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古诗词是中华古典文化的瑰宝。关于古诗词教学,《语文课程标准》对各学段均提出了要求。广州市番禺区很多小学在开展“研学后教”的过程中都会把权重和内容选择侧重于中高年级及阅读、作文教学等其他专项。基于“研学后教”理念的引导,笔者认为应当遵循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通过平时教学中的实践、反思与相关的案例专项课题研究,在古诗课堂教学中努力创建适合小学低年段学生的“五导”教学模式,即“导疑”“导学”“导法”“导情”“导练”的“五导”研学线路,从而优化研学过程,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
關键词: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教学模式;“五导”模式
古诗词工于音韵,注重意境,句式工整,读来朗朗上口,是中国古典文化的瑰宝,它对孩子人格的塑造、传统美德的形成、情操的陶冶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关于古诗词教学,《语文课程标准》对各学段均提出了要求。不过因为小学低年段的学生年龄小,自学能力还没有完全形成,番禺区很多小学在开展“研学后教”的过程中会把权重侧向于中高年级,内容选择上也会偏向于语言文字比较精彩的阅读教学或者比较容易开展小组合作教学的习作教学。各校低年段在“研学后教”方面的研究力度很小,低年段诗歌教学中的小组合作教学模式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
基于以上现状以及“研学后教”理念的引导,笔者认为教师应当遵循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在诗歌课堂中努力创建适合小学低年段学生的小组合作教学模式,形成“研学后教”理念指引下的古诗教学范式。通过平时教学中的探索、尝试、实践、反思与相关的案例专项课题研究,逐渐形成了古诗教学的“五导”教学模式,即“导疑”“导学”“导法”“导情”“导练”的“五导”研学线路。
一、导疑解题,知诗人明题意
“导疑”导入,一般采用讲故事、引用学过的诗、“猜一猜”游戏等多种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形式,引导学生从疑问入手,从而达到理解诗人、明晰题意的目的。不过诗歌短小精悍、语言凝练、字字珠玑,题目的意思更是高度概括,往往统领全诗,低年段的学生要明晰题意谈何容易。
因此,“研学后教”理念下的“五导”古诗教学模式就从破题入手,即从问题入手,引导学生找准题眼,弄清题目的意思。并根据学情引导质疑,引发学生深入学习的欲望。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夜书所见》时,我们就是以研学案中“还记得《所见》这一诗题是什么意思吗?猜一猜《夜书所见》是什么意思?‘书’和《回乡偶书》中的‘书’意思一样吗?”这一系列导学问题为抓手,让研学小组的小伙伴们一起讨论。小组合作讨论后他们很快就能明晰题意,并明白“书”并不是指“书本”,而是跟《回乡偶书》的“书”一样指“书写”。
二、导学习字,读诗文学字词
“导学”部分主要是读通诗歌,学习字词的环节。在“研学后教”理念的指导下,这一环节是完全放手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研学达成学习目标。以贺知章的《回乡偶书》课堂教学为例,它包含三个小组合作研学的子环节。第一环节是“初现生词,小组认读,自主认字”,研学小组的同学指认研学案上的“我会认”的生字,全部会认读的奖励小星星,不会的小组互帮互学或者在全班检查读的时候请教小老师,以解决生字读音问题。第二环节是“再现生字,小组互助,自主识记”,这一环节跟上一环节基本相同,还是先把学习的主动权放在学生的手上,让他们通过研学小组自学的形式想办法记住“我会认”的生字的字形。从字音到字形的巩固识记,可以顺利达成100%有效认字的目标。第三环节是“小组合作,学写生字,指导书写”,本环节还是从“小组研学”入手,互相提醒难写、易错的笔画结构,然后各自书写,书写后由研学小组的同学进行评议,对于写得不够美观的字及时改正。
生字词教学以及初读诗文的教学中,研学小组的小组合作学习能很好地弥补课堂上教师无暇顾及全班学生这一缺陷,从而达到课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三、导法明意,想画面解诗意
一首古诗,寥寥数十字,或抒发情怀,或讲述道理,或描绘意境,或阐述历史,堪称一切文学文体的翘楚。记得《红楼梦》中“香菱学诗”的片段里有这样的一段文字描述:“在我看来,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有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细读这段文字不难发现:古诗中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要通过“想象”才能捕获诗人在寥寥数字背后的真意,达到“想去竟是逼真的、竟是有情有理的”内化的效果。
古诗词言简义丰,用字凝练。教学中,要抓住诗词中最能表达意境、传递情感的关键字、关键词、关键句生发开去,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使他们在头脑中一一浮现诗中描写的形象和景象,丰富词句的揣摩、品味,丰厚词句的感性理解,再现逼真的情景,从而进入诗的意境。
如在教学贺知章《咏柳》中“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一句时,我们可以通过欣赏教师预先准备好的杨柳依依的图片后,再引导学生闭目想象:一棵棵高高的碧绿如玉的柳树,在微风的吹拂下,那是一番怎样的情景?这样一来,学生在研学小组的讨论交流中很容易就可以感受到下垂披拂的柳枝犹如丝带万千条,在微风中轻柔摆动的美态。又如朱熹《春日》中的首句“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也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回想自己春游踏青时的所见所闻,从而在小组的讨论交流中理解大地春回、万物复苏给人带来的那种焕然一新的感受。
