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认为中国光伏产业快速扩张的主要原因包括:欧盟着力推行太阳能发电支撑了光伏电池需求的增长;光伏产业具备快速扩张的供给因素;地方政府推波助澜。为使光伏产业健康发展,政府应鼓励应用光伏发电,创造光伏电池的国内需求;整合现有企业,大力支持研发;协商解决贸易争端。光伏产业对中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启示是:深刻认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本质;抑制企业盲目扩张,鼓励研发;约束地方政府,防止无序发展。
关键词:光伏产业 快速扩张 原因 应对之策
气候变化和能源短缺是当今世界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为了应对这一挑战,最好的办法是减少对煤炭、石油等非再生化石能源的需求,转而应用可再生的非化石能源。由于太阳能是迄今为止地球上可利用的最大能量来源,利用太阳能成为未来的必然趋势。由此,催生了光伏产业。光伏产业致力于将太阳能转化成电能,它包括多晶硅、光伏电池、光伏电池组件和相关生产设备的生产、光伏发电系统等。
欧美国家和日本率先利用太阳能发电,因此,也是最早发展光伏产业的国家。中国光伏产业于20世纪70年代起步,90年代中期进入稳步发展时期,并在2004年后经历了飞速发展的过程。2007年至今,中国的光伏电池产量一直位居世界首位。但是光伏产业严重依赖外需,绝大部分光伏产品依赖出口。出口的迅速扩张,加之金融危机、欧债危机导致欧美光伏企业出现经营困难,美欧相继对中国光伏企业发动“双反”调查。
2011年11月,美国商务部宣布对中国输美光伏电池展开“双反”调查。2012年10月,美国商务部公布对中国光伏电池及组件的终裁结果:对中国光伏产品征收的关税范围为23.75%—254.66%。9月初,欧盟宣布对中国光伏产品进行“反倾销”调查;9月下旬,欧洲光伏产业联盟向欧盟委员会提起针对中国光伏企业的“反补贴”诉讼。这是中欧之间最大的贸易纠纷,也是全球涉案金额最大的贸易争端。这些将对中国的光伏企业造成巨大的困难。
为了更好地发展光伏产业,需要我们探究光伏产业快速扩张的原因。然后,提出应对挑战的对策。最后,本文给出光伏产业对中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启示。
一、中国光伏产业的快速扩张
最近10年,整个世界的太阳能产业以平均每年30%的速度递增,最近3年,更是以每年50%的速度增长。中国光伏产业的增长率远远超过了世界的平均增长率,2004—2009年的年均增长率达到了100%。2011年,在中国光伏产业链中,多晶硅企业70多家,硅片企业60多家,光伏电池组件企业700多家。行业年产值超过3000多亿元,进出口总额220亿美元,就业人数达30万人。2011年,中国的尚德电力成为第一家光伏组件出货量超过2GW的光伏企业,连续两年高居市场研究机构IMS Research出货量排行榜之首。光伏组件出货量前五中唯一一家非中国光伏企业是美国的First Solar,排名第二。由于中国企业的生产能力扩张过快,远高于欧美需求的增速,自2008年以来太阳能板批发价格下跌了近四分之三。
二、中国光伏产业快速扩张的原因
从经济学角度来分析,在市场经济中,某个产业快速扩张的根本原因在于企业投资该行业有利可图,而且利润率要高于其他行业。进一步,我们可以将光伏产业高利润的原因分解为三个。
第一,欧盟着力推行太阳能发电支撑了光伏电池需求的增长。欧盟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领导者,积极施行各种碳减排措施。近20年来,欧盟积极推动光伏产业发展。欧盟是世界上光伏发电量最大的地区,2008年,欧盟的光伏发电量占世界光伏发电量的80%。预计在2020年,光伏发电量占欧盟总发电量的12%。欧盟对光伏发电的推广应用创造了对光伏电池的巨大需求。中国的光伏电池严重依赖外需,尤其是欧洲市场。
第二,中国光伏产业具备快速扩张的供给因素。首先,我国的光伏产业具有加工贸易的性质,光伏产业是典型的“两头在外”。由于我国光伏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不足,主要的半导体原材料和设备均靠进口。其次,相比欧美国家,我国的劳动力成本优势有助于光伏产品在国际上树立价格优势。
