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德语被动句的学习中,德汉被动句之间的异同会对教学的过程和结果产生相应的正负迁移。从对比语言学的角度去分析德汉被动句之间的异同,有助于揭示以汉语为母语者在德语被动句的教学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从而避免此类问题的出现。
【关键词】对比语言学;德汉被动句对比;“语言内”因素对比;“语言外”因素对比
【中图分类号】H33 【文献标识码】A
一、对比语言学概述
对比语言学与历史比较语言学、语言类型学和区域语言学这三个学科并列,均属于比较语言学的分支学科。对比语言学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从20世纪60年代起,它在欧洲各国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经过多年的发展,对比语言学已经拥有了完成的理论体系,并作为教学法之一在外语教学中广为应用。
对比语言学使用的是共时研究方法,其研究对象首先是语言本身,如语法、句法等。理论上来说,任意两门或者多门语言间均可进行对比。对比语言学的研究或多或少会与其他三门分支学科之间发生联系;例如,日语源自中国唐朝时期所使用的语言,日语中的某些发音与当时唐朝首都所在地使用的语言的发音之间具有相似性。那么在中日语言的共时研究中,也会涉及到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内容;此外,对比语言学的研究对象还包括所对比的语言背后的文化、语用习惯等“语言外”的因素。例如,德语中,人们习惯于较为直接地提出意见和请求,这被视作一种“真诚”的表现,体现在语言上则是,祈使句与命令句出现频率很高。但在中国文化中,过于直接的意见或请求被视为“没有礼貌”或者“具有攻击性”。这种语言文化的不同会导致不必要的误解。总的来说,对比语言学研究的对象既有“语言内”的因素,即语言本身,也有“语言外”的因素。这一学科的研究具有跨学科的特点。
除了理论研究,对比语言学相较其他三门分支学科具有更强的实用性。对比语言学通过对两门或多门语言间的对比,揭示了语言间的异同。这些研究成果可以很好地服务于外语教学,有助于探索外语学习中潜在的正负迁移的可能:当新学的语言与已掌握的语言间存在大量的相同或相似之处时,已掌握语言会对新语言的学习产生正面推动作用,即正迁移;反之,则会产生负面阻碍作用,即负迁移。若实施教学的老师能根据对比语言学的结果很好地理解语言间的异同,则可以合理地调整教学内容。Tekin指出,对比语言学是一种“合理的、高效的新语言学习的方法”。此外,通过这种方法,学习者对已掌握语言的了解也会加深。
基于以上理论,笔者选取德语和汉语中被动句进行对比,从理论上揭示两者“语言内”和“语言外”因素间的异同,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德语被动句教学中可能面临的问题。
二、被动句的构成
(一)汉语中被动句的构成
1.典型被动句
当代汉语中被动句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为含有被动标志的典型被动句;另一种则为不含有被动标志的非典型被动句。
含有被动标志的被动句指的就是含有“被”字的被动句。从语言学角度去看,“被”字是介词,在句中出现在核心动词前面,引出动词的施事者。“被”字在句中没有具体的含义,它的出现只是被动句的一种标志。因此,典型被动句又被称为“被”字句。
作为汉语中被动句的基础形式,“被”字句具有统一的句构模式,即:受事主语 “被” 施事宾语 核心动词 副词/补足语(例如:我被他打了)。在这一结构中,核心动词必须为及物动词,并且不可以缺少受事者而单独使用。核心动词后出现的副词或者补足语用来补充说明动作发生的时间、方式方法等。例如,本句中的“了”字补充说明了,句中的动作发生在过去。在这一基础形式中,施事者与受事者同等重要。
当说话者对施事者不感兴趣时,可以将施事者从句中删除。这种没有施事宾语的“被”字句是基本形式的一种变形。例如在“我被打了。”这一被动句中则省略了核心动词“打”的施事者“他”。
典型被动句的基本形式还有另一种变形的可能,即:用“给”“叫”和“让”字替代“被”字。但这三个介词的适用范围受到了一定的局限。首先,在标准书面语种,这三个介词不出现在无施事者的被动句中。在“我给打了”“我叫打了、”和“我让打了”这三个句子中,第一个句子偶尔会出现,但是仍给人以语义不完整的感觉。而后两个句子则是完全错误的。此外,这三个介词的出现会引起歧义。与“被”字不同,这三个词具有多种词义。例如:介词“让”具有“允许”之意,所以“我让偷了。”可能会被误解为“我让(允许)其他人偷了我。”除了以上三个介词之外,“挨”“遭”和“为…(所)…”也可以替代“被”字。它们出现的频率较低,局限性也更大,此处将不再进一步探讨。
2.非典型被動句
汉语中第二类被动句为不含有“被”字的非典型被动句。此类被动句中受事者为主语,“被”字与施事宾语均不出现,即:受事主语 核心动词 副词/补足语。
