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语文教学中,“有感情地朗读”不仅是需要达成的教学目标,也是学生亲近文本、感受情感、获得语感体验的重要手段。教学记叙类的散文、小说,做到这一点并不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情,而面对文辞相对枯燥的说明文,也能领着学生读得有声有色、情趣盎然,这就不能不让人佩服了。支玉恒老师《太阳》一课的教学,便指导学生读出了说明文的情调。
一、初读——“带着月光上路”
师:今天讲课的课题是什么?
生:太阳!
师:读过书没有?
生:读过了。
师:读过,还想读吗?
生:想!
师:打开书,各自放开声音读一遍。听清楚没有?
生:听清楚了。
师:我这句话一共有几个要求?你起来,用先总后分的办法来回答我。我这句话一共有几个要求。
生:您这句话一共有三个要求:第一个要求是自己读自己的,各自读;第二个要求是放开声音读;第三个要求是读一遍。
师:(面向大家)听明白了吗?
生:听明白了!
师:开始读。
【赏析】崔峦先生在《课程改革中的语文教学》一文中提出:“在每篇课文的朗读教学中,要体现这样的教师指导和学生学习的过程:由读得不完全正确到读正确;读得不太通顺到读得通顺、流利;读得比较平淡到读出感情。正确流利是有感情朗读的基础,初读是朗读教学的第一站,是朗读的‘蓄情’阶段。通过自读,学生应切切实实地达到字字音准、句句通畅。”初读的重要性可见一斑,但正因为它是基础的,也往往被认为是枯燥的。所以,这一环节被很多教师推向了预习;或者是给初读提出较高的要求,使其流于走过场。在一些公开课、示范课上看不到原生态的初读训练,也使语文教学走向了更深的误区。在上述片段中,支老师对学生初读提出的三个要求,是对“切切实实地达到字字音准、句句通畅”的重要诠释。虽然在要求中看不到“字字音准、句句通畅”的字眼,但我们能强烈地感受到习惯的训练和能力的培养方向。更重要的是这三个要求学生只要注意,就能做到,让人想到“带着月光上路”的愉悦与轻松。或许这正是大师的精明之处——学习《太阳》,却不急于渲染阳光的明媚。试想,读书如果少了阳光直射般明晰的目的和功利的色彩,是不是也就有了宛如月光的诗意与浪漫呢?
二、畅读——“读你千遍不厌倦”
【片段一】
师:读完了?
生:读完了!
师:还想不想读?
生:想!
师:谁想站起来读?(学生举手)现在举手的同学站起来,这些人是最先最快举手的。上课发言、读书的机会,都是你自己积极争取的,慢一点你就没有机会了,是你自己放弃的,因为你犹豫了,没有积极举手。起立的同学读第一自然段。我想,坐着的同学可能也想读吧?
生:想!
师:想读现在不能读,等他们读完第一段以后,(面向起立的同学)读完就坐下。(再面向坐着的同学)谁想读第二段,赶紧往起站。我就不叫了,谁站起快,谁就读,记住没有?
生:记住了。
…………
【片段二】
师:谁敢举手说“我是班里读书最好的”?好,你最先举的手,请站起来。有自信,太好了。(生读)
师:真不错,全班第一!服气不服气?
生:不服气!
师:不服气怎么不举手跟她比一比?(生纷纷举手,师面向刚才读书的女孩)你站起来,你现在不是站在你的座位上,你是站在第一名领奖台上。谁跟她夺这第一?好,男同学起来一个。你要是读得比她好,她就坐下了,你就站在领奖台上。你要是读得不如她,你就只能自己再坐下。能不能把她读坐下?
生:能!
师:行。你要是读完以后她没有被你读坐下,我可要刮鼻子哟,行不行?
生:行。
师:有勇气!挺起腰杆,打起精神来。
…………
【片段三】
师:咱们读读最后一句,预备,起!
(生读最后一句话,师不断地变化着开头的引读词语,生一遍遍地跟着读最后一句话)
总之——
总而言之——
言而总之——
概括来讲——
总起来说——
无论怎么看——
不管怎么说——
综上所述——
师:还想读吗?