第三,地方政府推波助澜。为了拉动本地区的经济增长,创造就业,地方政府都在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从名义上讲,光伏产业属于新能源产业,是国家鼓励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又由于光伏产业的高额利润,企业愿意投资,地方政府不约而同地选择将光伏产业作为本地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均把光伏产业列为本地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600个城市中,有300个发展光伏产业。为了发展光伏产业,地方政府在土地价格、贷款等方面给予了大量优惠。
三、中国光伏产业的应对之策
第一,政府应鼓励应用光伏发电,创造光伏电池的国内需求。国内光伏产业的快速扩张得益于欧盟市场的扩大,同样,光伏产业的困境也是由于欧债危机导致欧盟需求的下降。严重依赖外需的现状导致中国的光伏产业受制于外国。2010年,中国太阳能发电占发电装机总容量的比例仅为0.1%。中国应用太阳能发电具有巨大的潜力。为了使得光伏产业稳定发展,致力于创造国内需求是政府下一步的政策方向。
第二,整合现有企业,大力支持研发。由于市场竞争加剧,大型光伏企业出现经营困难,许多中小光伏企业更是面临被淘汰的命运,产业整合不可避免。为此,中央政府应该致力于整合现有光伏企业。许多地方政府由于前期对光伏企业的贷款扶持,已经被光伏企业绑架,整合光伏产业的任务应该由中央政府完成。将光伏企业整合成少数具有发展空间的大企业,并把未来的方向确定为突破光伏产业的关键技术,改变依赖外国核心技术的局面。
第三,协商解决贸易争端。为了应对欧美国家对中国光伏企业发动的“双反”调查,对于没有最后裁定的诉讼,最适宜的解决方法是协商解决争端。首先,说明中国政府并未对光伏企业进行巨额补贴,中国光伏企业的价格优势主要得益于劳动力成本优势和光伏电池加工贸易的性质。其次,让欧美认识到对中国企业征收反倾销税会危及到欧美自身的经济利益。因为中国从欧美进口了相应的设备,为欧美的光伏产业创造了就业。最后,中国可以考虑主动削减对欧美的出口,让中国光伏企业对欧美的出口在其可承受范围之内。
四、光伏产业对中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启示
第一,要深刻认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本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本质是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能源短缺,换句话说,就是为了节能减排。因此,只有当某个产业确实做到了节能减排才能称得上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国企业和地方政府将发展光伏产业理解为生产光伏电池,而并未利用光伏电池进行发电,这并不能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而生产光伏电池,又重走加工贸易的老路,并没有走自主研发之路。因此,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并不能集中于某个产品,只有该产业确实做到了节能减排,才能称得上是战略性新兴产业。
第二,抑制企业盲目扩张,鼓励研发。中国企业起初投资光伏产业,主要是看到了其背后的巨大利润,因此,主要依靠从国外进口先进设备和技术,然后依赖劳动力成本优势和各种政策扶持来快速发展光伏产业。在光伏产业不具备创新能力的前提下,盲目扩张,尽管短期内具备一定的价格优势,但从长期看,抗击外来风险的能力太弱,不具有可持续性。因此,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时,应该抑制企业的盲目扩张,并鼓励研发。
第三,约束地方政府,防止无序发展。其实早在2009年9月,国务院38号文件就指出国内多晶硅存在产能过剩的情况,但是在2010年后仍新涌现了100多家中小光伏企业。这其中有地方政府盲目追求经济增长的原因。地方政府主要为本地区的经济发展考虑,这很容易导致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无序发展。因此,国务院应该考虑出台对各地区选择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指导文件,在国家层次上布局各地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苏庆义,1984年生,山东曲阜人,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国际贸易、发展经济学。蒋昇,1983年出生,江苏金坛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计量经济学)