由于“被”字与施事宾语的缺席,此类被动句形式上与主动句一致,被称之为“形主实被”。非典型被动句的使用有很大的局限性。首先,句子的主语必须为非生物,因为,当某一生物位于主语位置时,它既可能是施事者也可能是受事者;当句子主语为非生物时,不具有施事的能力,则只能为受事者,这时才明确的表达被动的含义。如:“他买了吗?”和“菜买了吗?”这两个句子,前一句主语为人,则此句为主动句。后一句主语为非生物“菜”,则此句为被动句。其次,应避免代词出现在主语的位置上。在非典型被动句中,受事主语应该被描述清楚,这样才不至于引起误解;若上下文描述清楚,代词才可以出现在主语位置。
(二)德语中被动句的构成
1.过程被动态
德语中被动句也分为两种类型:状态被动态和过程被动态。强调动作时,使用过程被动态,强调状态时,使用状态被动态。
过程被动态(Vorgangspassiv)又被称为werden-Passiv,在构成时需要以werden作为助动词位于第二位,核心的实义动词则以二分词的形式出现在句末。受事者作为主语出现在werden之前,施事者则由介词von引出,其结构为:受事主语 werden (von 施事者) 二分词。 《杜登语法》将过程被动态根据其实义动词的补足语的形式分为三类:(a)动词为及物动词,支配四格补足语,此时四格补足语为被动句的主语,即:受事主语(动词的四格补足语) werden (von 施事者) 二分词,如:Das Zimmer wird (von ihm) gestrichen(房子被(他)刷了);(b)动词为不及物动词,支配二格、三格或介词宾语。此时被动句实际上并无主语,被称为“无主被动句”,需要用es占据主语的位置,即:es werden 二格/三格/介词宾语 (von 施事者) 二分词,如:Es wird den Kindern geholfen.(孩子们得到了帮助)。其中动词helfen支配三格宾语,被动句使用es占据主语位置,其他成分形式不变,由主动句照搬入被动句;(c)动词为不及物动词,且无其他支配成分,此时构成的无主被动句的结构为:es werden (von 施事者) 二分词。如:Es wird (von den Griechen) getanzt.(希腊人在跳舞)。后两种无主被动句中的es仅为占位主语,在以下两种条情况下可以省略:若主语位置被其他成分占据,则可省略es,但助动词werden永远为单数第三人称形式;若无主被动句为从句时,es被省略,如:Er fühlt sich glücklich, wenn ihm geholfen wird(当他得到帮助时候,他觉得很开心)。
一般情况下,von 施事者这一介词短语结构并不出现,尤其当施事者为不定代词man时,被动句中不可以出现这一介词结构。若施事者为非生物时,von由durch替代,如:Seine Entdeckung wird durch die technische Entwicklung erm?glicht(科技的发展使他的发现成為了可能)。
2.状态被动态
德语中另外一种被动态为状态被动态(Zustandspassiv),又被称为sein-Passiv,构成时需要借助动词sein完成,即:受事主语 sein (von 施事者) 二分词。
状态被动态在德语中是一个尚有争议的话题。至今,关于状态被动态的归类问题仍没有统一的说法,甚至,关于是否存在“状态被动态”这一语法现象也争论不休。但在教学领域,被动句的教学包括过程被动态和状态被动态的教学两个方面。
状态被动态构成的先决条件是:由状态被动句可以还原出相应的主动句或者过程被动句。例如:由Die Tür ist ge?ffnet(门开着)可以还原出过程被动句:Die Tür wird ge?ffnet(门被打开)和主动句:Jemand ?ffnet die Tür(某人打开了门)。这两句话从语法、语义上均无错误。此外,从语义上来说,状态被动句需要表达出状态的变化。因此“是否产生新的状态或特质”也是能否构成状态被动态的一个条件。
三、汉德被动句对比
(一)“语言内”因素对比
通过对德语和汉语中被动句的梳理,可以得出两者之间相同或者相似之处很少。首先,两者的相同之处在于对被动句这一概念的理解和使用上:相对于主动句,被动句将重点放在了受事者上。被动句是一种叙述视角的转换,为说话者提供了另一种表达的方式,从而避免同一中表达方式重复出现。另一个相同点是,在两种被动句中,核心动词的受事者位于主语位置,施事者退居次要位置,甚至在大多数情况下施事者并不出现。但汉语省略施事者的前提条件是:句子不可产生歧义。德语里删除von 施事者这一介词短语则没有额外的限制。
此外,汉语中的“被”字句和德语中的被动句构成具有一个重要的相似点:二者均需要借助其他词构成。汉语中需要借助“被”字,德语中需要借助werden或者sein。从句法角度来看,由“被” 核心动词构成的结构和由werden/sein 二分词结构被视为动词词组,它们的出现是被动句的标志。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被”字作为介词在汉语里除了作为被动标志之外,没有其他语法功能和语义。但是werden和sein在德语中是多功能、多语义的,如werden做及物动词时,意为“成为,变得”;作助动词时,还可以与动词原形构成将来时。
由于汉语与德语语言类型不同,德汉被动句中存在大量的“语言内”因素的区别。
1.从形式上来说,两者动词形式差别极大。汉语为典型的独立语,每一个动词本身都不变化,因此,需要补足语去表明时态。德语为屈折语,动词有词形变化,在被动句中,核心动词需要以二分词的形式出现,助动词werden和sein的需要根据主语的人称和时态发生变化。对比来看,汉语中会出现时态表达不清的情况,如:“我被打了”这句话强调的是动作的完成,它既可以理解为现在完成时,也可以理解为过去完成时。但德语中Er ist geschlagen worden为现在完成时,Er war geschlagen worden为过去完成时,动词的变化使时态表达清晰。
