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结合写意山水画基础课程教学实践,分析了目前山水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思考。
关键词:写意山水画;教学;思考
一、目前中国写意山水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多年以来在高校美术学专业(师范方向)从事中国画的教学,总的感受是,作为师范类学生,即便是转型发展了的应用型高校美术学专业学生,所需学习的各类课程太多,所以具体到某一类课程的教学,总的课时数很少。在有限的教学课时中,让学生能了解该画种的艺术特色、掌握基础理论和技能,为学生今后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这就是本课程需要达到的目标。在教学实践中,中国写意山水画的教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学生的基础问题
从事美术教育的很清楚,这些年来,尤其是应用型高校的学生,都是通过短暂的高考辅导班,学习了一些简单的素描、速写、色彩的基础,然后通过高考集训考入高校学习。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对传统书画的审美感受,对传统书写、绘画工具、材料的了解很浅,或可以说有的基本上没有。
(二)教师的专业素养问题
在普通高校,艺术学院之前的教师大多为美术学专业毕业的学生,在校时学的课程也是多且杂,现在为教学转攻某一方向时,需要花费数年的时间和精力,所以不专。而真正从事某一课程的基础教学,还是必须认真研究在有限的课时下怎么让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这就要求任课教师具有相应的专业素养。
(三)教法、学法问题
教师潜下心来研究教学,必须结合学生的基本情况和学科专业特点,这就是学情问题。传统写意山水画的教学,通过前人的总结,已经形成了“临摹→写生→创作”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在有限的课时里,临摹、写生、创作三者之间如何衔接,如何推进才能有效,就是我们应该思考的。这属于教法和学法的问题。
二、对中国写意山水画课程教学中的思考
(一)加强学生技能联系,夯实学生基础
首先,教师指导学生欣赏古今优秀作品,帮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山水画的艺术特色,感受山水画独特的艺术魅力,进一步理解中国传统绘画的美学精神和审美特点,激发学习的兴趣和热情。除了指导学生读画,还要借机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文化的核心。因为每一个民族的艺术,都与其哲学思想等紧密相关。
其次,加强书法的学习,熟悉书写绘画工具。对于传统绘画,我们所使用的工具即传统的“文房四宝”——笔墨纸砚加上笔洗、颜料等等。这就是传统国画和其他画种最大的不同之处。毛笔,分为很多种类,不同的笔有不同的性能,书画纸也分生、熟、半生熟的纸,国画工笔、写意、工兼写(小写意)等不同表现形式,所使用的纸也完全不同。根据材料的性能,还可以利用特殊技法来取得一些效果等等,这些都要求学生对工具材料有足够的认识。比如画写意山水,如果不懂材料,去使用很生的棉料纸张,墨洇得太快,线条都画不好,还怎么塑造想要的山石云水?所以,工具材料性能是必须要指导学生掌握的。
再次,要指导学生进行必要的基础技能练习,掌握用水、墨、色的一些方法。其中,练习用墨就是练习用水。我们常说“墨分五色”——焦、浓、重、淡、轻。而实际上,在具体作画中墨色的变化会更加丰富。在用笔练习中,我们强调书法用笔,如何起收,如何圆转顿挫,怎样才叫“折钗股、屋漏痕”,什么样的线条才有力度,形态才美。要引导学生体会中国画线条的魅力。因为多数学生之前学习西画基础,对中国画线条的理解不够。不经过必要的练习,很多学生在勾勒皴擦山石的时候会像画素描静物一样,长直线短直线方头方腦地去“切”形体,而不会理解,我们在勾勒时就是在处理山石的形体结构,皴擦时更是进一步处理结构变化及质感肌理。
(二)提高教师专业素养
