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从品种选择、播种育苗、移栽、田间管理几个方面来阐述农作物栽培的基本模式,得出农作物栽培技术中的关键要素,并探讨加强农作物栽培技术推广的对策。
关键词 农作物;栽培技术;关键要素
中图分类号:S3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5)24-0-02
1 农作物栽培的基本模式
1.1 品种的选择
大风乡位于四川省达州市达川区东南部,距达城28 km,幅员面积34 km2。现有耕地332 hm2,其中,田234.53 hm2。主要种植水稻、玉米、小麦和油菜。以水稻为例,在水稻栽培过程中,首先需要进行合理的品种选择。在选择品种上,首先应该考虑综合抗逆性和丰产性,选择生长势强、早发快生、分蘖力旺盛、抗病力及抗倒能力强的中熟品种。在川东北地区的水稻品种选择上,宜选择川优6203、内5优306、内香6优498、宜香优7808、旌优127及宜香优1108等品种较为适宜。
1.2 播种育苗
在农作物栽培技术中,育苗是主要的技术之一。以水稻为例,在水稻栽培过程中,分为整体施肥、种子处理、播后管理和适时收获这4个部分,在这3个部分的水稻作业中合理有效的进行选择与把握,才能更好的实现水稻高产。
1.2.1 整地施肥
在直播水稻的栽培作业中,水稻对土地的整地质量要求较高,因此,耕种过程中做到早翻耕就显得很有必要。施肥过程中,可以合理参考以下建议:耕翻时施腐熟的有机肥约15t/hm2 、45%三元复合肥450~550 kg/hm2作底肥。施肥过程中,尽量保持田面平整,高低落差不超过2 cm,选择每隔3 m左右挖开一条畦沟作为施肥位置,保证横沟、竖沟、围沟的沟宽都不超过0.2 m,待泥浆沉实后将田地内的水排干,晾晒7~14 d后就可以实施播种。
1.2.2 种子处理
种子处理是播种过程中的重要步骤,合理的种子处理方式可以保证较好的播种质量。种子处理分为晒种、选种、浸种和播种4个阶段。
晒种是选择发芽率在95%以上的优质种子,通过晾晒1~2 d,使种子全部干燥的一个种子处理过程,在发芽种子的选取上,需要做到更加仔细才能有效避免种子选择上出现问题。
选种是指将晒种后的种子,通过杂质剔除,选取颗粒饱满且粒质量一致的种子(食盐水选种,将种子倒入10 kg加入了食盐的清水中漂洗,清除其中杂质)。
浸种是指将选好的种子用40 ℃的温清水浸泡约12h后,用强氯精1 000倍液或0.3%硫酸铜液浸种48h进行消毒,然后将消毒后的种子清洗干净,待种子颖壳发白后捞出。
1.2.3 播种
播种是水稻栽培中的关键环节,整个过程的进行中需要考虑到各个方面的细节因素,如播种时间、播种量、播种方法等,做到合理播种,保障水稻种植的高效性。
在播种时间的选择上,应根据水稻的种类进行合理的播种时间选择。
根据水稻的种植面积来选择合适的播种方法,这种因地制宜的方式既能保证播种工作的简单方便,又能真正做到播种均匀、出苗均衡。
1.2.4 育苗
主要采用旱育秧方式进行育苗。
选好苗床:选择背风向阳,土层深厚、质地肥沃、疏松透气、排灌方便的常年育秧地或蔬菜地,土壤pH值4.5左右,按小苗、中苗、大苗不同的栽插方式,667 m2分别备苗床面积10、20、30 m2以上。
适度开厢:厢长8~10 m,厢面宽1.2 m,坡度大的地应横向开厢,厢沟宽0.2~0.3 m,沟深10~15 cm,四周开好排水沟。苗床不能做成坑凼式。
施肥调酸:每1 m2施尿素50 g、过磷酸钙250~500 g、清水粪5~10 kg作底肥;同时,按10 m2配壮秧剂1.25 kg的比例,施入苗床,翻挖混匀,每1 m2再用辛硫磷颗粒10 g、敌克松粉5 g,均匀撒于厢面,欠入床土10 cm深左右,用于杀虫灭菌。如使用旱育保姆种衣剂,就不需要调酸。