2.汉语中典型被动句中的“被”字可以被“给”“叫”“让”等词替代,或者删除“被”字和施事者形成“形主实被”的被动句,这两类变化一定要保证句子不产生歧义;德语被动句中不可删除被动标志werden或者sein。总的来说,汉语中被动句的形式更为多样化,但是特点却不如德语被动句明显。
3.第三个区别在于被动句中施事者出现的方式。汉语中,当施事者有必要出现时,可直接位于介词“被”之后。德语中,施事者前还需要出现介词von,von之后的成分需要以其相应的三格形式出现。当施事者为事物或者抽象的非人的概念时,则由durch引出施事者,此时,durch之后的成分以其相应的四格形式出现。特殊情况下,von与durch可以同时出现,如:Er wurde von der Beh?rde durch einen Boten verst?ndigt(通过一位信使,他得到了当局的理解)。 4.最重要的区别是德汉被动句中核心动词的使用。汉语中出现在被动句中的动词必须是及物动词,像“跳舞”这一不及物动词,在汉语中是完全不可能被动的。但在德语中 tanzen(跳舞)却可构成无主被动句。出现在“被”字句中的动词还必须包含“支配”的含义。Charles对“支配”的解释为:“‘被’字句描述的是一种可以被某一实体或某人以某种方式处理、操作或控制的事件,这就是为什么,“被”字不能和不表示“支配”的动词一起出现构成被动句。”,如:动词“恨”虽然为及物动词,但并不含有“支配”的含义,就不能用来构成“被”字句。
与汉语相同,德语中也不是所有及物动词都可构成被动句。但考量动词是否具有“被动能力”的标准不相同。Eisenberg将不能构成过程被动态的及物动词总结为以下三类:(a)表“拥有”含义的动词,如:haben(有);(b)描述“数量关系”的动词,如:kosten(花费);(c)表“感知”的动词,如:freuen(使高兴)。德语中部分不及物动词也可以构成被动句,以下四类不及物动词不可构成被动:(a)描述“相似性”的动词,如:gleichen(相像);(b)表“拥有”含义的动词:geh?ren(拥有);(c)表“感知”的动词,如:gefallen(喜欢);(d)涉及“原因”的动词,如:gelingen(成功)。此外,所有真反身动词均不可被动,如:sich ansehen。但假反身动词则可构成被动句,如:Ich kaufe mir die Kleidung可以改为被动句Die Kleidung wird (von mir) gekauft(这衣服是我买的)。
关于哪些动词可以构成状态被动态,至今众说纷纭。在前文中提到:状态被动态强调的是新的状态或特质的产生,其构成需要重视其是否可以还原为语法、语义均没有错误的主动句和过程被动句。那么,首先可以确定的是,不能构成过程被动态的动词也不可构成状态被动态。其次,状态被动句必须可以表达出“新的状态或特质的产生”这一含义。如:tanzen虽然可以构成过程被动态,但却不能构成状态被动态,因为getanzt无法表达出“新状态或特质的产生”。
(二)“语言外”因素对比
“语言外”因素的对比将涉及到两种语言中被动句的适用范围和表达的情绪。
根据《杜登语法》的统计,在使用当代德语书写的文章中,主动句占据了93%的比例,被动句占7%,其中过程被动句约为5%,状态被动句约为2%。不论是过程被动态还是状态被动态大都出现在科学和行政用语中。而汉语中被动句使用频率较低。在当代汉语中,被动句平均占比仅为2%,其中典型被动句和非典型被动句各占1%。值得注意的是,汉语中典型被动句多出现在书面语当中,尤其在译作当中出现频率较高。根据Charles的预测,含有“被”字的典型被动句的使用频率还将持续增长,这与印欧语系(尤其是英语)对汉语的影响密不可分;而非典型被动句一般出现在口语当中,因为此类被动句更符合中国人的语用习惯。
汉语被动句使用频率较低这一现象与其所表达的情感也有关系。当人们使用被动句时,大多表达一种负面的情感。因此,被动句中出现的动词有很大一部分本身就具有负面含义,如“打”“偷”等。甚至有的动词本身表达“中立”的感情色彩,但当它出现在被动句中也会表现出强烈的负面情感。如“看见”一词本身无负面含义,但在“我被我妈看见了”这句中,感情色彩发生了变化。说话者使用“被”字句表达出,他认为“被妈妈看见”这件事是不幸的或者意料之外的事。当然,被动句也可以表达“中立”的感情色彩,但这种用法相对较少。与之相比,德语被动句的使用并不包含特定的情感。被动句只是从受事者角度去描述事物,是态度“中立”的表达方式,这也是为什么德语被动句多出现在科学、行政用语中的原因了。
四、德语被动句教学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通过德汉被动句的对比,我们可以确定:被动句的理解对于以汉语为母语的德语学習者来说不存在问题。这为德语被动句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其次,“被”字句与德语被动句构成上的相似性可以为学习者提供帮助,使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德语被动句的结构。但是,这种相似性也可导致错误的产生。如汉语中表达时态的补足语紧跟在核心动词之后,而德语中核心动词的二分词位于句末,除了特殊的破框结构之外,二分词后不可再出现任何内容。若不遵守德语的句框结构,直接从汉语死搬硬套,可能会出现“破框”的错误,如Er wurde von der Beh?rde verst?ndigt durch einen Boten。