生:想!
师:想读书的孩子是最好的孩子;但是这次呢,不这么读了。这次默读,你一边读,一边拿一支笔,心里琢磨,看看读懂什么了,读了课文知道什么了,明白什么了。明白一句画一句,明白半句画半句。把你读明白的地方都画出来。我要看看谁读明白的地方多。好不好?
生:好!
…………
【赏析】“读你千遍不厌倦”是因为读书的方式变化无穷:举手读、站起来读、比着读、抢着读……支老师以极具智慧与幽默的导语,煽起学生读书的热情,让本来平淡无奇、枯燥乏味的说明文教学过程妙趣横生、精彩纷呈,让人叹服!他领着学生有滋有味地从第一段一直读到最后一段。这中间,有语感的训练,也有方法的指导;有性情的陶冶,也有能力的培养。书声朗朗是读,它让课堂充满活力;潜心涵咏也是读,它把学生带入沉静的思考。课堂因为有了这不同形式的读而有了韵致与节奏,但无论是哪种形式的读,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竭尽全力帮助学生亲近文本。在整个读书的过程中,支老师没有给学生设置障碍,没有提烦琐的问题,只有一个开放的话题:“你读懂了什么?”话题没有限制,话源丰富多彩。因为是谈话,所以没有正误之别,只有深浅之分,不论是优等生还是后进生,都能通过读书有话可说,这就是支老师常说的:“会读书的人要做到别人问不问,都应有一种想说的冲动,这是一种良好的习惯。”
三、回读——“你知道我在等你吗”
师:书上讲的东西你们全明白了,全给写到黑板上了,还用不用我上课?
生:不用!(哄堂大笑)
师:那咱们下课吧。
生:用!
师:好。现在我把你们的书都收上来,再给你们发一张纸,这纸上印着什么呢?就是这半边黑板上写的东西,原封不动地给印上去了。(师发给每个学生印有板书内容的纸)这就是太阳!你们读吧,能读明白吗?(生读)
生:读不明白。
师:为什么读不明白?
生:因为缺少详细的介绍。
师:还缺少什么?
生:缺少关联词。
师:还缺什么?
生:缺少顺序。
师:对了,有顺序没有啊?东一句西一句、这一句那一句,好读不好读?
生:不好读!
师:那咱们给排排序好不好?
生:好。
……
师:现在,我们再来把课文读一读。传说要读得像一个老太太给小朋友讲故事那样有意思,可以吗?(生读)
师:传说读完了,下面咱们读读怎么远的叙述。(生读)
师:咱们读读大,看看太阳大不大。(生读)
师:读读第三段,我听听太阳热不热。(生读)
……
【赏析】《太阳》是一篇经典的说明文,仅仅让学生了解太阳的知识是不够的,真正的读懂,是要学生明白写作的方法,并能在练笔中运用。《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阅读要求是“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看似简单,落实起来并不容易。说明文是客观说明事物的一种文体,它不像记叙文那样,有曲折的情节或感人的情境,能够很快地引学生入情入境并激起内心丰富的情感,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较难做到“实”“活”而又不“闷”,如果稍不注意,还很容易把说明文的阅读教学变成自然课、科学课或社会课。可支老师总能引导学生在尽情地发散开去之后,又巧妙地回到教学的目标和重点上来。这不,在一阵热热闹闹的读书与交流之后,他又不动声色地在课文的布局谋篇处等着学生呢。这次,他把文章不同的层次用学生现实生活中的“大队长”“中队长”“小队长”来代替,并引导学生通过津津有味的读来表现这些大小高低的层次,可谓形象生动、情趣盎然。在引导读书的过程中,支老师总是采用形象的范读甚至表演的方式,带着学生进入语言文字所描述的情景中。虽然说明文本身没有情感,但是,在支老师的指挥下,学生入情入境地将课文读得淋漓尽致,也让我更坚定了一个信念——语文教学以读为本,说明文一样能读出“情调”。(作者单位:湖北省宜昌市伍家岗区大公桥小学)■
□责任编辑 徐纯军
E-mail:xuchunjun@126.com
一、初读——“带着月光上路”
师:今天讲课的课题是什么?
