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去美国留学仅8天的男生,在当地时间下午4点,想做一盘番茄炒蛋。然而,他既不会切番茄也不会打蛋,更不知道到底该先放番茄还是先放蛋。他只好选择发微信给大洋彼岸的妈妈,问番茄炒蛋怎么做。妈妈和爸爸一开始给他发了个语音,你一言我一语地教着,但男生还是听不明白。最后,爸爸充当摄影师,妈妈下厨,父母一起录制了一个完整的视频,让男生在异国他乡成功做出了番茄炒蛋。
最后,在餐桌上和朋友闲聊时,男生忽然惊醒,中国和美国的时差为12个小时,原来刚才父母是在凌晨4点起床给他示范的番茄炒蛋!
番茄炒蛋很小,小到任何一间厨房都能烹饪出来;这个世界很大,大到漂洋过海都有剪不断的牵挂。“世界再大,大不过一盘番茄炒蛋”,这是某信用卡广告的标语。这则大打亲情牌的广告有褒有贬,有人感动得稀里哗啦,有人骂得噼里啪啦,总之是一半泪水,一半口水。
想留在你身边,更想拥有全世界
@林同学要全pass:最打动我的是这条广告语“你的世界大于全世界”,为人父母的,谁不想把儿女留在身边呢?父母凌晨4点起来教男生做番茄炒蛋,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
@cocteausolo1979:父母们太懂事了,他们知道,对下一辈人来说,更重要的是尊重和支持他们的理想。不要近看,要远眺,要让他们展翅飞翔。
番茄炒蛋,糊的是中国式家庭教育
@李李李梓:上能写论文,下能说英语,却不会做饭?泱泱中华,忠孝礼义,教会这个男生的只是“兴师动众”地劳烦父母半夜起床吗?这样的男主角是引人深思的。
@每天都要smile:学业上的成功不能与生活上的成功画等号。没有时差概念,不会体谅父母,动手能力差,上了大学都还不会做饭,这个男生是在父母的溺爱中长大的。
尘归尘,土归土,广告归广告
@沈小阮:广告是一门艺术,艺术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男主角被塑造得这么“高分低能”,是艺术的需要。如果把这则广告改改,改成父母在做早餐的时候顺便给儿子演示一道番茄炒蛋,我们还会这么感动吗?未必。
@ solo:广告成功地塑造了一个不会使用搜索引擎,至少已经18岁了还不会做饭,折腾父母半宿都没有意识到时差问题的“低能”学生的形象。哦,差点忘了,这是一则信用卡的广告。我猜,广告想跟父母表达的是“有这种傻孩子,你们赶紧准备钱吧”。
@暗爪英雄:要造话题就必须有争议,无争议的话题就没有了曝光量。实际上,当我们瞅准了广告中的某一缺陷畅所欲言的时候,就已经入了它的套了,因为我们用自己的影响力帮助了这则广告的传播。
//延伸解读//
别让感性蒙蔽了双眼
现在的广告慢慢地淡去了商业属性,我们越来越少看到“送礼就送×××”这样只让人“买买买”的广告了。现在的广告越来越“走心”,也就是越来越凸显品牌的核心文化与社会价值。“凌晨起床为孩子做饭”不过是“父母永远是孩子的后盾”的夸张化表达手法,当代的留学生远没有广告中的男生这么“妈宝”,他们会搜Google,也会独立地解决问题。对于把广告完全当作虚构作品来看的观众,这种情节大可一笑了之,毫不纠结,就像我们不会纠结为什么钻石明明只是矿石,却能被人为地赋予永恒的含义一样。而对认为广告应该贴近生活的观众来说,这种情节未免太过矫情做作。无论是哪种观众,都无高低对错之分,持哪一家观点,就会产生哪一家的看法。这则广告所引发的百家争鸣,我们应该客观理性地看待,要学会与观点碰撞,而不是与观点对抗。
它不失为一个好广告
现在,我们换一个说法来好好地理一理这个故事。广告的最现实目的无非是叫人办卡,这也就决定了这则广告的目的就是父母的荷包。为什么是凌晨4点?为什么是最简单的番茄炒蛋?因为这个时间点找不到好朋友的帮助,因为再难一点的问题,诸如语言或学业上的障碍,父母不一定能帮得上忙。这一刀太温柔了,切开了太多游子和父母的离愁别绪。即使孩子去国外了,父母还是有不可替代的价值的,孩子没办法离开父母,反而会在父母的帮助下走好接下来的每一步,儿女还能发自内心地感激父母……这不就是父母们最期望的事情吗?然而,番茄炒蛋不常有,想想还有什么行为可以让孩子感觉到自己离不开父母呢。看完广告后他们就明白了:噢,我们可以帮孩子还信用卡呀。
独立地活着,亏欠地爱着
我们必须很惭愧地承认,对大部分中国孩子来说,进入大学前,社会首要期待他们扮演好的角色是“好学生”,其次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在沉重的课业压力面前,除了帮父母减缓家务压力,“做饭”这个技能在独立生活之前几乎没有用处。
然而,我們却无时无刻不在呼吁父母多给我们一些空间让我们独立。那么,在我们成熟之后,父母是否成了“独立的人”?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是独立的,即使是关系最为亲密的父母子女,他们都首先是一个人,然后才扮演了他们的家庭角色。父母好不容易把儿女拉扯长大,送出国留学,于是他们有钱了也有时间了,可以去跳广场舞,去旅游……哪一样不比凌晨的美梦被打搅好呢?凭什么,父母要成为子女的全世界?