第二个可能出现的问题与汉语中非典型被动句有关。汉语中,非典型被动句中无被动标志,仅凭主语与动词的逻辑关系来判定主被动。若德语学习者将非典型被动句直接译为德语,则可出现Hat Gemüse kauft?(菜买了吗?)这样的错误。
此外,由于汉语中被动句中在施事者前不需要再额外出现介词,而德语被动句中需要由von或者durch引出施事者。学习者可能在使用德语被动句时将这两个介词遗漏。如Die Tür wird meine Mutter ge?ffnet(门被我妈打开了)。
对于以汉语为母语的德语学习者来说,最为困难的莫过于德语中由不及物动词构成的被动句的理解,尤其是过程被动态中的第三种类型:动词为不及物动词,且无其他支配成分,构成被动态时多以es占据主语位置,构成无主被动句。针对此类被动句,我们一般将它理解为主动句即可。
汉语中被动句的较低的使用频率和所含的负面色彩也会对德语被动句的学习和使用产生影响,以汉语为母语的德语学习者并不习惯主动使用被动句去表达。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进行改变,以适应德语思维。
最后,德语被动句中的动词变位,von或durch后的名词、形容词等的变格也会加大被动句学习的难度。但这不只存在于被动句学习中,而是德语学习中普遍存在的难题。 五、结语
本文中,笔者以德汉被动句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两者“语言内”和“语言外”因素的对比分析,指出了德语被动句的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问题一定会在教学过程中出现。当然,教学过程中也会出现本文中没有涉及的问题,这还需要进一步观察与研究。
对比语言学作为外语教学的最要教学法之一,会帮助学习者对已掌握的语言和新学的语言有更好的认识,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对于老师来说,应用这一教学法需要对两种语言有较为深刻的了解和分析的能力,并且能很好地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这对老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本文作为理论分析,希望可以为施教者提供理论支持与参考。本文尚有不足之处,还需在实践中进一步改进与完善。
参考文献:
[1]Duden(1998):Die Grammatik.Das unentbehrliche Standardwerk für richtiges Deutsch.6.,neu bearbeitete Auflage, herausgegeben von der Dudenredaktion.Bearbeitet von Eisenberg,Peter/ Gelhaus,Hermann/ Henne,Helmut/ Sitta,Horst/ Wellmann,Hans.Duden Band 4.Mannheim/ Leipzip/ Wien/ Zürich:Dudenverlag.
[2]Eisenberg,Peter(2006):Grundriss der deutschen Grammatik. Band 2:Der Satz.Stuttgart,Weimar:Verlag J.B.Metzler.
[3]Helbig,Gerhard(1983):Zustandspassiv,sein-Passiv oder Stativ?In:Helbig,Gerhard(Hrsg.):Studien zur deutschen Syntax.Band 1.Leipzig:VEB Verlag Enzyklopadie.S.47-57.
[4]Li,Charles N./Thompson,Sandra A.(1981):Mandarin Chinese:A Functional Reference Grammar.Californi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5]Tekin,?zelm(2012):Grundlage der Kontrastiven Linguistik in Theorie und Praxis.Tübingen:Stauffenburg Verlag.
[6]Wang,Min(2007):Passiv-Studien unter dem Aspekt der Kontrastierung mit passivischen Konstruktionen im Chinesischen.Zeitschrift für Interkulturellen Fremdsprachenunterricht online 12:1,24 S.(http://zif. spz.tu-darmstadt.de/jg-12-1/beitrag/Wang1.htm)(最后訪问时间:10.12.2014).