担任中国写意山水画课程教学的教师最好还是专业的国画教师,或是转型成功,专攻国画山水的教师。中国写意山水画是美术学(师范方向)很重要的美术专业课之一,开设这门课程对学生了解本民族的传统绘画,继承与发扬民族文化传统有着重要意义。所以在教学中,不仅是教技能,更重要的是教文化。山水画的表现技法丰富,教学课时数又少,教师要在有限的学时内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有着极高的要求。
(三)“临摹→写生→创作”三位一体的教学方法
“临摹→写生→创作”三位一体已经是中国山水画学习的一个比较有效的教学模式了。董其昌曾说:“先以古人为师,再以造物为师,最终当以心为师。”就是说学画,先要向古人学习传统技法,掌握绘画的形式语言和技巧,然后再面向生活,向大自然学习,重视自己的内心感悟。这就是古人学习总结出来的经验。
临摹,首先是临什么。临摹必须要选择合适的临摹范本。古代名家门派众多,我们不可能一一全都去临。教师要根据教学所需,指导学生有目的地选择具有代表性大师的作品为范本,在临习中做到举一反三。带领学生读画,解读作品创作背景,画家师承关系和艺术思想,引导学生从中理解并领悟作品的意境、气韵、笔法和墨法。
选择大师的作品作为临摹的对象,审美品位就会高一些,以后的学习和创作也会少走些弯路。古语云“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说的就是这个理。陆俨少老师曾在《山水画诌议》中讲到:“如果起手学习了风格庸俗,笔墨不高,或者坏习气很多的临本,将来要改掉,那就不容易,反而不如一张白纸从头学起为好。”
古代作品所用的工具材料及特性也必须交代清楚。对原作艺术风格的理解,笔墨技巧的掌握十分重要。临摹中选用与原作接近的工具材料,更容易取得好的笔墨效果、接近原作的艺术风格。生宣纸在明末清初才盛行,此前的画大多用绢、熟宣或半生熟的宣纸绘制,且多用小笔。在临习摹本的选择中,应从北宋入手,以先北而后南,先宋而后元为次序。
然后是怎么临?中国画的笔墨语言是一种抽象的绘画语言,强调以线造型,以墨晕染,而这种线是一种高度的概括,无论是用线还是用墨,它们的内涵十分丰富,要掌握这些语言,必须向前人学习,而学习的方式就是临摹。临摹前人作品,可以帮助我们尽可能学习历代大家的技巧,体会其妙处,认识其用笔、用墨上的独创性。除了学习用笔用墨、设色的技巧,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中国传统绘画的美学精神和审美特点,了解传统文化,理解感悟中国画独具特色的美学思想、完备的程式化的表现方法。比如充分理解散点透视的特征、计白当黑的构图方式、虚实相生的空间处理、题款钤印的规律和方法等等。 在教师的指导下临摹,要选择从局部入手,先从一树一石开始,不必贪快图多。在掌握纸张、毛笔等工具的性能,掌握了多种树、石头的画法、皴法之后,再逐步进入临本的局部临习。掌握作画程序,尽可能地体会古人的表现技法,逐步完成整幅作品的临习。
写生是山水画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是基本功练习的重要手段,又是创作的必要准备。它可以让学生对前人的绘画技法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同时是将学生在临摹中学习到的知识技能转化为自身素质能力的重要环节。在长期的发展中,有的大师在山水画创作上形成了很明显的个人风格,也有的形成了一些公式化、程式化的东西。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古人有个人风格,后学再临习得像也还是前人的东西,所以,一味临习,食古不化,就會陷入程式化、公式化的套路中,失去自身的独创能力。山水画大师李可染先生这样说过:“要以最大的力气打进去,用最大的力气走出来。” “打进去”就是指临摹,努力学习前人的笔墨技法技巧,“走出来”就是指通过临摹和写生,加深对技法技巧的理解并向自然学习,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的语言体系。古人云,“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也就是说,艺术创作来源于对大自然的师法,通过认真观察、感受大自然,然后在内心形成自己的感悟。自然美,要通过艺术家内心的转化才能成为艺术的美。
写生,并非照搬自然,面对复杂的自然景观必须进行大胆的裁剪、取舍。通过静心观察,掌握画面主次,可以进行合理的夸张甚至移山搬水等来构成画面,增强画面的艺术感染力。