浇透底水:在播种前头1 d和播种前两小时分次浇足底水,达到10 cm以下的土层湿透,厢沟有明水流出为度。
精细播种:气温稳定到10 ℃以上,选晴天播种。先将厢面压平,将干种子或催芽谷分厢定量均匀撒在厢面上,覆盖过筛细土。如播干谷,盖种后用喷雾器将盖种土喷湿,以利于种子吸水膨胀发芽。再按1 g敌克松对水1 kg的比例喷施厢面进行灭菌处理。
使用“旱育保姆”,则先将1 kg种子在清水中浸泡20 min,最多不超过12 h,然后捞出稻种,再将旱育保姆药粉1包(350 g)打开置于圆底容器中,然后将淋去多余水分(以稻种不滴水为准)的稻种慢慢加入容器内进行滚动包衣,边加边搅拌,直至将种衣剂全部包裹在种子上为止,最后再精细播种。
起拱盖膜:先在厢面上覆盖一层地膜(最好用旧膜),然后再起拱盖膜(农膜),要求竹片长2.2 m,拱面竹片间距50 cm,拱高40~50 cm,拱架间用长竹片连结,以增强稳定性。
苗床管理:播种至出苗期保温保湿。将农膜四周压严,只要床内温度不超过35 ℃,立针前一般不揭膜;立针后如超过35 ℃,应揭膜降温;1叶1心后控温控湿,防陡长。温度超过25 ℃,通风降温,此期如床土发白,只要秧苗早上叶尖上挂有水珠都不要求喷水。2叶期通风炼苗,干燥促根,预防立枯病。温度控制20 ℃左右为宜。秧苗长到1.5叶时,每1 m2用2.5 g敌克松,对水2.5 kg喷施,防治立枯病、青枯病;每1 m2施多效唑0.2 g,对水稀释成500倍液喷施,促分蘖,防徒长。3叶期炼苗控高,追肥促根。膜内温度控制在20 ℃左右;秧苗长到3叶时施“断奶肥”,每1 m2用尿素25 g,磷酸二氢钾10 g,对水3 kg喷施;4~8叶,要控苗、促根、促分蘖、防徒长,培育出矮健的旱育秧壮苗。 1.3 移栽
1.3.1 移栽时间
冬水田、冬闲田、蔬菜田要抢晴好天气进行移栽。小苗(3~4叶)移栽应在4月25日前完成;中苗(5~6叶)移栽应在5月5日前移栽结束;小麦、油菜田在5月30日前栽插结束。
1.3.2 移栽规格
移栽方式:海拔500 m以上的地区,一律实行宽窄行或等行单双株栽培模式;海拔500 m以下的冬水田、冬闲田以三维强化栽培和等行单株栽培为主,两季田实行宽窄行条栽或等行双株栽培。
移栽规格:三维强化栽培,海拔500 m以下的地区,以40 cm×40 cm的规格,每窝栽3株呈等边三角形状,苗间距6~10 cm,植1.25万株/667 m2左右;500 m以上的地区可推行35 cm×35 cm,每窝栽3株呈等边三角形状,苗间距6~10cm,植1.6万株/667 m2左右。宽窄行条栽按(30 cm+20 cm)×20cm的规格实行单株栽插,植1.3万株/667 m2左右。等行栽培按30 cm×25 cm的规格实行双株栽插,植0.89万窝/667 m2,计1.78万株。或30 cm×15 cm等行单株栽培模式,植1.48万株/667 m2。
1.3.3 “三带”移栽
“三带”即“带泥、带肥、带药”移栽。移栽前应将苗床浇1次水,以便取秧时不伤根,多带泥;移栽前3 d追施“送嫁肥”,每1 m2用尿素15 g,对水5 kg喷施;栽秧前3 d可用75%“三环唑”200 g对水20 kg,对苗床进行喷施或浸苗,可以有效地预防苗稻瘟。
1.4 田间管理
1.4.1 肥料管理
在移栽后7~10 d要及时追施分蘖肥,可施尿素5~10 kg/667 m2;根据苗情在拔节初期补施穗肥,施复合肥5~10 kg/667 m2;粒肥在齐穗后叶面常量喷施0.1 kg磷酸二氢钾
1.4.2 水分管理
实行三维强化或等行单双株栽培且水源方便的田块,要实行浅水栽秧,薄水分蘖,够苗晒田(苗数达16万株/667 m2以上),起鸡爪裂复水,深水孕穗、齐穗,湿润灌浆的间歇灌溉管理模式。
