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听老师说,中小学教材已经有好多次修改了。但每一次的修改都不能让我们满意,甚至感觉它越来越离谱。从何说起?就从我们的负担说起。教材由原来的小开本变成后来的大开本;又由后来的大开本变成现在的“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其实内容和形式都没有多大改变,主要的就是增加了篇幅、练习和难度。这不是加重我们学习负担是什么?所以我认为,要想给我们减负,首先应该从教材开始!
拿现在高中阶段人教版的语文教材来说吧,必修共五册书,要求在不到一个半学年内完成,基本每学期要学习两本书,内容包括“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四个部分,可谓包罗万象,应有尽有。选修教材也安排了五个系列。由于高三普遍面临复习迎考,实际都是在不到一学年的时间里完成“选修”的。特别指出的是,根据每个学生的兴趣和需要选修教材是不切实际的,一般都是老师或学校包办代替。这样,“选修”也就成了“必修”,无意中又增加了我们的负担!
其次,教材还在设置和要求上存在着高和难的问题。按理说,所选课文都应该切合我们的实际,让我们容易接受和感兴趣,然而,新教材似乎并没有考虑这个原则问题。比如,依然选中鲁迅的《拿来主义》(必修4),针对“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等语,现代学生就无法理解:向国外展示中国国粹,是正常的国际文化交流,有什么不好?鲁迅先生为什么要拿来嘲讽?还有,大大增加了文言文的篇幅,占了将近一半。这是否妥当,姑且不论,但我们普遍不喜欢文言文则是客观事实。更为甚者,这些文言文接二连三地要求整篇背诵,我们就是整天什么事也不干,背熟都很难。
此外,喜欢在一些知识点上有意无意搞“折腾”。比如,有些字不该多音多用却标注多音多用,人为制造复杂;有的文章里依然沿用繁体字,让人无所适从;《师说》(必修3)中“或师焉或不焉”,“不”注释里注音f6u,通“否”,但意思还是“不”的意思,这样转弯抹角有必要吗?语文的主要功用在于交际,教材应该力求简单、直接、实用,如果“折腾”多了,我们肯定会承受不起,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厌学情绪。
我非常体谅编写教材的专家学者的良苦用心,也非常理解作为教材与学生的中介者——老师们的苦口婆心,但是,如果无视我们的负担问题,那肯定都是不可取的。所以,我建议教材编写者一定要变换角色,多站在我们的角度考虑问题。而现在我们是个什么状况呢?可以说都是“杂家”,每学期要学习十几门功课,如果每门功课的教材都按“专家”的思维、要求设置,那我们不堪重负是必然的。只要为我们多想想,编写的教材离我们近一些更近一些,才能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才具有较强的生命力。
(编后语:学生的想法不一定都是对的。但起码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例如关于《拿来主义》的论述。代表了一部分学生的看法。老师们在教学时如果能抓住这些问题。就真正做到释疑解惑了。)
拿现在高中阶段人教版的语文教材来说吧,必修共五册书,要求在不到一个半学年内完成,基本每学期要学习两本书,内容包括“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四个部分,可谓包罗万象,应有尽有。选修教材也安排了五个系列。由于高三普遍面临复习迎考,实际都是在不到一学年的时间里完成“选修”的。特别指出的是,根据每个学生的兴趣和需要选修教材是不切实际的,一般都是老师或学校包办代替。这样,“选修”也就成了“必修”,无意中又增加了我们的负担!
其次,教材还在设置和要求上存在着高和难的问题。按理说,所选课文都应该切合我们的实际,让我们容易接受和感兴趣,然而,新教材似乎并没有考虑这个原则问题。比如,依然选中鲁迅的《拿来主义》(必修4),针对“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等语,现代学生就无法理解:向国外展示中国国粹,是正常的国际文化交流,有什么不好?鲁迅先生为什么要拿来嘲讽?还有,大大增加了文言文的篇幅,占了将近一半。这是否妥当,姑且不论,但我们普遍不喜欢文言文则是客观事实。更为甚者,这些文言文接二连三地要求整篇背诵,我们就是整天什么事也不干,背熟都很难。
此外,喜欢在一些知识点上有意无意搞“折腾”。比如,有些字不该多音多用却标注多音多用,人为制造复杂;有的文章里依然沿用繁体字,让人无所适从;《师说》(必修3)中“或师焉或不焉”,“不”注释里注音f6u,通“否”,但意思还是“不”的意思,这样转弯抹角有必要吗?语文的主要功用在于交际,教材应该力求简单、直接、实用,如果“折腾”多了,我们肯定会承受不起,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厌学情绪。
我非常体谅编写教材的专家学者的良苦用心,也非常理解作为教材与学生的中介者——老师们的苦口婆心,但是,如果无视我们的负担问题,那肯定都是不可取的。所以,我建议教材编写者一定要变换角色,多站在我们的角度考虑问题。而现在我们是个什么状况呢?可以说都是“杂家”,每学期要学习十几门功课,如果每门功课的教材都按“专家”的思维、要求设置,那我们不堪重负是必然的。只要为我们多想想,编写的教材离我们近一些更近一些,才能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才具有较强的生命力。
(编后语:学生的想法不一定都是对的。但起码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例如关于《拿来主义》的论述。代表了一部分学生的看法。老师们在教学时如果能抓住这些问题。就真正做到释疑解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