因为,爱是亏欠。从我们牙牙学语开始,父母就在忍受我们“无理”的纠缠,在“让步”,在“妥协”。等我们长大了,让他们离我们远一些,他们能做到的,不过是把对我们的爱藏于心而不再宣于口。他们还是那么爱我们,并不曾少上半分。我们确信,广告中男生的父母不会因为美梦被搅醒而苦恼,反而会因为帮上了大洋彼岸的孩子的忙而兴奋,这就是中国的父母,在我们的面前,他们心甘情愿地奉献。
我们许多人这辈子都还不上父母的爱,但可以选择更加包容。
许多人在《爸爸去哪儿》第五季里重新认识了吴尊。有一期节目,吴尊一家被安排去摘玉米,对儿子Max和女儿Neinei来说,玉米秆比他俩还高,让他们摘玉米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吴尊并没有让孩子在一边休息玩耍,而是很快就做好了分工:力气最大的他负责摘玉米,Max负责传递接棒,姐姐Neinei负责把玉米放入筐中。孩子们通过他们自己的努力完成了力所能及的事情,这不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吗?
如果父母事事包办,一万个不放心,孩子无论做什么事都千叮咛万嘱咐,那么,孩子将永远不会做事。
从不会做一盘番茄炒蛋开始,到不会与这个社会交流,不会去化解挫折与苦难……要知道,父母是无法陪伴我们一辈子的。
正如龙应台在《目送》中说的那样,我们始终都会有回首和父母说“不必追”的时候,始终都要远离父母。希望到了那个时候,我们不需要父母半夜起床做番茄炒蛋,而是由衷地对他们说,“爸、妈,我的番茄炒蛋已经做得和你们做的一样好吃了”,或者带点浪漫地说,“爸、妈,对不起吵醒你们了,只是突然想念你们亲手做的番茄炒蛋啦”。
我们一定能用更两全的方式,让他们安享晚年。
最后,一份番茄炒蛋手绘攻略,送给在外学习的你,看看到底是先放鸡蛋还是先放番茄。
·开卷写作·
以上是针对这则广告的一些观点,你赞同哪些,反对哪些?你有什么样的想法与思考?请将你的思考写下并附上本刊的评刊表后一起寄到《求学》编辑部,你将有机会获得我们送出的精美奖品,并赢得“求学杯”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的复赛资格!
最后,在餐桌上和朋友闲聊时,男生忽然惊醒,中国和美国的时差为12个小时,原来刚才父母是在凌晨4点起床给他示范的番茄炒蛋!
番茄炒蛋很小,小到任何一间厨房都能烹饪出来;这个世界很大,大到漂洋过海都有剪不断的牵挂。“世界再大,大不过一盘番茄炒蛋”,这是某信用卡广告的标语。这则大打亲情牌的广告有褒有贬,有人感动得稀里哗啦,有人骂得噼里啪啦,总之是一半泪水,一半口水。
想留在你身边,更想拥有全世界
@林同学要全pass:最打动我的是这条广告语“你的世界大于全世界”,为人父母的,谁不想把儿女留在身边呢?父母凌晨4点起来教男生做番茄炒蛋,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
@cocteausolo1979:父母们太懂事了,他们知道,对下一辈人来说,更重要的是尊重和支持他们的理想。不要近看,要远眺,要让他们展翅飞翔。
番茄炒蛋,糊的是中国式家庭教育
@李李李梓:上能写论文,下能说英语,却不会做饭?泱泱中华,忠孝礼义,教会这个男生的只是“兴师动众”地劳烦父母半夜起床吗?这样的男主角是引人深思的。
@每天都要smile:学业上的成功不能与生活上的成功画等号。没有时差概念,不会体谅父母,动手能力差,上了大学都还不会做饭,这个男生是在父母的溺爱中长大的。
尘归尘,土归土,广告归广告
@沈小阮:广告是一门艺术,艺术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男主角被塑造得这么“高分低能”,是艺术的需要。如果把这则广告改改,改成父母在做早餐的时候顺便给儿子演示一道番茄炒蛋,我们还会这么感动吗?未必。
@ solo:广告成功地塑造了一个不会使用搜索引擎,至少已经18岁了还不会做饭,折腾父母半宿都没有意识到时差问题的“低能”学生的形象。哦,差点忘了,这是一则信用卡的广告。我猜,广告想跟父母表达的是“有这种傻孩子,你们赶紧准备钱吧”。
@暗爪英雄:要造话题就必须有争议,无争议的话题就没有了曝光量。实际上,当我们瞅准了广告中的某一缺陷畅所欲言的时候,就已经入了它的套了,因为我们用自己的影响力帮助了这则广告的传播。
//延伸解读//
别让感性蒙蔽了双眼