四、导情内化,诗顿化悟诗情
教学中如果只拘泥于“就句论句”“就诗论诗”,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就会流于疏浅。因此,在历经品味古诗语言、理解诗意、体会诗情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诵读,还古诗本来的真性情,还古诗固有的味道,可以让学生物我相融、人我相融,在诗景、诗情、诗境中当一回小诗人,吟出古诗词原有的韵味。“研学后教”理念下诵读的方法可多样化,如配乐读、小组读、表演读、比赛读、对诗等形式。
如教学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赠汪伦》一诗时,学生在师生角色表演对诗、生生情境对话等预设的内容情节中将诗人的情感作了比较巧妙的演绎,他们入情入境,与老师配合默契,韵味十足,更是深究了“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原因。又如在《望庐山瀑布》一诗的教学中,我们配上了音乐和相关的瀑布录像,各种研学小组竞相效仿,很容易就能领会到诗人李白不但醉心于美景,而且“以诗言志”的境界。
五、导练扩展,拓诗文延诵读
中国古诗词作为我国特有的一种载体,是我们的祖先运用了最灵动、最睿智、最精辟的语言来表达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理解和感悟。古诗文流传了很多经典名句,这些名句往往是作者“拈断数茎须”而得。像一年级选编的《草》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它的后边还有“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的真情抒发。又如入编教材的《回乡偶书》也只是贺知章的偶书之一,《回乡偶书(二)》中更有“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的感慨。因此在教学中,联系在题材或艺术风格上具有相关性或相似性的其他诗句、名句,两相鉴照,丰富意象,理解诗句,并运用学法迁移,丰实语言积累,接着鼓励学生把拓展研读的诗歌背下来。这对学生学法的习得和文学的积淀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研学后教”理念下小学低段古诗教学中的“五导”教学模式对于课堂教学的优化是不容质疑的。此模式在教学中实施以来,打破了“教师讲解,学生识记、背诵”的枯燥乏味的传统教学方式,改变了一首诗学完后学生依然一知半解的局面。课堂上,学生兴趣浓厚,小组合作学习探究的欲望强烈,能在老师的引导下入情入境地理解、品味古诗词,有声有色地诵读古诗词。这一模式较好地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是课堂的主人;教师为主导,起到指导、点拨、激励的作用。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知和情感都得到了开发和发展,优化了教学过程,提高了教学效率。
關键词: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教学模式;“五导”模式
古诗词工于音韵,注重意境,句式工整,读来朗朗上口,是中国古典文化的瑰宝,它对孩子人格的塑造、传统美德的形成、情操的陶冶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关于古诗词教学,《语文课程标准》对各学段均提出了要求。不过因为小学低年段的学生年龄小,自学能力还没有完全形成,番禺区很多小学在开展“研学后教”的过程中会把权重侧向于中高年级,内容选择上也会偏向于语言文字比较精彩的阅读教学或者比较容易开展小组合作教学的习作教学。各校低年段在“研学后教”方面的研究力度很小,低年段诗歌教学中的小组合作教学模式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
基于以上现状以及“研学后教”理念的引导,笔者认为教师应当遵循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在诗歌课堂中努力创建适合小学低年段学生的小组合作教学模式,形成“研学后教”理念指引下的古诗教学范式。通过平时教学中的探索、尝试、实践、反思与相关的案例专项课题研究,逐渐形成了古诗教学的“五导”教学模式,即“导疑”“导学”“导法”“导情”“导练”的“五导”研学线路。
一、导疑解题,知诗人明题意
“导疑”导入,一般采用讲故事、引用学过的诗、“猜一猜”游戏等多种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形式,引导学生从疑问入手,从而达到理解诗人、明晰题意的目的。不过诗歌短小精悍、语言凝练、字字珠玑,题目的意思更是高度概括,往往统领全诗,低年段的学生要明晰题意谈何容易。
因此,“研学后教”理念下的“五导”古诗教学模式就从破题入手,即从问题入手,引导学生找准题眼,弄清题目的意思。并根据学情引导质疑,引发学生深入学习的欲望。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夜书所见》时,我们就是以研学案中“还记得《所见》这一诗题是什么意思吗?猜一猜《夜书所见》是什么意思?‘书’和《回乡偶书》中的‘书’意思一样吗?”这一系列导学问题为抓手,让研学小组的小伙伴们一起讨论。小组合作讨论后他们很快就能明晰题意,并明白“书”并不是指“书本”,而是跟《回乡偶书》的“书”一样指“书写”。
二、导学习字,读诗文学字词
