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食能养人,亦能伤人,取养之道贵在有度。”——孔子于《论语·乡党》。
“度”,在哲学范畴上是指事物保持自身质量的数量界限。在此限度内,量变不会引起质变,仍处于平衡状态;超越此限度,量变就会引起质变,则处于失衡状态。从饮食保健角度上讲,也同样存在着它的数量界限,即“度”。若饮食无度,不能自我约束,就会招灾惹祸。隋代《诸病源候论》云:夫饮食过饱,则脾不能磨消,令人气急烦闷,眠卧不安。过饱除引起烦闷、睡眠质量欠佳,尚易引发疾病如:积聚不消、手足痹蹶、面目发黑生斑、腰痛水肿、膀胱受伤、百脉闭阻、心瘕食瘕如脂肪瘤、纤维瘤、肿瘤,甚至减损寿命。”《东谷赘言》中更明确指出饮食过量对人的具体危害:“多食之人有五患,一者大便数,二者小便数,三者扰睡眠,四者身重不堪修养,五者多患食不消化。”
我国古代养生家十分重视饮食之度,早就认识到饮食过度的危害性。如作为中国古代养生学与医学理论之奠基者,书成于2 000年前的《内经》就指出:“饮食自倍,肠胃乃伤”;“饮食有节”是“度百岁乃去”的重要条件之一;“以酒为浆”、饮食无度,则是“半百而衰”的重要原因。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亦告诫:“饮食以时,饥饱得中”,又说“不欲极饥而食,食不过饱;不欲极渴而饮,饮不过多。”《养生要集》中也指出:“食恒不饱满,令人无病,此是养生之要术也。”意思是说进食经常保持适度,不会产生饮胀满闷的感觉,人就不会生什么病,这可以说是养生的重要方法之一。宋代诗人陆游曾有“多寿只缘餐饭少”的名句。我国古代享年最长的皇帝唐太宗也曾对他的宰相说过:“我每天所作所为,都有一定规律。饮食不过度,行之已久,甚觉有力。”可是在日常生活中,有些人看见大鱼大肉、美酒佳酿,就尽情享用,直到饱嗝连声,酩酊大醉,殊不知隐患也在其中。在此奉劝诸君,切忌因口渴而过饮,为优膳而过食,临喜筵而贪杯。
过饱不利于健康,但食之太少亦有损于健康。有些人片面认为吃得越少越好,结果强迫自己挨饿,由于身体得不到足够的营养,反而虚弱不堪。正确的方法是“量腹节所受”,即根据自己平时的饭量来决定每餐该吃多少。“凡食之道,无饥无饱——是之谓五脏之葆。”这无饥无饱,就是进食适量的原则。科学饮食的原则应是:早上吃好,中午吃饱,晚上吃少。只有这样,才不致因饥饱而伤及五脏。
“度”,在哲学范畴上是指事物保持自身质量的数量界限。在此限度内,量变不会引起质变,仍处于平衡状态;超越此限度,量变就会引起质变,则处于失衡状态。从饮食保健角度上讲,也同样存在着它的数量界限,即“度”。若饮食无度,不能自我约束,就会招灾惹祸。隋代《诸病源候论》云:夫饮食过饱,则脾不能磨消,令人气急烦闷,眠卧不安。过饱除引起烦闷、睡眠质量欠佳,尚易引发疾病如:积聚不消、手足痹蹶、面目发黑生斑、腰痛水肿、膀胱受伤、百脉闭阻、心瘕食瘕如脂肪瘤、纤维瘤、肿瘤,甚至减损寿命。”《东谷赘言》中更明确指出饮食过量对人的具体危害:“多食之人有五患,一者大便数,二者小便数,三者扰睡眠,四者身重不堪修养,五者多患食不消化。”
我国古代养生家十分重视饮食之度,早就认识到饮食过度的危害性。如作为中国古代养生学与医学理论之奠基者,书成于2 000年前的《内经》就指出:“饮食自倍,肠胃乃伤”;“饮食有节”是“度百岁乃去”的重要条件之一;“以酒为浆”、饮食无度,则是“半百而衰”的重要原因。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亦告诫:“饮食以时,饥饱得中”,又说“不欲极饥而食,食不过饱;不欲极渴而饮,饮不过多。”《养生要集》中也指出:“食恒不饱满,令人无病,此是养生之要术也。”意思是说进食经常保持适度,不会产生饮胀满闷的感觉,人就不会生什么病,这可以说是养生的重要方法之一。宋代诗人陆游曾有“多寿只缘餐饭少”的名句。我国古代享年最长的皇帝唐太宗也曾对他的宰相说过:“我每天所作所为,都有一定规律。饮食不过度,行之已久,甚觉有力。”可是在日常生活中,有些人看见大鱼大肉、美酒佳酿,就尽情享用,直到饱嗝连声,酩酊大醉,殊不知隐患也在其中。在此奉劝诸君,切忌因口渴而过饮,为优膳而过食,临喜筵而贪杯。
过饱不利于健康,但食之太少亦有损于健康。有些人片面认为吃得越少越好,结果强迫自己挨饿,由于身体得不到足够的营养,反而虚弱不堪。正确的方法是“量腹节所受”,即根据自己平时的饭量来决定每餐该吃多少。“凡食之道,无饥无饱——是之谓五脏之葆。”这无饥无饱,就是进食适量的原则。科学饮食的原则应是:早上吃好,中午吃饱,晚上吃少。只有这样,才不致因饥饱而伤及五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