永远不要找客观原因,要从自己身上找问题。相信每一个摄影人都能拍出好照片。
  
  
  光位图:拍摄时采用两次曝光方法,首先对背景和产品的轮廓进行曝光,使用电子闪光灯,由于闪光灯的位置靠后,产品表面上并没有曝到光 ,关掉所有灯光,用手电对产品表面进行两个位置的曝光。也就是现在的样子,本片一次拍摄完成。
  
  


  夜色
  化装品的拍摄几乎千篇一律,于是我想拍有点区别的,由于有用手电筒拍摄的经验,自然也就想到了运用此法,由于客户告诉我这个产品是晚上睡觉前使用的,所以自然用了一个蓝色的月夜背景,手电的暖光色调也正好体现出夜晚的温馨。
  
  光位图:客户提出了要拍一张传真机夜间收传真的夜景照片,因为他们的信息反馈的确很及时,通讯也很通畅,夜间收传真也太正常。
  提出拍摄传真机的夜景照片,的确吓了我一跳,因为当时没有任何的思想准备,客观讲也不具备拍摄条件,但客户提出了,我就必须完成。
  经过一翻思考,拿出了几个不同的拍摄方案,最后我认为还是用手电筒拍摄比较现实,随即想法获得通过,一个小时后手电筒送到了我的手里。
  
  


  夜以继日
  晚上,我们放好传真机,将室内及楼道里的灯全部关上,全黑情况下打开B门,4光圈,用手电做光源开始曝光,从传真纸开始,逐一对传真机扫描曝光,前后一共曝光8次,曝光时间总计两分钟,之后开始对背景进行曝光, 全黑情况下用黑板档住镜头,然后把室内灯光电源开关打开,迅速移开手中的黑板。再迅速档住镜头,这张照片拍摄完成。要注意光圈不能收得太小,否则背景很清楚不能突出主体,不收光圈,你移动黑板的速度一定要快,否则曝光就要过度。
其他文献
车间交响曲 得分8辽宁康永哲摄  在纺织厂车间里拍照片很难有所新意,是它的机器太有规律、空间太有限制的缘故吧。这幅却让人感觉相当不错,无论是人与物的关系还是影调色彩的体现,都有一种新颖、舒适的感觉,尤其是那些纱锭的形状和它们反射出的自然的渐变的光泽,给画面涂抹了一层音律,动感也由此而生。  海上来风:影调层次丰富,有一定的视觉导向,如果改变一下拍摄角度突出主体,效果会更好。  holf:这是一幅寻
期刊
N多年以前,河南亚西亚集团进军北京,一句响亮的口号,让众多的北京人朗朗上口——“星期天哪里去?仟村百货赶集去!”。仟村百货成了京城的一道风景,人们乐于在“赶集”之间,体会生活“自有我主张”的乐趣。  集市的核心在于展示与销售;赶集的核心在于比较与选择,二者的终极目标都是收获。影像集市,亦是同理。只是展示与销售、比较与选择的内容各不相同罢了。    影像之有集市的历史应当不长,对于中国的影像而言更是
期刊
今天的摄影已经到了这个阶段,拍摄可以不用胶卷,冲印可以不用暗房,刚拍的照片,几分钟可以传遍全世界,在艺术创作上,可以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无拘无束地用影象表达思想,摄影技术手段局限我们的时代已经结束,因为,我们进入了数码时代。  摄影术发明160年来,每当光学、化学的技术进步,都会惠及摄影操作工艺,同时也会深刻地影响摄影理念和表现形式的变革。曾几何时,摄影人到了一起,话题从老掉牙的器材、镜头转到了
期刊
人们现在使用手机拍照已经习以为常了,而在2000年之前那还是难以想象的事情。自从日本通讯运营商J-Phone在2000年11月推出了全球第一部可照相手机之后,这个足以影响个人生活甚至可以说是左右了摄影理念的发明从这个小小的岛国开始风靡。2002年,全球可照相手机销售量为1800万部,而到了2003年、2004年,这个数字简直无法统计。如今,手机拍照功能几乎成了如短信、电话簿一样普通的常用功能,逐渐
期刊
太行山到处是山涧溪流,风姿秀逸,情趣盎然,是摄影的好题材。我寻找薄雾天气拍摄。拍摄时,速度定在1/2秒,使水流产生动感,远处巨石在薄雾中时隐时现,很像一幅画意作品。  相机:禄来双镜头反光相机   光圈f11   速度1/2秒  连绵起伏的太行山,循着河北与山西的省界向南浩然逶迤,来到河南境内,却突兀地折向西方……所以,河南境内的太行山,峡谷纵横,沟壑幽深。陡峭的崖壁如刀削斧砍,壮观、巍峨,绵延不
期刊
摄影留给我最初的记忆就是黑与白的世界,而无意中接触到柯尼卡红外黑白胶片时,我更感受到其黑白表现力的独特与韵味。  我体会拍摄黑白作品,最主要是对所拍画面最终黑白灰影调的预见与把握。这体现在拍摄时自己要在脑子里带上一副滤色镜,眼球所观的五彩世界就能转换成 黑白世界。光线是黑白摄影离不开的最关键因素之一。应该说,所有光线都适合于黑白摄影,只是根据题材不同,需灵活运用。  我热衷于用红外胶片拍摄,经过实
期刊
中国国际摄影艺术展览背景  中国国际摄影艺术展览是国际摄影艺术联合会(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Photographic Art,英文简称FIAP)的重要展览之一,现规定每两年举办一届。自1981年以来,中国摄影家协会与中国文化部共成功地举办了十一届中国国际摄影艺术展览。  本届中国国际摄影艺术展览是经文化部批准并经中宣部审批后举行,同时它也是中国摄影家协会历史最久、规
期刊
自1992年起,我国举办的国际摄影艺术展览开始邀请外国摄影家担任评委,并从1995年起评委会的中外评委比率做出重大改革,规定国外境外的要占多数。这样,评选工作就产生了有意思的变化,总的说好处很多,能开阔我们的视野,吸收世界多元发展的摄影文化,促进了影展的国际化;但洋评委和我们在意识形态、审美观念、文化背景和国情民俗等方面毕竟不同,所以也难免产生争议、矛盾。俗话说得好:不打不相识,从我与洋评委有限的
期刊
推荐评委:李前光  1960年出生于河南省。1978年从事摄影工作,先后在军队担任摄影报道员、记者。现任中国摄影报社社长、中国摄影出版社社长、中国摄影家协会秘书长、分党组书记。主编有《世界老相机精品博览》等书,曾获得过首届全国十大青年摄影家、首届中国新闻摄影记者金眼奖、中国文学艺术界百名优秀青年文艺家等称号。  推荐理由 这幅作品最先吸引我的是孩子的姿态和背影,构图上作者把人物放在一个非常醒目的空
期刊
有鹿的地方——包头  2005年8月26日至29日,《大众摄影》杂志社“寻找我们”小组赴内蒙古,与内蒙古的影友进行联谊活动。 土默川麦收 谢青松摄 沙海之泉韩钢生摄 风驰电掣 冯 利摄 剥离 布 仁摄 生息 吉米斯摄 追求生命的足迹 任海峰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