[7]钱文彩.汉德语言使用对比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李婷婷(1989-),女,汉族,陕西西安人,硕士研究生,奥尔登堡大学,研究方向:德语语言学、德语教学法、德语教育。
【关键词】对比语言学;德汉被动句对比;“语言内”因素对比;“语言外”因素对比
【中图分类号】H33 【文献标识码】A
一、对比语言学概述
对比语言学与历史比较语言学、语言类型学和区域语言学这三个学科并列,均属于比较语言学的分支学科。对比语言学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从20世纪60年代起,它在欧洲各国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经过多年的发展,对比语言学已经拥有了完成的理论体系,并作为教学法之一在外语教学中广为应用。
对比语言学使用的是共时研究方法,其研究对象首先是语言本身,如语法、句法等。理论上来说,任意两门或者多门语言间均可进行对比。对比语言学的研究或多或少会与其他三门分支学科之间发生联系;例如,日语源自中国唐朝时期所使用的语言,日语中的某些发音与当时唐朝首都所在地使用的语言的发音之间具有相似性。那么在中日语言的共时研究中,也会涉及到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内容;此外,对比语言学的研究对象还包括所对比的语言背后的文化、语用习惯等“语言外”的因素。例如,德语中,人们习惯于较为直接地提出意见和请求,这被视作一种“真诚”的表现,体现在语言上则是,祈使句与命令句出现频率很高。但在中国文化中,过于直接的意见或请求被视为“没有礼貌”或者“具有攻击性”。这种语言文化的不同会导致不必要的误解。总的来说,对比语言学研究的对象既有“语言内”的因素,即语言本身,也有“语言外”的因素。这一学科的研究具有跨学科的特点。
除了理论研究,对比语言学相较其他三门分支学科具有更强的实用性。对比语言学通过对两门或多门语言间的对比,揭示了语言间的异同。这些研究成果可以很好地服务于外语教学,有助于探索外语学习中潜在的正负迁移的可能:当新学的语言与已掌握的语言间存在大量的相同或相似之处时,已掌握语言会对新语言的学习产生正面推动作用,即正迁移;反之,则会产生负面阻碍作用,即负迁移。若实施教学的老师能根据对比语言学的结果很好地理解语言间的异同,则可以合理地调整教学内容。Tekin指出,对比语言学是一种“合理的、高效的新语言学习的方法”。此外,通过这种方法,学习者对已掌握语言的了解也会加深。
基于以上理论,笔者选取德语和汉语中被动句进行对比,从理论上揭示两者“语言内”和“语言外”因素间的异同,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德语被动句教学中可能面临的问题。
二、被动句的构成
(一)汉语中被动句的构成
1.典型被动句
当代汉语中被动句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为含有被动标志的典型被动句;另一种则为不含有被动标志的非典型被动句。
含有被动标志的被动句指的就是含有“被”字的被动句。从语言学角度去看,“被”字是介词,在句中出现在核心动词前面,引出动词的施事者。“被”字在句中没有具体的含义,它的出现只是被动句的一种标志。因此,典型被动句又被称为“被”字句。
作为汉语中被动句的基础形式,“被”字句具有统一的句构模式,即:受事主语 “被” 施事宾语 核心动词 副词/补足语(例如:我被他打了)。在这一结构中,核心动词必须为及物动词,并且不可以缺少受事者而单独使用。核心动词后出现的副词或者补足语用来补充说明动作发生的时间、方式方法等。例如,本句中的“了”字补充说明了,句中的动作发生在过去。在这一基础形式中,施事者与受事者同等重要。
当说话者对施事者不感兴趣时,可以将施事者从句中删除。这种没有施事宾语的“被”字句是基本形式的一种变形。例如在“我被打了。”这一被动句中则省略了核心动词“打”的施事者“他”。
典型被动句的基本形式还有另一种变形的可能,即:用“给”“叫”和“让”字替代“被”字。但这三个介词的适用范围受到了一定的局限。首先,在标准书面语种,这三个介词不出现在无施事者的被动句中。在“我给打了”“我叫打了、”和“我让打了”这三个句子中,第一个句子偶尔会出现,但是仍给人以语义不完整的感觉。而后两个句子则是完全错误的。此外,这三个介词的出现会引起歧义。与“被”字不同,这三个词具有多种词义。例如:介词“让”具有“允许”之意,所以“我让偷了。”可能会被误解为“我让(允许)其他人偷了我。”除了以上三个介词之外,“挨”“遭”和“为…(所)…”也可以替代“被”字。它们出现的频率较低,局限性也更大,此处将不再进一步探讨。
2.非典型被動句
汉语中第二类被动句为不含有“被”字的非典型被动句。此类被动句中受事者为主语,“被”字与施事宾语均不出现,即:受事主语 核心动词 副词/补足语。
由于“被”字与施事宾语的缺席,此类被动句形式上与主动句一致,被称之为“形主实被”。非典型被动句的使用有很大的局限性。首先,句子的主语必须为非生物,因为,当某一生物位于主语位置时,它既可能是施事者也可能是受事者;当句子主语为非生物时,不具有施事的能力,则只能为受事者,这时才明确的表达被动的含义。如:“他买了吗?”和“菜买了吗?”这两个句子,前一句主语为人,则此句为主动句。后一句主语为非生物“菜”,则此句为被动句。其次,应避免代词出现在主语的位置上。在非典型被动句中,受事主语应该被描述清楚,这样才不至于引起误解;若上下文描述清楚,代词才可以出现在主语位置。