创作是学习绘画的最终目的。在临摹中,可以感受到古人总结的各种皴法实际上就是来自写生,来自对自然物象特征的归纳、总结。创作就是把向古人学习到的、自己写生总结出来的东西,通过自己的艺术语言、形式来表现、表达这些感受。在创作教学中,应注意:
第一,讲清一般创作知识,使学生了解一幅画的创作从选题、构思、构图至完成的过程、步骤、要求,并结合优秀作品进行分析、欣赏,使学生对创作具有较完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第二,要引导学生明确创作意图,也就是要立意。有没有明确的创作意图,是创作成败的关键,中国画的特性更是要求“意在笔先”“以意使笔”。
第三,引导学生在立意的基础上构图。构图是表现立意的首要手段,能更好地表现出画者的情感。指导学生构图,首先要使学生掌握中国山水画的构图规律,然后再求变出新。这些规律集中体现在矛盾对立统一的法则中,如主次、黑白、虚实、呼应等。
第四,创作画稿最后一遍完成之前多作小品练习,这是培养创造才能的好办法。小品练习篇幅小、费时少,便于反复作画,反复推敲,研究试探。
第五,命题创作和自由创作相结合,交错使用,是在创作中发挥教师的引导性和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的有效方法。
第六,引导学生选取适合的表现方法。山水画的表现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要指导学生把自己学到的技法,根据所要表现的内容灵活变通,使艺术形式更好地为表现内容服务。
第七,多画多练是学好创作课的必要手段。要有多遍的练习,以解决构图、造型与笔墨问题。这些技术上的问题解决之后,才能得心应手地抒写思想情感和表现意境。
总之,在中国写意山水画教学过程中,要将临摹、写生、创作三者结合相互渗透,相互配合,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陆俨少.山水画诌议[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
[2]张高志.关于中国山水画教学的几点思考[J].大舞台,2010(5).
[3]朱家腾.中国山水画教学初探[J].集宁师专学报,2001(1).
作者简介:
章凯,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美术学、美育、绘画创作及相关理论。
关键词:写意山水画;教学;思考
一、目前中国写意山水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多年以来在高校美术学专业(师范方向)从事中国画的教学,总的感受是,作为师范类学生,即便是转型发展了的应用型高校美术学专业学生,所需学习的各类课程太多,所以具体到某一类课程的教学,总的课时数很少。在有限的教学课时中,让学生能了解该画种的艺术特色、掌握基础理论和技能,为学生今后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这就是本课程需要达到的目标。在教学实践中,中国写意山水画的教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学生的基础问题
从事美术教育的很清楚,这些年来,尤其是应用型高校的学生,都是通过短暂的高考辅导班,学习了一些简单的素描、速写、色彩的基础,然后通过高考集训考入高校学习。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对传统书画的审美感受,对传统书写、绘画工具、材料的了解很浅,或可以说有的基本上没有。
(二)教师的专业素养问题
在普通高校,艺术学院之前的教师大多为美术学专业毕业的学生,在校时学的课程也是多且杂,现在为教学转攻某一方向时,需要花费数年的时间和精力,所以不专。而真正从事某一课程的基础教学,还是必须认真研究在有限的课时下怎么让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这就要求任课教师具有相应的专业素养。
(三)教法、学法问题
教师潜下心来研究教学,必须结合学生的基本情况和学科专业特点,这就是学情问题。传统写意山水画的教学,通过前人的总结,已经形成了“临摹→写生→创作”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在有限的课时里,临摹、写生、创作三者之间如何衔接,如何推进才能有效,就是我们应该思考的。这属于教法和学法的问题。
二、对中国写意山水画课程教学中的思考
(一)加强学生技能联系,夯实学生基础