生:太阳!
师:读过书没有?
生:读过了。
师:读过,还想读吗?
生:想!
师:打开书,各自放开声音读一遍。听清楚没有?
生:听清楚了。
师:我这句话一共有几个要求?你起来,用先总后分的办法来回答我。我这句话一共有几个要求。
生:您这句话一共有三个要求:第一个要求是自己读自己的,各自读;第二个要求是放开声音读;第三个要求是读一遍。
师:(面向大家)听明白了吗?
生:听明白了!
师:开始读。
【赏析】崔峦先生在《课程改革中的语文教学》一文中提出:“在每篇课文的朗读教学中,要体现这样的教师指导和学生学习的过程:由读得不完全正确到读正确;读得不太通顺到读得通顺、流利;读得比较平淡到读出感情。正确流利是有感情朗读的基础,初读是朗读教学的第一站,是朗读的‘蓄情’阶段。通过自读,学生应切切实实地达到字字音准、句句通畅。”初读的重要性可见一斑,但正因为它是基础的,也往往被认为是枯燥的。所以,这一环节被很多教师推向了预习;或者是给初读提出较高的要求,使其流于走过场。在一些公开课、示范课上看不到原生态的初读训练,也使语文教学走向了更深的误区。在上述片段中,支老师对学生初读提出的三个要求,是对“切切实实地达到字字音准、句句通畅”的重要诠释。虽然在要求中看不到“字字音准、句句通畅”的字眼,但我们能强烈地感受到习惯的训练和能力的培养方向。更重要的是这三个要求学生只要注意,就能做到,让人想到“带着月光上路”的愉悦与轻松。或许这正是大师的精明之处——学习《太阳》,却不急于渲染阳光的明媚。试想,读书如果少了阳光直射般明晰的目的和功利的色彩,是不是也就有了宛如月光的诗意与浪漫呢?
二、畅读——“读你千遍不厌倦”
【片段一】
师:读完了?
生:读完了!
师:还想不想读?
生:想!
师:谁想站起来读?(学生举手)现在举手的同学站起来,这些人是最先最快举手的。上课发言、读书的机会,都是你自己积极争取的,慢一点你就没有机会了,是你自己放弃的,因为你犹豫了,没有积极举手。起立的同学读第一自然段。我想,坐着的同学可能也想读吧?
生:想!
师:想读现在不能读,等他们读完第一段以后,(面向起立的同学)读完就坐下。(再面向坐着的同学)谁想读第二段,赶紧往起站。我就不叫了,谁站起快,谁就读,记住没有?
生:记住了。
…………
【片段二】
师:谁敢举手说“我是班里读书最好的”?好,你最先举的手,请站起来。有自信,太好了。(生读)
师:真不错,全班第一!服气不服气?
生:不服气!
师:不服气怎么不举手跟她比一比?(生纷纷举手,师面向刚才读书的女孩)你站起来,你现在不是站在你的座位上,你是站在第一名领奖台上。谁跟她夺这第一?好,男同学起来一个。你要是读得比她好,她就坐下了,你就站在领奖台上。你要是读得不如她,你就只能自己再坐下。能不能把她读坐下?
生:能!
师:行。你要是读完以后她没有被你读坐下,我可要刮鼻子哟,行不行?
生:行。
师:有勇气!挺起腰杆,打起精神来。
…………
【片段三】
师:咱们读读最后一句,预备,起!
(生读最后一句话,师不断地变化着开头的引读词语,生一遍遍地跟着读最后一句话)
总之——
总而言之——
言而总之——
概括来讲——
总起来说——
无论怎么看——
不管怎么说——
综上所述——
师:还想读吗?
生:想!