(二)德语中被动句的构成
1.过程被动态
德语中被动句也分为两种类型:状态被动态和过程被动态。强调动作时,使用过程被动态,强调状态时,使用状态被动态。
过程被动态(Vorgangspassiv)又被称为werden-Passiv,在构成时需要以werden作为助动词位于第二位,核心的实义动词则以二分词的形式出现在句末。受事者作为主语出现在werden之前,施事者则由介词von引出,其结构为:受事主语 werden (von 施事者) 二分词。 《杜登语法》将过程被动态根据其实义动词的补足语的形式分为三类:(a)动词为及物动词,支配四格补足语,此时四格补足语为被动句的主语,即:受事主语(动词的四格补足语) werden (von 施事者) 二分词,如:Das Zimmer wird (von ihm) gestrichen(房子被(他)刷了);(b)动词为不及物动词,支配二格、三格或介词宾语。此时被动句实际上并无主语,被称为“无主被动句”,需要用es占据主语的位置,即:es werden 二格/三格/介词宾语 (von 施事者) 二分词,如:Es wird den Kindern geholfen.(孩子们得到了帮助)。其中动词helfen支配三格宾语,被动句使用es占据主语位置,其他成分形式不变,由主动句照搬入被动句;(c)动词为不及物动词,且无其他支配成分,此时构成的无主被动句的结构为:es werden (von 施事者) 二分词。如:Es wird (von den Griechen) getanzt.(希腊人在跳舞)。后两种无主被动句中的es仅为占位主语,在以下两种条情况下可以省略:若主语位置被其他成分占据,则可省略es,但助动词werden永远为单数第三人称形式;若无主被动句为从句时,es被省略,如:Er fühlt sich glücklich, wenn ihm geholfen wird(当他得到帮助时候,他觉得很开心)。
一般情况下,von 施事者这一介词短语结构并不出现,尤其当施事者为不定代词man时,被动句中不可以出现这一介词结构。若施事者为非生物时,von由durch替代,如:Seine Entdeckung wird durch die technische Entwicklung erm?glicht(科技的发展使他的发现成為了可能)。
2.状态被动态
德语中另外一种被动态为状态被动态(Zustandspassiv),又被称为sein-Passiv,构成时需要借助动词sein完成,即:受事主语 sein (von 施事者) 二分词。
状态被动态在德语中是一个尚有争议的话题。至今,关于状态被动态的归类问题仍没有统一的说法,甚至,关于是否存在“状态被动态”这一语法现象也争论不休。但在教学领域,被动句的教学包括过程被动态和状态被动态的教学两个方面。
状态被动态构成的先决条件是:由状态被动句可以还原出相应的主动句或者过程被动句。例如:由Die Tür ist ge?ffnet(门开着)可以还原出过程被动句:Die Tür wird ge?ffnet(门被打开)和主动句:Jemand ?ffnet die Tür(某人打开了门)。这两句话从语法、语义上均无错误。此外,从语义上来说,状态被动句需要表达出状态的变化。因此“是否产生新的状态或特质”也是能否构成状态被动态的一个条件。
三、汉德被动句对比
(一)“语言内”因素对比
通过对德语和汉语中被动句的梳理,可以得出两者之间相同或者相似之处很少。首先,两者的相同之处在于对被动句这一概念的理解和使用上:相对于主动句,被动句将重点放在了受事者上。被动句是一种叙述视角的转换,为说话者提供了另一种表达的方式,从而避免同一中表达方式重复出现。另一个相同点是,在两种被动句中,核心动词的受事者位于主语位置,施事者退居次要位置,甚至在大多数情况下施事者并不出现。但汉语省略施事者的前提条件是:句子不可产生歧义。德语里删除von 施事者这一介词短语则没有额外的限制。
此外,汉语中的“被”字句和德语中的被动句构成具有一个重要的相似点:二者均需要借助其他词构成。汉语中需要借助“被”字,德语中需要借助werden或者sein。从句法角度来看,由“被” 核心动词构成的结构和由werden/sein 二分词结构被视为动词词组,它们的出现是被动句的标志。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被”字作为介词在汉语里除了作为被动标志之外,没有其他语法功能和语义。但是werden和sein在德语中是多功能、多语义的,如werden做及物动词时,意为“成为,变得”;作助动词时,还可以与动词原形构成将来时。
由于汉语与德语语言类型不同,德汉被动句中存在大量的“语言内”因素的区别。
1.从形式上来说,两者动词形式差别极大。汉语为典型的独立语,每一个动词本身都不变化,因此,需要补足语去表明时态。德语为屈折语,动词有词形变化,在被动句中,核心动词需要以二分词的形式出现,助动词werden和sein的需要根据主语的人称和时态发生变化。对比来看,汉语中会出现时态表达不清的情况,如:“我被打了”这句话强调的是动作的完成,它既可以理解为现在完成时,也可以理解为过去完成时。但德语中Er ist geschlagen worden为现在完成时,Er war geschlagen worden为过去完成时,动词的变化使时态表达清晰。