对两季田或迟栽田的管理,要充分利用水的促控作用,栽秧至返青期,保持厢面2 cm浅水层,特别是深脚、烂泥田、正沟田要实行浅水管理,以争取分蘖;对分蘖较多的,要实行深水控蘖。拔节至齐穗扬花期,600m以下地区,提高水位,保持田面5~7 cm深水层,600 m以上地区,保持厢面2 cm浅水层;灌浆结实至成熟期,600 m以下地区,保持田面2 cm浅水层,600 m以上地区,保持田间湿润状态。
1.4.3 病虫防治
以防治稻瘟病、纹枯病、稻曲病和螟虫为重点,兼治好其他病虫害。秧苗定根或移栽10 d后及时对本田进行化学除草;在分蘖盛期和破口期喷施三环唑、爱苗等药剂各防治1次稻瘟病和纹枯病;螟虫防治按照“强控一代,挑治二代”的原则进行。同时,做好虫害的监测、预报、防治工作。
2 加强农作物栽培技术推广的对策
2.1 改革用人机制,提高技术人员综合素质
相关的农业部门可以考虑招聘学历高的农技人员,同时建立岗位竞争和员工激励体制,对原来的技术人员责任权利分离的状态进行调整,使技术人员在工作中也能够有积极性,可以对员工实现绩效管理。
2.2 建立管理机制
为了更好地对农作物栽培技术进行开发和研究,加强对技术人员的领导,制定相关的管理机制,加大对农作物栽培技术的监管和审核。成立相关的技术领导小组,负责对该地区范围内农作物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的管理、监督和协调。成立农作物栽培长效机制的调研组,在制定过程中科学、合理地考虑当地经济情况和环境气候的实际情况,通过对技术人员和农民之间关系的加强,更好地对农作物栽培技术进行推广。
2.3 建立评估、筛选机制
根据大风乡区域的实际情况,结合农作物栽培的技术特性,进行综合调整,制定有效的评估机制,从适应性、经济性和普遍性等多方面对农作物种类进行评估,进行实地的种植考察和论证。为了能够确保农作物栽培技术能够达到预期的目的,制定筛选机制,对优质的农作物品种进行筛选,并且保证在种植过程中成本的消耗,促进农作物栽培技术的发展。
(责任编辑:刘昀)
关键词 农作物;栽培技术;关键要素
中图分类号:S3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5)24-0-02
1 农作物栽培的基本模式
1.1 品种的选择
大风乡位于四川省达州市达川区东南部,距达城28 km,幅员面积34 km2。现有耕地332 hm2,其中,田234.53 hm2。主要种植水稻、玉米、小麦和油菜。以水稻为例,在水稻栽培过程中,首先需要进行合理的品种选择。在选择品种上,首先应该考虑综合抗逆性和丰产性,选择生长势强、早发快生、分蘖力旺盛、抗病力及抗倒能力强的中熟品种。在川东北地区的水稻品种选择上,宜选择川优6203、内5优306、内香6优498、宜香优7808、旌优127及宜香优1108等品种较为适宜。
1.2 播种育苗
在农作物栽培技术中,育苗是主要的技术之一。以水稻为例,在水稻栽培过程中,分为整体施肥、种子处理、播后管理和适时收获这4个部分,在这3个部分的水稻作业中合理有效的进行选择与把握,才能更好的实现水稻高产。
1.2.1 整地施肥
在直播水稻的栽培作业中,水稻对土地的整地质量要求较高,因此,耕种过程中做到早翻耕就显得很有必要。施肥过程中,可以合理参考以下建议:耕翻时施腐熟的有机肥约15t/hm2 、45%三元复合肥450~550 kg/hm2作底肥。施肥过程中,尽量保持田面平整,高低落差不超过2 cm,选择每隔3 m左右挖开一条畦沟作为施肥位置,保证横沟、竖沟、围沟的沟宽都不超过0.2 m,待泥浆沉实后将田地内的水排干,晾晒7~14 d后就可以实施播种。
1.2.2 种子处理
种子处理是播种过程中的重要步骤,合理的种子处理方式可以保证较好的播种质量。种子处理分为晒种、选种、浸种和播种4个阶段。