师:想读书的孩子是最好的孩子;但是这次呢,不这么读了。这次默读,你一边读,一边拿一支笔,心里琢磨,看看读懂什么了,读了课文知道什么了,明白什么了。明白一句画一句,明白半句画半句。把你读明白的地方都画出来。我要看看谁读明白的地方多。好不好?
生:好!
…………
【赏析】“读你千遍不厌倦”是因为读书的方式变化无穷:举手读、站起来读、比着读、抢着读……支老师以极具智慧与幽默的导语,煽起学生读书的热情,让本来平淡无奇、枯燥乏味的说明文教学过程妙趣横生、精彩纷呈,让人叹服!他领着学生有滋有味地从第一段一直读到最后一段。这中间,有语感的训练,也有方法的指导;有性情的陶冶,也有能力的培养。书声朗朗是读,它让课堂充满活力;潜心涵咏也是读,它把学生带入沉静的思考。课堂因为有了这不同形式的读而有了韵致与节奏,但无论是哪种形式的读,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竭尽全力帮助学生亲近文本。在整个读书的过程中,支老师没有给学生设置障碍,没有提烦琐的问题,只有一个开放的话题:“你读懂了什么?”话题没有限制,话源丰富多彩。因为是谈话,所以没有正误之别,只有深浅之分,不论是优等生还是后进生,都能通过读书有话可说,这就是支老师常说的:“会读书的人要做到别人问不问,都应有一种想说的冲动,这是一种良好的习惯。”
三、回读——“你知道我在等你吗”
师:书上讲的东西你们全明白了,全给写到黑板上了,还用不用我上课?
生:不用!(哄堂大笑)
师:那咱们下课吧。
生:用!
师:好。现在我把你们的书都收上来,再给你们发一张纸,这纸上印着什么呢?就是这半边黑板上写的东西,原封不动地给印上去了。(师发给每个学生印有板书内容的纸)这就是太阳!你们读吧,能读明白吗?(生读)
生:读不明白。
师:为什么读不明白?
生:因为缺少详细的介绍。
师:还缺少什么?
生:缺少关联词。
师:还缺什么?
生:缺少顺序。
师:对了,有顺序没有啊?东一句西一句、这一句那一句,好读不好读?
生:不好读!
师:那咱们给排排序好不好?
生:好。
……
师:现在,我们再来把课文读一读。传说要读得像一个老太太给小朋友讲故事那样有意思,可以吗?(生读)
师:传说读完了,下面咱们读读怎么远的叙述。(生读)
师:咱们读读大,看看太阳大不大。(生读)
师:读读第三段,我听听太阳热不热。(生读)
……
【赏析】《太阳》是一篇经典的说明文,仅仅让学生了解太阳的知识是不够的,真正的读懂,是要学生明白写作的方法,并能在练笔中运用。《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阅读要求是“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看似简单,落实起来并不容易。说明文是客观说明事物的一种文体,它不像记叙文那样,有曲折的情节或感人的情境,能够很快地引学生入情入境并激起内心丰富的情感,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较难做到“实”“活”而又不“闷”,如果稍不注意,还很容易把说明文的阅读教学变成自然课、科学课或社会课。可支老师总能引导学生在尽情地发散开去之后,又巧妙地回到教学的目标和重点上来。这不,在一阵热热闹闹的读书与交流之后,他又不动声色地在课文的布局谋篇处等着学生呢。这次,他把文章不同的层次用学生现实生活中的“大队长”“中队长”“小队长”来代替,并引导学生通过津津有味的读来表现这些大小高低的层次,可谓形象生动、情趣盎然。在引导读书的过程中,支老师总是采用形象的范读甚至表演的方式,带着学生进入语言文字所描述的情景中。虽然说明文本身没有情感,但是,在支老师的指挥下,学生入情入境地将课文读得淋漓尽致,也让我更坚定了一个信念——语文教学以读为本,说明文一样能读出“情调”。(作者单位:湖北省宜昌市伍家岗区大公桥小学)■
□责任编辑 徐纯军
E-mail:xuchunjun@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