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育是一种造就人的事业,人是教育的出发点,所以课程的开发是以人的发展为起点,就必须也应该特别地重视校本课程与校本教材的研究与开发,充分利用各地的地方特色与地方优势,挖掘具有显著地方特色的教育资源,选择与编写校本课程和校本教材,使课程和教材具有多层次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学生个性发展的多样化需要,培养出各种各样的优秀人才。
关键词:认识 思考 背景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03.068
一、“校本管理”的概念与基本含义
“校本”,顾名思义就是“学校本体”;“校本管理”就是学校相对于教育行政单位而言是管理主体。在国家教育政策、路线、方针的前提之下,它是具有自我决策、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主发展、自我控制和协调的独立法人实体。
管理,是人类社会组织内普遍存在的一种活动方式,它主要由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与评价等要素组成。管理就是实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校本管理”就是以学校为本位或以学校为基础的管理,强调教育管理重心的下移,学校成为自我管理、自主发展的独立法人实体,从而提高学校管理的有效性。
二、我国实施“校本管理”模式的历史背景
“校本管理”制度是国家改革开放的结果,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更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理论的必然结果。我国在计划经济时期,学校只是作为一个被管理者身份而存在,被动地执行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或者说是最高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指令行事,学校实际上是一个管理的客体,责任与权力与学校实际上并不存在多大的关系。
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教育体制的改革,教育管理的重心开始下移,逐渐推行以学校为管理本体和以学校管理为中心的教育,把教育的权力与责任转移到学校层面,学校便成为自我管理、自主发展的独立法人实体,学校可以根据本校实际,自由、灵活、合理地分配和管理学校的权力、人员、材料、技术、知识、时间和财政等资源。学校不再是被动地接受上级的指令,而是主动积极地发挥自己的自由度和灵活性,最大限度地、富有创造性地适应教育目标的需要,尤其是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三、“校本管理”模式改革的主要措施
1.调整教育行政部门与学校的关系,扩大学校的自主管理权。
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一直都是直接管理学校,导致原本由学校能决定的好多事,比如,学校内部的人员安排、财、物甚至连进人、发奖金的事情都要由局里决定,甚至有的局长兼学校的领导,最后导致学校的管理层毫无积极性可言,所以内部管理缺少应有的活力。同时,由于教育行政部门直接管学校,在资金扶持、政策制定、业务指导等方面或多或少存在倾斜,使得管理上造成不平衡的现象非常普遍。扩大学校的自主管理权,便是把学校内部的人权、财权、物权等交给学校,由学校依法自主地进行“内控式管理”,这样可以极大地调动学校领导、教职员工和学生及家长的热情与聪明才智,更好更有成效地管理自己所熟悉所关心的各项相关事务,共同促进学校走上健康快速发展的轨道。
2.改革学校管理体系,倡导共同决策。
学校管理体系改革的重点是集体事务集体决策,群策群力,集体决策就是要用“群言堂”取代“一言堂”。只有充分发挥所有相关方的群体智慧与才能,共同决策才具有实际的意义,否则就只能是一个漂亮的词语。此外,要特别要防止出现“外控式”的“一言堂”变身为“内控式”的“一言堂”。倡导集體共同决策,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大家的聪明才智,减少与降低决策失误,实现科学决策,实现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的最大化,另一方面可以有效地防止与杜绝权力的滥用与徇私枉法,更好更有效地实现教育的公平与公正,促进学校教育的和谐发展。
3.加强校本管理培训,提高学校的决策能力。
“校本管理”是一项制度改革,是一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变革,绝不是读一读文件和喊一喊口号就能奏效的。在这项改革过程中,每一个人的角色都在进行着转换。在传统的学校管理模式中,学校校长的角色只是上级指示的传达者和贯彻者,说是领导者倒不如说是个“管理者”。而在“校本管理”的模式中,校长不仅要懂得“校本管理”的系统的理论知识,还要具有推动和驾驭“校本管理”改革的能力,而且还要学会与外界的沟通与联系,不断学习与掌握在改革中出现新情况和新问题等等,角色具有多样性。教师的角色同样也发生了变化,已经从课堂的管理者转变为学校的管理者,要参与制定学校的目标、教学任务、教材的选择以及各种政策措施。因为“校本管理”是一门科学,是一门具有创新性和选择性的专门学问,不是参加几次培训学习就能够学好的,即使学习的好未必就能用得上,还必须不断加强自学与反思,不断地加以实践探索,从而充实、拓展和丰富这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提高自身的决策水平与决策能力,在学校的决策方面起到应有的作用。
4.加强校本课程与校本教材研究,打造学校的特色与优势。
“校本课程”作为一个管理范畴,应该是“校本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在计划经济年代,我国长期采用国家统一的课程设置,中小学校基本上是一个教学计划、一套教学大纲和一套教材,这种大一统的课程模式,显然缺乏灵活性和多样性。“校本管理”根本目的是要最大限度地、富有创造性地适应教育目标的需要,尤其是适应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教育是一种造就人的事业,人是教育的出发点,所以课程的开发是以人的发展为起点,就必须也应该特别地重视校本课程与校本教材的研究与开发,充分利用各地的地方特色与地方优势,挖掘具有显著地方特色的教育资源,选择与编写校本课程和校本教材,使课程和教材具有多层次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学生个性发展的多样化需要,培养出各种各样的优秀人才,从而形成各地学校的特色与优势,提升各自的吸引力与竞争力,推动教育事业的科学健康发展。