2.汉语中典型被动句中的“被”字可以被“给”“叫”“让”等词替代,或者删除“被”字和施事者形成“形主实被”的被动句,这两类变化一定要保证句子不产生歧义;德语被动句中不可删除被动标志werden或者sein。总的来说,汉语中被动句的形式更为多样化,但是特点却不如德语被动句明显。
3.第三个区别在于被动句中施事者出现的方式。汉语中,当施事者有必要出现时,可直接位于介词“被”之后。德语中,施事者前还需要出现介词von,von之后的成分需要以其相应的三格形式出现。当施事者为事物或者抽象的非人的概念时,则由durch引出施事者,此时,durch之后的成分以其相应的四格形式出现。特殊情况下,von与durch可以同时出现,如:Er wurde von der Beh?rde durch einen Boten verst?ndigt(通过一位信使,他得到了当局的理解)。 4.最重要的区别是德汉被动句中核心动词的使用。汉语中出现在被动句中的动词必须是及物动词,像“跳舞”这一不及物动词,在汉语中是完全不可能被动的。但在德语中 tanzen(跳舞)却可构成无主被动句。出现在“被”字句中的动词还必须包含“支配”的含义。Charles对“支配”的解释为:“‘被’字句描述的是一种可以被某一实体或某人以某种方式处理、操作或控制的事件,这就是为什么,“被”字不能和不表示“支配”的动词一起出现构成被动句。”,如:动词“恨”虽然为及物动词,但并不含有“支配”的含义,就不能用来构成“被”字句。
与汉语相同,德语中也不是所有及物动词都可构成被动句。但考量动词是否具有“被动能力”的标准不相同。Eisenberg将不能构成过程被动态的及物动词总结为以下三类:(a)表“拥有”含义的动词,如:haben(有);(b)描述“数量关系”的动词,如:kosten(花费);(c)表“感知”的动词,如:freuen(使高兴)。德语中部分不及物动词也可以构成被动句,以下四类不及物动词不可构成被动:(a)描述“相似性”的动词,如:gleichen(相像);(b)表“拥有”含义的动词:geh?ren(拥有);(c)表“感知”的动词,如:gefallen(喜欢);(d)涉及“原因”的动词,如:gelingen(成功)。此外,所有真反身动词均不可被动,如:sich ansehen。但假反身动词则可构成被动句,如:Ich kaufe mir die Kleidung可以改为被动句Die Kleidung wird (von mir) gekauft(这衣服是我买的)。
关于哪些动词可以构成状态被动态,至今众说纷纭。在前文中提到:状态被动态强调的是新的状态或特质的产生,其构成需要重视其是否可以还原为语法、语义均没有错误的主动句和过程被动句。那么,首先可以确定的是,不能构成过程被动态的动词也不可构成状态被动态。其次,状态被动句必须可以表达出“新的状态或特质的产生”这一含义。如:tanzen虽然可以构成过程被动态,但却不能构成状态被动态,因为getanzt无法表达出“新状态或特质的产生”。
(二)“语言外”因素对比
“语言外”因素的对比将涉及到两种语言中被动句的适用范围和表达的情绪。
根据《杜登语法》的统计,在使用当代德语书写的文章中,主动句占据了93%的比例,被动句占7%,其中过程被动句约为5%,状态被动句约为2%。不论是过程被动态还是状态被动态大都出现在科学和行政用语中。而汉语中被动句使用频率较低。在当代汉语中,被动句平均占比仅为2%,其中典型被动句和非典型被动句各占1%。值得注意的是,汉语中典型被动句多出现在书面语当中,尤其在译作当中出现频率较高。根据Charles的预测,含有“被”字的典型被动句的使用频率还将持续增长,这与印欧语系(尤其是英语)对汉语的影响密不可分;而非典型被动句一般出现在口语当中,因为此类被动句更符合中国人的语用习惯。
汉语被动句使用频率较低这一现象与其所表达的情感也有关系。当人们使用被动句时,大多表达一种负面的情感。因此,被动句中出现的动词有很大一部分本身就具有负面含义,如“打”“偷”等。甚至有的动词本身表达“中立”的感情色彩,但当它出现在被动句中也会表现出强烈的负面情感。如“看见”一词本身无负面含义,但在“我被我妈看见了”这句中,感情色彩发生了变化。说话者使用“被”字句表达出,他认为“被妈妈看见”这件事是不幸的或者意料之外的事。当然,被动句也可以表达“中立”的感情色彩,但这种用法相对较少。与之相比,德语被动句的使用并不包含特定的情感。被动句只是从受事者角度去描述事物,是态度“中立”的表达方式,这也是为什么德语被动句多出现在科学、行政用语中的原因了。
四、德语被动句教学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通过德汉被动句的对比,我们可以确定:被动句的理解对于以汉语为母语的德语学習者来说不存在问题。这为德语被动句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其次,“被”字句与德语被动句构成上的相似性可以为学习者提供帮助,使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德语被动句的结构。但是,这种相似性也可导致错误的产生。如汉语中表达时态的补足语紧跟在核心动词之后,而德语中核心动词的二分词位于句末,除了特殊的破框结构之外,二分词后不可再出现任何内容。若不遵守德语的句框结构,直接从汉语死搬硬套,可能会出现“破框”的错误,如Er wurde von der Beh?rde verst?ndigt durch einen Boten。
