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提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构建新型的师生互动教学模式,是保证教学质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重要途径。语文教学,旨在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让学生的人性在这种轻松和谐的课堂环境中尽情释放。
关键词:回归自然师生对话文本研究
笔者根据自身的学习、实践和探索,试从语文教师的自我重构、构建轻松和谐的语文新课堂、投向广阔的语文生活课堂三方面提出一些粗浅的做法和想法,与一线教师共同探讨。
一、语文教师的自我重构
中学语文新大纲的颁布,新教材的启用,标志着语文教育自我认识的一个飞跃。具有挑战意义的有三点。第一,语文学科性质,由单一的工具性发展成为工具性、人文性兼容。第二,确立了“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注重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发展健康的个性,形成健全的人格。第三,在语文教学原则上,强调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新课改理念本能促进语文精神的回归,并让语文走上一条更新之路。可是,在执行过程中,强大的惯性仍然支配着语文按照既定既有的轨道踟蹰前行,这就首先需要语文教师重塑自我,努力重新构建与现代语文教育相适应的素质结构。
第一,克服非理性信仰。即对某种教学模式,教学经验,教师常常依据个人爱好、习惯、经验照搬,而缺乏理性层面的分析和认识,也很少认真考虑是否符合自己的实际情况,人云亦云,机械模仿。这样学来的东西往往局限在浅表性认识和操作层面上。
第二,重建知识和能力结构,最要紧的有两点:阅读和评价能力。如果教学随着教参转,考试随着答案转,独立阅读和评价能力因为没有什么实用价值而逐渐退化了。因此,我们应该有大量的阅读实践中,努力培养用语文老师特有的眼光去解读包括课本在内的各类文本的能力,十分重视自己阅读时的情感体验,炼就一双慧眼,一种颖悟,提高见识,准确地对学生作出评价,包括课堂和作业评价。
二、构建轻松和谐的语文新课堂
新课程标准指出:课堂上,教师要创设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语文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是由教师、教材、学生三个基本要素组成的有机的整体。在“教”与“学”双向传递过程中,这三者能否处于一个和谐的统一体中,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的优劣。
怎样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而有效?本人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思考与尝试:
1、平等对话,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师生平等对话,是对传统语文教育反思的结果,是语文课程改革的一大进步。这种“平等对话”,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你问我答,它更意味着师生共同参与倾听、表达、探讨、沟通、评价、欣赏,强调的是师生心灵的相互沟通,围绕文本进行情感的交流,理性的碰撞,共同分享对话的收获。
要真正地实现平等对话,教师要放下架子,尊重学生,真诚地与学生交流,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和学生应是平等的合作者,教师不仅身体要走下来,走近学生,更为关键的是心要走下来,贴近学生,与学生交流,一起活动,共建和谐的教学氛围。合作意味着参与,师生有一种共同的体验。教师不应该对学生说你去干什么,而是应该对学生说我们一起去干什么,我们要把学生的真心放在自己的心里。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巧言自辩,压制学生,对学生不能采取粗暴的态度,而要通过教学关系的有效调节和控制,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创造出一种轻松和谐的有利于教学的环境和氛围,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环境中学习知识,掌握技能。教师应当尊重各种不同类型的学生,以一种分类关心、个别引导、全员帮助的态度来积极营造和谐、互学、相帮的教学氛围。
2、教法多样,呈现协调统一课堂。教学因素的多样性,决定了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有的教师长于逻辑分析,有的教师长于形象思维,其自身素养及教学风格的差异,也决定了教法自然有所不同;学生的心理活动、学习表现也时有新的发展变化,教法也必须要适应这种多变性的特点,根据需要适应地变换教法。
单就一堂语文课来说,也常常是讲授法、谈话法、复习法、练习法、讨论法等多种教法的综合运用。值得注意的是: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必须表现为具体的协调一致的配合统一,才具有实际意义。只提讲法的多样性而忽视教法的统一性、协调性,教学程序就会杂乱无章,反之,只提统一性,而忽视多样性、变化性,也会使教学活动单调、僵化、缺乏动态的丰富性和灵活性。因此,我们应该努力追求最佳效果的多种教法的和谐统一,这样,才会使语文课堂教学呈现出多姿多彩而又协调一致的和谐美。
3、激发情感,创设轻松愉快氛围。《语文课程标准》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这种能力的形成建立在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整体发展的基础上。情感态度是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并且把“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列为教学的目标之一,并指出通过学习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语文课堂教学中,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教师要把教材中正义、美善的情感注入学生的血脉中,让它们永远在学生的血管中循环流淌,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课堂中领悟亲情力量的巨大,感受亲情的伟大,这才是语文教学的大成功。
三、投向广阔的语文生活课堂
从实践的角度看,它应能显示出联系生活的巨大结合力。比如每周开设“阅读活动课”,把学生带到图书馆阅览室,开放书架,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自由阅读,并认真做好读书笔记。学生必定会对阅读有浓厚的兴趣。这就是自然状态下的读书,不用考虑那些莫名其妙的问答题、选择题,学生不会把阅读看成负担,从而引发他们的读书兴趣,回归读书乐、乐读书的自然状态。
总之,教学不单是教师单方面的表演或说教,而是拥有教学理论素养的教师与学生共同努力和相互配合,师生互动,情感共鸣,思维共振,这不仅是知识创生的过程,更是精神生产的过程,动态和谐的课堂,促进了学生的全面成长和发展,语文课堂的回归,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效推动学生生动活泼、快乐自由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庆昌《对话教学初论》
2、游薇《初中语文阅读“问题式”教学设计研究》
3、刘万海《师生对话的本质、意义及策略》
4、刘茜《多元文化课程的建构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