关键词:认识 思考 背景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03.068
一、“校本管理”的概念与基本含义
“校本”,顾名思义就是“学校本体”;“校本管理”就是学校相对于教育行政单位而言是管理主体。在国家教育政策、路线、方针的前提之下,它是具有自我决策、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主发展、自我控制和协调的独立法人实体。
管理,是人类社会组织内普遍存在的一种活动方式,它主要由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与评价等要素组成。管理就是实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校本管理”就是以学校为本位或以学校为基础的管理,强调教育管理重心的下移,学校成为自我管理、自主发展的独立法人实体,从而提高学校管理的有效性。
二、我国实施“校本管理”模式的历史背景
“校本管理”制度是国家改革开放的结果,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更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理论的必然结果。我国在计划经济时期,学校只是作为一个被管理者身份而存在,被动地执行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或者说是最高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指令行事,学校实际上是一个管理的客体,责任与权力与学校实际上并不存在多大的关系。
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教育体制的改革,教育管理的重心开始下移,逐渐推行以学校为管理本体和以学校管理为中心的教育,把教育的权力与责任转移到学校层面,学校便成为自我管理、自主发展的独立法人实体,学校可以根据本校实际,自由、灵活、合理地分配和管理学校的权力、人员、材料、技术、知识、时间和财政等资源。学校不再是被动地接受上级的指令,而是主动积极地发挥自己的自由度和灵活性,最大限度地、富有创造性地适应教育目标的需要,尤其是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三、“校本管理”模式改革的主要措施
1.调整教育行政部门与学校的关系,扩大学校的自主管理权。
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一直都是直接管理学校,导致原本由学校能决定的好多事,比如,学校内部的人员安排、财、物甚至连进人、发奖金的事情都要由局里决定,甚至有的局长兼学校的领导,最后导致学校的管理层毫无积极性可言,所以内部管理缺少应有的活力。同时,由于教育行政部门直接管学校,在资金扶持、政策制定、业务指导等方面或多或少存在倾斜,使得管理上造成不平衡的现象非常普遍。扩大学校的自主管理权,便是把学校内部的人权、财权、物权等交给学校,由学校依法自主地进行“内控式管理”,这样可以极大地调动学校领导、教职员工和学生及家长的热情与聪明才智,更好更有成效地管理自己所熟悉所关心的各项相关事务,共同促进学校走上健康快速发展的轨道。
2.改革学校管理体系,倡导共同决策。
学校管理体系改革的重点是集体事务集体决策,群策群力,集体决策就是要用“群言堂”取代“一言堂”。只有充分发挥所有相关方的群体智慧与才能,共同决策才具有实际的意义,否则就只能是一个漂亮的词语。此外,要特别要防止出现“外控式”的“一言堂”变身为“内控式”的“一言堂”。倡导集體共同决策,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大家的聪明才智,减少与降低决策失误,实现科学决策,实现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的最大化,另一方面可以有效地防止与杜绝权力的滥用与徇私枉法,更好更有效地实现教育的公平与公正,促进学校教育的和谐发展。
3.加强校本管理培训,提高学校的决策能力。
“校本管理”是一项制度改革,是一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变革,绝不是读一读文件和喊一喊口号就能奏效的。在这项改革过程中,每一个人的角色都在进行着转换。在传统的学校管理模式中,学校校长的角色只是上级指示的传达者和贯彻者,说是领导者倒不如说是个“管理者”。而在“校本管理”的模式中,校长不仅要懂得“校本管理”的系统的理论知识,还要具有推动和驾驭“校本管理”改革的能力,而且还要学会与外界的沟通与联系,不断学习与掌握在改革中出现新情况和新问题等等,角色具有多样性。教师的角色同样也发生了变化,已经从课堂的管理者转变为学校的管理者,要参与制定学校的目标、教学任务、教材的选择以及各种政策措施。因为“校本管理”是一门科学,是一门具有创新性和选择性的专门学问,不是参加几次培训学习就能够学好的,即使学习的好未必就能用得上,还必须不断加强自学与反思,不断地加以实践探索,从而充实、拓展和丰富这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提高自身的决策水平与决策能力,在学校的决策方面起到应有的作用。
4.加强校本课程与校本教材研究,打造学校的特色与优势。
“校本课程”作为一个管理范畴,应该是“校本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在计划经济年代,我国长期采用国家统一的课程设置,中小学校基本上是一个教学计划、一套教学大纲和一套教材,这种大一统的课程模式,显然缺乏灵活性和多样性。“校本管理”根本目的是要最大限度地、富有创造性地适应教育目标的需要,尤其是适应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教育是一种造就人的事业,人是教育的出发点,所以课程的开发是以人的发展为起点,就必须也应该特别地重视校本课程与校本教材的研究与开发,充分利用各地的地方特色与地方优势,挖掘具有显著地方特色的教育资源,选择与编写校本课程和校本教材,使课程和教材具有多层次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学生个性发展的多样化需要,培养出各种各样的优秀人才,从而形成各地学校的特色与优势,提升各自的吸引力与竞争力,推动教育事业的科学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