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课!”“起立!”“同学们好!”“老师好!”“同学们请坐!”在中小学,上课前学生起立向老师问好几乎是一种条件反射的动作。在20世纪70年代,这样的“上课礼”在大学课堂里也是很普遍的。但在如今的大学课堂里,这一情景已很难看到了。所以,当一些高校重拾“上课礼”时,引发了各界的热议。
传统课堂文明礼仪规范是否有继续存在的必要呢?笔者以为,答案是肯定的。
礼是内心深处对他人的尊敬。内心的尊重和敬意,他人如何能知道?这就需要通过言行举止来表达。而表达需要得体合宜的形式,这就是“仪”。尊师重道是中国人延续几千年的傳统美德,而“上课礼”就是表达这一美德的形式。“上课礼”表达了学生对老师辛苦工作的感激之情,可以使同学们更好地体味到教师职业的光荣与神圣,更好地培养学生们尊师重道的优良品德;学生说“老师好”,老师肯定会回以“同学们好”,这样还可以营造出相互尊重的和谐气氛,促进教师与同学们的交流沟通。
而比重拾“上课礼”更为重要的是,在日常生活中,师生间如何以礼相待。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曾如此概括师生关系:“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梅贻琦所言 “从游之义”的师生关系,一度就是大学的常态。
然而在当今的大学,师生之间曾经的朝夕相处、融洽无间的情谊,似乎渐行渐远。师生之间已显隔膜,相当一部分老师叫不出几个学生的名字,而学生有时也叫不出老师的名字。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双向活动,但是教师毕竟是整个沟通中的主导角色,和谐的师生交往,离不开教师良好的个人品德和礼仪修养。因此,教师必须首先做到尊重与爱护学生,与他们平等地沟通与交流,这样才有可能真正重建自然而亲密的师生关系,拾回那些已然飘逝的关于大学的美好记忆。
传统课堂文明礼仪规范是否有继续存在的必要呢?笔者以为,答案是肯定的。
礼是内心深处对他人的尊敬。内心的尊重和敬意,他人如何能知道?这就需要通过言行举止来表达。而表达需要得体合宜的形式,这就是“仪”。尊师重道是中国人延续几千年的傳统美德,而“上课礼”就是表达这一美德的形式。“上课礼”表达了学生对老师辛苦工作的感激之情,可以使同学们更好地体味到教师职业的光荣与神圣,更好地培养学生们尊师重道的优良品德;学生说“老师好”,老师肯定会回以“同学们好”,这样还可以营造出相互尊重的和谐气氛,促进教师与同学们的交流沟通。
而比重拾“上课礼”更为重要的是,在日常生活中,师生间如何以礼相待。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曾如此概括师生关系:“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梅贻琦所言 “从游之义”的师生关系,一度就是大学的常态。
然而在当今的大学,师生之间曾经的朝夕相处、融洽无间的情谊,似乎渐行渐远。师生之间已显隔膜,相当一部分老师叫不出几个学生的名字,而学生有时也叫不出老师的名字。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双向活动,但是教师毕竟是整个沟通中的主导角色,和谐的师生交往,离不开教师良好的个人品德和礼仪修养。因此,教师必须首先做到尊重与爱护学生,与他们平等地沟通与交流,这样才有可能真正重建自然而亲密的师生关系,拾回那些已然飘逝的关于大学的美好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