关键词:光伏产业 快速扩张 原因 应对之策
气候变化和能源短缺是当今世界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为了应对这一挑战,最好的办法是减少对煤炭、石油等非再生化石能源的需求,转而应用可再生的非化石能源。由于太阳能是迄今为止地球上可利用的最大能量来源,利用太阳能成为未来的必然趋势。由此,催生了光伏产业。光伏产业致力于将太阳能转化成电能,它包括多晶硅、光伏电池、光伏电池组件和相关生产设备的生产、光伏发电系统等。
欧美国家和日本率先利用太阳能发电,因此,也是最早发展光伏产业的国家。中国光伏产业于20世纪70年代起步,90年代中期进入稳步发展时期,并在2004年后经历了飞速发展的过程。2007年至今,中国的光伏电池产量一直位居世界首位。但是光伏产业严重依赖外需,绝大部分光伏产品依赖出口。出口的迅速扩张,加之金融危机、欧债危机导致欧美光伏企业出现经营困难,美欧相继对中国光伏企业发动“双反”调查。
2011年11月,美国商务部宣布对中国输美光伏电池展开“双反”调查。2012年10月,美国商务部公布对中国光伏电池及组件的终裁结果:对中国光伏产品征收的关税范围为23.75%—254.66%。9月初,欧盟宣布对中国光伏产品进行“反倾销”调查;9月下旬,欧洲光伏产业联盟向欧盟委员会提起针对中国光伏企业的“反补贴”诉讼。这是中欧之间最大的贸易纠纷,也是全球涉案金额最大的贸易争端。这些将对中国的光伏企业造成巨大的困难。
为了更好地发展光伏产业,需要我们探究光伏产业快速扩张的原因。然后,提出应对挑战的对策。最后,本文给出光伏产业对中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启示。
一、中国光伏产业的快速扩张
最近10年,整个世界的太阳能产业以平均每年30%的速度递增,最近3年,更是以每年50%的速度增长。中国光伏产业的增长率远远超过了世界的平均增长率,2004—2009年的年均增长率达到了100%。2011年,在中国光伏产业链中,多晶硅企业70多家,硅片企业60多家,光伏电池组件企业700多家。行业年产值超过3000多亿元,进出口总额220亿美元,就业人数达30万人。2011年,中国的尚德电力成为第一家光伏组件出货量超过2GW的光伏企业,连续两年高居市场研究机构IMS Research出货量排行榜之首。光伏组件出货量前五中唯一一家非中国光伏企业是美国的First Solar,排名第二。由于中国企业的生产能力扩张过快,远高于欧美需求的增速,自2008年以来太阳能板批发价格下跌了近四分之三。
二、中国光伏产业快速扩张的原因
从经济学角度来分析,在市场经济中,某个产业快速扩张的根本原因在于企业投资该行业有利可图,而且利润率要高于其他行业。进一步,我们可以将光伏产业高利润的原因分解为三个。
第一,欧盟着力推行太阳能发电支撑了光伏电池需求的增长。欧盟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领导者,积极施行各种碳减排措施。近20年来,欧盟积极推动光伏产业发展。欧盟是世界上光伏发电量最大的地区,2008年,欧盟的光伏发电量占世界光伏发电量的80%。预计在2020年,光伏发电量占欧盟总发电量的12%。欧盟对光伏发电的推广应用创造了对光伏电池的巨大需求。中国的光伏电池严重依赖外需,尤其是欧洲市场。
第二,中国光伏产业具备快速扩张的供给因素。首先,我国的光伏产业具有加工贸易的性质,光伏产业是典型的“两头在外”。由于我国光伏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不足,主要的半导体原材料和设备均靠进口。其次,相比欧美国家,我国的劳动力成本优势有助于光伏产品在国际上树立价格优势。
第三,地方政府推波助澜。为了拉动本地区的经济增长,创造就业,地方政府都在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从名义上讲,光伏产业属于新能源产业,是国家鼓励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又由于光伏产业的高额利润,企业愿意投资,地方政府不约而同地选择将光伏产业作为本地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均把光伏产业列为本地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600个城市中,有300个发展光伏产业。为了发展光伏产业,地方政府在土地价格、贷款等方面给予了大量优惠。