现在的广告慢慢地淡去了商业属性,我们越来越少看到“送礼就送×××”这样只让人“买买买”的广告了。现在的广告越来越“走心”,也就是越来越凸显品牌的核心文化与社会价值。“凌晨起床为孩子做饭”不过是“父母永远是孩子的后盾”的夸张化表达手法,当代的留学生远没有广告中的男生这么“妈宝”,他们会搜Google,也会独立地解决问题。对于把广告完全当作虚构作品来看的观众,这种情节大可一笑了之,毫不纠结,就像我们不会纠结为什么钻石明明只是矿石,却能被人为地赋予永恒的含义一样。而对认为广告应该贴近生活的观众来说,这种情节未免太过矫情做作。无论是哪种观众,都无高低对错之分,持哪一家观点,就会产生哪一家的看法。这则广告所引发的百家争鸣,我们应该客观理性地看待,要学会与观点碰撞,而不是与观点对抗。
它不失为一个好广告
现在,我们换一个说法来好好地理一理这个故事。广告的最现实目的无非是叫人办卡,这也就决定了这则广告的目的就是父母的荷包。为什么是凌晨4点?为什么是最简单的番茄炒蛋?因为这个时间点找不到好朋友的帮助,因为再难一点的问题,诸如语言或学业上的障碍,父母不一定能帮得上忙。这一刀太温柔了,切开了太多游子和父母的离愁别绪。即使孩子去国外了,父母还是有不可替代的价值的,孩子没办法离开父母,反而会在父母的帮助下走好接下来的每一步,儿女还能发自内心地感激父母……这不就是父母们最期望的事情吗?然而,番茄炒蛋不常有,想想还有什么行为可以让孩子感觉到自己离不开父母呢。看完广告后他们就明白了:噢,我们可以帮孩子还信用卡呀。
独立地活着,亏欠地爱着
我们必须很惭愧地承认,对大部分中国孩子来说,进入大学前,社会首要期待他们扮演好的角色是“好学生”,其次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在沉重的课业压力面前,除了帮父母减缓家务压力,“做饭”这个技能在独立生活之前几乎没有用处。
然而,我們却无时无刻不在呼吁父母多给我们一些空间让我们独立。那么,在我们成熟之后,父母是否成了“独立的人”?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是独立的,即使是关系最为亲密的父母子女,他们都首先是一个人,然后才扮演了他们的家庭角色。父母好不容易把儿女拉扯长大,送出国留学,于是他们有钱了也有时间了,可以去跳广场舞,去旅游……哪一样不比凌晨的美梦被打搅好呢?凭什么,父母要成为子女的全世界?
因为,爱是亏欠。从我们牙牙学语开始,父母就在忍受我们“无理”的纠缠,在“让步”,在“妥协”。等我们长大了,让他们离我们远一些,他们能做到的,不过是把对我们的爱藏于心而不再宣于口。他们还是那么爱我们,并不曾少上半分。我们确信,广告中男生的父母不会因为美梦被搅醒而苦恼,反而会因为帮上了大洋彼岸的孩子的忙而兴奋,这就是中国的父母,在我们的面前,他们心甘情愿地奉献。
我们许多人这辈子都还不上父母的爱,但可以选择更加包容。
许多人在《爸爸去哪儿》第五季里重新认识了吴尊。有一期节目,吴尊一家被安排去摘玉米,对儿子Max和女儿Neinei来说,玉米秆比他俩还高,让他们摘玉米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吴尊并没有让孩子在一边休息玩耍,而是很快就做好了分工:力气最大的他负责摘玉米,Max负责传递接棒,姐姐Neinei负责把玉米放入筐中。孩子们通过他们自己的努力完成了力所能及的事情,这不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吗?
如果父母事事包办,一万个不放心,孩子无论做什么事都千叮咛万嘱咐,那么,孩子将永远不会做事。
从不会做一盘番茄炒蛋开始,到不会与这个社会交流,不会去化解挫折与苦难……要知道,父母是无法陪伴我们一辈子的。
正如龙应台在《目送》中说的那样,我们始终都会有回首和父母说“不必追”的时候,始终都要远离父母。希望到了那个时候,我们不需要父母半夜起床做番茄炒蛋,而是由衷地对他们说,“爸、妈,我的番茄炒蛋已经做得和你们做的一样好吃了”,或者带点浪漫地说,“爸、妈,对不起吵醒你们了,只是突然想念你们亲手做的番茄炒蛋啦”。
我们一定能用更两全的方式,让他们安享晚年。
最后,一份番茄炒蛋手绘攻略,送给在外学习的你,看看到底是先放鸡蛋还是先放番茄。
·开卷写作·
以上是针对这则广告的一些观点,你赞同哪些,反对哪些?你有什么样的想法与思考?请将你的思考写下并附上本刊的评刊表后一起寄到《求学》编辑部,你将有机会获得我们送出的精美奖品,并赢得“求学杯”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的复赛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