晒种是选择发芽率在95%以上的优质种子,通过晾晒1~2 d,使种子全部干燥的一个种子处理过程,在发芽种子的选取上,需要做到更加仔细才能有效避免种子选择上出现问题。
选种是指将晒种后的种子,通过杂质剔除,选取颗粒饱满且粒质量一致的种子(食盐水选种,将种子倒入10 kg加入了食盐的清水中漂洗,清除其中杂质)。
浸种是指将选好的种子用40 ℃的温清水浸泡约12h后,用强氯精1 000倍液或0.3%硫酸铜液浸种48h进行消毒,然后将消毒后的种子清洗干净,待种子颖壳发白后捞出。
1.2.3 播种
播种是水稻栽培中的关键环节,整个过程的进行中需要考虑到各个方面的细节因素,如播种时间、播种量、播种方法等,做到合理播种,保障水稻种植的高效性。
在播种时间的选择上,应根据水稻的种类进行合理的播种时间选择。
根据水稻的种植面积来选择合适的播种方法,这种因地制宜的方式既能保证播种工作的简单方便,又能真正做到播种均匀、出苗均衡。
1.2.4 育苗
主要采用旱育秧方式进行育苗。
选好苗床:选择背风向阳,土层深厚、质地肥沃、疏松透气、排灌方便的常年育秧地或蔬菜地,土壤pH值4.5左右,按小苗、中苗、大苗不同的栽插方式,667 m2分别备苗床面积10、20、30 m2以上。
适度开厢:厢长8~10 m,厢面宽1.2 m,坡度大的地应横向开厢,厢沟宽0.2~0.3 m,沟深10~15 cm,四周开好排水沟。苗床不能做成坑凼式。
施肥调酸:每1 m2施尿素50 g、过磷酸钙250~500 g、清水粪5~10 kg作底肥;同时,按10 m2配壮秧剂1.25 kg的比例,施入苗床,翻挖混匀,每1 m2再用辛硫磷颗粒10 g、敌克松粉5 g,均匀撒于厢面,欠入床土10 cm深左右,用于杀虫灭菌。如使用旱育保姆种衣剂,就不需要调酸。
浇透底水:在播种前头1 d和播种前两小时分次浇足底水,达到10 cm以下的土层湿透,厢沟有明水流出为度。
精细播种:气温稳定到10 ℃以上,选晴天播种。先将厢面压平,将干种子或催芽谷分厢定量均匀撒在厢面上,覆盖过筛细土。如播干谷,盖种后用喷雾器将盖种土喷湿,以利于种子吸水膨胀发芽。再按1 g敌克松对水1 kg的比例喷施厢面进行灭菌处理。
使用“旱育保姆”,则先将1 kg种子在清水中浸泡20 min,最多不超过12 h,然后捞出稻种,再将旱育保姆药粉1包(350 g)打开置于圆底容器中,然后将淋去多余水分(以稻种不滴水为准)的稻种慢慢加入容器内进行滚动包衣,边加边搅拌,直至将种衣剂全部包裹在种子上为止,最后再精细播种。
起拱盖膜:先在厢面上覆盖一层地膜(最好用旧膜),然后再起拱盖膜(农膜),要求竹片长2.2 m,拱面竹片间距50 cm,拱高40~50 cm,拱架间用长竹片连结,以增强稳定性。
苗床管理:播种至出苗期保温保湿。将农膜四周压严,只要床内温度不超过35 ℃,立针前一般不揭膜;立针后如超过35 ℃,应揭膜降温;1叶1心后控温控湿,防陡长。温度超过25 ℃,通风降温,此期如床土发白,只要秧苗早上叶尖上挂有水珠都不要求喷水。2叶期通风炼苗,干燥促根,预防立枯病。温度控制20 ℃左右为宜。秧苗长到1.5叶时,每1 m2用2.5 g敌克松,对水2.5 kg喷施,防治立枯病、青枯病;每1 m2施多效唑0.2 g,对水稀释成500倍液喷施,促分蘖,防徒长。3叶期炼苗控高,追肥促根。膜内温度控制在20 ℃左右;秧苗长到3叶时施“断奶肥”,每1 m2用尿素25 g,磷酸二氢钾10 g,对水3 kg喷施;4~8叶,要控苗、促根、促分蘖、防徒长,培育出矮健的旱育秧壮苗。 1.3 移栽
1.3.1 移栽时间
冬水田、冬闲田、蔬菜田要抢晴好天气进行移栽。小苗(3~4叶)移栽应在4月25日前完成;中苗(5~6叶)移栽应在5月5日前移栽结束;小麦、油菜田在5月30日前栽插结束。
1.3.2 移栽规格