三、中国光伏产业的应对之策
第一,政府应鼓励应用光伏发电,创造光伏电池的国内需求。国内光伏产业的快速扩张得益于欧盟市场的扩大,同样,光伏产业的困境也是由于欧债危机导致欧盟需求的下降。严重依赖外需的现状导致中国的光伏产业受制于外国。2010年,中国太阳能发电占发电装机总容量的比例仅为0.1%。中国应用太阳能发电具有巨大的潜力。为了使得光伏产业稳定发展,致力于创造国内需求是政府下一步的政策方向。
第二,整合现有企业,大力支持研发。由于市场竞争加剧,大型光伏企业出现经营困难,许多中小光伏企业更是面临被淘汰的命运,产业整合不可避免。为此,中央政府应该致力于整合现有光伏企业。许多地方政府由于前期对光伏企业的贷款扶持,已经被光伏企业绑架,整合光伏产业的任务应该由中央政府完成。将光伏企业整合成少数具有发展空间的大企业,并把未来的方向确定为突破光伏产业的关键技术,改变依赖外国核心技术的局面。
第三,协商解决贸易争端。为了应对欧美国家对中国光伏企业发动的“双反”调查,对于没有最后裁定的诉讼,最适宜的解决方法是协商解决争端。首先,说明中国政府并未对光伏企业进行巨额补贴,中国光伏企业的价格优势主要得益于劳动力成本优势和光伏电池加工贸易的性质。其次,让欧美认识到对中国企业征收反倾销税会危及到欧美自身的经济利益。因为中国从欧美进口了相应的设备,为欧美的光伏产业创造了就业。最后,中国可以考虑主动削减对欧美的出口,让中国光伏企业对欧美的出口在其可承受范围之内。
四、光伏产业对中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启示
第一,要深刻认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本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本质是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能源短缺,换句话说,就是为了节能减排。因此,只有当某个产业确实做到了节能减排才能称得上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国企业和地方政府将发展光伏产业理解为生产光伏电池,而并未利用光伏电池进行发电,这并不能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而生产光伏电池,又重走加工贸易的老路,并没有走自主研发之路。因此,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并不能集中于某个产品,只有该产业确实做到了节能减排,才能称得上是战略性新兴产业。
第二,抑制企业盲目扩张,鼓励研发。中国企业起初投资光伏产业,主要是看到了其背后的巨大利润,因此,主要依靠从国外进口先进设备和技术,然后依赖劳动力成本优势和各种政策扶持来快速发展光伏产业。在光伏产业不具备创新能力的前提下,盲目扩张,尽管短期内具备一定的价格优势,但从长期看,抗击外来风险的能力太弱,不具有可持续性。因此,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时,应该抑制企业的盲目扩张,并鼓励研发。
第三,约束地方政府,防止无序发展。其实早在2009年9月,国务院38号文件就指出国内多晶硅存在产能过剩的情况,但是在2010年后仍新涌现了100多家中小光伏企业。这其中有地方政府盲目追求经济增长的原因。地方政府主要为本地区的经济发展考虑,这很容易导致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无序发展。因此,国务院应该考虑出台对各地区选择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指导文件,在国家层次上布局各地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苏庆义,1984年生,山东曲阜人,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国际贸易、发展经济学。蒋昇,1983年出生,江苏金坛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计量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