首先,教师指导学生欣赏古今优秀作品,帮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山水画的艺术特色,感受山水画独特的艺术魅力,进一步理解中国传统绘画的美学精神和审美特点,激发学习的兴趣和热情。除了指导学生读画,还要借机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文化的核心。因为每一个民族的艺术,都与其哲学思想等紧密相关。
其次,加强书法的学习,熟悉书写绘画工具。对于传统绘画,我们所使用的工具即传统的“文房四宝”——笔墨纸砚加上笔洗、颜料等等。这就是传统国画和其他画种最大的不同之处。毛笔,分为很多种类,不同的笔有不同的性能,书画纸也分生、熟、半生熟的纸,国画工笔、写意、工兼写(小写意)等不同表现形式,所使用的纸也完全不同。根据材料的性能,还可以利用特殊技法来取得一些效果等等,这些都要求学生对工具材料有足够的认识。比如画写意山水,如果不懂材料,去使用很生的棉料纸张,墨洇得太快,线条都画不好,还怎么塑造想要的山石云水?所以,工具材料性能是必须要指导学生掌握的。
再次,要指导学生进行必要的基础技能练习,掌握用水、墨、色的一些方法。其中,练习用墨就是练习用水。我们常说“墨分五色”——焦、浓、重、淡、轻。而实际上,在具体作画中墨色的变化会更加丰富。在用笔练习中,我们强调书法用笔,如何起收,如何圆转顿挫,怎样才叫“折钗股、屋漏痕”,什么样的线条才有力度,形态才美。要引导学生体会中国画线条的魅力。因为多数学生之前学习西画基础,对中国画线条的理解不够。不经过必要的练习,很多学生在勾勒皴擦山石的时候会像画素描静物一样,长直线短直线方头方腦地去“切”形体,而不会理解,我们在勾勒时就是在处理山石的形体结构,皴擦时更是进一步处理结构变化及质感肌理。
(二)提高教师专业素养
担任中国写意山水画课程教学的教师最好还是专业的国画教师,或是转型成功,专攻国画山水的教师。中国写意山水画是美术学(师范方向)很重要的美术专业课之一,开设这门课程对学生了解本民族的传统绘画,继承与发扬民族文化传统有着重要意义。所以在教学中,不仅是教技能,更重要的是教文化。山水画的表现技法丰富,教学课时数又少,教师要在有限的学时内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有着极高的要求。
(三)“临摹→写生→创作”三位一体的教学方法
“临摹→写生→创作”三位一体已经是中国山水画学习的一个比较有效的教学模式了。董其昌曾说:“先以古人为师,再以造物为师,最终当以心为师。”就是说学画,先要向古人学习传统技法,掌握绘画的形式语言和技巧,然后再面向生活,向大自然学习,重视自己的内心感悟。这就是古人学习总结出来的经验。
临摹,首先是临什么。临摹必须要选择合适的临摹范本。古代名家门派众多,我们不可能一一全都去临。教师要根据教学所需,指导学生有目的地选择具有代表性大师的作品为范本,在临习中做到举一反三。带领学生读画,解读作品创作背景,画家师承关系和艺术思想,引导学生从中理解并领悟作品的意境、气韵、笔法和墨法。
选择大师的作品作为临摹的对象,审美品位就会高一些,以后的学习和创作也会少走些弯路。古语云“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说的就是这个理。陆俨少老师曾在《山水画诌议》中讲到:“如果起手学习了风格庸俗,笔墨不高,或者坏习气很多的临本,将来要改掉,那就不容易,反而不如一张白纸从头学起为好。”
古代作品所用的工具材料及特性也必须交代清楚。对原作艺术风格的理解,笔墨技巧的掌握十分重要。临摹中选用与原作接近的工具材料,更容易取得好的笔墨效果、接近原作的艺术风格。生宣纸在明末清初才盛行,此前的画大多用绢、熟宣或半生熟的宣纸绘制,且多用小笔。在临习摹本的选择中,应从北宋入手,以先北而后南,先宋而后元为次序。
然后是怎么临?中国画的笔墨语言是一种抽象的绘画语言,强调以线造型,以墨晕染,而这种线是一种高度的概括,无论是用线还是用墨,它们的内涵十分丰富,要掌握这些语言,必须向前人学习,而学习的方式就是临摹。临摹前人作品,可以帮助我们尽可能学习历代大家的技巧,体会其妙处,认识其用笔、用墨上的独创性。除了学习用笔用墨、设色的技巧,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中国传统绘画的美学精神和审美特点,了解传统文化,理解感悟中国画独具特色的美学思想、完备的程式化的表现方法。比如充分理解散点透视的特征、计白当黑的构图方式、虚实相生的空间处理、题款钤印的规律和方法等等。 在教师的指导下临摹,要选择从局部入手,先从一树一石开始,不必贪快图多。在掌握纸张、毛笔等工具的性能,掌握了多种树、石头的画法、皴法之后,再逐步进入临本的局部临习。掌握作画程序,尽可能地体会古人的表现技法,逐步完成整幅作品的临习。