第二个可能出现的问题与汉语中非典型被动句有关。汉语中,非典型被动句中无被动标志,仅凭主语与动词的逻辑关系来判定主被动。若德语学习者将非典型被动句直接译为德语,则可出现Hat Gemüse kauft?(菜买了吗?)这样的错误。
此外,由于汉语中被动句中在施事者前不需要再额外出现介词,而德语被动句中需要由von或者durch引出施事者。学习者可能在使用德语被动句时将这两个介词遗漏。如Die Tür wird meine Mutter ge?ffnet(门被我妈打开了)。
对于以汉语为母语的德语学习者来说,最为困难的莫过于德语中由不及物动词构成的被动句的理解,尤其是过程被动态中的第三种类型:动词为不及物动词,且无其他支配成分,构成被动态时多以es占据主语位置,构成无主被动句。针对此类被动句,我们一般将它理解为主动句即可。
汉语中被动句的较低的使用频率和所含的负面色彩也会对德语被动句的学习和使用产生影响,以汉语为母语的德语学习者并不习惯主动使用被动句去表达。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进行改变,以适应德语思维。
最后,德语被动句中的动词变位,von或durch后的名词、形容词等的变格也会加大被动句学习的难度。但这不只存在于被动句学习中,而是德语学习中普遍存在的难题。 五、结语
本文中,笔者以德汉被动句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两者“语言内”和“语言外”因素的对比分析,指出了德语被动句的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问题一定会在教学过程中出现。当然,教学过程中也会出现本文中没有涉及的问题,这还需要进一步观察与研究。
对比语言学作为外语教学的最要教学法之一,会帮助学习者对已掌握的语言和新学的语言有更好的认识,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对于老师来说,应用这一教学法需要对两种语言有较为深刻的了解和分析的能力,并且能很好地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这对老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本文作为理论分析,希望可以为施教者提供理论支持与参考。本文尚有不足之处,还需在实践中进一步改进与完善。
参考文献:
[1]Duden(1998):Die Grammatik.Das unentbehrliche Standardwerk für richtiges Deutsch.6.,neu bearbeitete Auflage, herausgegeben von der Dudenredaktion.Bearbeitet von Eisenberg,Peter/ Gelhaus,Hermann/ Henne,Helmut/ Sitta,Horst/ Wellmann,Hans.Duden Band 4.Mannheim/ Leipzip/ Wien/ Zürich:Dudenverlag.
[2]Eisenberg,Peter(2006):Grundriss der deutschen Grammatik. Band 2:Der Satz.Stuttgart,Weimar:Verlag J.B.Metzler.
[3]Helbig,Gerhard(1983):Zustandspassiv,sein-Passiv oder Stativ?In:Helbig,Gerhard(Hrsg.):Studien zur deutschen Syntax.Band 1.Leipzig:VEB Verlag Enzyklopadie.S.47-57.
[4]Li,Charles N./Thompson,Sandra A.(1981):Mandarin Chinese:A Functional Reference Grammar.Californi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5]Tekin,?zelm(2012):Grundlage der Kontrastiven Linguistik in Theorie und Praxis.Tübingen:Stauffenburg Verlag.
[6]Wang,Min(2007):Passiv-Studien unter dem Aspekt der Kontrastierung mit passivischen Konstruktionen im Chinesischen.Zeitschrift für Interkulturellen Fremdsprachenunterricht online 12:1,24 S.(http://zif. spz.tu-darmstadt.de/jg-12-1/beitrag/Wang1.htm)(最后訪问时间:10.12.2014).
[7]钱文彩.汉德语言使用对比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李婷婷(1989-),女,汉族,陕西西安人,硕士研究生,奥尔登堡大学,研究方向:德语语言学、德语教学法、德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