“导学”部分主要是读通诗歌,学习字词的环节。在“研学后教”理念的指导下,这一环节是完全放手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研学达成学习目标。以贺知章的《回乡偶书》课堂教学为例,它包含三个小组合作研学的子环节。第一环节是“初现生词,小组认读,自主认字”,研学小组的同学指认研学案上的“我会认”的生字,全部会认读的奖励小星星,不会的小组互帮互学或者在全班检查读的时候请教小老师,以解决生字读音问题。第二环节是“再现生字,小组互助,自主识记”,这一环节跟上一环节基本相同,还是先把学习的主动权放在学生的手上,让他们通过研学小组自学的形式想办法记住“我会认”的生字的字形。从字音到字形的巩固识记,可以顺利达成100%有效认字的目标。第三环节是“小组合作,学写生字,指导书写”,本环节还是从“小组研学”入手,互相提醒难写、易错的笔画结构,然后各自书写,书写后由研学小组的同学进行评议,对于写得不够美观的字及时改正。
生字词教学以及初读诗文的教学中,研学小组的小组合作学习能很好地弥补课堂上教师无暇顾及全班学生这一缺陷,从而达到课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三、导法明意,想画面解诗意
一首古诗,寥寥数十字,或抒发情怀,或讲述道理,或描绘意境,或阐述历史,堪称一切文学文体的翘楚。记得《红楼梦》中“香菱学诗”的片段里有这样的一段文字描述:“在我看来,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有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细读这段文字不难发现:古诗中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要通过“想象”才能捕获诗人在寥寥数字背后的真意,达到“想去竟是逼真的、竟是有情有理的”内化的效果。
古诗词言简义丰,用字凝练。教学中,要抓住诗词中最能表达意境、传递情感的关键字、关键词、关键句生发开去,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使他们在头脑中一一浮现诗中描写的形象和景象,丰富词句的揣摩、品味,丰厚词句的感性理解,再现逼真的情景,从而进入诗的意境。
如在教学贺知章《咏柳》中“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一句时,我们可以通过欣赏教师预先准备好的杨柳依依的图片后,再引导学生闭目想象:一棵棵高高的碧绿如玉的柳树,在微风的吹拂下,那是一番怎样的情景?这样一来,学生在研学小组的讨论交流中很容易就可以感受到下垂披拂的柳枝犹如丝带万千条,在微风中轻柔摆动的美态。又如朱熹《春日》中的首句“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也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回想自己春游踏青时的所见所闻,从而在小组的讨论交流中理解大地春回、万物复苏给人带来的那种焕然一新的感受。
四、导情内化,诗顿化悟诗情
教学中如果只拘泥于“就句论句”“就诗论诗”,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就会流于疏浅。因此,在历经品味古诗语言、理解诗意、体会诗情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诵读,还古诗本来的真性情,还古诗固有的味道,可以让学生物我相融、人我相融,在诗景、诗情、诗境中当一回小诗人,吟出古诗词原有的韵味。“研学后教”理念下诵读的方法可多样化,如配乐读、小组读、表演读、比赛读、对诗等形式。
如教学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赠汪伦》一诗时,学生在师生角色表演对诗、生生情境对话等预设的内容情节中将诗人的情感作了比较巧妙的演绎,他们入情入境,与老师配合默契,韵味十足,更是深究了“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原因。又如在《望庐山瀑布》一诗的教学中,我们配上了音乐和相关的瀑布录像,各种研学小组竞相效仿,很容易就能领会到诗人李白不但醉心于美景,而且“以诗言志”的境界。
五、导练扩展,拓诗文延诵读
中国古诗词作为我国特有的一种载体,是我们的祖先运用了最灵动、最睿智、最精辟的语言来表达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理解和感悟。古诗文流传了很多经典名句,这些名句往往是作者“拈断数茎须”而得。像一年级选编的《草》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它的后边还有“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的真情抒发。又如入编教材的《回乡偶书》也只是贺知章的偶书之一,《回乡偶书(二)》中更有“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的感慨。因此在教学中,联系在题材或艺术风格上具有相关性或相似性的其他诗句、名句,两相鉴照,丰富意象,理解诗句,并运用学法迁移,丰实语言积累,接着鼓励学生把拓展研读的诗歌背下来。这对学生学法的习得和文学的积淀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研学后教”理念下小学低段古诗教学中的“五导”教学模式对于课堂教学的优化是不容质疑的。此模式在教学中实施以来,打破了“教师讲解,学生识记、背诵”的枯燥乏味的传统教学方式,改变了一首诗学完后学生依然一知半解的局面。课堂上,学生兴趣浓厚,小组合作学习探究的欲望强烈,能在老师的引导下入情入境地理解、品味古诗词,有声有色地诵读古诗词。这一模式较好地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是课堂的主人;教师为主导,起到指导、点拨、激励的作用。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知和情感都得到了开发和发展,优化了教学过程,提高了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