写生是山水画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是基本功练习的重要手段,又是创作的必要准备。它可以让学生对前人的绘画技法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同时是将学生在临摹中学习到的知识技能转化为自身素质能力的重要环节。在长期的发展中,有的大师在山水画创作上形成了很明显的个人风格,也有的形成了一些公式化、程式化的东西。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古人有个人风格,后学再临习得像也还是前人的东西,所以,一味临习,食古不化,就會陷入程式化、公式化的套路中,失去自身的独创能力。山水画大师李可染先生这样说过:“要以最大的力气打进去,用最大的力气走出来。” “打进去”就是指临摹,努力学习前人的笔墨技法技巧,“走出来”就是指通过临摹和写生,加深对技法技巧的理解并向自然学习,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的语言体系。古人云,“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也就是说,艺术创作来源于对大自然的师法,通过认真观察、感受大自然,然后在内心形成自己的感悟。自然美,要通过艺术家内心的转化才能成为艺术的美。
写生,并非照搬自然,面对复杂的自然景观必须进行大胆的裁剪、取舍。通过静心观察,掌握画面主次,可以进行合理的夸张甚至移山搬水等来构成画面,增强画面的艺术感染力。
创作是学习绘画的最终目的。在临摹中,可以感受到古人总结的各种皴法实际上就是来自写生,来自对自然物象特征的归纳、总结。创作就是把向古人学习到的、自己写生总结出来的东西,通过自己的艺术语言、形式来表现、表达这些感受。在创作教学中,应注意:
第一,讲清一般创作知识,使学生了解一幅画的创作从选题、构思、构图至完成的过程、步骤、要求,并结合优秀作品进行分析、欣赏,使学生对创作具有较完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第二,要引导学生明确创作意图,也就是要立意。有没有明确的创作意图,是创作成败的关键,中国画的特性更是要求“意在笔先”“以意使笔”。
第三,引导学生在立意的基础上构图。构图是表现立意的首要手段,能更好地表现出画者的情感。指导学生构图,首先要使学生掌握中国山水画的构图规律,然后再求变出新。这些规律集中体现在矛盾对立统一的法则中,如主次、黑白、虚实、呼应等。
第四,创作画稿最后一遍完成之前多作小品练习,这是培养创造才能的好办法。小品练习篇幅小、费时少,便于反复作画,反复推敲,研究试探。
第五,命题创作和自由创作相结合,交错使用,是在创作中发挥教师的引导性和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的有效方法。
第六,引导学生选取适合的表现方法。山水画的表现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要指导学生把自己学到的技法,根据所要表现的内容灵活变通,使艺术形式更好地为表现内容服务。
第七,多画多练是学好创作课的必要手段。要有多遍的练习,以解决构图、造型与笔墨问题。这些技术上的问题解决之后,才能得心应手地抒写思想情感和表现意境。
总之,在中国写意山水画教学过程中,要将临摹、写生、创作三者结合相互渗透,相互配合,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陆俨少.山水画诌议[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
[2]张高志.关于中国山水画教学的几点思考[J].大舞台,2010(5).
[3]朱家腾.中国山水画教学初探[J].集宁师专学报,2001(1).
作者简介:
章凯,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美术学、美育、绘画创作及相关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