移栽方式:海拔500 m以上的地区,一律实行宽窄行或等行单双株栽培模式;海拔500 m以下的冬水田、冬闲田以三维强化栽培和等行单株栽培为主,两季田实行宽窄行条栽或等行双株栽培。
移栽规格:三维强化栽培,海拔500 m以下的地区,以40 cm×40 cm的规格,每窝栽3株呈等边三角形状,苗间距6~10 cm,植1.25万株/667 m2左右;500 m以上的地区可推行35 cm×35 cm,每窝栽3株呈等边三角形状,苗间距6~10cm,植1.6万株/667 m2左右。宽窄行条栽按(30 cm+20 cm)×20cm的规格实行单株栽插,植1.3万株/667 m2左右。等行栽培按30 cm×25 cm的规格实行双株栽插,植0.89万窝/667 m2,计1.78万株。或30 cm×15 cm等行单株栽培模式,植1.48万株/667 m2。
1.3.3 “三带”移栽
“三带”即“带泥、带肥、带药”移栽。移栽前应将苗床浇1次水,以便取秧时不伤根,多带泥;移栽前3 d追施“送嫁肥”,每1 m2用尿素15 g,对水5 kg喷施;栽秧前3 d可用75%“三环唑”200 g对水20 kg,对苗床进行喷施或浸苗,可以有效地预防苗稻瘟。
1.4 田间管理
1.4.1 肥料管理
在移栽后7~10 d要及时追施分蘖肥,可施尿素5~10 kg/667 m2;根据苗情在拔节初期补施穗肥,施复合肥5~10 kg/667 m2;粒肥在齐穗后叶面常量喷施0.1 kg磷酸二氢钾
1.4.2 水分管理
实行三维强化或等行单双株栽培且水源方便的田块,要实行浅水栽秧,薄水分蘖,够苗晒田(苗数达16万株/667 m2以上),起鸡爪裂复水,深水孕穗、齐穗,湿润灌浆的间歇灌溉管理模式。
对两季田或迟栽田的管理,要充分利用水的促控作用,栽秧至返青期,保持厢面2 cm浅水层,特别是深脚、烂泥田、正沟田要实行浅水管理,以争取分蘖;对分蘖较多的,要实行深水控蘖。拔节至齐穗扬花期,600m以下地区,提高水位,保持田面5~7 cm深水层,600 m以上地区,保持厢面2 cm浅水层;灌浆结实至成熟期,600 m以下地区,保持田面2 cm浅水层,600 m以上地区,保持田间湿润状态。
1.4.3 病虫防治
以防治稻瘟病、纹枯病、稻曲病和螟虫为重点,兼治好其他病虫害。秧苗定根或移栽10 d后及时对本田进行化学除草;在分蘖盛期和破口期喷施三环唑、爱苗等药剂各防治1次稻瘟病和纹枯病;螟虫防治按照“强控一代,挑治二代”的原则进行。同时,做好虫害的监测、预报、防治工作。
2 加强农作物栽培技术推广的对策
2.1 改革用人机制,提高技术人员综合素质
相关的农业部门可以考虑招聘学历高的农技人员,同时建立岗位竞争和员工激励体制,对原来的技术人员责任权利分离的状态进行调整,使技术人员在工作中也能够有积极性,可以对员工实现绩效管理。
2.2 建立管理机制
为了更好地对农作物栽培技术进行开发和研究,加强对技术人员的领导,制定相关的管理机制,加大对农作物栽培技术的监管和审核。成立相关的技术领导小组,负责对该地区范围内农作物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的管理、监督和协调。成立农作物栽培长效机制的调研组,在制定过程中科学、合理地考虑当地经济情况和环境气候的实际情况,通过对技术人员和农民之间关系的加强,更好地对农作物栽培技术进行推广。
2.3 建立评估、筛选机制
根据大风乡区域的实际情况,结合农作物栽培的技术特性,进行综合调整,制定有效的评估机制,从适应性、经济性和普遍性等多方面对农作物种类进行评估,进行实地的种植考察和论证。为了能够确保农作物栽培技术能够达到预期的目的,制定筛选机制,对优质的农作物品种进行筛选,并且保证在种植过程中成本的消耗,促进农作物栽培技术的发展。
(责任编辑:刘昀)